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94|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析真的只生一个孩子 未来四代人的人口发展模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10 16:4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根据一般常识,我们知道,一男一女两个人组成一个家庭,然后生BABY.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未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情况如下:
   把数据举小一点,便于理解.假如第一代人是8个人,8个人组成4个家庭,产生第二代人4个人,第二代人4个人只能组成2个家庭,产生2个第三代人,而第三代因为只有2个人,只能组成1个家庭,仅产生1个第四代人,以此循环下去......假设他们生孩子的时间都是在20岁,那么当第一代的8个人80岁时,第二代的4个人就60岁了,第三代2个人40岁,第四代仅1个人只有20岁.不难看出,此时,中青年是3个人(第三代加第四代),老年人是12个人(第一代加第二代),达到1:4.因为这个生育变化是从第一代人20岁时开始的,因此80岁-20岁,在短短60年的时间内就达到这个结果:让20岁的年青人减少8倍,让老年人和中青年之间的比例达到4:1(不要认为80岁的老年人死去,这个人口年龄结构就会变,其他条件不变之下,如生育率继续保持在1左右,这个老人和中青年的4:1的人口结构不会变化,将永续下去直到无人为止).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人的数量是下一代人比上一代人成倍递减的,年龄结构是以老人和中青年4:1的比例延续下去的.而我们知道,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显然是由一个个无数的家庭叠加组成的,所以当每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如此延续,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口也会成倍递减和严重老龄化.
   那么为什么鼓励独生子女的我国和很多低生育率的国家目前看来,人口并没有下降呢?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出现超低生育率也只是最近20--30年才出现的新情况,而人口的变化又是一个慢性递后的过程,只生一个孩子的第一代人总体上还没有到老死的时间,等他们老龄化之后,人口将以20--30年一个周期成滚雪球式的迅速递减.
   我们知道,独生子女家庭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当后代出现意外,上一代不能再生,那整个家庭将消失.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后,我们发现人类有走向超低生育率的自然趋势,本身人的生育意愿就在明显下降,如果政策上再鼓励和推波助澜,那对人口战略的长远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值得我们反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16:41:16 | 只看该作者
继续,欢迎大家仔细看了之后,讨论: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如严格执行现行一胎制(生育率=1)为主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实质后果是:在短短60年的时间内让20岁的年青人减少8倍,让老年人和中青年之间的比例达到4:1.也就是说不仅会严重减少人口,更会严重破坏人口结构!我们当然知道有不少"超生"的和"特殊政策",造成真实生育率不会仅有1这么小,但这改变不了这个政策的本质.现有的一胎制为主的计划生育政策隐含的实际上就是在主张人口数量越少越好,人口结构无所谓。和上面提到的"根据科学人口观和维持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理念,显然人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努力保证中国人口数量稳定和人口结构稳定,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完全不一致.目标和实际政策撤底走反!更有讽刺意味的是,还正是那些"超生"的让这个政策看起来不会太过于尴尬.是什么误区造成这个政策偏差?表面上是:简单的以一胎制为主的低生育率来等同于就可以保持人口数量稳定,对人口的变化理论规律出现重大偏差!内在的声音:人多就是负担,人越少越好!严重违背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口观!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保证中国人口数量稳定和人口结构稳定,达到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很显然,正如上面说的,必需保证人口的实际生育率为2,也就是平均一个家庭实际能生2个孩子,并顺利成人,才能做到人口数量基本不变,人口结构基本稳定.而根据中国走向城市化,和国外发展经验,实际情况是,生育意愿往往大于实际生育率,且客观存在不孕不育者,因此要达到目的,真正最好的政策是:平均要让每一个家庭养得起三个孩子,有生三个孩子的意愿.以确保实际生育率为2的目标,以确保人口数量稳定和人口结构稳定,达到可持续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需改变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或许还需要适当的鼓励生育才能真正做到!
     因此说"反对现行一胎制为主的计划生育政策的人是在鼓吹人越多越好"是完全错误的,正好相反的是,支持现行一胎制为主的计划生育政策之人实质是在鼓吹人越少越好,人口结构也无所谓了,严重违背科学人口观和科学发展观!看看上面举例的严格一胎制下60年后的人口变化情况吧,现行一胎制为主的计划生育已经执行了30年了!我们仅有余下的30年时间了,回头是岸或许还不晚!否则这份毒药对中华民族将是真正灾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16:41:38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说计划生育有利于提高就业是个伪命题:
  
