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大中东计划”的实质和发展前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3 09:46: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4年6月8日-10日,一年一度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美国佐治亚州度假胜地海岛举行。尽管此次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的议题相当广泛,但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会议发表声明,正式推出在中东和北非地区推行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所谓“面向进步和共同未来伙伴关系计划”,也称“泛中东和北非计划”,实际上就是吸收了欧洲和阿拉伯国家某些意见后改进版的美国“大中东计划”。布什总统表示,这是此次峰会的最大收获,国际舆论也普遍认为这是布什的另一项重大外交成果。本文将就“大中东计划”的主要内容、计划的实质、战略目标以及实施前景做一初步探讨。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一 大中东计划的主要内容



早在今年2月,美国已经披露题为《八国集团大中东伙伴关系》的倡议草案,并表示将在6月举行的首脑会议上正式提出。同时,美国助理国务卿格罗斯曼等高级官员不断向各方兜售倡议和征求意见。该倡议是冷战后美国最庞大的外交计划,涉及阿拉伯国家联盟22个成员和巴基斯坦、阿富汗、土耳其、以色列共26个国家。根据美国的规划,“八国集团”应与“大中东”主张改革的国家结成长期“伙伴关系”,共同促进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

6月9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以八国集团名义正式推出了由美国提出的在中东地区实行政治、社会、文化、经济改革的大中东计划。会议当天发表的联合声明说,八国集团对泛中东和非洲地区推行自由和改革负有特殊的责任,八国支持中东和北非地区的改革将与支持公正、全面、持久解决阿以冲突齐头并进。声明强调,能否在这一地区成功实施改革取决于该地区有关国家自己,改革不应当也不可能由外部强加。在这一地区推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该地区国家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每个国家将对改革的进程和范围做出决定。声明还说,地区冲突不应当成为改革的障碍,改革可以为解决冲突做出重要贡献。八国领导人同意建立一个由八国集团和中东各国有关部长参加的“面向未来论坛”,这一论坛将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定期开会,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商讨泛中东和北非地区改革的具体问题。八国领导人还同意设立一项支持计划,为中东各国发展民主、扫盲和吸引投资等提供帮助。[①]

布什的所谓“大中东计划”,意在推行涵盖中东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各层面的“民主自由改革”。根据这一计划,在未来十数年或数十年的时间里,美国将不惜耗费巨资,帮助中东进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教等各个方面的改造。具体内容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综合国际媒体透漏出的有限信息可以看出,“大中东计划”的重点有两条:其一是推进中东地区政治“民主化”。美国和欧洲将联手促进这一地区的“民主”改革,推动和帮助“自由选举”,扶持新的独立媒体,培养“有文化的新一代”。提出“自由、知识和女权”的口号,改善妇女地位,提倡妇女参政,美国建议在2008年之前,帮助中东培训出一个10万名女性教师组成的“文化兵团”,主要用于帮助中东妇女提高读写能力等基础文化水平。美国及西方盟国将增加对该地区民主、人权、媒体和妇女等组织的资助及培训。其二是推动中东地区经济“自由化”。美国提出建立“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仿照欧洲战后模式建立大中东发展银行,资助一些落后地区发展经济,扶植中小企业,为小企业主尤其是女企业主提供5亿美元的贷款等。同时,为中东地区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供便利。[②]



二 “大中东计划”的实质和美国的战略目标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和平演变”战略,并在前苏联东欧地区取得了成功。1993年,克林顿政府抛出了被称之为“克林顿主义”的新干涉主义。所谓“新干涉主义”,是指人道主义干涉,即出于维护人权等道义原则而进行的干涉。其理论依据就是“人权高于主权论”,妄想使军事手段干涉别国内政合理化和合法化。其实践的样板就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02年,小布什政府推出“先发制人”战略,它主要是指在打击恐怖主义以及某些发展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所谓“无赖国家”时,要采取“先下手为强”的进攻性措施。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就是先发制人战略的第一个试验场。

“大中东计划”是美国在冷战后继“新干涉主义”、“先发制人”战略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美国谋求绝对安全、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已将其冠之以“另一个马歇尔计划”的美名,但笔者觉得它更像是和平演变战略的翻版,其实质都是要使对象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向西方的****制度转变,所不同的是两者实施的对象不同,实施的方式有所区别而已。和平演变战略的对象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方式主要是政治上的宣传和意识形态的较量;“大中东计划”的对象是大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国家,实施的方式是所谓的“支持”和“帮助”。

