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印度精英人物放话:中国是只纸老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2 10:2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印度的电视里有很多关于外交战略国防等问题的讨论,印度的精英人物谈论关于中国的话题。其中有些提法令人印象深刻。印度人认为,二十一世纪将是印度的世纪,和印度相比中国是一个“纸老虎”。其理由如下:

1 印度人认为他们拥有比中国更完善的政治制度。虽然中国从1911年起就建立共和国,宪政的历史比印度悠久,但是中国的政治体制至今仍在摸索之中。而印度早已脱离了贱民时代,建立了民主制度,在这一点上自信比中国进步100年。

2 印度几十年来实施成功的国家安全战略,使印度享受到更好的国际环境。西方国家更亲近印度。俄罗斯是印度忠心耿耿的坚定盟友,两国关系历经时间的考验。在反恐的新形势下印度和美国的关系得以提升,美国已经把印度视为和日本,韩国一样的盟国。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3 印度在地区事务上有至高无上的影响力,在南亚地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中国则受到日本的牵制,和台湾问题的制肘。

4 虽然最近10年来,中国经济有高速发展之势,但印度认为除了有虚构的统计数字外,中国是以沉重的国家债务,银行呆帐,国内矛盾激化为代价的。相比之下,印度的发展更有质量,更稳健,更具有可持续性。

5 印度还拥有比中国完善的多的法律体系,比中国好的多的高等教育。而中国却是世界上死刑犯比例最高,自杀比例最高的国家,中国的心理疾病发病率也属于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这说明由于无信仰可依,中国已面临意识形态危机。

6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也不敢和印度对抗,1962年战争时,中国人虽然在前期获胜,但是当印度准备发起反攻时,毛**就撤退了,他们不得不撤出有争议的 Arunachal邦。印度人相信,今后的中国政府也会效仿毛**,不敢与印度对抗,在与印关系上中国将采取守势。

7 巴基斯坦的代理人价值正在消失。由于印巴实力的逐渐拉大,由于印度在反恐斗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巴基斯坦已不能成为印度的对手,中国已很难利用这个代理人。这一点从最近的印巴对峙中已经看得很明显。

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俄罗斯敢于直截了当的公开支持印度,而国际上没有那个国家公开支持巴基斯坦,即使中国也不敢公开表态支持。

8 中国国内尚有大量的毛主义势力存在,潜伏着巨大的政治危机;周边国家充满了对中国的怀疑,敌意,不信任。这样一个国家有随时崩溃的可能。

印度完全不必为现在的统计数字所迷惑而感到焦躁,可以把中国视为一个纸老虎,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印度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超过中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8-11-12 10:22:52 | 只看该作者
zt作为中国人,我自豪不起来(也谈中印之比较)
我也说说(议报论坛)

表面上看,中国比印度先进富裕,中国的GDP和人均GDP两项指标都是印度的两倍,人口比印度只多出约12%,按说中国要比印度富裕。但真实情况确相反,从我在中国生活的两年半的所见所闻,真实的中国人比印度人生活艰难的多、苦的多。

  印度农民没有苛捐杂税。印度农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和中国差不多,但印度农民自给自足,国家根本不从农业上提取税收,也不象中国地方有那么多官员要养活,尽管印度的农业技术比中国落后,这主要是印度农民懒造成的,要是印度农民有中国农民这么能吃苦,印度农村肯定要比中国富裕,中国有世界上最能吃苦的农民,有最高的农业单产,但中国农民被压迫的太深,税赋太重,以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来说,印农民比中国农民轻松的多。

  印度人享有充分的流动自由。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要暂住证,印度不需要,也没有因为暂住证被关押被打死的情况。印度人可以在总统府的对面要饭,也可以在象中国长安街一样繁华的地段搭棚生活,根本没有人以影响市容而象赶鸭子一样到处赶。印度也没有象中国一样到处打砸摊主的城管,也不会因为三轮车影响政府形象而被取缔。在印度,只要你能在某个地方找到谋生的门路,没有人管你,而在中国就严格的多,官员们关心对外形象重于关心百姓生活。

  印度人的工资水平高于中国。中国有世界上最廉价的劳动力,劳动成本比印度低的多。以电视机为例,此次美国对中国实行反倾销,就是以印度的电视机价格为参考的。印度的原材料及其它成本不会比中国高,唯一高的是劳动力成本,而中国电视机价格低就是因为劳动力工资低。在中国的很多工厂里工作的中国工人的收入比印度产业工人工资低的多。一些合资企业到中国开工厂并不是因为别的什么,而是因为中国人最能吃苦、工资最低。这些外国工厂在印度根本开不起来,因为印度人要的工资这些老板给不起,印度人也没有中国人牛马般能吃苦耐劳的精神。