   第一:从伽利略铁球论论证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8-29 11:53:59 
      作者:frudo 回复日期:2008-8-29 1:47:22 
      如果把世界看成一个国家,“世界”肯定是人口最多的国家,那么按照某些脑残的说法,“世界”的失业率肯定最高的,而世界的失业率又等于各国失业率的加权平均值,既然人口越多,失业率越高,那么每个国家的失业率都低于“世界”的失业率,也就是世界平均失业率,而这是不可能的。总体的平均值不可能大于所有个体的值,所以“世界”的失业率不可能高于每个国家,因此,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是个伪命题。
      
      这和伽利略证明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思路是一样的:
      两个铁球,一大一小,绑在一起,如果重量越大,落的越快,则两个铁球的总重量大于任何一个铁球,那么绑在一起的小球比任何一个小球单独下落的速度更快。但如果分别考虑每个铁球,大的落得快,而小的落的慢,最终的速度应该介于两者之间,而这和上面的结果矛盾,因此小球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
        
   假设A国事业率为a,B国失业率为b,如果失业率和人口成正比,A+B的总失业率大于a和b,但A+B的总失业率又等于A国和B国失业率的平均,而平均值肯定介于a和b之间,这和上述结果矛盾,因此,失业率和人口数量无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16:41:4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
  
   常见误区十三:计划生育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宁要老年化,也不要不充分就业,因此现行一胎制为主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必要的.
      
      驳斥:这是一条撤底昏了头的思维误区.首先,不用失业率来判断,而用人口绝对数来看问题是不科学的.(最新的中国失业率是4%,这小于西方不少发达国家,而且是在中国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且城市化进程中达到的,这足以说明中国目前不存在真正的就业压力问题,不存在阻碍经济发展的人口问题! 失业率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社会发展的区间常态,很少有国家能把失业率降到2%,靠减人能做到?不可能)
       其次,就算固执的以失业人口绝对数为衡量指标,战略想法上也是相当荒唐的!一方面,人从出生到需要求职找工作,至少需要20年时间,因此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实际是在减少20多年后的就业人数,而不是影响当前的就业人群.另一方面,既然承认了20-30年后会面临老龄化问题,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显然就是劳动力不足,而不是劳动力过剩,而现在反而去靠计划生育减少20多年后的就业人数,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由此可见,以抱着"宁要老年化,也不要不充分就业"而支持现有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实质是:不但减少不了现有就业人口绝对数,反而是在强化未来老龄社会面对劳动力不足的矛盾,让未来的劳动力更加不足!可以说战略上是相当的愚蠢!两头都是输家.
       要提高现有就业水平,应该做的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展城市规模,扩展交通等基础设施,让更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参与到规模化经济中,这样机会才多.而不是反之,让他们分散的在山区,村落里受穷.并且升级产业结构,重视和大力发展服务业,创造新产业,这样才能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16:42:06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说减少人口就有利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发展是个伪命题:
  
  
  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人均生产力水平X人口数。人口数量和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成直接正比关系,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之一。国家整体经济实力靠人均生产力水平和人口数量这两点,缺一不可。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是只靠人力,但是不要以不是只靠人力来否认人力,就好象,鸡和鸭都会生蛋,不要以鸭会生蛋来否定鸡会生蛋的事实。人均生产力水平靠科技,靠人的智慧,靠制度革新,不是靠减少人口来提高人均生产力水平(如中国改革开放30年前到现在只有3亿人,中国的人均GDP和现在13亿人没有区别,也就2500美元,不可能跳跃式的达到韩国或台湾人均1万美元的水平,靠减少人口就能提高人均GDP或人均消费完全是个假象,是个伪命题,并让中国不可持续的发展),人口数量趋势靠生育率的多少。因此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方法是,提高人均生产力水平,稳定和适度增长人口,而不是一边提高人均生产力水平,一边大量减少人口,那样的话,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增率就会明显下降,甚至衰退
    
