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开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红盖头兼论西方国际关系学的批判(文章分上、中、下三篇)
作者: 刘 伟 超
文章总章目以及各篇章摘要及其关键词
上篇:论(近现代)国际格局与体系的发展、演变及趋势
一、当代国际经济格局的现状与发展
二、当代国际政治(军事)格局的现状与发展
三、多元(多极)博弈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
四、多元(多极)博弈理论模型的历史实证分析
1、 欧洲维也纳体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雅尔塔体系与美苏两极争霸格局
4、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5、国际格局与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特征及其规律性
五、世界经济体系以及国际格局与体系发展演变的趋势
中篇: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体系框架
一、一条主线:科技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二、两个基本规律: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与掠夺及其谋求世界霸权的历史传统规律
三、三个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的诞生及其影响; 国际组织尤其是以国际联盟、联合国等为代表的国际关系协调组织的建立及其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援助及其倡导的“自由”、“民主”、“人权”的政治口号
四、两个国际关系史:前国际关系史和后国际关系史也即现代国际关系史
五、一种新视野、新框架,两种国际关系学即现代国际关系学和传统的狭义国际关系学主要是指西方国际关系学
下篇:现代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及其方法论
一、现代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及其基本行为以及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西方国际关系学三大主流学派关于国际关系行为体及其基本行为以及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观点。
(2)现代国际关系学关于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及其基本行为以及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看法及其基本理论观点。
二、关于国际体系的形成及其实质
(1)西方国际关系学关于国际体系的形成及其实质
(2)现代国际关系学关于国际体系的形成及其实质
三、国际体系的特征、结构形态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状态
〈一〉西方国际关系学关于国际体系的特征、结构形态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状态的看法及其理论观点。
(1)关于国际体系的结构与形态
(2)关于国际体系的变化及模式
(3)关于国际体系的稳定机制与变迁动力
〈二〉现代国际关系学关于国际体系的特征、结构形态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状态的看法及其理论观点。
四、现代国际关系学的方法论
上篇:论(近现代)国际格局与体系的发展、演变及趋势
摘要:本文从对当代国际经济格局、国际政治(军事)格局的现状分析中提出了多元(多极)动态制衡平衡体系,并将该多元(多极)博弈的体系作为一种研究和分析(近现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发展与演变的理论模型,同时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历史实证分析,尤其是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争霸)格局与体系这个典型的二元(二极)动态制衡平衡体系;试图揭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发展演变的一般性规律。最后运用多元(多极)动态制衡平衡体系理论模型分析论述了在当前经济区域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以及多元(多极)博弈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义的终极较量,并由此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经济体系以及国际格局与体系发展演变的趋势。
关键词: 国际经济格局 国际政治(军事)格局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多元(多极)动态制衡平衡体系 多元(多极)博弈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社会历史观,结合系统论、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首先分析了当代国际经济、政治(军事)格局的现状与发展,然后提出并分析了多元(多极)动态制衡平衡体系理论模型,也即多元(多极)博弈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该体系呈现出从不稳定、不平衡到新的相对稳定与平衡,进而又到新的不稳定、不平衡这样一种周而复始、循环不断而又辨证发展的格局、体系或状态;也即动态不稳定、不平衡到相对动态稳定与平衡再到新的动态不稳定、不平衡的状态。并运用近现代世界历史发展演变的事实资料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历史实证分析;从欧洲“维也纳体系”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再到“雅尔塔体系”与美苏两极争霸格局最后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试图揭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发展演变的一般性规律。最后根据当代国际经济、政治(军事)格局的现状,并结合多元(多极)博弈的理论模型对社会主义国家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多元(多极)博弈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下的终极较量进行了分析,并由此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经济体系以及国际格局与体系发展演变的趋势;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制度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必将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制度在世界范围内不断缩小的历史过程。
中篇: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体系框架