美国推行“大中东计划”的战略目标可以归结为三点:

第一,美国在会议上推出“大中东计划”,主要意图在于借助八国集团这个“民主国家共同体”的强大的道义和物质力量,共同完成改造“大中东”地区、消除国际恐怖主义根源、实现“民主和平”的战略目标。布什总统在此次峰会上说,新的伊拉克政府是中东地区改革的催化剂,在中东地区推行民主是反恐战争的重要武器。布什以前曾经讲过,只有在中东“实行民主与改革”,“才能从根源上铲除恐怖主义,使美国变得更安全”。

“大中东计划”主要的理论依据之一就是近年来盛行于西方的“民主和平论”。广大发展中国家大多认为,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是国际恐怖主义滋生的主要原因;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则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少数“无赖国家”和极端势力对美国和西方式的“民主和自由的政治制度、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反对与仇视,才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内在原因。因此,只有把这些国家改造成民主自由国家,才能从根本消除国际恐怖主义的根源和土壤。

“大中东计划”是美国在武力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后,为进一步推动中东国家民主化而采取的重大战略步骤,旨在加速中东地区的“民主进程”,并以此来消除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此前,美国政要已多次放话,“要让民主之风吹遍中东的每个角落”。《华盛顿邮报》称,这标志着美国与中东国家打交道的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③]

有分析人士认为,大中东民主改革方案与1975年《赫尔辛基协议》的模式有很多相似之处。人权和自由问题是这份协议中的关键部分,给予了西方国家保护前苏联集团内部政见不和组织的力量。《赫尔辛基协议》被认为是二战后签署的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条约,保守派人士甚至认为该协议加速了东方集团的演变。但一些欧盟主要国家认为,无论在政治体制还是经济体制上,中东国家与东欧国家都有巨大的差异。况且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矛盾依然尖锐的情况下,要阿拉伯国家主动进行政治改革恐怕不太现实。

第二,中东地扼欧亚非三大洲的连接地带,对于一个全力谋求霸权的国家来说自然是一块必争之地,地缘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彻底改造大中东国家,有利于美国更好地控制该地区。然而,这一地区却是伊斯兰教的发祥地和势力范围。中东各国无论从社会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传统还是价值观念来说都与美国格格不入,是美国所难以操控的。于是美国使出了软硬两手:“硬”,即是借反恐之名,先出兵拔掉萨达姆这颗卡在美国喉咙上的钉子;所谓“软”,就是现在推出的这项大中东改革计划。[④]

第三,中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储量和产量在全球首屈一指,是世界经济的能源主要供给者。推动中东国家向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演变,必然有利于美国对中东地区的影响和控制。如果美国完全掌控了大中东地区,就等于控制了全球经济的命脉。这必然有利于美国进一步推进全球经济霸权,为其全球霸权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大中东计划”的前景



大中东改革计划自布什上台之初便已开始酝酿。早在2002年9月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就写着“美国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积极地致力于穆斯林世界的民主发展。”伊战之后,中东地区反美情绪和反美恐怖活动的蔓延,更加坚定了布什政府在中东推行民主化改造的决心。布什政府最初拟定的“大中东计划”今年2月份被媒体曝光后,遭到了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反对,欧洲也对该计划提出了异议,美国不得不对这一计划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修改,名称也改为“泛中东和北非计划”。

国际舆论认为,尽管此次峰会通过了此项计划,但由于埃及、沙特阿拉伯和摩洛哥等重要的阿拉伯国家缺席会议,这无疑使美国力主推出的“泛中东和北非计划”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大打折扣,该计划能否在中东和北非地区顺利实施尚有待观察。笔者在此尝试对美国推行该计划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进行一个初步的分析。