   发展经济靠内需,内需的问题和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一样的道理。内需总市场规模=个人消费能力*人口数量。鸡和鸭都会生蛋,不要以鸭会生蛋来否定鸡会生蛋的事实。一边让鸭多生蛋,一边让鸡少生蛋,最后的结果是蛋的总数一个加一个减,增长率下降或倒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16:42:24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说减少人口就有利于提高个人生活水平是个伪命题:
  
  常见误区三:我们中国就是人太多,如减少人口,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受益,比如人口减少一半,人们的生活水平工资等就能提高一倍,因此减一半人,达到6,7亿是很好的,所以不管人口结构,为了未来,控制减少人口才是当前重中之重,对经济很有好处!
      
      驳斥:答案再次正好相反!
      从个体来说:靠单纯减少人口数量,得不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少一倍,工资就能涨一倍吗?不可能。企业效率没提高,工资面对同样素质效率的人口却翻了一倍,那产品成本和价格也得涨,然后企业竞争力下降,最后破产,或是这些企业就从中国转到外国去生产,最后造成这些中国人失业,国家经济规模GDP下降.这就是假设所谓减一半人口,就能涨一倍生活水平或工资的写照.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提高人均生产效率才能提高生活水平,靠减人得不来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能创造生产效率和新生产业的高素质人口,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而这样的人社会永远不嫌多,因为他们总能创造财富并获得满意收入.
    从规模全局来说,人口减少比如减一倍,经济学看,也不利于规模经济优势的发挥。人多产生的消费市场大,对应的需求大,拉动生产,这样的环境下,企业规模就越大,固定成本一定之下,生产规模越大,成本就越低,产品相对就可以越便宜,人多让所有人都得到消费实惠,反而更好的提高生活水平。而因市场大,企业规模大,收入就高,就可以花更多钱去搞研发,更快的生产出更好的产品并规模化后,服务社会人民,并因此在国际上也更有竞争力!(比如中国为什么有底气创造和运用自己的手机3G标准,就是因为中国人多市场巨大的规模优势,让中国有这个底气,否则市场不足,这个技术就发展不去来,中国就将再次受制于外国)。同样是规模经济效应,人多还带来社会公共设施的运行更便宜,比如坐地铁,人太少,地铁公司都会亏本,而人多,平分到每一个人头上的成本就越低,利用效率更经济。再有,人多市场大,让中国拍的电影电视剧也可以大投入,拍得气势磅礴,相比韩剧里来来回回就几个人来来回回的场面,大气太多,这样的娱乐享受也带给中国人更多实惠。这样的例子太多。总之从全局来说,人多产生出规模经济,大大的有利于国家竞争力,有利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而不是相反。
       因此认为减少人口,就可以让每一个国内老百姓都能受益是完全荒谬的,而且正好事与愿违,走向相反的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16:42:39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说中国减少人口就有利于世界人民是个伪命题:
  
  常见误区二:中国人口绝对数大,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造成压力,牺牲减少中国人口有利于世界经济更好发展,有利于国际形象,所以为了全人类的和谐,牺牲中国人口是崇高的,也是必要的。
      
      
     驳斥:答案正好相反。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下,人多的中国更好的促进带动了世界经济的活跃发展,并成为亚洲和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人口数对全球的规模效应正体现在以下:香港背靠庞大的大陆很好的促进了自己发展,奥大利亚加入亚洲也是有原因的,中国台湾在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之下开始靠拢。生产方面,人多的中国在目前发展阶段生产的大量产品价廉物美,给西方和国外的老百姓创造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实惠,他们的生活离不开中国产品,离开了,生活水平就要下降。未来中国产业升级后,更多的利用人多产生的规模和知识叠加效应,更能生产出好性能高附加值,价值又合理的产品满足世界人们,推动世界经济进步。消费方面,人多形成的消费潜力给了世界各国更多的机会,没看到FaGuo对失去中国每年几十万的游客购买力而怨声载道?没看到中国台湾在大陆庞大的市场诱惑面前,开始越来越靠拢,极富潜力的"陆客访台游"宣传搞得风风火火?没有看到某些西媒造摇肉荒时,美国牛肉商如何向中国推销牛肉?没看到波音空客因得到大量巨额飞机订单而开开心心?没看到奥大利亚和中东因出口中国铁矿石和石油,得来经济的更好发展?(虽然短期涨价过猛,但也促进和粹炼了中国企业提高效率,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影响很有限,长期是正面的,日本那些大公司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磨练出来)。人多的中国不仅不是世界经济的破坏者,更是促进世界经济的先锋,为世界人们的发展和福利做出了贡献!
       因此那些受个别不懂经济的西媒体影响,被忽悠的中国人,认为牺牲减少中国人口有利于人类的和谐,有利于世界经济更好发展完全是错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16:42:57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说人越多的地方,就业机会越少,创业机会越小是个伪命题:
  
