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3 09:4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4年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可以说是普京2000年执政以来比较平淡、起色不大的一年。俄美和俄欧之间虽然在某些领域有一定程度的合作,在某些问题上还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说,问题不少,矛盾突出。俄与日本的关系也有起有伏,未能摆脱僵局。

一、俄与西方关系降温趋冷

(一)俄美关系降温

2001年和2002年俄美关系先冷后热。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之后,俄美关系又开始出现明显的裂痕。2004年俄美关系则呈现停滞、甚至降温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围绕尤科斯石油公司、国家杜马选举、车臣反恐、独联体等问题争吵不休。在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被查抄、其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抓后,美国政府指责俄罗斯“没有按照法律行事”;对于俄国家杜马选举和俄总统选举,美国批评俄当局“滥用行政资源”,“压制新闻自由”;在反对车臣恐怖主义问题上,美国拒绝俄的引渡要求,为非法的“车臣外长”阿赫马多夫提供政治避难。布什总统虽然在别斯兰人质事件后去俄大使馆哀悼,但是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鲍彻表示美国仍愿同车臣温和派保持接触。俄领导人批评美国在反恐斗争中实行双重标准;美国则对俄在车臣实行的政策以及对独联体邻国的态度表示“非常担忧”。

第二,在“邪恶轴心”问题上分歧依旧。俄不同意派兵去伊拉克;俄美在伊朗核电站问题上立场仍然相左;在朝核问题上俄美立场也有明显分歧。

第三,经贸合作原地踏步。双边贸易额只有100亿美元左右,虽然2002年5月布什总统访问莫斯科时许诺劝说美国国会废除冷战时期制订的对俄贸易歧视的“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但是这一修正案迄今没有废除。美国虽然是俄最大的投资国,但是总的来说投资数额并不多,而且增加很少,因为俄“还没有在法律和行政管理方面创造出吸引和留住外资所需要的气候”。

第四,在地缘政治上,北约第二轮东扩进一步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这次东扩把中东欧七国纳入北约,其中不仅有前华沙条约成员国,而且还有前苏联的波罗的海三国。继2003年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后,现在乌克兰总统选举又出现严重危机。有分析说,下一个出事地点可能在中亚。美国已把推行民主作为其在中亚的首要任务,通过建立非政府组织和培植年轻的精英反对派,并通过选举等合法的途径使亲美政权上台。俄罗斯也针锋相对,加大了支持中亚各国现政权的力度。在军事上,继2003年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空军基地后,今年又在塔吉克斯坦建立军事基地。在经济上,特别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与中亚国家签署了一系列长期的合作协议。

第五,美国对普京的国内政策感到担心。华盛顿对普京逮捕金融寡头霍多尔科夫斯基、取消地方领导人直接选举等改革措施表示担心,认为普京正在从叶利钦时代的政治体制倒退。鲍威尔说,俄罗斯还没有完全接受法律的制约,新闻自由、政党体制等公民社会的关键要素不健全,华盛顿对普京的执政方向“感到困惑”。他说,美国政府“确实对俄罗斯的改革速度、对那里某些民主机制的牢固性、新闻自由(特别是最近以来)和地方领导人的选举办法感到担心”。俄罗斯则反唇相讥:美国不要干涉俄罗斯的内政,美国内政也存在很多问题。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第六,在核武器领域竞赛未停。2004年2月,俄罗斯举行最近2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核军事演习。11月17日普京宣布,俄正在研制新式核导弹,就是能够突破任何防御体系的“白杨-M”新型洲际弹道导弹。俄罗斯国防部长透露,2005年俄国防部将为战略导弹部队购买4枚洲际弹道导弹,以便与美国保持大体上的核均衡。

第七,领导人的访问常常是两国关系的晴雨表。虽然普京和布什之间具有良好的个人关系,但是和前三年不同,今年普京和布什没有正式互访,只是在八国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会见两次。在智利的会见中,布什向普京询问了他在别斯兰事件后提出的取消地方领导人直选等与政治改革有关的问题。

