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东盟国家认为中国的崛起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压力和挑战,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种威胁。为此,东盟对传统的大国平衡战略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一方面提升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借重中国的力量重建地区内的战略平衡,另一方面注重通过区域合作而不单纯依靠大国来平衡中国日益增大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外国舆论普遍认为:一个新的经济强国正在亚洲崛起,这个经济强国有着强大的现在,而且有着更加重要的未来,适应中国的崛起很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作为中国的近邻,东盟各国对中国的崛起感觉尤其强烈,其战略也因此出现相应的调整。
东盟眼中的中国崛起
面对中国的崛起,东盟国家表现出复杂的心情,既欢迎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机遇,又害怕由此导致的竞争和压力,特别是当双方还存在着领土争端时,一些国家感到威胁。可以说,在东南亚地区,“中国机遇说”和“中国威胁论”同样都有市场。
从经济层面来看,东盟认为中国的迅速发展对其成员国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东盟的经济总量虽占全球份额不大,但平均对外贸易依存度却高达50%。因此,对外贸易是东盟国家的经济支柱。中国和东盟互为重要贸易伙伴,贸易额不断增长。东盟已经连续十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已成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东盟国家的一些政要和工商界人士把中国经济的崛起看成是机遇。拥有大量房地产和棕榈种植园的马来西亚凯业集团总经理说:“2003年,中国是我们最大的买家。”“我们认为中国不是威胁,我们将视中国为救星。”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总会长林源德指出,中国崛起为重要的国际经济势力对大马工商界并不是一种威胁,反之应视为发展中国家共同前进的伙伴[1]。 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会见到访的日本外务大臣川口顺子时说,本地区国家应该把中国的崛起视为一个机遇,而不是挑战[2]。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在博鳌亚洲论坛2003年年会首次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国的崛起不应被看作是对亚洲的威胁,而是给亚洲发展带来了机遇。 拉莫斯说,中国人口众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国内需求旺盛,已成为亚洲国家的巨大市场和重要的进口国。同时,中国还可以向周边国家转让技术,如目前正在向菲律宾转让农业技术,并成为亚洲较小经济体的投资者[3]。
然而,在东盟国家也有不少人认为中国崛起给东盟带来了“压力”与“挑战”。由于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外资不断增长,中国成为对外资最有吸引力的地区,东盟国家认为,近年来东盟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一方面是由于当地低工资优势的丧失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恶化,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中国的竞争。东盟国家担心,由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自由化,外资将从东盟地区移向中国[4]。东盟国家还认为,随着中国制造业逐步走向成熟,中国还可能与该地区在直销欧美和日本的成品市场上展开竞争,同时中国制成品大量涌入东盟市场,将对当地制造业构成威胁。一名泰国外交官说:“中国正在将越来越多的出口产品倾销到东盟,这种情况令人忧虑。”[5]
从政治层面来看,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发展也是喜忧参半。
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也在迅速提高,在亚太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东盟首先把崛起的中国看成是一支地区稳定的力量。诚如拉莫斯在博鳌亚洲论坛2003年年会首次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的那样:“中国作为和平的维护者,在推动朝核问题的妥善解决等一系列亚洲重大问题上已经并在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采取的各项对外政策符合亚洲国家的共同利益,因此不应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威胁。”[6]但是,由于南海问题的存在,东盟又把中国视为本地区潜在的威胁。“最令人不安的是复兴的中国正把它的势力从东亚大陆(在这里其战略权威已被广泛接受)伸向临近的海洋地区,特别是南中国海,而这里长期被东亚视为心脏地带。”[7]“从菲律宾的观点来看,中国坚持对南海水域或岛屿的过分要求使人怀疑其不扩张的保证。”[8]越南在1998年国防白皮书中同样把国家安全的关注点放在南海上,这份文件指出:“在越南东海的争端中仍存在着潜在的不稳定,存在着潜在冲突的危险。” “越南在应付中国在陆地边界上的威胁很自信,但担心在南中国海的中国军力,这使得它力图通过加强同东盟的多边关系和海空军的现代化来应付挑战。”[9]。事实上,为消除邻国的担忧,中国积极与东南亚国家建立互信机制。中国与东盟在2002年11月4日签订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宣言中说,“各方承诺保持自我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和影响和平与稳定的行动,包括不在现无人居住的岛、礁、滩、沙或其他自然构造上采取居住的行动,并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它们的分歧。”2003年10月,中国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该条约强调缔约国首先要“有决心和诚意防止出现争端”,当争端出现时“应当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任何时候都要通过友好磋商来解决它们之间的这种争端。”中国的行动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有关国家对中国在南海谋求所谓“霸权野心”的疑虑,但“中国威胁论”并没有在东南亚完全消失。例如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只是为了经济发展才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而且被台湾问题所牵制,暂时与东盟国家搁置领土争端。一旦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解决了台湾问题,中国必将会关注其领土主张[10]。“如果中国取得经济和军事潜力,它将在21世纪成为可以和美国相比的大国,中国将对其周边环境建立起霸权控制。”[11]新加坡国防与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阿米塔夫·阿查里雅就主张对中国持续增强的影响保持一定的警惕,他说,对中国“保持警惕并非不正常。我们还没有看到中国在政治上发生巨变。我们看到的只是中国致力于多边主义,仅此而已。”[12]最近东盟一些国家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实际上就有针对中国之意。