  
  常见误区七:人口越多人口密度越大的地方,社会和经济压力越大,就业机会越少,创业机会也越小,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只有减少人口,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就业机会.
      
      驳斥:事实正好相反.不同的国家因为发展水平不同,制度不同,地理不同,所以不好比,就同一个国家比.
       先看人口密度趋势 :山沟或草原人口密度<乡村人口密度<乡镇人口密度<县城人口密度<小城市人口密度<大城市人口密度.
      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人口最多的大城市是生活质量最高的,创造就业和创业机会最多的,也是最繁荣的,人口越少的地方越穷,生活越坚难.而到人口密集大的大城市里发展和生活也是每一个流动人口的愿望,比如中国的上海,深圳等等,打过工的人都会很清楚,越大的城市就业机会越多,工资也会越高.创业的人也会很清楚,人越多的地方,商机也越多,就算租一个商铺门面做生意,也很容易赚钱.而在小城或小镇基本找不到多大机会,更别说人更少的偏远村.而大城市里的上班族和各类人员也都不乐意去小一点的城市工作生活,更别说去乡镇.放眼全球,同样是这样的规律,世界各国人口最多,密度最高的地方都是最发达,创造机会最多的地方.这正是市场经济规律造成,哪儿有需求哪儿就有发展!
       人类本质上就是群居性的动物.谁又愿意生活在深山老林里呢?事实上认为"人口密度越小越富有"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欺骗性的误区.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信息化服务性社会,从农民到工人,到上班族.城市化过程中,就是一个由人口分散到人口集中过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人类才会不断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聚集的人越多,分工就越细,加上规模经济的作用,每一个人得到的好处就越多.要减少贫困人口就要多修路,多建新的城市,让分散的人群聚在一起分工协作,形成一体.
    另一方面,在某些城市里,实际上,交通拥挤,失业率上升正是城市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跟不上,经济放缓造成.所以,要提高生活质量和就业机会,正确的做法是努力推进城市化建设,扩大规模,改进设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让更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分工协作,而不是反过来去减少人口,那样的话就正好走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16:43:09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说随着人类生产效率的提高,就业机会就少是个伪命题:
  抱着种想法的人忘记了,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人的消费,而消费市场的多少和人数成直接正比,市场大对应的生产规模和就业容量就大
  
   常见误区八:随着人类生产效率的提高,比如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未来社会越来越不需要多少人从事生产,因此应该减少人,否则因生产效率提高,会让余下来的人无法找到工作,成为社会的负担.
      
