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保证美国国际地位的三大优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3 09:4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并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未来美国国际地位的走向取决于其综合国力的发展以及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主要是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与“软实力”(主要是民族凝聚力、文化普及程度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硬实力”三个方面的关系而言,经济是基础,军事是后盾,科技是先导和关键。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美国“硬实力”将继续保持优势地位。第一,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上最强,并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一方面,美国的研究与开发投资已占世界研发投资总额的45%。据2004年2月23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字,2003年123个成员根据《专利合作条约》提交的110114件国际专利申请中,美国占35.7%,日本占15.2%,德国占12.7%,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和巴西三个大国占1.85%。据统计,在世界信息、生物和制药技术发明专利中,美国分别占67.4%、57.1%和59.8%。拥有知识产权优势是美国跨国公司控制世界经济命脉的重要手段之一。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善于利用全球人才资源。从1941年到现在,美国共有198位自然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30%以上是从外国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实施的三大工程都离不开移民科学家的参与。1942年开始的“曼哈顿工程”从研制出原*子DAN到核能造福人类,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爱因斯坦、费米和贝蒂等欧洲著名科学家;美国率先研制和应用电子计算机,而“计算机之父”是匈牙利著名科学家诺伊曼;美国投入250亿美元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但没有德国科学家布劳恩研究和改进火箭发射技术,美国宇航员就不可能在1969年7月20日踏上月球表面。据统计,2000年在美国获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和工程从业人员中,出生于其他国家的人数所占比例从1990年的24%上升到38%。“9·11事件”后美国加强了对移民的限制,但是,在2002—2003学年,在美国大学学习的留学生仍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1/3以上。不仅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大量流入美国,而且欧洲国家也是如此,现在有40多万欧洲科学家在美国的科学和技术部门工作,出生于欧盟国家的博士在完成博士学业以后有75%的人留在美国。由于美国科研投入大、拥有人才优势和科技创新能力强,美国信息技术和产业仍有发展潜力,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和航天技术以及相关高新产业方兴未艾,美国经济结构仍处在深刻调整过程中,经济前景继续看好。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已从1990年的24.5%上升到2002年的32.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4—2008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可望达到3.6%,美国经济将继续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第二,美国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将继续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米歇尔·波特在《竞争的战略》和《竞争的优势》等专著中指出:“竞争实际上不是在国家之间,而是在公司之间进行的。”研究美国国际地位走向,这是必须重视的又一因素。企业是微观经济的基础,企业研发投资占美国研发投资的70%以上,是开发名优产品的主体,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是从事国内和全球市场竞争的主力军。美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1)跨国公司的数量最多。据英国《金融时报》2001年5月11日公布的世界500家大企业中,美国占48%,欧洲和日本占48%,其他国家占4%。据美国《华尔街日报》2003年9月22日公布的全球100强企业中,美国占56%。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年的研发投资达80亿美元,该公司已成立由700名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实施“氢经济计划”,这不仅将改造汽车业,而且将创立一个新工业。(2)拥有的著名品牌最多。美国《商业周刊》2002年7月29日公布的全球品牌100强中,美国占65%,前20个最有价值的品牌中美国占75%。一些经济学家指出,以品牌榜上排名第一的“可口可乐”为例,它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即使该公司的全部固定资产都毁掉了,凭借其品牌的影响力,仍能很快重建一个大型企业。(3)最受尊敬的企业和商界领袖最多。经历一系列大公司丑闻的冲击,美国大公司及其领导人的信誉受到很大影响。但是,据英国《金融时报》2004年1月20日公布的2003年最受尊敬的公司中,前20家中有13家是美国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连续六年荣登榜首。《金融时报》公布的数字还显示,2003年世界最受尊敬的企业领导人中多数也是美国大公司的董事长或总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美国跨国公司已经渗透到各国和地区的几乎所有产业和部门,按美国商务部的统计,如果包括跨国公司在全球的销售,美国外贸迄今没有多少逆差。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认为,经济全球化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在我担任总统的八年期间,美国经济增长的约1/3来自贸易领域”。