1. 美国推行“大中东计划”的不利因素

第一,中东多数国家政府的反对。布什邀请土耳其、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巴林、约旦、也门、沙特、埃及、摩洛哥等国领导人参加此次峰会,共同讨论“大中东”倡议。但埃及、沙特阿拉伯和摩洛哥三国直接拒绝了布什的邀请。阿拉伯国家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改革应该来自于内部发展的要求,符合地区文化历史传统,反对把外国的价值观和文化模式强加给自己;第二,阿以问题应该优先解决,在此之前不可能谈中东改革问题。它们一致表示,西方民主模式并非适合中东地区,况且这一地区大多是王室政权或者是强人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该地区的稳定,一旦推行西方式的自由选举,就会动摇现政权的统治。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在八国峰会前先后访问了意大利、FaGuo和英国三个主要欧洲国家,向他们表明自己以及阿拉伯国家的立场:“阿拉伯国家愿意进行民主化改革,但不能接受任何外来的‘改革压力’,美国提出的整套民主化方案,与阿拉伯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格格不入,而且更忽视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的独特力量”。穆巴拉克强调,如果按照美国方案,贸然在阿拉伯国家实行改革,会产生如同“阿尔及利亚危机”一样的后果。有媒体分析说,在目前的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教和政治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伊斯兰激进势力在很多国家还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贸然实行美国式的大选,政权很可能落入更加封闭、拒绝民主的宗教势力手中,造成“民主的倒退”。[⑤]

笔者认为,大中东计划在阿拉伯世界的阻力主要来自于三个因素:一是阿拉伯国家的当权者和既得利益者,他们害怕失去权力或利益受损;二是阿拉伯世界独特的意识形态和历史文化传统与西方的****制度相差太远,改革殊非易事;三是一些宗教极端主义和反美激进主义组织。

第二,英、法、德等美国的欧洲盟友对“大中东计划”的态度并不积极,各有各的打算。美国和其欧洲盟友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但是欧洲主要国家看到了改造中东的难度,它们在以巴冲突问题上同美国存在严重分歧,在现实的国家利益争夺中与美国存在冲突。因此,它们强调在实施倡议的过程中应加紧解决巴以冲突问题,注重吸取“大中东”主要国家尤其是阿拉伯国家的意见,更多地考虑到该地区特殊的历史和文化。看来,在推行“大中东计划”战略部署中,短期内美国和西方盟友难以形成合力。FaGuo总统希拉克说:“现在还没有可以用来移植的民主的既定模式。民主不是一种方法,它是一种文化。为了让民主能够在阿拉伯世界长久地生根,它必须首先是一种阿拉伯民主。”

实际上,在中东改革问题上,欧盟比美国先行了一步。欧盟早在1995年就启动了“巴塞罗那进程”,与包括部分中东国家在内的环地中海国家进行政治对话、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并取得了一定进展。鉴于美国和阿拉伯国家在中东改革问题上分歧严重,欧洲国家逐渐形成两种意见,也就是“法德联合方案”和“英国方案”。法德提出了“和中东国家共同面向未来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方案,认为民主改革方案必须考虑到阿拉伯国家的民族感情和国家属性。法德方案还把解决巴以问题作为实现中东民主的基础,提出伊斯兰教和社会现代化之间没有矛盾。土耳其就是一个把“社会现代化和伊斯兰教成功融合”的范例。“英国方案”则认为,西方各国应当不断给予阿拉伯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以支持和帮助,并为了帮助他们的民主化,应同他们保持战略伙伴关系。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提出,阿以问题应当同民主改革分开,不应该成为民主化道路的障碍。[⑥]可以看出,八国峰会推出的计划吸收了这两种方案的一些因素,带有很大的折中和调和性质,在将来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

2003年5月9日,布什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毕业典礼讲话中宣布,在今后10年内,美国拟与中东各国建立一个“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其实,早在1993年,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签定《奥斯陆协定》、中东和平出现了曙光的情况下,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建立“中东大市场”的计划,只不过后来因为中东局势的恶化,该计划不了了之。布什政府发现,单纯出于政治目的的军事援助,以及用政治、军事手段来压制激进组织,结果都是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所以,美国要改变方法,用自由贸易的手段来彻底变革中东国家的经济制度,进而引发这些国家上层建筑的变革,最后达到全面改造中东的政治目的。“9·11”后,美国确认,中东极端势力是恐怖主义的最大温床,所以,全面改造中东就被提上战略议程,而建立“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就成为“和平演变”中东计划的重要一环。

布什政府的“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设想,不仅充满政治含义,而且也有自己的经济私利。美国急欲把中东划入自己的经济势力范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地中海国家(包括中东的部分阿拉伯国家)与欧盟进行的区域经济合作早已起步。早在1995年11月,地中海国家和欧盟的关系就被提升为“全面伙伴关系”,双方达成在2010年建立欧盟-地中海自由贸易区的协议。欧地之间的区域合作关系正在向前迅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布什政府推出了“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设想,其目的明显有与欧盟争抢势力范围、谋取经济霸权的考虑。[⑦]这一点,欧洲国家是了然于心,不能不对美国的企图有所戒备。

