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202|回复: 5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冷战后国际关系 全部参考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14 20:5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冷战后国际关系 第一讲 冷战的结束及其原因


冷战结束的标志:
1、东欧剧变
2、德国统一
3、华约瓦解
4、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1)渐进的变化——以波兰为代表。
(2)主动的变化——以匈牙利为代表。
(3)突发性的变化——以捷克斯洛伐克为代表。
(4)疯狂性的变化——以罗马尼亚为代表。
东欧剧变的原因:
(1)由苏联的绝对控制所引发的东欧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导致了政治变动。
(2)戈尔巴乔夫的自由选择原则对东欧剧变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政策。
(3)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与介入。

2、德国的统一
        东德的政治剧变是德国统一的必要条件。
        1989年11月9日两德边界开放被看作是德国统一的序幕。
        德国***了几十年,但统一的过程历时还不到一年,具体时间是1989年11月9日——1990年10月3日。
        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德国统一的准备阶段(1989年11月9日——1990年3月18日)
1989年11月13日,莫德罗提出了成立两德“条约共同体”的建议。
1989年11月28日,西德的总理科尔提出了关于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提出要建立联邦国家。其中第5点指出,民主德国应建立一个“具有民主合法性的政府”,这是发展两个德国间的邦联结构并最终建成德意志联邦的“绝对必要的前提”。
1989年12月7日和1990年1月28日,东德各党派举行了两次“圆桌会议”,多数人主张与西德统一。1月28日的“圆桌会议”决定,东德1990年3月18日举行“自由选举”。
1990年2月1日,东德又提出了分4个阶段实现统一的主张,但提出统一后的德国要保持中立。科尔对莫德罗的建议表示欢迎,但反对德国中立化的主张。
2月17日,两德总理会晤时,科尔提出了首先建立以西德马克为基础的两德货币联盟作为实现德国统一的决定性步骤的建议,但莫德罗表示反对。
西德为东德的大选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财政支持 ,最后西德支持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在选举中获胜。

第二阶段:两德的经济、货币统一阶段(1990年3月18日——7月1日)
1990年4月12日,民主德国大联合政府成立,东德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德梅齐埃当选为总理。4月19日,德梅齐埃在发表施政纲领时提出民主德国同意与联邦德国建立经济、货币和社会联盟,使用西德马克;同意在民主德国恢复州的建制,按联邦德国《基本法》第23条规定加入联邦德国。这表明两个德国在统一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很快,双方就分别宣布将于7月1日建立两个德国的经济、货币和社会联盟。
1990年5月18日签订《货币——经济——社会联盟条约》,这也被称为德国统一的第一个国家条约。主要内容包括:
(1)货币统一。
(2)经济统一。
(3)社会和司法统一。

第三阶段:两个德国政治统一的阶段(1990年7月1日——10月3日)
1990年8月31日两个德国签订了《统一条约》。这也被称为德国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根据条约,民主德国废除了原来的15个行政专区,恢复到5个州,按照联邦德国基本法第23条的规定,于1990年10月3日加入联邦德国。这实际上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德国统一并不是平等的,而是一方吃掉另一方。

德国统一的外部因素问题:
1990年2月14日,在美国支持下召开了“2+4外长会议”。1990年5月5日到9月12日,“2+4”会议又召开了4次,最后达成了《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也被称为《莫斯科条约》。
在德国统一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的政策起了关键作用。  

3、华约瓦解
东欧剧变之后,东欧国家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人都相继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可能坐在一起讨论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大问题了。 1990年6月7日在莫斯科举行的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一个委员会研究华约的性质、职能和行动。1991年2月25日,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在布达佩斯举行会议,签署了一个重要文件,内容是从1991年3月31日起中止华约的军事活动。 1991年7月1日,华约在布拉格举行了最后一次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签订了华约停止生效的议定书,从此华约正式解散。

4、苏联解体
        政治改革失控是苏联解体的大背景
        苏联国内分离主义浪潮的高涨
        “8•19事件”的激化作用
        苏联的最后解体

苏联解体的国内因素:
        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脱节——超越现实
        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脱离了原来的设想
        苏共没有解决好民族问题
        戈尔巴乔夫在外交上实行“外交新思维”

苏联解体的国际因素:
——美国对苏联实行“超越遏制战略”:
        强调要把苏联纳入国际社会,使苏联在参与国际合作中发生演变。
        建立一个开放的、统一的和自由的欧洲。
        推行“实力”政策,强调“必须在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保持强大”。