尽管如此,俄美的这些分歧和矛盾还没有,暂时也不会发展到直接冲突或对抗的地步。鲍威尔说,美国认为,“现代俄罗斯坚定地站在民主立场上,不会回到苏联的过去。”普京是个实用主义者,鉴于俄罗斯国力衰退,他实行的是俄罗斯式的韬光养晦,避免与美国对抗。俄美双方都需要保持正常关系,在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维护战略稳定、军备控制、解决地区冲突、经济贸易特别是能源领域需要继续合作。2004年5月31日,俄罗斯加入了以美国为主导的防扩散安全倡议。国务卿鲍威尔、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前国务卿基辛格等政要接踵访俄,俄美对话不断。在美国总统选举过程中,普京早早地就表示支持布什连任,因为莫斯科认为,对俄来说,共和党执政要比民主党执政更为有利。布什获胜后,俄外交部发言人雅科文科发表谈话,说俄准备在布什第二个任期里“与美国在所有方面发展关系”。俄外长拉夫罗夫说,俄与美国的关系越坚实,双方反恐合作的内容就越实际。俄与美国正常的战略关系的形成要一如既往,美国虽不希望俄强大,但在国际反恐斗争中也离不开俄。

(二)俄欧关系虽有一些进展,但矛盾依然突出

俄与欧洲关系的水平,主要取决于俄与主要欧洲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也取决于俄与欧盟和北约的关系。俄把欧盟视为自己的头号合作伙伴。普京提出的俄与欧盟接近的方针是由俄的国家利益决定的,是非常务实的。

2004年,俄罗斯与德、法、英、意等欧洲大国之间保持了良好的双边关系。普京与施罗德、希拉克等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2004年5月举行的俄罗斯与欧盟首脑会议上,双方签署了欧盟支持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议定书。这是欧盟在5月1日扩大10个新成员之后为了安抚俄罗斯而作出的重要姿态。莫斯科也投桃报李,普京表示将加快批准《京都议定书》。10月22日俄罗斯议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使这个欧盟期望已久的文件得以在2005年正式生效。俄与欧盟还决定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建立一个俄欧学院,培养从事俄欧一体化的专家。

但是,俄与欧盟和北约的关系也有更复杂的一面。北约实施第二轮东扩后,进一步挤压了俄的战略和军事空间。美国准备把驻扎在德国的一些军事基地转移到波兰和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据波兰外交部官员说,在美驻德军事基地可能转移到波境内的问题上,波认为“需要与俄对话,但不是征求同意”。

5月1日欧盟把成员国从原来的15个扩大到25个,5个前“经互会”成员国和3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加入了欧盟,挤压了俄罗斯的经济空间,使俄处于更加复杂的境地。俄与欧盟的贸易额占俄外贸总额的40%,欧盟扩大后,这个比例又增加15%。可是俄在欧盟外贸总额中只占4%。从经济角度看,欧盟扩大对俄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俄对欧盟新成员的出口关税降低到4%,这些国家对俄产品的一些限制将被取消,它们将按照欧盟标准与俄进行贸易;不利的是,新成员国将会像欧盟那样对俄采取反倾销措施,对俄产品的科技标准将提高,俄在引进外资方面也会遇到新的困难。如果俄的经济改革不能取得大的进展,俄的经济难有大的发展,俄在欧洲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诺索夫说,欧盟东扩对俄造成的主要威胁是俄有可能被排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之外。俄积极谋求加入世贸组织,实际上也是为了应对欧盟扩大对俄的挑战。俄副外长齐若夫说,“欧盟扩大对俄来说是更严重、更具多方面后果的挑战,甚至比北约扩大的挑战更严重,因为我们不仅是伙伴,而且不可避免地在一系列贸易和经济方面将成为竞争者。不能让欧盟具有歧视俄罗斯的性质,把俄排除在欧洲一体化的总进程之外。由于客观原因,俄目前,甚至在可预见的未来,不把正式加入欧盟作为自己的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站在全欧一体化进程之外。为了提高俄罗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使之最大限度地接近全欧的水平,俄罗斯主张在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与欧盟的关系。”

