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99岁邵逸夫突患肺炎 紧急入院引媒体哗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7-26 17:4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99岁高龄的香港无线电视台主席邵逸夫(六叔)日前忽然住院,因为六叔年事已高,他入院的消息一传出,香港媒体哗然,昨日一大批香港记者把整个TVB的电视城包围起来,共同守候方逸华(六婶)的出现。为此,昨日下午方逸华特别在将军澳电视城的一个会议室安排简单记者会,六婶被问到六叔是否仍然留院,<font color="#6600ff">她说:“其实他都回家了,不过现在每天还会去医院复诊。”</font><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body><tr><td></td></tr></tbody></table><br /><font color="#000000">妻子方逸华记者会亲证已出院</font></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a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2px; COLOR: blu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href="http://p.yule.sohu.com/" target="_blank">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a>????<a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2px; COLOR: red;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onload="javascript:return fullScreen('http://p.yule.sohu.com/news-fullScreen-244450890.html');" href="http://yule.sohu.com/20060726/n244450890.shtml#">全屏看大图</a></td></tr></tbody></table><p>  据方逸华透露,六叔上个月25号开始咳嗽,还有发低烧,随后送他去看医生,医生说他并没有很严重的问题,当时医生开了一点消炎药还有止咳药水,其实两三个小时后他的烧自己开始退了,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吃了退烧药。结果这次以后,他就一直咳嗽。最后医生发现他患上了肺炎,而且痰很多,现在靠吃化痰药帮助化痰。方逸华强调其实六叔没有多大问题,他一直有体检,4月份才体检过,身体器官一切都很好。最后六婶请媒体给时间给老人家休息,这次肺炎只是很小的事情,等他清静地休息一下,病好了一定和媒体再见面。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tbody><tr><td valign="top"><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0" width="350" align="left" border="0"><tbody><tr><td></td></tr></tbody></table></td></tr><tr><td><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0" width="350" align="left" border="0"><tbody><tr><td></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p><p>  <strong>邵逸夫 ------ 香港影视皇帝</strong></p><p><strong><font size="1">  </font></strong>作为电影界的传奇人物,邵逸夫的名字在香港可谓是家喻户晓。他经历了电影不同时代的演变,目睹过中国电影的成长,堪称电影史的见证人。美国《福布斯》杂志统计,全世界拥有10亿美元的华人超级大富翁并不多,邵逸夫却名列榜上,估计邵氏家族总资产在15亿美元以上。</p><p>  <strong>上海,创办“天一影片公司”</strong></p><p><strong>  </strong>邵逸夫祖辈原是浙江宁波的富商,他在家中排行老六,所以现在也被人尊称为“六叔”。1923年,邵逸夫的兄长在上海创办“天一影片公司”,他中学毕业后,开始涉足电影业。“天一”成立初期,清一色家庭班底,老大醉翁负责编剧导演,邨人、仁枚搞制片及发行,逸夫擅长摄影,很多电影片由大嫂陈玉梅领衔主演。在“天一”摄制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后,大获成功,从此雄心勃勃地继续发展电影事业。<strong></strong></p><p><strong>  新加坡,创办“邵氏兄弟公司”</strong></p><p><strong>  </strong>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p><p>  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的新时代。</p><p>  1937年抗战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p><p>  1937年后,迫于战争的动乱,邵氏被迫关门了事。</p><p>  <strong>香港,创办“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strong>?</p><p>  1957年,邵逸夫从新加坡来到经济开始起飞的香港,开始创立属于自己的电影事业。两年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期间,邵逸夫倾力打造位于香港清水湾的邵氏影城。