冷战后国际关系  第二讲 冷战结束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两极体系瓦解与世界的多极化进程
(一)两极体系
两极体系的形成经过了三个阶段:
(1)1945年雅尔塔会议划分势力范围;
(2)1949年德国正式***为两个国家;
(3)1955年北约和华约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两极体系的核心是美苏关系。美苏之间展开的全面的对抗与斗争主要表现为:
        美苏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        军事对抗是美苏关系的核心。
        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与斗争 。
        美苏在地缘政治方面的斗争——争夺第三世界。
        美苏在经济领域的斗争。
   除美苏对抗外,以美苏为核心结成了政治、经济、军事集团,两大集团之间的对抗和斗争是两极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世界的多极化进程
1、冷战时期的多极化倾向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国际关系中开始出现了多极化倾向——中美苏大三角关系 、美欧日三个经济中心 ——尼克松的“五大中心”论
      在这一时期,多极化还只是一种倾向,远未构成对两极体制的挑战。因为:
        这种倾向是在两极体制下发生的,受到了两极体制的严密控制。
        在当时,也还没有别的国家或集团向美苏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形成一极。

2、冷战后的多极化进程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走向多极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且与六、七十年代的多极化倾向不同,主要表现在:
        冷战后的多极化进程是六、七十年代以后多极化倾向的继续与发展;
        冷战后的多极化进程是在两极体制解体后发展起来的,不再受两极体制的制约;
        对于各行为主体来说,冷战后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来考虑问题,不像冷战时期更多地考虑的是集团的利益。
在两极格局终结之后,美、俄、欧、日和中等五大力量,投入了一场以争夺构筑世界新格局的主导权为特征的竞争之中。具体表现为:
        美国一直想构筑单极世界。
        欧共体要把欧洲恢复成昔日“世界的中心” 。
        日本要以日美欧三极为主导来形成世界新秩序。
        俄罗斯要“重建大国地位” 。
        中国要成为世界新格局中的一极。
到1996-97年间,多极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这主要表现为形成了几个相互制衡的战略三角,从而构筑了一个新的大国关系框架。这些战略三角主要有:
        美欧俄军事政治三角
        美日中军事政治三角
        俄中美准军事政治三角
        欧亚美经济政治三角
此外,各主要大国间也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
        自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进程的发展态势良好,但1999年美国和北约空袭南联盟事件使得多极化的走向有了弱化的趋势。
        如果说科索沃战争使得多极化出现了很大的倒退的话,2001年的“9•11事件”则使得多极化进程更加弱化。
        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后多极化进程有了明显的发展。

3、关于冷战后世界格局的不同理论及对多极化问题的争论
        “单极格局论 ”
        “单—多极格局论”和“复合格局论”
        “多极格局论”
        “过渡时期论”
        “一超多强论”
现阶段美国单极世界的趋势明显和多极化的进程之间并不矛盾。虽然当前的多极化进程较之单极世界的趋向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在世界经济、文化和文明、国际政治等领域都有明显表现。更为重要的是,针对美国的单极倾向,一些强国通过双边和多边外交活动,已经形成了一股反对单极化的合力。
当前多极化进程之所以与单极世界相比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是因为目前倡导多极的力量与主张单极世界的美国在实力上还有太大的差距。这表现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国际影响力等很多方面。
        如果美国能够保持此差距,则世界可能走向单极世界。如果其他强国与美国的差距缩小,则世界可能走向多极世界。
        主张多极化的力量将对美国的单极图谋形成很大制约。
        在多极化问题上,盲目的乐观和悲观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把多极化看作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过程,出现反复甚至倒退都是正常的。应该把当前的情况看作是主张单极世界的图谋和主张多极化的势力之间的较量,到底哪种力量最终会取得胜利,还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见分晓。

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
简单地讲,国际秩序是由具有不同国家利益的国家,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则,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形态。梁守德教授在他的《国际政治学概论》中的定义:国际秩序,包括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它指的是国际社会中主要角色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形成的运行机制,它表现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和顺序,具有相对稳定性。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首先反映在经济领域。早在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就提出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内容包括:
        一切国家都有平等权利参与解决国际经济问题;
        国际社会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以解决或消除世界上存在的差距,且不能附带任何条件;
        每一个国家都有权利处理和利用自己国家的自然资源,都有永久的主权来支配自己的经济活动;
        每一个国家都有权利实行对自己的发展最适合和最有效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要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条件,要在国际贸易中规定合理价格,消除贸易壁垒;
        要促使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