第三,美国军力发展对经济和科技有促进作用。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战争都是一场灾难。但是,美国建国200多年来对外发动或参与战争和军事干涉达200多次,除少数战争蒙受重大损失外,从总体上看战争对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冲击是有限的,战争往往成为美国经济发展和特殊繁荣的强大动力之一。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从1914年的386亿美元增加到1918年的840亿美元,不到四年翻了一番;美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唯一一个本土没有遭受破坏和受益最多的大国。从1941年到1943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GNP从1939年的913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134亿美元,不到六年又翻了一番。从2001年到2003年,通过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美国军事力量已从中东扩展到中亚,美国跨国公司抓住机遇加速向中亚渗透。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到土耳其港口杰伊汉的石油管道将于2005年运营,这是西方国家争夺和控制中亚石油资源的第一条石油管道,也是美国遏制俄罗斯、伊朗和其他国家的战略措施的一部分。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近年美国军费开支急剧增加,这是否会加重美国经济的负担,进而影响其实力?我认为不会。因为首先,美国的战争成本越来越低。军费开支占美国GDP的比重,从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的5.3%降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期的3.5%,而战争费用占一年GDP的比重已从1%降到0.75%。自海湾战争以来的四次战争中,美国基本实现了“零死亡”。其次,美国有能力将军事研发成果迅速转为民用。美国正在实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研究开发,其战略意义不仅仅限于政治和军事领域,它对美国保持在航空航天、制导、计算机、通信、新材料、生物和其他诸多前沿科技及相关产业领域的主导地位也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再次,美国的科技创新机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活力。在冷战时期,美国军费开支累计达5万亿美元,大大超过苏联的军费开支,但两国军备竞赛的结果是,苏联解体了,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主要原因是,苏联的军事科技研发与民用是“两张皮”,而美国则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活力。在美国国防部和商务部列出的关键技术中,有80%是军民重叠的技术,美国95%的军事通讯利用了民间网络。美国实施军事装备政府招标采购制度,约有1/3的民用企业不同程度地参加了军工的研发和生产。据美国《华盛顿邮报》2003年4月1日载文介绍,通用动力公司年销售额138亿美元中的64%来自武器销售,波音公司年销售额达541亿美元,其中武器销售占33%。美国很多大公司既生产军需品,又生产民用品,军转民或民转军非常容易。微软公司正在研制量子计算机,它即可用于军事领域,又能用于经济和社会服务领域。还有美国60%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参与过军事科技研发和生产,这是很多国家难以做到的。

关于军费开支增加对财政赤字的影响也要动态地分析。美国财政收支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税收政策,二是军费开支。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里根和老布什政府实行大幅度减税和增加军费开支政策,造成美国财政赤字急剧增加,1993年达2550亿美元。克林顿政府调整了这两项政策,2000年出现财政盈余2360亿美元。现布什政府重新实行大幅度减税和增加军费开支政策,2003年美国财政赤字高达3742亿美元,2004年预计4880亿美元。但是,如果减税和军费开支再次形成增值效应或调整政策,那么未来美国财政仍有可能从赤字转为盈余。

当然,美国综合国力各个领域也不是直线上升和总是协调发展的,也有波动甚至大起伏。美国人的长处是总有一种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勇于创新和适时采取应对政策。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后,美国国内第一次展开美国兴衰之争,结果推动了美国教育和科技发展,实现了“阿波罗”登月计划;1971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次讲话中承认,同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他第一次提出“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日本和中国),这以后中美关系逐步改善和发展;80年代中期,保罗·肯尼迪出版的《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认为,美国正在“相对衰落”,这次争论推动了美国经济结构的大调整,美国经济率先进入了“新经济”。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对外政策受到众多指责,但无论是布什连任还是民主党人入主白宫,美国都将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变化调整内外政策。因此,从总体上预测,在21世纪头20年甚至更长时期内,没有任何一个大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能够赶上美国,美国仍能保持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并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03:30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