这一工程历时七年始告完工,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而“邵氏出品,必属佳片”这句口号,也在20世纪60到80年代,响彻港台,声动新马。</p><p>  <strong>香港,出任TVB主席</strong></p><p><strong>  </strong>20世纪60年代,当美国已经把电影称为夕阳产业的时候,邵逸夫已经成为“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台TVB)的董事,并于1980年出任“无线”董事局主席,时至今日,“无线”每年为他带来巨大的盈利。(<strong>实习生 左慧倩 整理</strong>)</p><p><em><font size="1">  六叔近闻</font></em></p><p><em><font size="1">  </font></em><strong>刘家昌开唱?? 贺邵逸夫百岁大寿</strong></p><p><strong>  </strong>近30年没有公开演唱的刘家昌,只因邵逸夫的一句“想听他唱歌”再开金口,于今年6月1日至4日在红馆举行4场演唱会。其间邵逸夫夫妇除每晚到场之外,更有一场安排林青霞<span class="articleLink"><font color="#080cbd">(</font><font color="#080cbd">林青霞新闻</font><font color="#080cbd">,</font><font color="#080cbd">林青霞说吧</font><font color="#080cbd">)</font></span>、巩俐<span class="articleLink"><font color="#080cbd">(</font><font color="#080cbd">巩俐新闻</font><font color="#080cbd">,</font><font color="#080cbd">巩俐说吧</font><font color="#080cbd">)</font></span>献花。</p><p>  <strong>女孩无钱治伤欲放弃?? 六叔善心雪中送炭</strong></p><p><strong>  </strong>今年3月汨罗一13岁女学生李娜惨遭车祸,高昂的医疗费用迫使她写下遗书想放弃治疗。消息传到香港,打动了邵逸夫,他来到了小女孩的病床前探访,并向她捐款25万元人民币并送上了自己的亲笔祝福。</p><p>  <strong>人老心不老?? 老顽童春心荡漾</strong></p><p><strong>  </strong>99岁的六叔邵逸夫人老心不老,或许是由于上届“华姐”素质一般,专程捧场的六叔无心看选手,反与一旁的过气港姐曹敏莉交谈甚密,又将她做“人肉拐杖”,又对她的披肩爱不释手,得宠指数极高。</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6-7-26 17:42:10 | 只看该作者
<strong><font size="7">大善人</font></strong>
3#
 楼主| 发表于 2006-7-26 17:42:23 | 只看该作者
<h1>邵逸夫:东方好莱坞缔造者 邵氏电影的空前成功,为香港赢得了“东方好莱坞”的美誉——规模庞大的片厂复制出商业电影的奇迹<p>  ■本刊记者 陈静 发自香港</p><p>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还记得这句宣传语吗?</p><p>  20世纪60到80年代,这口号曾经响彻港台,声动星马。 <span id="ad_dst1"><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0" width="350" align="left" border="0"><tbody><tr><td><object codebase="http://download.macromedia.com/pub/shockwave/cabs/flash/swflash.cab#version=6,0,0,0" height="250" width="350" classid="clsid:D27CDB6E-AE6D-11cf-96B8-444553540000"><param value="9260" name="_cx" /><param value="6615" name="_cy" /><param value="" name="FlashVars" /><param value="http://images.sohu.com/cs/button/moto/disney/3502500206.swf?clickthru=http://61.135.131.68/d3e2f397f99b1c65cf16bebcfb342d81.php" name="Movie" /><param value="http://images.sohu.com/cs/button/moto/disney/3502500206.swf?clickthru=http://61.135.131.68/d3e2f397f99b1c65cf16bebcfb342d81.php" name="Src" /><param value="Opaque" name="WMode" /><param value="-1" name="Play" /><param value="-1" name="Loop" /><param value="AutoHigh" name="Quality" /><param value="" name="SAlign" /><param value="-1" name="Menu" /><param value="" name="Base" /><param value="" name="AllowscriptAccess" /><param value="ShowAll" name="Scale" /><param value="0" name="DeviceFont" /><param value="0" name="EmbedMovie" /><param value="" name="BGColor" /><param value="" name="SWRemote" /><param value="" name="MovieData" /><param value="1" name="SeamlessTabbing" /><param value="-1" name="Profile" /><param value="" name="ProfileAddress" /><param value="2903779" name="ProfilePort" /></object></td></tr></tbody></table></sohuadcode /></span>《江山美人》(1959)、《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大醉侠》(1966)、《刺马》(1973)、《倾国倾城》(1975)、《少林三十六房》(1978),大量的黄梅调、武侠片见证了邵氏时代的辉煌;李翰祥、胡金铨、张彻、楚原等大批导演集结邵氏旗下。