另外,俄罗斯在中东地区也有自己的切身利益和一定的影响力,在大中东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会触动俄罗斯的战略和经济利益,俄罗斯的反应也是应该考虑的。

第三,美国的霸道行径特别是“虐囚”事件,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增加了实施“大中东计划”的难度。美国的力量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但美国在中东问题上长期推行的双重标准、偏袒以色列、军事存在和“虐囚”丑行,使美国的软实力受到很大削弱。美国哈佛大学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最近撰文,指出虐俘事件极大地破坏了美国的“软力量”。 “软力量”建立在文化、政治理想和政策的基础之上。他说,“软力量”是美国政府取得反恐战争胜利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如果不注意这一点,美国在让人羡慕的同时,还会引起周围很多人的嫉妒和怨恨。“虐囚”事件使世界舆论大哗,使阿拉伯世界愤怒不已,使美国在伊拉克的处境雪上加霜,美国在世界的声望跌至谷底,更是对美国中东战略的一大打击。

第四,长期困扰中东的巴以冲突难以根本解决。巴以冲突一直是国际局势的热点问题,领土、民族、宗教等各种矛盾纠缠在一起,以巴双方以暴易暴,要想彻底化解恩怨恐非一朝一夕之事。

第五,伊拉克问题仍是美国推行“大中东计划”的障碍。美国的如意算盘本是在推翻萨达姆政权后,在伊拉克树立起一个中东民主改革的样板,但没有料到美国虽然取得了伊拉克战争的胜利,却无法收拾伊拉克战后的乱局。实际上伊目前仍处于一种特殊的战争状态。伊虽然宣布成立了新政府,并从6月30日起开始接管国家,但新政府与美国军事占领当局的关系仍将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肯定,美国不会放弃对伊拉克事务的主导权,围绕伊拉克事务主导权之争将会继续下去。



2. 美国推行“大中东计划”的有利因素

或是出于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愤恨,或是出于情感上不愿意接受,无论是学界还是舆论界,对这个问题鲜有涉及。实际上,客观地分析,在看到以上种种不利因素的同时,美国在推行其“大中东计划”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有利条件的 ,笔者认为可归结为四点:

第一,美国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具有超强的实力和影响力,为其推行“大中东计划”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感召力。

第二,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的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状况低迷,失业问题突出,人们生活困难,人民渴望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王室政权和强人统治下,广大中下层人民的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得不到保证。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对许多阿拉伯世界中下层民众来说,“大中东计划”也还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毕竟生活富裕、****不是坏事情,是所有人追求的普遍价值。

第三,大中东地区的多数国家政府,或是在国际国内事务上有求于美国,或是畏惧美国的霸权实力和霸权政策,尽管对“大中东计划”心存不满,但还是不敢跟美国闹翻,不敢过分得罪美国,充其量也就是讨价还价而已。

第四,抛开美国开战的合法性不谈,尽管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还面临一些麻烦,但我们必须看到,两国毕竟已经建立了临时政府,与以前的政权相比,在民主化进程上是大大进了一步。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树立的民主样板,两国对周边国家的示范效应是不可避免的。



综合以上各种因素来分析,尽管美国的“大中东计划”阻力重重,相信美国会长期坚持下去。考虑到美国的超强实力、苏东巨变的历史经验和广大人民对真正民主自由的向往,预计尽管在一定时期内美国的计划会遇到很大阻力和挫折,但从中长期来看,至少美国的设想会在某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进展。在美国极力推进这一计划的过程中,也许会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情况,值得我们密切关注。中东向何处去,我们将拭目以待。



[①] 《八国首脑会议正式推出“泛中东和北非”改革计划》,新华网萨凡纳(美国)6月9日电。

[②] 参见齐前进:《G8会吆喝“大中东”》,新华网2004-06-09。

[③] 万铤:《美推民主计划 阿拉伯加速变革 两种改革较量中东》,载《环球时报》2004年3月15日。

[④] 参见李学江:《布什大中东计划意在通过推行美价值观操控中东》,人民网2004-06-11。

[⑤]万铤:《美推民主计划 阿拉伯加速变革 两种改革较量中东》,载《环球时报》2004年3月15日。

[⑥]万铤:《美推民主计划 阿拉伯加速变革 两种改革较量中东》,载《环球时报》2004年3月15日

[⑦] 参见《“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 一场“和平演变”?》,南方网2003-05-18。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6 06:30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