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7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年网络派生词:见证网民的“中国式成长”(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5 08:3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十年网络派生词:见证网民的“中国式成长”(图)
“小胖,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我上个月被就业,这个月工资被增长,你转告我妈,我没心情回家吃饭。”如果你不明白MSN上的两个人在说什么,很遗憾,这说明你已经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文化中彻底落伍了。就像当年你不认识芙蓉姐姐也就罢了,竟然连ORZ这等弱智的“象形文字”之精髓都无法领会,简直不能不被BS(鄙视)。

掐指一算,中国网络十年,且不说红了小胖绿了芙蓉,光是网民人数就从100万跃升至超过3亿,网络音乐用户量高达2.14亿人,即时通讯用户规模达到1.95亿人,网络视频用户量已经达到1.8亿人……而伴随这些冷冰冰数字的,是更为生动的见证———从“上酸菜”到“打酱油”、从“百变小胖”到新宠“贾君鹏”,这些集结着中国网民草根智慧的网络派生词,正以一种出其不意的方式,鲜活地记录着中国互联网的转变。从娱乐至死到参与社会、从聚众围观到网民话语权、从愤怒的谩骂到嘲讽一切,这是网络派生词的转变,也是网民的中国式成长。

■网民们的独特创造力

“网络就是新生活。”1998年,广州街头竖起的这块广告牌,铿锵有力地宣告了网络时代的到来。彼时,那些正在一遍一遍电话拨号连接上网的菜鸟们不会想到,日后混迹于网络的自己将拥有一个集体称号:网民。

网民,不仅仅是两亿中国人的集合,更是一个能够创造流行文化形式的群体,而在某种程度上承担起这种文化形式传播重任的,正是网络派生词。

顾名思义,网络派生词曾经并不存在,而是由网络流行现象催生。比如博客的问世派生出“老徐”;DIY恶搞视频派生出“做人不能太无极”;而陈冠希导演的一出闹剧则直接被网友冠以“精(神)分(裂)教”……一句话,只要这个世界还有混乱的娱乐,网民们的创造力就不会消失。

■对社会民生的讽喻

“很傻很天真”代表了娱乐圈反讽的一类,“魔兽”代表了对网游执著的另一类———在互联网上打游戏、找乐子,这也曾是中国网民网络生活的最主要内容。但是随着互联网不断开放,网民对社会的参与度随之升级,网络派生词逐渐诞生了另一类,即对社会民生的讽喻。网络上“打酱油”看似态度超然,但也并不只是一句口号,所谓的“酱油恒久远,一壶永流传”,便见证了网民社会参与和责任意识的启蒙。

2007年,世界权威科学杂志《科学》刊登了备受争议的华南虎照片。但是网友们并没有去“打酱油”,反而较真地找到了虎照的原型“年画虎”。

2008年是中国的多事之秋,而网民社会责任感的网络表达也在这一年井喷式爆发。“什锦八宝饭”表现出的是网民对政治民生的关注;“俯卧撑”则是对所谓“真相”的嘲讽;“范跑跑”一路跑出道德批判以及人性的反思;“做人不能太CN*”更是民族情绪的极致宣泄……

杭州飚车案的“70码”还没有结束,上海倒下的“楼脆脆”仍然不够坚强,不知出身何地的“贾君鹏”还没有回家吃饭,而中国网民们已然十分彪悍———当网络开始占用人们2/3的生活,似乎没有人再愿意做匿名谩骂的网络暴民,他们学会用略带戏谑的口气嘲讽自我,嘲讽无力改变的现实,顺便也嘲讽这个时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9-9-16 11:11:34 | 只看该作者
是原创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9-22 15:55:32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不加上转载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7 13:36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