邵氏电影几乎独霸香港影坛十数年。细研香港电影史,邵氏成为绕不过去的大山。而邵氏的成功,却关乎一人:邵逸夫,邵家老幺,第六子。</p><p>  邵氏电影家族的源头,是1925年邵家老大醉翁在上海创办的天一影片公司。据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所述,天一多拍中国民间故事、古典小说及神怪武侠片,走通俗娱乐路线,并在南洋大有市场——因为南洋华侨爱看中国传统故事片。当时邵逸夫还在上海青年会英文中学就读,但已参与天一影片的发行工作。1926年,邵醉翁遣六弟逸夫到南洋,协助三弟仁枚,为天一开拓发行网络。此后,邵逸夫一直在南洋发展,投资戏院,为邵家影片得以在南洋放映立下汗马功劳,直到1950年代末回港救市。</p><p>  邵氏电影家族犹如“前店后铺”。邵逸夫在前冲锋陷阵,不断增加戏院,而制作则由老大邵醉翁和之后的老二邵村人负责。好似两条腿走路,相互扶携。</p><p>  1930年,邵逸夫等在新加坡正式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十年后,已拥有15家独资开设的戏院、多家合资的戏院,为上海天一的影片在星马打开了门市。战后,邵逸夫远赴欧洲考察,恢复戏院,并涉足银行及房地产。到1956年,邵氏兄弟公司在星马、越南、泰国及爪哇等地,已经拥有100多家影院和10座大型娱乐场。</p><p>  在制作方面,20世纪30年代,天一设香港分厂,拍摄粤语片,但两次遭受火灾,令邵醉翁心灰意冷,退出影坛,交由二弟邵村人管理;抗战爆发时结束上海制片活动,全部迁往香港,不久改名为南洋影片公司,以香港和南洋市场为主。抗战胜利后,邵村人收回被日军占用的南洋公司,改名为邵氏父子公司,专拍国语片,聘请导演陶秦、王引,演员李丽华、严俊、尤敏等,拍摄了不少爱情片。但在50年代末,由于电懋、长城、凤凰等电影公司竞争激烈,“邵氏父子”无力招架,影片业务停滞不前,邵村人也萌生退意。</p><p>  影片的数量无法满足前方院线放映的需求,邵家老大、老二逐一退出影视业。兄终弟及,1957年,邵逸夫只身赴港,临危受命,创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经营制片业务。是年,逸夫已年届五十。</p><p>  邵逸夫的到来,彻底改变了邵氏电影公司。他率先以每平方尺45仙的价钱向港府购入清水湾46公顷的地皮,削山建造邵氏影城。到1967年,影城有12个摄影棚,可以同时拍摄12部影片,这在亚洲也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他实行大片厂制,流水作业,一手包办制作、发行、上映等环节,制造出工业史上典型的“垂直整合”。</p><p>  邵逸夫大刀阔釜改革之时,电懋(后来的国泰)的陆运涛不幸飞机罹难。失去了一个强劲的对手,长城、凤凰等左派电影公司也因“**”的影响而衰落,因此邵氏在之后的数年内独霸香港影坛。直到七十年代,嘉禾崛起才动摇了它的地位。</p><p>  邵逸夫与精通会计的二哥不同,他对电影制作是真正的内行。在天一公司时,执导过一部影片,还当过摄影师、放映师,对电影的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张彻在回忆录里写道:“他每天必看各导演拍的‘毛片’(样片),也经常要邹文怀、何冠昌和我看;他本人也实际参与各部影片的剪辑工作,掌握最后决定权。他对剪辑的原则是:该怎么剪就怎么剪,不够长度宁可补戏。他对不满意的影片,从来不吝啬补戏,不为将就档期而匆忙推出。</p><p>  邵逸夫善用人才。他请来邹文怀、何冠昌,这两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复旦大学,可操流利的上海话、国语和英语,他们后来成为邵逸夫的得力助手。在导演方面,邵氏兄弟成立之初,便起用了一群从北方南下的导演(被粤人称作“外江人”)。如李翰祥,出产了一系列的黄梅调电影;胡金铨,被邹文怀从“美国之音”挖过来;起用岳华、郑佩佩,主演《大醉侠》(1966),替邵氏打开了武侠电影的局面;而张彻加入后,拍摄出一系列阳刚味浓烈的武侠片,先后捧红了姜大卫、狄龙、陈观泰、傅声等动作片男演员,改变了香港电影以女星为主的局面。</p><p>  邵逸夫对电影的热爱是真诚的,他同时又是精明的商人,连张彻都不得不佩服他的市场感觉一流。有关邵氏兄弟的赢利数字,局外人难以得知,但在1969年,邹文怀以邵氏制片主任身份,接受香港电台《知多一点点》节目访问时,指出邵氏每部戏的成本约为80万至150万港元(约当时30万美元),每年制片成本开支达1亿多港元,每年的影片利润可达650万美金,以当年1美元对4或5港币折算,回报率约3倍。</p><p>  邵氏的空前成功,为香港赢得了“东方好莱坞”的美誉,规模庞大的片厂复制出商业电影的奇迹。但1970年,邹文怀(当时为邵氏制片经理)离开邵氏,带走何冠昌(邵氏制片主任)、梁风(《南国电影》总编辑),和一批导演、演员,自组嘉禾电影公司。其后,嘉禾因为李小龙系列电影风靡东南亚及日本,并打开了欧美市场。在李小龙身后,又提拔了成龙、洪金宝及许冠文等,不断刷新票房纪录,最终打破了邵氏在香港影坛的垄断地位。</p><p>  步入80年代,更多的竞争对手出现。而邵逸夫年事渐高,他也自觉难做,曾对张彻说:“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真是学到老,学不了。”邵已作放弃之想。遂在1986年出让邵氏院线,将片厂出租给无线电视,制片业务缩减到6至8部的年产量。</p><p>  至此,邵氏电影王国正式告终。</p><h1></h1></h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9 22:44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