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strong>??????????? 冷战时期苏联对第三世界的政策</strong></p><p>同冷战时期苏联其他重大的对外政策一样,苏联对第三世界的政策完全是适应苏联整个冷战战略需要的,其中既有国家利益的动力,同时也包括了意识形态的考虑。不过,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等因素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并且一些因素经常是变动不居的,苏联对第三世界的政策也必然因为要应付那种复杂和经常变动的情况,不断进行调整。<br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迅速兴起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政治结构。第三世界正在变化的现实,明显地影响了苏联对第三世界的态度、行为和政策。苏联试图把战后非殖民化运动以及第三世界对西方统治的愤怒,转化为反帝国主义和亲苏的政策趋向。苏联利用战后非殖民化进程中出现的地区冲突,政治上的不稳定,以及结盟关系的不断变化等,采取军事援助、经济援助、外交承认、密切党际关系等方法,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br />?冷战时期苏联对第三世界的政策因美苏关系的变化、苏联领导人对国际局势的认识、不同领导人决策风格的差异等因素,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不同的政策后果。不过毫无疑问的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联系,同美国争夺对第三世界的影响,扩大苏联的势力,把第三世界纳入苏联的冷战战略,则是苏联政策的主线。<br />?同时,冷战时期苏联对第三世界的政策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和危机,它们制约着苏联政策的实施。一方面,第三世界民族主义的多样性,使得它们在许多时候怀疑苏联的动机;第三世界政治上的变化无常以及高度个人化的国内政治模式,则经常导致亲苏政权的****。另一方面,苏联自身过去扩张的历史,以及如何处理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等问题,也是苏联在冷战时期进一步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关系的进程中,无法逾越的障碍。<br />?<br />第一节? “两大阵营”与斯大林时期苏联对第三世界的政策</p><p>?斯大林时期苏联对第三世界的政策变化很大。尽管这一时期苏联的战略重点在欧洲,但它也在第三世界采取了一些重要的行动。在如何对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问题上,苏联赞同实行联合国托管制度,认为应该给与殖民地“进步发展的真正的可能性”,民族解放运动应通过谈判,实现其争取国家独立的目标。这一政策表现在英国、FaGuo和荷兰共产党对待其殖民地上的态度。<br />?到1947年,当东西方紧张局势加剧的时候,许多国家都开始禁止共产党的活动。同时,苏南关系的破裂也使得“民族主义者”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名声受到严重的损害。1947年9月,日丹诺夫(Andrie Zhdanov)在共产党情报局成立大会上明确表示,民主阵营的核心是苏联和其他新的民主国家,它包括了那些同帝国主义断绝关系,并坚定地走向民主发展道路的国家。此外,民主阵营还得到了印度、埃及和叙利亚等国的同情,得到殖民地和附属国争取民族独立的战斗者的支持。但是,苏联还是认为,“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最终将导致那些国家成为“英美帝国主义的附庸”。斯大林时期苏联正是按照这种理论来推行其在第三世界的政策的。<br />?在苏联的文献中,近东和中东的地理概念是不同的。苏联所指的“近东”包括埃及、苏丹、以色利、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也门、科威特、卡塔尔、阿曼、巴林、塞浦路斯和土耳其。苏联所称的“中东”,除包括上述国家外,还包括伊朗和阿富汗。