11月25日的俄罗斯—欧盟首脑会议,是在乌克兰总统选举的阴影下举行的。俄罗斯和欧盟对乌克兰选举结果的立场有严重分歧,所以会议不欢而散。和美国一样,欧盟对逮捕俄罗斯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是否合法”提出质疑,并对俄罗斯最近一次议会选举提出了批评,认为它是“自由的,但不是公平的”。欧盟委员会认为,俄罗斯正在与欧洲价值观背道而驰,俄罗斯无论在民主和人权,还是在环境、贸易和经济方面都与欧盟的路线冲突。欧盟和俄在车臣反恐问题上的分歧也依旧严重。在9月别斯兰人质事件上,德国对俄罗斯表示了积极的支持,担任欧盟轮值主席的荷兰外交大臣博特却代表欧盟对俄罗斯对人质的处理方式进行批评,遭到俄的严厉反驳。

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诺索夫认为,俄欧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缺少基础,目前只是一种“有限的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5月俄与欧盟首脑会议决定,双方要建立四个“共同空间”:包括环境和能源在内的经济空间,自由、安全和司法合作空间,外部安全合作空间,科技、教育和文化合作空间。但现在俄与欧盟关系紧张,根本谈不上建立这些“共同空间”。虽然俄罗斯反复声明它从政治、地理、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来说是欧洲国家,但欧盟认为,俄不属于欧洲社会。这是欧盟对俄政策的实质。

(三)俄日关系没有打破僵局

俄日关系比2003年后退。去年俄日签署了旨在开展全面合作的《联合行动计划》,在铺设安加尔斯克至纳霍德卡的石油管线问题上也获得进展,把安大线搅黄了。但是今年俄日石油管线的谈判搁浅,日本嫌俄油源不足,管线建设的费用太高。虽然日本政府唱高调要对日俄石油管线投资100多亿美元,但是作为投资主体的日本各大公司却不积极,裹足不前。

9月2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乘汽艇视察北方四岛,在领土问题上立场强硬。11月14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提出俄可能归还两个岛屿,普京也表示支持拉夫罗夫的这一立场。但是小泉立即表示反对。这与日本政府和日本国内近年来的右翼气氛有关。据日本北海道大学斯拉夫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岩下明裕说,日本难以接受俄的这一方案,因为这将意味1956年以来日本各届政府的努力前功尽弃,难以向日本民众交代。虽然日本少数学者和专家主张效仿中国和俄罗斯解决边界争端的办法,实行均衡原则,但是日本国内没有妥协的气氛。而在领土问题解决以前,俄日经济合作和贸易不会有大的发展。

日本和俄罗斯确有一股势力,主张日本、俄罗斯和美国联合起来,遏制中国发展,共同对付中国。虽然这股势力暂时还不占上风,但值得引起我们重视。

二、俄与西方关系降温趋冷的原因

原因错综复杂,这里仅列举几条:

(一)俄美不是战略伙伴,只是策略方面的伙伴。美国搞单极世界,搞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歧视俄罗斯,不把俄作为一极来对待,所以俄反对。美国仍然在弱化、遏制俄罗斯,特别是在外高加索、乌克兰和中亚等独联国家加强渗透,削弱俄的影响,挖俄的墙角,目的是使俄永远不再恢复与美国抗争的实力和势力范围。普京总统12月3日访问印度时表示,“试图以单极世界的庸俗原则来改变上帝确立的多极和多样性的现代文明,是非常危险的。”

