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肖申克的救赎》vs《勇敢的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29 10:4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肖申克的救赎》vs《勇敢的心》
自由:安迪式的,还是华莱士式的?
  
  人活着不能只有一个世界,还必需有一个诗意的世界,这是王小波的看法,也是我的看法。那么,诗意的世界到哪里去寻找?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我们的父辈,也就是50、60年代的人,他们是读苏联小说长大的,所以,他们的诗意世界就在小说里;而我们80、90年代的人,则是看电影长大的,所以,我们诗意世界就在电影里。两代人的这种生命差异当然是历史使然,但是,由此造成的精神差异却必须通过价值现象学的分析方能明白。
  我们为什么更喜欢看电影呢?原因有二:一、同样作为文本,电影无疑比小说更有视觉吸引力,所以,现代小说的故事性正在萎缩。对这点,李敖也看的很清楚,他在为自己〈北京法源寺〉“掉书袋”的写法辩护时说——“正宗小说起于十八世纪,红于十九世纪,对二十世纪的小说家来说,本已太迟。艾略特(T.S.Eliot)已咬定小说到了福楼拜(Flaubert)和詹姆士(Henry James)之后已无可为,但那还是七十年前说的。艾略特若看到七十年后现代影视的挑战,将更惊讶于小说在视觉映像上的落伍和在传播媒体上的败绩。正因为如此,我相信除非小说加强仅能由小说来表达的思想,它将殊少前途。那些妄想靠小说笔触来说故事的也好、纠缠形式的也罢,其实都难挽回小说的颓局。”二、父辈们小时候没有电视看,最多是听下广播,属于麦克卢汉所说的“冷媒介”,听众有很大的想象和思维空间来经营自己的诗意世界;而我们从小就有电视看,看动画片长大,已经习惯了“热媒介”,基本上不用想象和思考就能享受到诗意世界。三、更重要的是,父辈们生活阅历比我们丰富,更容易进行文字营构的场景中,而我们由于缺乏阅历,很多基本社会知识都不具备,读到小说也无法深入场景中“演戏”。当然,80后也并不是没有自己喜欢的小说,但大多是些魔幻现实小说,或者简单的描摹生活的情感小说,青春期小说。韩寒他们写的小说也从来不脱这个套路,基本上没有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因此,王蒙说80后作家是没有历史的人,至少现在来看,并没有冤枉谁。
  那么,这种差异会引起什么后果呢?最明显的,当然是精神浅薄化,尤其是深阅读的不可能。其实,现在有人担心电子书会冲击传统书,我觉得这种担心太夸张了点,因为电子书再怎么厉害也无法进行深阅读,它最多只能代替图像书,或者通过智能化的和点击代替资料阅读。其实,深阅读与浅阅读的关键差别不是想象空间的大小,而是历史感,比如同样的一本〈西游记〉,浅阅读者认为,就是一个和尚,一只猴子,一头猪,一个沙妖去取经的故事,而对于钱文中这样的梵文专家来说,里面的历史文化信息就可多了去了。所以,读一本书,其实就是去俘获这本书的历史文化信息,用这些历史文化信息来喂自己,以长大成人。
  正是因为对电影有这种偏见,我一直对电影保持警惕。直到前天看完电影《勇敢的心》,这部史诗大片的最后那个镜头终于将我的偏见的堤坝击溃——为精英贵族背叛、出卖了的华莱士为国王逮捕,他被判当众处以绞刑。囚在马车中的华莱士从看热闹的人群中间经过,浸没在飞来的垃圾和恶毒的叫骂声中,他坦然自若。被吊上绞架,又在咽气前放下,面对主刑官袍上的皇家徽章,他爬起来仍沉默不语。在绞轮架上拉得关节脱臼,又到刑床上剖割,华莱士一直没有屈服。喧嚣的人群在他的坚忍中,渐渐静默。终于,一个人禁不住替他叫出了求告:“Mercy!”一个声音带动了在场看客的知觉,“宽恕”呼声在人群里扩散。连躲在人群中的战友都不忍心看他继续承受这样的折磨:“求你叫出来吧,就说一声也好,只要一个词,开恩。”主刑官不断怂恿着,当他以为华莱士终于要开口,说出那个让他保留一点征服者虚荣和尊严的词时,示意执刑者停止用刑。在所有人窒息般的等待中,华莱士倾尽全力长呼:“freedom!”