<br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和美国基于自身的利益,对中东地区都极为关注。作为超级大国之一,美国自然关心中东的战略地位和石油资源。对苏联而言,向地中海、巴尔干、波斯湾和阿富汗等地扩张,是沙俄和苏联的传统战略目标。俄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对外扩张的历史,南下政策又是俄国扩张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br />?彼得一世曾为俄国南下设计了三条路线。第一条是通过征服奥斯曼帝国,控制黑海及黑海海峡,然后进入地中海;第二条是通过对高加索的占领,经波斯进入波斯湾和阿拉伯海;第三条是从中亚细亚经阿富汗进入印度,控制印度洋。<br />?彼得大帝为实现其南下政策,打开通往黑海的通道,曾先后对奥斯曼、波斯王朝和中亚地区发动多次战争,攻占了黑海西岸和南岸地区。沙俄在18世纪内继续执行南下政策,先后吞并了克里米亚半岛、黑海北岸的高加索地区。19世纪沙俄继续南下,同奥斯曼帝国进行了四次战争。另一方面,沙俄开始进取波斯湾,以印度为目标,但遭到波斯的抵抗。此外,英俄在阿富汗展开了争夺战,结果阿富汗成为英国的保护国。但是,俄国的南下政策没有实现。<br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沙皇政府被推翻,奥斯曼帝国被***,其本土土耳其也遭到公开瓜分,沦为半殖民地,中东地区成为英国和FaGuo的势力范围。英国军队进驻君士坦丁堡,控制了黑海海峡,遏制了俄国的出海口。<br />?苏联成立后,南下政策依然没有改变。1939年间,苏联外长莫洛托夫(Vyacheslav Mikhaylovich Molotov)同德国外长里宾特洛普(Joachim v Ribbentrop)会谈时曾说,苏联希望,由巴库向南延伸到波斯湾,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1941年,为了抵抗纳粹德国,英国和苏联共同出兵伊朗。战后苏联不愿撤兵,并支持伊朗境内的民族分离主义势力,成立了“阿塞拜疆自治共和国”和“库尔德人民共和国”,并对土耳其的海峡地区提出领土要求。这些事件酿成战后美苏之间第一场严重的危机。<br />?由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重要战略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法、德、意和苏联在海峡地区展开激烈的争夺。1936年6月至7月,土耳其、英国、FaGuo、苏联、日本以及黑海沿岸的一些国家,在瑞士蒙特勒召开国际会议讨论海峡问题,达成了有关海峡新制度的《蒙特勒公约》。<br />?该公约规定:无论平时和战时,各国商船可自由通过海峡;平时,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可以自由通过,非黑海海峡沿岸国家通过海峡的军舰,必须是吨位在1.5吨以下的水面舰艇,停留期不能超过21天;战时,如果土耳其为中立国,交战国的军舰禁止通过海峡,如果土耳其为参战国,是否准予通过海峡,由土耳其决定。同时土耳其有权在海峡地区设防。<br />?苏联无疑认为,这一公约极大地约束了苏联在海峡地区的行动自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同德国的谈判中,以及在二战中与其他盟国的会谈中,苏联都要求修改公约。<br />?在1945年7月波茨坦会上,斯大林提出,一旦发生复杂事件,由于土耳其无力保证自由通航的可能性,苏联希望用武力保卫海峡。这一要求遭到杜鲁门和丘吉尔的反对。在1945年9月的伦敦外长会议上,莫洛托夫提出要托管利比亚。对此西方显然不以为然。于是,苏联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决定采取单独行动。<br />?1946年8月8日,苏联向土耳其提交了有关修改《蒙特勒公约》的照会。该照会提出,苏联和土耳其将通过联合手段,组建海峡的防御,以防止其他国家出于敌视黑海国家的目的利用海峡。苏联无疑希望把西方国家赶出海峡地区,谋求对海峡的控制权。这必然遭到美英的坚决反对。<br />?8月19日和21日,美英分别照会苏联,表示不能同意苏联的要求。美国政府甚至认为,如果需要的话,美国将使用武力阻止苏联。8月22日,土耳其在在给苏联的照会中,反驳了苏联有关土耳其没有履行《蒙特勒公约》的指责。面对美英的反对,苏联不得不退让。尽管苏联继续对土耳其施加压力,但并没有采取导致冲突的实质性行动。