东盟对外战略的调整
东盟作为一支由小国组成的地区政治力量,长期以来游刃于大国之间,坚持“大国平衡”的外交战略。这一战略的要义在于,全面发展与各大国的关系,利用大国间的相互制衡,达到其“平衡大国、引导大国”的目的。随着中国的崛起,东盟国家对其传统的“大国平衡”战略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重新定位与大国间的关系,借重中国的力量重建地区内的战略平衡。与此同时,东盟亦大力推行“区域合作”战略,使之与“大国平衡”战略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最大程度地获取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利益,并平衡中国日益增大的影响。
第一,进一步加强东盟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最大程度地获取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利益。
冷战后,美日中三国被东盟国家看成是维护本地区繁荣和稳定的三大力量,其中美日两国因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以及它们与东盟国家由来已久的密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更是被东盟当作本地区的支柱。东盟国家在经济上依赖对美日贸易,在安全上强调美国的军事存在。然而,九一一事件以后,美日在东南亚的表现却有些令东盟国家失望。一是美日两国的经济的衰退导致东盟国家出口急剧下跌,二是美国专注于反恐战争,且在国际政治中实施单边主义,从而引起东盟一些国家的不满与担忧。它们认为,美国“牺牲了与东南亚国家更为广泛的联系”,“美国的反恐战争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东盟内部关系和国际安全环境中的新的紧张” [13]。日本近几年国内政治右翼势力抬头,歪曲和美化其侵略历史,再加上在政治上紧跟美国,因此被东盟国家视为不积极与亚洲邻国发展关系。因此,美国和日本这两大支柱在东盟国家心目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与美日相比,中国的崛起一方面给东盟国家带来了经济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由于其在国际事务中奉行和平的对外政策,表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不仅提升了中国在东盟国家中的地位,也进一步坚定了东盟国家要与中国加深合作的信念。东盟对外关系负责人松德拉姆·普什潘那森意味深长地指出:“尤其是在经济问题上,我们需要分散风险,不能只依赖美国,我们要同世界舞台上所有的重要参与者,尤其是亚洲国家建立联系。”[14]在东盟国家看来,与日益被视为亚洲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中国捆绑在一起将受益颇丰。正是出于上述考虑,2001年11月,在第5次东盟-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东盟与中国达成重大共识:共建一个有17亿消费者大市场的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双方签订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此协议的目标是“加强和增进各缔约国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逐步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并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机制;为各缔约方之间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开辟新领域,制定适当的措施。”“各缔约方同意迅速进行谈判,以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15]此后,双方的经贸合作步入了快车道。就东盟国家而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可以大大减轻对发达国家市场依赖的程度,而且可以提高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诚如有关东盟-中国经济合作的专家报告指出的那样:“东盟国家和中国都是经济力量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它们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外国市场,全球经济发展对它们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正如目前全球经济减速所证明的的那样。两个地区都面临着发达国家建立的地区安排中的保护主义,如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将来的美洲自由贸易区。通过创建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和发展双方的合作机制,东盟和中国可在国际贸易事务中就共同利益问题发出较强的声音。”[16]另外,在东盟看来,与中国加强经济联系亦是其集体安全的一部分。“经济上的接触能将中国编织进相互依存的网络,这样使中国在未来与东盟成员国的冲突中增加代价,如在斯普拉特利群岛问题上。”[17]
在加深双方经济合作的同时,其他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扩大。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订了《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其中表示:“满意地注意到中国与东盟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已经开展的合作和取得的成果,包括2000年的《东盟和中国禁毒行动计划》,2001年中国、老挝、缅甸和泰国四国禁毒合作部长会议及其发表的《北京宣言》,以及中国与东盟国家通过双边渠道开展的各种合作”,因此双方“决心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现阶段合作重点为打击贩毒、偷运非法移民包括贩卖妇女儿童、海盗、恐怖主义、武器走私、洗钱、国际经济犯罪和网络犯罪等。”[18]2003年10月,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宣言指出:建立 “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目的在于,通过在21世纪全面深化和拓展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培育睦邻友好,加强互利合作,为本地区的长期和平、发展与合作做出更大贡献。[19]
第二,借重中国提升东盟的国际地位,重建区域内的战略平衡。