摘要:在本文上篇文章中主要以多元动态制衡平衡体系为理论模型研究、分析了19世纪、20世纪的国际关系发展史,试图揭示国际关系尤其是国际格局与体系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本文承接上篇论述在该文中重点分析论述了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特征即一条主线、两个基本规律、三个新变化,由此划分了两个国际关系发展史,即前国际关系史和后国际关系史也即现代国际关系史;并从与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对比分析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视野、新的学科理论体系框架,划分了两种国际关系学即现代国际关系学和传统的狭义国际关系学主要是指西方国际关系学。希望有助于推动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与发展,并且特别希望有助于为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派)理论体系的生成与发展提供有意的借鉴。
关键词:科技革命 国际联盟 联合国 现代国际关系史 现代国际关系学
从上篇论述中可以发现在国际关系的发展史上存在着以下明显的基本特征:一条主线、两个基本规律、三个新变化以及两个国际关系史,即前国际关系史和后国际关系史也即现代国际关系史;并从与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对比分析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视野、新的学科理论体系框架,划分了两种国际关系学即现代国际关系学和传统的狭义国际关系学主要是指西方国际关系学。
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主流学派和理论尤其是现实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围绕着国家间的政治包括军事而展开的,国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被界定为国际政治关系,这种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历史狭隘性,使得国际关系学在研究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尤其是国家与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时呈现出非常强的政治斗争性,并有意无意地夸大了矛盾斗争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尤其是国家与国家间相互关系中的合作统一性的一面;这种只重视矛盾双方斗争性而忽视矛盾双方统一性的逻辑思维和政治行为是极其荒谬的。
因此重新审视国际关系学的发展以及国际关系发展史显得尤为重要,开拓国际关系学新的研究视野以及重建国际关系学的理论体系框架显得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在中国国际关系学术理论界探讨中国国际关系学(派)的话题也就真正浮出水面,日益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术理论界不可回避的课题,而且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学术理论界不能按照西方国际关系学的那种视野和流派继续研究下去,而应当开创一种新的不同于西方的那种学派林立、观点众多的学科理论体系,建立一种新的更加规范的大一统的学科理论体系。
下篇:现代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及方法论
摘要:本文中篇文章分析论述了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中存在的“一条主线、两个基本规律、三个新变化,两个国际关系史”,并从与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对比分析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视野、新的学科理论体系框架,并划分了两种国际关系学。本文承接中篇论述在该文中重点分析论述现代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及其基本行为以及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国家行为体的双重性质及其双重功能这一对重要概念;同时还分析论述了国际体系的形成、特征、结构形态及其运动、变化状态,现代国际关系学的方法论等。希望有助于推动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与发展,并且特别希望有助于为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派)理论体系的生成与发展提供有意的借鉴。
关键词:现代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的行为体 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 国家行为体的双重性质及其双重功能 国际体系 国际体系的结构及其状态 现代国际关系学的方法论
本文中篇文章分析论述了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中存在的“一条主线、两个基本规律、三个新变化,两个国际关系史”,并从与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对比分析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视野、新的学科理论体系框架,划分了两种国际关系学。认为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主流学派和理论尤其是现实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历史狭隘性。
本文在重新审视国际关系学的发展以及国际关系的发展史的基础上,承接本文中篇分析论述,在开拓国际关系学新的研究视野以及重建国际关系学的理论体系框架的条件下,重点分析论述了现代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及其基本行为以及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国家行为体的双重性质及其双重功能这一对国家自身的生存、变化和发展以及国际关系的运动、变化及其发展具有极其重大、极其深远意义和影响的概念;同时还分析论述了国际体系的形成、特征、结构形态及其运动、变化状态;本文认为国际体系的运动、变化及其发展是由国际体系中的物质性因素、观念等非物质文化及其价值观因素,以及内部变量与外部变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共同推动国际体系的运动、变化及其发展,实现着国际体系由一种结构和状态向另一种结构和状态的演进,推动着国际关系由一个发展阶段向另一个发展阶段的更替。文章最后论述了现代国际关系学的方法论问题。希望本文能够有助于为推动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与发展,并且特别希望有助于为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派)理论体系的生成与发展提供积极有意的借鉴。中国的学术理论界不能按照西方国际关系学的那种理论视野和流派体系继续研究下去,而应当开创一种新的不同于西方的那种学派林立、观点众多的学科理论体系,建立一种新的更加规范的大一统的学科理论体系。
附注: 原作者联系方式: ychaoliu2003@163.com QQ:289735100 仅供学术交流与沟通之便 , 欢迎批评指正.
[ 本帖最后由 ychaoliu2003 于 2008-10-5 16:55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