在70年代,发展中国家还提出了建立“国际新闻新秩序”的主张 。
提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主要是在冷战结束以后。发达国家表现得比较积极。
   美国布什政府的构想:
        认为建立世界新秩序是可能的。
        布什提出的世界新秩序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稳定的和安全的世界。
        布什政府关于世界新秩序的原则与作用。
布什政府认为,要建立世界新秩序必须推行下列政策:
        要确立美国的领导地位,发挥美国在建立新秩序中的领导作用。
        加强与盟国的伙伴关系是建立新秩序的基础。
        在美国的领导下,发挥苏联作为小伙伴的作用。
        实施地区防御战略,把战略重心放在地区冲突以及可能带来的危险上。
        发挥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的作用,把联合国作为建立新秩序的工具。
西欧国家提出的新秩序的基本原则是自由、民主、多党制、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欧洲各国的世界新秩序主张包括如下一些内容:
        在未来国际新秩序的目标方面,欧洲同美国、日本一致,就是要建立一个以西方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基础的新秩序;
        反对美国的“单极世界”的主张,主张未来新秩序应由美、欧、日共同主导;
        欧洲各国希望联合国在世界新秩序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试图借助联合国最大限度地提升欧洲在世界新秩序中的地位和影响。
日本关于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建立美、欧、日起主导作用的“三极”世界。日本关于国际新秩序构想的核心是富国主宰世界,在全世界推行西方价值观。
前苏联关于世界新秩序的主张:有人把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看作是戈尔巴乔夫对世界新秩序的构想。1990-1991年间,戈尔巴乔夫还提出过“欧洲大厦”和“北半球合作带”的主张。
中国主张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新秩序的主要内容包括:
        新秩序是一种崭新的国际关系,与过去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基础的旧秩序完全不同。
        新秩序强调所有国家的平等性。
        新秩序承认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反对干涉别国内政。
        新秩序强调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新秩序还包括经济方面的内容。  
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主张建立一个和平、公正、平等的国际政治秩序,反对一两个或少数几个大国控制世界事务。他们做出的努力包括:
        积极要求参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大力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主张联合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发言权。
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上存在的分歧包括:
        建立什么样的新秩序?
        新秩序的基础是什么?
        新秩序以何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基础?
        新秩序“新”在何处?

三、冷战后国际关系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
1、新的国际关系逐渐形成,但与旧有的冷战思维同时存在。

2、在建立国际新秩序和处理国际关系的过程中,各国对自己的安全利益特别关注。

3、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了。
关于经济因素作用的增强:

“经济外交” 指的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来确定外交活动的目标,制定对外政策,并开展相应的外交活动。

冷战结束后,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在加强。经济全球化的低级形式是区域化,高级形式是世界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大概可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各国、各地区更多地参与世界经济,跨越边界的经济活动大大增加。
其次,跨越边界的经济活动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各种贸易形成了互相沟通、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的整体性结构。
再者,全世界市场机制的发展使全世界经济体制有一种趋同化。
此外,世界经济在区域化和集团化方面的进展也很快。冷战结束前后,建立了一些国际组织——以互助为目标,由邻近的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
        经济集团化、区域化是经济一体化的过渡阶段。
        区域化、集团化是一种趋势,是发展的必然。
        区域化、集团化会使发展中国家产生分化。
4、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仍不能低估。
5、大国之间的核战争威胁已经明显减少,但核扩散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6、全球的缓和与局部冲突的加剧同时并存。
除如上问题外,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如国际组织的作用问题、南北差距的扩大问题、文化因素影响的上升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等在冷战后有了新的发展,并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冷战后国际关系  第三讲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理论

     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对于冷战后的世界向何处去,各国的学者和政治家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和模式。由此,国际关系研究中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论也应运而生。