<br />?1942年1月,英国、苏联和伊朗签订条约,规定盟国部队在同轴心国的所有军事行动结束后的六个月之内,撤出伊朗。1942年底,美军进驻伊朗,接管和承担原来由英军负责的铁路和港口的管理。伊朗政府的政策是利用美国,制衡苏联和英国。伊朗在战时就一直向美国通报苏联在伊朗的各种活动,使美国确信苏联的危险。1945年5月对德战争结束后,伊朗要求英美苏三国撤军。在美英军队撤出后,苏联以种种借口拒绝撤兵,从而导致了伊朗危机。<br />?在苏联关于战后安排的设想中,伊朗和土耳其一样,都是苏联南部安全的重要环节。苏联战后对伊朗政策的目标是要保持同伊朗的同盟关系,确保苏联在伊朗北部的势力范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斯大林的直接领导下,由联共中央领导的“党的外交系统”和外交人民委员部负责的“国家外交系统”共同负责,处理与伊朗的关系。<br />?外交人民委员部以获得伊朗北部的石油租让权为突破点,同时以拖延撤军为手段,对伊朗政府施加压力,力争排除英国在伊朗的势力和影响,确立苏联在伊朗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同时,由联共中央指导伊朗人民党和阿塞拜疆民主党,在伊朗发展革命运动,以牵制伊朗政府,并在必要时争取成立亲苏联的政府。<br />?1944年10月,苏联同伊朗进行有关石油租让权的谈判。对苏联提出的开采权的要求,伊朗政府加以拒绝。12月2日,伊朗议会通过法律,禁止政府同外国进行石油租让权的谈判。苏联有关获得伊朗石油开采权的目标暂时无法实现。<br />?1945年5月19日,伊朗政府照会苏美英三国,要求它们提前从伊朗撤军,因为对德战争已经结束。英美表示同意,苏联非但没有响应,而且加强了对伊朗内政的干涉。<br />?在苏联的支持下,1945年9月6日,在伊朗阿塞拜疆成立了伊朗民主党。12月,伊朗民主党在大不里士组建了自治政府。与此同时,苏联还支持伊朗境内的库尔德人的民族自治运动。伊朗政府认为阿塞拜疆自治运动是损害伊朗统一的叛乱,决定向伊朗阿塞拜疆增兵,却受到苏军的阻挡。<br />?1946年1月19日,伊朗向联合国提出苏联干涉其内政的指控。2月18日,苏联与伊朗举行谈判。伊朗要求苏联撤军,苏联则坚持要求,伊朗政府应当通过与伊朗阿塞拜疆自治领导人谈判,以便使当地局势稳定下来。苏联还要求伊朗政府改变敌视苏联的态度,解决石油租让权的问题。伊朗拒绝接受苏联的要求,并在3月18日再次将苏联告上联合国安理会。<br />?在英美完全撤军的情况下,苏联做出了让步。1945年4月4日,苏联和伊朗达成协议,苏联在半个月内完成撤军,伊朗将把关于建立苏伊石油合营公司的协定交给议会批准,同意调整和伊朗阿塞拜疆民族政府的关系,用波斯语和阿塞拜疆两种语言处理公文,给伊朗阿塞拜疆的民主组织和工会以活动自由,增加伊朗阿塞拜疆在伊朗议会中的席位。5月9日,苏军从伊朗全部撤出,伊朗危机至此结束。<br />?11月21日,伊朗政府以选举为借口,把军队开进包括伊朗阿塞拜疆在内的所有省份。以美国陆军少将罗伯特·格罗(Robert Grow)为顾问的伊朗军队,镇压了伊朗北部的叛乱。苏联对此只能发出“友好的警告”。<br />?1947年10月,伊朗议会审议苏伊联合石油公司的问题,它以102票对2票的表决拒绝了这一协定。苏联对伊朗的政策目标完全化为泡影。1947年在一份递交伊朗政府的文件中,苏联列举伊朗在过去七年内处理两国关系的种种行为,谴责伊朗为美国石油和航空公司大开方便之门,利用美国专家管理伊朗的军队、警察和经济,将两国分歧提交联合国,以及镇压伊朗北部的进步的**运动等等,而这些都没有同苏联进行磋商。苏联的愤怒可见一斑。<br />?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巴勒斯坦问题采取了较为大胆的政策。在联合国有关巴勒斯坦分治和成立以色列国的辩论中,苏联采取了强烈的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立场。苏联是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国家,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苏联通过捷克斯洛伐克,向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军火。作为回报,以色列也在联合国投票支持苏联有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议案。<br />?然而,当以色列采取亲西方立场的时候,苏以关系发生了变化。