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六尺巷道”故事的由来及其现实意义
说起“六尺巷道”故事脍炙人口。它启迪了多少后来人的智慧;为化解各种矛盾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那么“六尺巷道”故事的由来及其现实意义是什么?
下面请听我一一道来:
一、“六尺巷道”故事的由来
清朝康熙年间 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张英--安徽桐城人。一次家人修治府邸因地界不清,与方姓邻居发生争执告到官府。因双方都是高官望族,县令不敢贸然断决。张英在京接读家信得知事情经过,便一首诗代替回信。这首诗内容是: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遵嘱立即让出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争。方姓人家得知后,也效仿张家让出三尺土地。于是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巷道;两家人也握手言和皆大欢喜。
这就是“六尺巷道”故事的由来。
二、“六尺巷道”故事的现实意义
当前两岸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许多误解和隔阂,如何消除误解化解隔阂是摆在两岸同胞面前的现实问题。我们通过历史上“六尺巷道”的故事是否可以得到如下启迪:
(一)从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和《三国演义》主题歌“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样的启示。人类相对于大自然显得是何等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为了眼前的虚荣和短暂的利益争得你死我活,而谁也不肯让步弄得双方鹬蚌相争让局外人渔翁得利。如果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深度来处理两岸历史遗留问题就显得不那么难以解决,也没有那么多难以割舍的利益。
(二)从“六尺巷道”故事可以看出,双方之间的让步是化解双方矛盾的最佳途径。俗语说:让人一步自己宽!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如果海峡两岸同胞都能够有以民族大义为重、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强烈责任感;双方都作出实质性让步,就一定能圆满解决两岸之间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误解和隔阂。比如说:双方政府都从各自代表中国的国家名称中作出让步。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退让一步称为:中国大陆政府;台湾+++国政府退让一步称为:中国台湾政府。(这只是双方内部官方谈判用语,对外还维持原来各自的名称。)在此基础上,双方官方直接进行谈判;直到双方签署海峡两岸和平协定为止。
(三)从“六尺巷道”故事可以看出,双方之间所作出的让步可以得到更大的回报。双方各自让出三尺土地,却共同得到了六尺巷道。同理,海峡两岸同胞各自所作出的让步,都是让步给自己的骨肉同胞;肥水没有流入外人田。我们的让步都是为了将来得到两岸和平统一这个中华民族最大的利益。我们对外交往有时还要做些让步;何况是骨肉相连的兄弟姐妹。只要双方都坚持一个中国,哪怕这一个中国只是形式上的、法律上的;不是实质上的、政治上的,我们也能接受。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在一个中国(允许保留各自对一个中国政治含义的不同见解)的基础上,维持现状是当前最佳选择。在此基础上由两岸官方签订和平协议,标志着两岸历史遗留的误解和隔阂得到解决。双方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四)让历史和后人对我们今天作出的明智决定感到骄傲和自豪。两岸历史遗留问题在我们这一代得到和平解决,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让他们长久受益。使他们觉得我们这代人是无愧于全体中华民族;无愧于血脉相连的两岸同胞;是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强大国家而名垂青史的一代。
笔者个人认为,这就是“六尺巷道”故事的现实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