    一、新概念
冷战后国际关系中出现的新概念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         “软权力”的概念
•         “国家退却”的概念  
•         “权力转移”的概念
•       
二、新的国际关系理论
   1、“地缘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地缘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卢特瓦克。
   2、新的全球化理论
  (1)“两枝世界理论”——代表人物是华盛顿大学的罗斯诺教授。
   (2)“地球村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巴尼特和卡瓦纳夫。
   3、新的国际冲突理论
   (1)“新国际冲突论”——代表人物约瑟夫•奈、戴维•鲍德温。
   (2)“文明冲突论”——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谬尔•亨廷顿。
4、新的国际秩序理论
  冷战结束之后,许多学者都对世界新秩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均势论”:代表人物是基辛格。
•         “世界秩序新论”:代表人物是约瑟夫•奈。
•         “文明冲突论”:代表人物是亨廷顿。
•         “和平地区——混乱地区模式”: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辛格和韦达夫斯基。
•         “新的两极模式”:代表人物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哈克维。
•         “新的跨政府秩序”: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斯劳特教授
•       
三、新理论流派的发展:建构主义的兴起
      建构主义(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是西方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在冷战结束后其影响力日益显现。建构主义者把自己分成两派,即常规的建构主义(conventional)和批判的建构主义(critical)。前者影响较大。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大•文特、尼古拉斯•奥纳夫、彼特•卡曾斯坦和麦克尔•巴奈特等。

四、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复兴
      (1)民主和平论
      (2)均势理论
五、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1、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
•         进攻性现实主义
•         防御性现实主义
•         新古典现实主义
  2、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有三个理论分支:
(1)共和自由主义(republican liberalism);
(2)商业自由主义(commercial liberalism);
(3)制度自由主义(institutional liberalism)。
   冷战后在国际关系理论界,新现实主义和新制度主义之间的争论非常激烈。

二、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        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在传统文化方面,不同的文化传统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观点是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2、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国家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一些国际问题也有不同的理解,这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会导致国际斗争和国际冲突。此外,由不同文化影响所产生的不同的外交风格和外交方式有时也会引起误解,造成冲突。再者,由不同文化影响所产生的不同的外交风格和外交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外交的效果,使得某些重要信息合外交姿态得不到理解或响应。
3、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可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密切国家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为国际政治斗争服务。
4、文化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维系民族存在与团结的要素;也是列强侵略、奴役、颠覆其他国家的工具。
        冷战结束后文化因素的作用大大增强了。
        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新动向是文化扩张主义的倾向。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1)纵向的“文化霸权”
    (2)横向的“文化扩张”

三、国际关系中的主权与人权关系研究
一、 历史的视角
        主权与人权的概念都产生于西方。
        主权和人权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都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        在很长的时期内,主权与人权的概念是平行发展的。
        人权思想和主权思想获得重大发展的时间段基本上是重合的。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权思想和主权思想的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
        在主权和人权概念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其内容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交叉和重合的部分。
二、法理的视角
        基本的国际法文件确认了主权原则和人权原则。
        国际人权法是国际政治影响下形成的妥协的产物。
        国际法对主权和人权的规定并不是无懈可击。
        国际法对主权和人权的规定与联合国的人权实践之间存在矛盾。
        联合国人权实践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在制订规则和形成机制。
        联合国的实践突破了不干涉内政原则对联合国人权活动的限制。
        国际人权法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涉及到对国家主权的限制。这种限制针对的是国家对内的最高统治权。

         在国际人权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强制性的国际规则,国家行使主权时必须遵循这些规则。
        如果一个国家加入了国际人权公约,它就承担了相应的国际法义务,并且必须履行这些义务。
        在人权领域形成的习惯国际法也具有拘束力。
        联大的决议虽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也可以对各国在人权方面的行为发挥作用。
        国家主权在制订和实施国际人权法的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        主权国家是国际人权法的制定者。
         人权的国际保护主要是主权国家根据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书承担义务的结果。
         对人权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国内途径解决的。

国际法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的。一些国际人权实践可能发展成为国际习惯法。超越国际法成文规定的实践从一开始就对国家主权原则构成了挑战。

三、国际政治现实的视角
1、国际层次
国际社会在主权与人权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观点的严重对立。
        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国家之间
        冷战后的南北方国家之间
国际社会观点对立的原因非常复杂:
          意识形态的分歧
          政治需要
          历史背景
          经济发展利益
          文化差异
          国际大环境的变迁

2、国内层次——美国案例分析
美国承担国际人权义务的实践表明:主权原则是被摆在首位的。当主权利益与承担的国际人权义务发生冲突时,主权国家牺牲的是国际人权义务。
   美国的实践也表明其政策有很大的矛盾性。美国的主权面对国际人权义务时,美国主权至上;而当别国的主权面对国际人权义务或美国的人权标准时,就变成了人权至上,人权高于主权。

四、对国际关系中主权与人权合理关系的探讨  
        人权与主权的内在关系表明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        对一个国家来讲,人权与主权是可以彼此兼顾、相互促进的。
        在实现人权的过程中,国家主权所发挥的作用依然是其他任何国际和国内机构所不能替代的。
        在争论较大的“人权是否内政”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尝试用把人权“二分法”来解释,把“促进人权”和“保护人权”分开考虑。
        要尊重客观现实,辨证地看待主权与人权的关系。
        应该从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主权与人权之间的关系。