全面提升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对东盟来说亦具有重要的战略利益。东盟希望借中国不断扩大的影响力来提高其国际地位,从而引起美、日等域外大国对本区域的重视,这样一来,东盟不仅会得到更大的经济利益,而且还能平衡中国在本地区日益扩大的影响。
上个世纪90年代上半期,东盟通过诸如建立东盟地区论坛、扩大东盟等种种努力提升东盟的国际地位。然而金融危机之后,东盟经济不景气,各国自谋出路,内部矛盾增多,内聚力减弱,国际地位随之降低。在这种形势之下,为了增强东盟的国际地位,东盟打出了与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加强亲密关系的“中国牌”,试图借中国之力刺激其他大国与之合作。随着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日益增强,其他大国自然不甘落后。以建立自由贸易区为例,自中国与东盟达成10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后,其他的对话伙伴国如日本、美国、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都纷纷着手与东盟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从而在亚太地区形成了以东盟为核心的新一波经贸合作浪潮。这使东盟对外谈判筹码陡然增加。
事实上,东盟已借助同中国展开的自由贸易区谈判,促使美、日等国在开展类似的贸易谈判时一再降低市场门槛和提前开放时间。2003年2月,新加坡与澳大利亚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澳外长唐纳称,该协议的签订不仅是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之间紧密合作的象征,也是澳大利亚与东盟关系加强的象征。2003年5月,新加坡又与美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表示,该协定加强了美国对保持东南亚地区稳定的承诺,从而具有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意义。2003年10月,东盟和日本在巴厘岛签订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与印度签署了《全面经济伙伴框架书》。在中国和东盟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之后,印度也签署了这项条约,并且与东盟发表了合作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联合宣言》。2003年12月,日本也正式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还签署了“面向新世纪的日本与东盟伙伴关系”的《东京宣言》。
上述表明,东盟借助中国的影响,加强了与区域外大国的政治经济关系,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东盟为中心的经济、政治、安全合作的网络。东盟国家曾毫不讳言地指出,加深与外界的联系,就是要谋求“显著的经济和战略优势”,进而“保持这一地区的战略平衡”[20]。吴作栋在回答记者提出的如何对付军事上强大、经济上繁荣、地缘政治上过于自信的中国时指出:“地区平衡是一个重要手段。我们需要美国在本地区的存在,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东盟,我们也需要日本和欧盟在本地区的存在。”[21]
必须指出,美国近年来奉行单边主义政策,再加上其与东盟在人权和民主问题上的分歧,也使得东盟认识到,有必要借助其他力量来平衡美国。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政治和经济大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东盟谋求区域内战略平衡的一个法码。
第三,致力于地区合作机制的建设,将中国纳入地区合作进程。
东盟国家在利用大国来牵制中国的同时,亦致力于地区合作机制的建设,将实现地区一体化作为应对中国崛起的另一重要策略。在东盟看来,地区合作机制一方面可以让东盟享受中国崛起带来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应付中国崛起带来的竞争和压力,规范中国行为,借区域内大国平衡其影响。
1997年12月首次东盟和中日韩首脑非正式会晤标志着东亚区域合作进入了初期发展阶段。随着1999年柬埔寨正式加入东盟,“10+3”东亚合作机制最终确立。2000年,“10+3”会议被提升为“东亚首脑会议”,并提出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构想。东盟国家之所以如此热衷于东亚地区合作,中国的崛起与之不无关系。从经济来看,东盟国家近年的经济恢复与繁荣主要得益于邻近的中国,加强东亚地区的合作,推进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必将使东盟受益更多。在2003年第7次“10+3”首脑会议上,东盟明确表示,“要使10+3合作与东盟的战略一致,即通过互利贸易和投资合作加强东盟的竞争力。”[22]从政治战略层面看,加强东亚合作一方面表明东盟努力在全球相互依赖的三大支柱即欧盟、东亚、北美中寻求保持平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把有活力的中国纳入地区安排之中,通过地区合作机制规范其行为。同时也可以借日、韩来平衡中国影响。在东盟看来,东亚的经济虽然有活力,但其政治却极为脆弱。这里有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台湾问题等容易引发国际冲突的问题。因此,“东亚领导人必须培养出合作的习惯和自助的态度,来取代美国的军事存在维护地区稳定。”[23]“东盟国家追求同中国的接触政策,其目标是在经济、政治和安全水平上将中国纳入地区共同体中,使中国政府适应接受地区行为规范,同时增加其在现状中的利害关系。” [24]“东盟可以利用中日韩关系中复杂的历史、文化、地理因素,在促使三国相互交往中发挥关键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东盟通过10+3机制定能驾驭正在出现的东亚共同体。”[25]由此可见,东亚区域合作实际上是东盟在对华关系方面化被动为主动的一种战略层面的考虑。
为了在东亚地区合作中更好地维护和确保自己的利益,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主导地位,不致受到地区内的大国支配,东盟近年来努力加强东南亚地区的团结与合作,并以建立东南亚共同体为目标。2003年10月的第9次东盟首脑会议发表了《东盟协定宣言2》(即《巴厘协定2》)。按照这一协定,东盟将致力于在2020年之前把东南亚建设成西欧模式的经济共同体。东盟之所以迫切要求加深地区一体化,其原因之一就是“不得不应对崛起的中国所带来的经济上的压力与挑战。”[26]东盟希望以此来抗衡中国与日俱增的经济实力,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巴厘协定2》还提出要建立东盟安全共同体。印度尼西亚总统指出:“东盟安全共同体并不意味着成员国间的军事联盟,而是全面的政治合作,即为对付地区安全的威胁和建立一个真正的地区秩序而共同分担责任”,“东盟必须加强团结合作提升其预防性外交和冲突解决能力”。[27]显然,东盟共同安全体的建立有防范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国干涉之意。
总之,面对中国的崛起,东盟在其对外战略调整中,将“大国平衡战略”与“区域合作战略”有机结合,使之相辅相成。这其中既有同中国加强合作协调以获取地区利益之内容,又有防范中国、平衡中国影响之意图。面对东盟的战略调整,中国该如何应对?如何才能让东盟国家真正相信和接受中国“和平崛起”之理念,这正是我们目前急需思考的。