(二)今年俄美两国都进行总统选举,在选举期间,为了赢得选民的支持,布什和普京在对外政策上都必须表现出强硬。灵活性只是在当选之后才可能显示。

(三)今年是北约和欧盟东扩年,这在客观上影响了俄与西方发展关系的气氛。

(四)今年是俄罗斯的“多事之秋”,普京在国内面临的难题特别多,对与西方关系似乎有点顾不过来。首先是年初的总统选举,普京要力争以高票连任。选举结束后,他大规模改组政府,精简机构和官员,实施行政改革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前者引起许多官僚的不满,后者则招致广大普通群众、特别是退休人员的反对,致使他的支持率迅速下降。5月车臣总统遇害,普京只好致力于在车臣进行新的总统选举。惊魂甫定,9月两架图波列夫式客机被炸,8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接着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别斯兰人质事件,车臣恐怖分子造成330人死亡和500多人受伤,也使普京在国内受到空前的压力。他临危不惧,顶住各种压力,开始实行以取消地方领导人直选和改革议会选举为特征的新的政治改革。国内事务耗费了普京的主要精力,使得2004年俄的外交比较沉闷。

(五)普京旨在集权的政治改革使布什政府对普京国内政策的不满增长。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会长、前美国国务院负责俄罗斯和独联体事务的副国务卿塔尔博特认为,“俄罗斯的对外行为深深扎根于其国内制度的性质”。美国传统基金会俄罗斯问题专家科亨说,俄罗斯“中央集权下的经济统治和民族主义的复活大大减少了俄罗斯被视为信守民主价值观的可靠伙伴的可能性”。鲍威尔说,“华盛顿将继续把自己的这些担心告诉莫斯科,今后几个月这些疑虑仍将是美国人与俄罗斯人讨论的问题。”可以预料,随着普京国内改革的深入,俄与美国打交道将越来越困难。

三、俄美关系对中国的影响

俄美关系对中国具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和地缘政治上,美国挤压中、俄,中俄需要相互借重与合作;中国在台湾问题上需要俄罗斯的支持,而针对美国在独联体的挤压,俄希望与中国在这个方面加强合作。今后几年中亚国家可能将进入一个不稳定时期,美国对中亚的大力渗透不符合中俄双方的长远利益,所以,中俄正在上海合作组织范围内合作防范。

其次,美国把中国作为主要的竞争对手,对中俄关系进行挑拨离间,不仅在俄上层挑拨,而且经常利用美俄学术机构和媒体等手段挑拨。2004年4月俄罗斯一些地方电视台播放了俄记者叶连娜·马休克拍摄的题为《中国占领俄罗斯》的4集电视片,其中引用美国兰德公司的一份材料的结论:“到2020年中俄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一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据反映,俄罗斯媒体和一些个人发表的所谓“中国威胁论”的文章,其中不少背后都有美国一些机构和单位为其提供资金赞助。由于历史原因,部分俄罗斯人对中国存在偏见。有些俄罗斯人则不了解今日中国,对中国的迅速发展心存疑虑。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的离间术常常起到很坏的作用。

第三,由于实力相差悬殊,当前俄罗斯采取了俄式的韬光养晦。为了消除华盛顿的疑虑,莫斯科反复强调,俄中战略伙伴关系不是反美。俄罗斯有一部分人对中国也有戒心,指责中国过去与美国联手整垮了苏联,现在又利用俄对付美国,他们担心中国在中俄美三角关系中渔利。因此,俄中在对美关系中常常不能保持一致,或者是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有始无终,就像在反导条约和反对美国建立导弹防御体系时那样,事关本国利益的时候,就各行其是。

第四,俄美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对俄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合作有消极影响。俄美的能源合作实际上比俄中合作更多。美国早就在俄远东萨哈林岛参与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美国康菲石油公司购得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7%的股份,俄却不让中国公司购买俄“斯拉夫石油公司”的股份,俄议会通过决议不让国营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参与竞标。俄“卢克”在美国开设了石油站,并雄心勃勃地要在十年后占美国加油站市场的10%。但是,俄迄今没有在中国设立加油站的计划。安大线被废除,众所周知的日本因素起了一定的作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5 01:47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