冷战后国际关系  第四讲   冷战后的战争与和平问题
第一节 核裁军谈判的进展
一、冷战时期核裁军谈判的进程
1、酝酿阶段(1945-1958年)
2、部分核军控阶段(1959-1968年)
3、限制核武器数量阶段(1968-1984年)
4、减少核武器数量阶段(1985——1991年)
二、1991年之后的核裁军
(一)美俄双边领域
1、在战术核武器方面,美俄均宣布单方面削减。
2、美俄签署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1993年)
3、美俄签署《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2002年)
(二)多边领域
1、《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无限期延长
2、《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
3、《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其销毁公约》(简称《化学武器公约》)
4、《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5、《禁止杀伤性地雷公约》
6、《制止核恐怖行为国际公约》

第二节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无限期延长
一、冷战后核扩散的危险性
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延长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主要内容:
1、有核国家不进行扩散;(有核国家指的是在1967年1月1日之前生产和爆炸了一枚核弹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俄罗斯、FaGuo和中国。无核国家指的是1967年1月1日之前还没有生产和爆炸核弹的国家)。
2、无核国家不能接收核技术和核武器;
3、和平利用核能。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原则和目标宣言》的主要内容有:
1、决定无限期延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2、要加强对条约的审议过程,每5年召开一次审议会议;
3、确立了一个裁军的目标,认为坚持不扩散核武器是一项紧迫的重点任务,呼吁各国加入该条约,共同做出努力防止核武器扩散。

第三节  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
一、美国制定军事战略的依据和目标
二、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
遏制战略 1945~1952年
大规模报复战略 1953~1960 年
灵活反应战略 1961~1968年
现实威慑战略 1969~1980年
新灵活反应战略 1981~1988年
地区防务战略 1992~1995年
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 1995~1997年
营造-反应-准备战略 1997~2001年
先发制人的战略 2001~现在
三、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特点:
1、军事战略的进攻性逐渐增强。
2、军事“参与”的广度逐步扩大、程度日益加深、紧迫性日渐提高。
3、实施军事战略日趋依赖高技术。
4、推行军事战略更加倚重北约。
四、俄罗斯军事战略的调整
1、俄罗斯制定军事战略的主要依据 :
(一)政治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军事因素
(四)科技因素
(五)其它因素
2、俄罗斯军事战略的调整:
•        “单纯防御”战略
•        “积极防御战略”
•        “现实遏制战略”
•        “先发制人”的战略方针

第四节 冷战后的战争
一、波黑战争
1、波黑战争爆发的背景
“波黑”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osnia-Herzegovina)的简称,是原南斯拉夫的6个共和国之一,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部分组成。
(1)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
(2)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境内的冲突
2、波黑战争的爆发
3、外部力量对波黑战争的影响
波黑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许多外部力量介入了这场战争。不仅联合国介入了波黑战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都介入了波黑战争。外部力量的介入对波黑战争的发生、发展和最后解决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联合国对波黑战争的介入
在持续近4年的波黑战争中,联合国安理会就波黑问题通过了近40项决议。这些决议和有关授权对波黑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作用。联合国驻波黑保护部队对保护战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监督交战各方履行停火协议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形形色色的“和平方案”
除联合国外,其他国际力量也很早就介入了波黑问题。这些国际力量的介入多表现为提出各种各样的“和平方案”,并为此进行各种斡旋活动。
(3)北约对波黑战争的武力干预
北约对波黑战争的武力干预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而且北约的干预是与国际社会不断做出的和平努力交错进行的。
4、“代顿协议”的签署与波黑战争的结束
持续将近4年的波黑战争给波黑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波黑战争是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惨烈、最旷日持久,参与干预的国际力量最广泛、投入的人力、物力、时间和精力最多、却又是效果最小,联合国专门为之做出的决议最多却又对它最难施加影响的一场奇怪的战争;它既是一场内战,却同时又是局部的国际性战争;从表面来看,它是一场为求民族独立的正义战,但从深入来看,它却是一场领土争夺战;同时,它还是一场往往敌友阵线和战线难分甚至互换的大混战。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民族仇杀在不同宗族的人们留下的伤痕和积怨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因此在波黑和平实现之后,仍有一些冲突发生。而且从波黑战争开始爆发到最终结束,外部力量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也正是由于外部力量在战争中有偏袒某一方的倾向,才使得波黑的战争如此旷日持久。外部力量对战争的结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外部力量的深深介入,波黑在实现和平之后也很难摆脱外部力量特别是美国和欧洲大国对它的影响了。





