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英九表态:台湾回归祖国意义重大!
马英九出席台湾光复63周年纪念活动
台海网10月25日讯马英九昨表示,台湾在63年前回归祖国,意义非常重大。他也宣示,下月孙中山诞辰纪念日时,将把去年遭移除的孙中山铜像,重新在“总统府”恢复。民进党“立委”称,此番说词印证马英九的终统思想浓厚。
马英九昨接见抗日亲属协进会会长林光辉等人,细数抗日先烈的贡献,强调孙中山曾宣誓把台湾收回来,孙中山号召革命的思维中,台湾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马英九强调,台湾在63年前回归祖国怀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马英九提及,“总统府”经过多次的修缮,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就是原本放在“总统府”敞厅的孙中山铜像,在去年被移除,他决定在下个月孙中山诞辰纪念日时,把目前放在三峡仓库的孙中山铜像,再重新放回原处。
马英九说,革命先烈罗福星曾在革命成功后去看孙中山,当时孙中山就告诉罗,一定要把台湾收回来,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听到政府首长讲这样的话,“台湾在整个孙中山革命的思维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民进党团干事长赖清德表示,马英九本身是孙中山的信徒,会提及孙中山的统一思想,与马长期推崇两蒋,以及其父的“化独渐统”,都是马终极统一思想的展现。也证明马英九当选之后的目标只有两个,一个是用实际的行动落实终极统一,另外就是恢复台湾戒严时期的外省人优越地位。
1945年台北街头庆祝光复情景,与祖国隔绝多年,不熟悉祖国情况的台湾民众不慎将青天白日旗——当时的中国国旗左右弄颠倒。
1911年时的日本地图,其中包括因《马关条约》被割让的台湾
台北公会堂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二战结束。台湾结束日据时期,并由+++国进行接收。同年8月29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任命福建省主席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并于9月1日于重庆宣布成立“台湾行政长官公署”与“台湾警备总部”。同时命陈仪兼任“台湾警备司令”。经过多日准备后,10月5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前进指挥所于台北成立,接收人员分别在10月5日-10月24日分别由上海或重庆飞抵台湾。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于上午十点于台北公会堂举行。图为陈仪(走在队伍最前排)前往会场接受投降的画面,他的左右紧跟着台湾警备副总司令陈孔达、司令部参谋长柯远芬、行政长官公署秘书长葛敬恩、70军军长陈颐鼎、空军第一路军司令张廷孟、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李世甲。日方投降代表安藤利吉等5人,则早已奉命到达,在一边等候,听从传唤。
美丽的祖国宝岛——台湾
日本末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向中国受降官鞠躬缴械、签字盖章,从而结束了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对台湾50年殖民统治的历史。
降方为日本国所属台湾总督府,而陈仪则以中国台湾省行政长官的身分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受降,从日本末代台湾总督安藤利吉手中接过了降书。
在不久进行的战犯审判中,安藤利吉因被中国军事法庭确定为战犯嫌疑而关押于上海监狱。1946年4月19日,他流泪写下了给冈村宁次的遗书后服毒自杀。他是在中国境内自绝毙命的日军最高将领(陆军大将)。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于台北市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图为会场内情形。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于台北市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图为会场外情形。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于台北市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图为装饰的会场大门彩牌。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于台北市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中国将领在受降典礼后在彩牌下摄影纪念。