[1]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2年6月15日。
[2] [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年8月3日。
[3] 拉莫斯:“中国的崛起为亚洲国家带来发展机遇”。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0/31/content_1154098.htm
[4] A Report Submitted by the ASEAN-China Expert Group on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ging Closer ASEAN-China Economic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01.10,P.22-23.
http://www. aseansec. org /newdate/asean_chi.pdf
[5] 《参考消息》2003年7月21日。
[6]拉莫斯:“中国的崛起为亚洲国家带来发展机遇”。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0/31/content_1154098.htm
[7] Fidel Valdez Ramos: “The World to Come: ASEAN”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rospects in the New Century”, http:// www.aseansec.org/2808.htm
[8] Herbert Yee and Ian Story, The China Threat: Perceptions, Myths and Reality, London 2002, p.250.
[9] Herbert Yee and Ian Story, The China Threat: Perceptions, Myths and Reality, London 2002, p.277、P283.
[10] Amitav Acharya: “Seeking Security in the Dragon Shadow: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in the Emerging Asian order. The paper was presented to the Asian Security Conference 2003,27-29 January 2003, Organised by the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 New Delhi. P12.
[11] AHAUN NARINE: Explaining ASEAN, Regionalisn in Southeast Asia, Colorado 2002,p.80.
[12] 《参考消息》2003年12月31日。
[13] AHAUN NARINE: Explaining ASEAN, Regionalisn in Southeast Asia, Colorado 2002,p.94.
[14]《参考消息》2003年6月20日。
[15]许宁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红旗出版社2003年,第206-207页。
[16] A Report Submitted by the ASEAN-China Expert Group on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ging Closer ASEAN-China Economic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01.10,P.32.http://www.aseansec.org/newdate/asean_chi.pdf
[17] Herbert Yee and Ian Story, The China Threat: Perceptions, Myths and Reality, London 2002, P217.
[18]许宁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红旗出版社2003年,第291-292页。
[19] 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Heads of State/Government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Strategic Partnership for Peace and Prosperity, http://www.aseansec.org/15265.htm
[20] Keynote Address by Singapore Prime GOH CHOK TONG at the WEF East Asia Economic Summit 2002 ,http://www.aseansec.org/12321.htm
[21] Amitav Acharya: “Seeking Security in the Dragon Shadow: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in the Emerging Asian order. The paper was presented to the Asian Security Conference 2003,27-29 January 2003, Organised by the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 New Delhi. p20.
[22] Press Statement by the Chairperson of the 9th ASEAN Summit and the 7th ASEAN+3 Summit , http://www.asean.org/15259.htm
[23] Fidel Valdez Ramos: “The World to Come: ASEAN”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rospects in the New Century”, http:// www.aseansec.org/2808.htm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24] Herbert Yee and Ian Story, The China Threat: Perceptions, Mytys and Reality, London 2002, p.217.
[25] GOH CHOK TONG: “Deepening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Co-operatio”, http://www.aseansec.org/12321.htm
[26] GOH CHOK TONG: “Deepening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Co-operatio”, http://www.aseansec.org/12321.htm
[27]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on the occasion of the 36th Anniversary of ASEN, http://www.aseansec.org/15017.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