战后国际关系史 -冷战结束前部分

第一讲   冷战(1947-1989)

什么是冷战?
    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推行的一种政策及由此造成的东西方之间的对峙斗争的局面或状态。

1、各国对冷战的观点
2、冷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确定冷战开始的三个原则:

(1)冷战是美苏关系的基本状态
(2)冷战是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
(3)冷战的主要特征是欧洲的均势

3、冷战的分期
4、冷战的起源
有关各方的观点——
美国方面:
(1)传统派↗保守派
           ↘自由主义派

(2)修正主义派 ↗激进派
                ↘温和派

(3)后修正主义派

苏联方面:

中国方面:

第二讲 冷战时期的大国关系(美苏关系)

冷战时期最主要的大国关系就是美苏关系。
美苏在冷战时期展开了全面的对抗与争夺。
•        美苏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        军事对抗是美苏关系的核心。
•        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与斗争 。
•        美苏在地缘政治方面的斗争——争夺第三世界。
•        美苏在经济领域的斗争。

一、美苏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争夺
1、五国和约问题
•        意大利殖民地问题
•        意南边界和的里雅斯特问题
•        对罗、保政府得外交承认问题
2、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斗争
•        德国的赔偿问题
•        英美占领区合并
•        西方战区的货币改革
•        第一次柏林危机
•        德国的***

二、五十至六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        日内瓦首脑会晤
•        戴维营会谈
•        U-2飞机事件
•        维也纳首脑会晤
•        第二次柏林危机
•        古巴导弹危机
•       
三、七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1、“关岛主义”、“尼克松主义”
2、苏联的“缓和战略”
3、卡特主义

七十年代美苏关系的重大事件包括:
——美苏首脑会晤
——美苏关于限制进攻型战略武器谈判(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中欧裁军会议

四、八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新遏制政策”
“星球大战计划”
“里根主义”
“超越遏制”战略

第三讲   冷战中的热战

一、朝鲜战争
1、朝鲜***
2、朝鲜战争爆发
3、中国抗美援朝

二、越南战争
1、第一阶段:1961-1963年——特种战争阶段
2、第二阶段:1964-1968年——有限战争时期
3、第三阶段:1969年开始——美越和谈与战争越南化阶段

三、中东战争
1、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1949年7月20日)
2、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10月29日——12月22日)
3、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10日)(又称“六天战争”、“六•五战争)
4、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23日)(又称”十月战争)

四、阿富汗战争(1979年12月爆发)

第四讲 冷战后的危机处理
一、柏林危机
二、古巴导弹危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5-12-15 12:05:00 | 只看该作者
请支持我们的论坛   论坛是我家  发展靠大家!
3#
发表于 2005-12-22 19:51:56 | 只看该作者

thanks

发给我好吗/我的邮箱是anson0322@163.com,谢谢!
4#
发表于 2005-12-22 19:52:57 | 只看该作者

thanks

发给我好吗/我的邮箱是anson0322@163.com,谢谢!
5#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2 20:43: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anson0322 于 2005-12-22 07:52 PM 发表
发给我好吗/我的邮箱是anson0322@163.com,谢谢!


晕  晕  晕  ~~~~~~~~`
又不是不能下载  我哪有时间一个一个的发啊~~
再说我邮箱里又没有!!!
6#
发表于 2006-1-4 22:17:19 | 只看该作者
顶!!!!!!!!!!!!!!!
7#
发表于 2006-2-19 11:09:43 | 只看该作者
坚决,拒绝无理要求
8#
发表于 2006-3-6 17:29:00 | 只看该作者
管理员我都下载下来了,但是不知道怎么打开,第一个文件夹里的东西和其他的第一个文件夹里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另外的文档打开就是乱码,求助!
9#
 楼主| 发表于 2006-3-6 17:51: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haree 于 2006-3-6 05:29 PM 发表
管理员我都下载下来了,但是不知道怎么打开,第一个文件夹里的东西和其他的第一个文件夹里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另外的文档打开就是乱码,求助!


在文件的后面加上.doc   就可以打开了是WORD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3-6 17:56:54 | 只看该作者
已经帮你全部改成WORD形式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6 13:54 , Processed in 1.18750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