1951年,以色列议会拒绝批准旨在进一步发展同苏联关系的议案。加上美国、英国和FaGuo保证不改变这一地区的军事平衡,苏联开始把以色列视为“美帝国主义的基地”,同时也开始推行支持阿拉伯国家的政策。<br />?战后初期,苏联对亚洲的政策不仅突出体现在对中国、朝鲜和印度支那等国革命运动的支持,而且还体现在对印度的政策。 <br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外交以两大阵营来划分敌我,虽然苏联在1947年4月13日同印度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对印度的外交明显包含了意识形态的因素。1947年6月,苏联科学院的印度问题专家举行一次特别会议,讨论印度独立后的内外政策。与会代表基本同意,印度的分治是印度资产阶级和地主同英国帝国主义交易和妥协的结果,印度资产阶级和国大党领导集团已完全倒向反动和帝国主义阵营。印度目前的形势是“印度资产阶级贪婪和背叛的结果,它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牺牲国家的独立”。<br />?1947年12月的《布尔什维克》杂志发表了苏联著名印度问题专家茹科夫的文章,呼吁印度共产党通过结成广泛的反帝统一战线,领导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尽管苏联领导人在公开宣布“两个阵营”的形成时,认为印度至少是“同情”社会主义阵营的。但是,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以及对印度独立后所推行的外交政策的负面评价,苏联领导人显然更倾向于相信,印度的政策并非是“不结盟”的中立政策。1949年11月,《真理报》的一篇文章明确指出,尼赫鲁政府逐步把印度变成“英美帝国主义在东方的宪兵”。<br />?苏联对独立后印度的性质的判断,还体现在对甘地和“甘地主义”的评价上。《苏联大百科全书》指出,甘地广泛利用宗教上的歧视,是一个鼓吹种姓制度的反动派。他背叛印度人民,以蛊惑人心的方式,把自己伪装成印度独立的支持者和英国的敌人,并帮助帝国主义者反对人民。因此“甘地主义”是“反革命的意识形态”。当印度驻苏大使梅农(Krishna P.S.Menon)提请苏联驻印大使诺维科夫(K.V.Novikov)注意上述问题时,诺维科夫回答说,如果在苏联的书中找到一句贬低甘地的话,那么就会在印度出版的书中,找到一百句贬低列宁和斯大林的话。诺维科夫还说,在苏联,许多学者根据自己的观点从事研究,并得出诸如像甘地这样的历史人物的结论。<br />?这一时期苏联和印度的经济关系的变化,也清楚地反映了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印政策的基本特征。苏联从印度的进口额,从1948年的1620万美元,下降到1953年的70万美元;同时期苏联对印度的出口额,从980万美元下降到90万美元。<br />?在非洲和拉丁美洲,苏联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政策。对非洲,斯大林时期苏联采取了支持稳步走向自治的政策,而不赞同那些殖民地迅速独立。在拉丁美洲,由于战后许多拉美国家禁止共产党在本国的活动,几乎战前所有同苏联建交的拉美国家在,战后都同苏联断交了。危地马拉是一个例外。由于1952年危地马拉工人党合法化,阿本斯建立的左翼政府同苏联建立了友好关系。这也成为以后美国决心推翻阿本斯政府的一个主要原因。<br />?随着冷战的加剧和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不断加强,在斯大林后期,苏联对第三世界的政策开始有所转变。苏联领导人认为,新独立的国家对朝鲜战争的态度,以及它们反对美国建立军事同盟和军事基地的计划,使得苏联有必要重新评价这些民新独立国家的作用。<br />?1951年,贝利亚公开赞扬印度的外交政策。与此同时,苏联还宣称,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同保卫和平的斗争是密不可分的。1953年1月,苏联强调列宁和斯大林的有关论述,即“支持真正的革命性的民族运动的必要性”,并引用斯大林的话,如“不是民主主义者和无产者的人,也可以成为革命的民族主义者”等。随着斯大林的去世和赫鲁晓夫提出“三和路线”,苏联对第三世界的政策也进入一个新的时期。<br />?<br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