  中国相对高的GDP没有让人民得到实惠。中国的GDP是印度的两倍,但中国人民难以从中得到实惠。以汽车为例,中国连乡镇村的官员都可以坐上进口高档轿车,仅此一项每年就消耗了中国GDP总值很大的一部分。而印度这种情况是绝对没有的。除国家用于外事活动外,印度政府官员都坐印度自产的“总理”牌轿车,印度象国防部这样的强力机关连空调都没有,而中国所有的政府衙门都是富丽堂煌,每年被政府官员公款吃掉的钱也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印度很少。这些都是民众的钱,所以中国虽然GDP是印度的两倍,但人民肯定享受不到实惠。况且,中国的GDP在剔除水分后的真实数字是多少,大概没人能说清楚。印度没有那么多大盖帽。在中国大盖帽满天飞,“九项大盖帽管一顶破草帽”是中国特色。这些大盖帽都是冲着人民来的,每顶大盖帽都是人民的负担。印度没有这么多大盖帽,即使你戴着大盖帽也不能向人民乱收费。中国人光养这些大盖帽就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谁也不清楚中国人要花多少钱来养他们。一些大盖帽领导贪了太多的钱以后卷辅盖走人跑到国外去。据中国自己报道,近年来卷款外逃的官员有好几百人,这些人带走的财富估计可以供养几千万儿童上学。

  印度没有官员终身制。印度上至总统下至部门,在任是官员,享受国家的各种待遇,但下来后和平民一样。但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只要进了官场,除非因腐败被抓起来,否则国家要养一辈子,直到死为止。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的官员总数和FaGuo总人口差不多,这还不包括乡村及编外的官员。而中国的国民总值比FaGuo还低,从这一点上看,中国人的负担比印度大的多。

  印度没有中国普遍存在的烂尾楼。在中国城市随处可见烂尾楼,这些烂尾楼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十亿,要统计中国的烂尾楼到底有多少、到底有多少资金存入烂尾楼里多登天还难。可以说每幢烂尾楼都是官商勾结的腐败现象,每幢烂尾楼都是人民的血汗钱,在中国不知有多少人民的血汗投入了这个黑窟隆,这种现象在印度很少见,这也是中国特色。

  总体上看,中国的GDP虽然是印度的两倍,但中国被要养活比印度多数倍的官员队伍、要养活无数的公车和公车司机和修理费、要喂饱中国官员庞大的将军肚、要装满外逃官员的行李箱、要养活无数的大盖帽,中国的那点GDP余钱肯定不多,用于人民福利的钱不会比印度多。

延伸阅读:为何中国不敢“妖魔化”美国? 东方智慧和西方智慧的比较

  在网上看到了中国网民的自高自大,作为印度人也有这个毛病。总的来说,印度人比中国生活的幸福、自在,这一点中国人无法比拟。如果说印度人穷,主要是因为懒隋造成的,如果印度人有中国人这么勤劳,印度百姓肯定比中国生活好的多。

  这是一位印度学生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先撇开他的别的用意不说,如果先仔细分析一下他提出的上述观点,我们是不是应该真的该冷静下来反省以下自己呐!

  为什么我们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印度但印度人民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大自信心觉得不比中国差,为什么中国已经超过了印度反而自己的国民却没有自信心呐?

  我个人觉得看看政府能否真正坦诚、务实的对待自己的国民上就能找到最好的答案了,老百姓最讲务实了,表面上神州5、神州6,再上神州10也没有用,花架子摆的再好看农民如果翻不了身的化,谁还有心情来看你政府的“激情”表演啊,穷的裤子都当了还敢再站起来为政府鼓舞喝彩吗!可人家印度没有那么多激情演出老百姓不一样活的萧洒自在吗,这就是最主要的区别。

  俗话说黄金有价,人心难买,失去了人心,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比印度搞的再好,对老百姓来说又有多少实际意义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11-12 10:22:52 | 只看该作者
改革建立在错误的历史认识上,必将产生灾难性后果
这点说得很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决定未来富强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生产力决定的,中国理论界和高层领导无视这样一个现实: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混乱导致的内战和外战,严重破坏、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正常发展。请记住,政治可以破坏生产力!但我们的宣传却把中国的贫弱归于生产力的落后,不指出政治制度破坏生产力这点,现在中国的改革就是建立在这样错误的历史认识之上的,这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导致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后果,是一种类似“洋务运动”那样前功尽弃的灾难。诸君可以拭目以待。
龟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10-13 22:1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