中国将领在受降典礼后在彩牌下摄影纪念。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同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正式运作。图为在街头树立大幅国家疆域版图,开始向与祖国隔绝50年的台湾省同胞介绍祖国情况。
2000年12月16日,台北建国高中举行“千禧年校友联谊会”,毕业自建中的马英九以校友身份返回校园,重穿制服,再唱校歌。
马英九1950年7月13日出生于香港,祖籍湖南湘潭,父亲马鹤凌抗战时加入青年军,母亲秦厚修曾任"中央银行"外汇局主任,家中育有五个子女,马英九是唯一的儿子。马鹤凌仕途不甚顺利,在晚年方升任国民党台北市党部副主任和中央考纪会副主委。他把希望和精力都倾注在儿子马英九身上,希望能把马英九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马英九在一岁时随双亲搬来台湾,先后就读于台北女师附小、大安初中、建国高中。1967年高三时即加入中国国民党。
2001年7月17日,大学师兄弟、前后两任“台北市长”马英九和陈水扁一起登门庆贺大学老师、台**律系桂裕教授100岁寿辰。桂裕为海商法、保险法权威,参与了东京大审判。出自桂裕教授门下的学生还有谢长廷、吕秀莲、李敖、张俊雄等人。
马英九和陈水扁均是1950年出生,马英九1968年考入台**律系,陈水扁1970年从台大经济系退学重考入法律系。当时李登辉是台大经济系与农业系的教授,连战是政治系主任。
马英九与夫人周美青在美国念书时
马英九担任蒋经国英文秘书期间
马英九1974年赴美国攻读法律。1980年秋完成博士论文“怒海油争:东海海床疆界及外人投资法律问题之研究”并通过口试。1981年初获颁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马成为美国马里兰大学法学院研究顾问、波士顿第一银行法律顾问,并在纽约一家律师事务所任职。
1981年底,31岁的马英九回到台湾,步入政界发展,首份公职为“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是蒋经国的英文翻译。
初登政坛的马英九
马英九1984年出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副秘书长,1988年任“行政院”研考会主委兼“大陆委员会”执行秘书,开始在政坛崭露头角。
1991年马英九升任“陆委会”副主委兼发言人,主管过一段时期的两岸关系事务。
20世纪90年代初,马英九曾经出任“陆委会副主委”,参与筹建“国统会”,对于1991年出台的“国统纲领”介入甚深;此时的陈水扁也对两岸问题颇有兴趣,直接参与了1991年民进党制定“台独党纲”的全过程。两位当年的政坛新人,还曾经围绕“国统会”和“国统纲领”存废问题展开激烈的交锋。
1993年连战出任"行政院"院长"组阁",43岁的马英九出任原本冷门的"法务部"部长,他却以大力铲除台湾地方上黑金势力受到瞩目。1994年,陈水扁当选第一届民选"台北市长"。
1996年,马英九被迫转任为"行政院政务委员"的虚职。
1998年,时任"行政院长"的萧万长为马英九助选造势。
1997年,连战"内阁"尤其是马英九饱受白案等政治风雨,马英九提出“辞官退选”声明,取得政治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教职,并表示以后专心教育,不涉足政事。
当时马已被国民党内公认为是唯一有希望击败寻求连任的陈水扁的强棒,但马英九多达两百余次声明不参与台北市长选举。直到1998年,经多人劝进与其父马鹤凌的劝说,马终于同意代表国民党参加"台北市市长"选举。
1998年"台北市长"选举的争夺在马英九和陈水扁间展开。6月马英九女儿马唯中从北一女毕业,获得"台北市长奖"。图为马唯中接受"市长"陈水扁颁奖。
在北一女毕业典礼上,陈水扁与马英九在出席台上气氛融洽,看不出选战的火药味。
1998年的台北"市长选举",马英九以51.13%的得票率击败陈水扁(得票率45.91%)而获得胜选。2002年以64.11%的得票率击败民进党候选人李应元(得票率35.89%)获连任。
2002年6月,世界杯足球赛,台北"市政府"在"市府广场"架设大屏幕供市民观赏球赛,图为马英九与青春组合S·H·E成员共同为这项活动主持开幕
2000年8月,台北市举行的变装秀嘉年华会中,马英九打扮成猫王,紧勒着电影《惊声尖叫》中魔怪的脖子
1999年10月20日,"台北市长"马英九、"台北县长"苏贞昌共同视察捷运新店线。
2005年7月,马英九击败党内对手王金平取得国民党主席职位。
2006年4月3日下午,马英九接任国民党主席后首次拜访陈水扁。
2007年中国国民党决定由马英九和萧万长搭班参选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并在选举中获得胜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