  我敢说,从来没有哪部电影对自由诠释的如此传神,如此精确,如此波澜壮阔。是的,《肖申克的救赎》里也有一句话很经典,那就是“有些鸟是关不住的,因为他们的每一片羽翼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可是,《肖申克的救赎》的主人公那种选择非但不现实的,而且没什么意义。他与华莱士相比,类似与佛教中“小乘”与“大乘”的区别。更重要的是,两位主人公的魅力也是有差距的,在《肖》剧中,安迪到底杀没有杀他妻子,这是个问题。但我觉得更需要留意的是,安迪假若真杀了他妻子,也是因为他妻子与别人偷情,这至少说明,对于他妻子来说,安迪缺少魅力。而小华莱士则不同了,他既有淳朴善良的妻子为她去死,也有雍容华贵的王妃为她献身。两者的魅力指数差别可见一斑。
  那么,为什么华莱士比安迪更有魅力?在这里,我们不妨借用秦晖先生的说法——在自由秩序之下,只要不想强制别人的人在广义上就是自由主义者;但在没有自由秩序的地方,一个人是否为自由主义者便不是取决于他是否做过这种高深的智力游戏,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实践了自由原则。这种原则是分层次的:1、维护自己的自由(不做奴隶),2、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做奴隶主),3、反对他人之间的强制(坚持废奴主义)。秦先生认为:“在存在着奴隶制的条件下,自由主义者不仅自己不当奴隶也不做奴隶主,而且应当积极推进废奴运动,他也许可以不反对别人‘自愿当奴隶’,但他绝对不能容忍别人强掳或强卖他人为奴,最简单的理由是:容忍了别人强迫他人为奴,就难免有一天别人会强迫自己为奴。”很显然,安迪和小华莱士都是自由主义者,只是前者处在“自由社会”(今天的美国),而后者则处在“前自由社会”(中世纪的苏格兰,类似今天的中国)。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我当然更喜欢华莱士。安迪越狱后为什么要逃离美国,原因很简单,美国已经是自由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已经没有“乱法者”存在的道义根基,安迪回去就好比是蒸好的馒头再回去蒸。而相比起来,小华莱士所处的社会有着种种非正义的东西,自由蒸腾而起时,华莱士就像刚出屉的馒头,热情而饱满!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其实,他两的魅力指数还可以通过对身边的人的影响来衡量。《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个图书管理员布鲁克,被假释出狱后,不能适应外面的生活,最终自杀。瑞德出狱后也差点走上了布鲁克的路,这说明安迪带领他们越狱纯粹是一种利己的自由冲动,而没有理想主义图景,也就不能给那些在监狱中异化的人重新生活的勇气。而华莱士则因为妻子被杀走上革命道路,逐渐完成了由简单复仇者到民族自由事业领袖的角色转换,所以,即使是他身边卤莽的大个,也在他的影响下成了一员猛将。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说,安迪只有个人历史的成长,而小华莱士的成长却与民族的自由事业相伴,两者生命能量和魅力的差距,又岂是偶然!
  当然,华莱士比安迪更有魅力也可以说是悲剧人格使然。黑格尔曾说:“悲剧在于事物的双方都有片面必然性而导致两败俱伤”。 《肖申克的救赎》以“没有法律的乌托邦”作结,安迪的选择就透露出了庸人气息,露出英雄“腐败”的尾巴。而《勇敢的心》以“奴隶主绞杀废奴主义者”作结,华莱士的悲剧冲撞就有了中国上古时代“刑天怒触不周山的效果”。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时代里,有太多的人希望自己像安迪那样在 “没有法律的乌托邦”里终老,却不希望自己像华莱士一样在争取自由的事业中永褒青春。这种选择既错置了时代和国度,也没有历史和思考,于是,众声默默中,不是死亡,也不是爆发,而是变态!是全民热衷的“fwc运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8-10-29 10:43:26 | 只看该作者
最喜欢的几部片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10-29 10:43:2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 04:2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