    驳斥:产生这种误区的人既不明白人类发展史,也不真正明白市场经济本质!
    为便于理解,简单举例来说:比如10个人,最开始由于生产效率不高,10个人都在种粮食,才够10个人吃饱.后来,生产效率提高,只需两个人去种粮食,就能让10个人吃饱.那剩下的那8个人当然就不用去种粮食了,他们干什么?显然,他们就通过别的劳动,市场供求等价交换的机制下,去和那两个种粮的人换粮食.比如,有人出来专业做饭做菜,有人帮大家剪头洗衣服,有人跑去喂家畜,有的人帮大家看病,有人帮大家修房子.......这就是人类进步,社会分工的开始,效率的提高,让分工越来越细,这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好处.好处在哪儿?就是再不需要象以前那样,10个人都种地,没别的时间做别的事,然后自己做菜洗衣等等,全都自己包了.
    假如以"生产效率越高,越需要减人"的思想去分析这个例子,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因为有2个人能生产出10个人吃的东西,那另外8个人就是多余的,让他们人间蒸发.好,就这两个人了,现在情况出现了:其一,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由于8个人的需求消失了,2个人生产的够10个人吃饱的东西,2个人是肯定吃不完的,造成生产大量过剩,然后减产,生产效率和生产力都倒退到原点,人类倒退.其二,人少,社会分工无法形成,一个人的生活所需,全需要自己打理,生活坚难.
     假如增加人,比如这10个人生了10个孩子,吃饭需求提高了一倍会是什么情况呢?此时,2个人种粮满足不了需求,在市场机制下,价格就上涨.种粮的这2个人看到满足不了消费需要,就拼命的想办法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推动自己进步.然后另外16个人,其中有的嫌贵,就去找别的食物替代品或生产新的好东西,有的看到粮价涨了,就又跑回去种粮.最后变成4个人种粮,同样的效率下,又够20个人吃饱了,加上又因为之前的那2个人拼命生产和提高了效率,有的人找到新的替代品,多重作用下,粮食价格又回到原位或更低...然后未来,效率又提高了,2个人种粮都够20个人吃饱了,跑回去种粮的2个人就又去干别的工作了......然后循环下去,这就是市场机制,过程就是这样.
      
      这个例子其实也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缩影,人类在不断的发展中,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之下,让更多的人从旧的饱和劳动中***出来,去做别的新的劳动,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之后,每一个人都得到好处.人类从农业社会大多数是农民,再到工业社会大多是工人,再到今天走向服务性社会,信息化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只需要很少的农民就能养活所有人,而那些不种地的人反而过得比真正种地的人要好得多,城市里大量的人群做在办公室里抄抄文章就能有非常不错的收入(从事服务业的白领比工人收入高,工人比农民收入高).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服务业最发达的原因.而假如以"生产效率越高,越需要减人"的思维去分析:和上面的例子同样的,其一,需求下降,造成生产过剩,然后生产力萎缩,国家GDP萎缩,生产效率因此倒退,其二,人口减少,社会分工变得粗线条,人类生活质量下降.整个社会倒退.
    而同样的,人口或消费增长,带来的每一次需求的增加,又进一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因此,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说"生产效率提高,会让余下来的人无法找到工作,成为社会的负担"之人是完全不明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规模,是完完全全的廖论.生产效率越高,显然代表的是越能承载更多人去做更细的分工,让大家过得更好,怎么会在有的人眼里变成减少人的借口?如果人类真的按这个想法去生活,那只能如上面例子所说的,是人类的倒退,历史的悲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16:43:25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说人越多,自然环境就越差是个伪命题:
  
  常见误区九: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就是因为人类造成,人越多,自然环境越差,因此只有减少人口,才能保护自然环境.
      
      驳斥:
       实际上,人力可以破坏环境,但人力也可以美化和保护环境.而没有人的存在,环境同样会恶化,有了大量人的存在,团结一心,沙漠也可以被变成绿洲,让自然变得更自然.再比如,大自然因雷电而造成的森林火灾,人类发现了,可以组织人力去救火,而假如没有人去救,那这片森林就有可能被灭掉.因此,重要的是如何运用人,以人为本.人多人少和环境关系不大,重要的是人自身如何科学的利用大自然.
     而美化和保护环境也并非是阻碍人类经济发展的.从市场经济角度看,让环境变得更美好,也是人类吃,穿,住,行,玩之后,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市场经济下,哪儿有需要,哪儿就有生产,因此人类的发展和环境的美化不但不矛盾,反而更是统一依存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下,所有的投资只要是有利人类进步的,都是好的,值得的,国家花钱去改善,钱去了哪儿,自然就去了创造新技术的人手里,也提高了就业,这无非是上下游关系。在发展市场需求带动下,环保产业和旅游产业成为发展很快的两个新兴产业,旅游产业推动大自然更美化,让人们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而环保产业比如:污水处理再利用、大气排放物处理、废物循环利用、节能技术等等,不但节约资源,也为国家带来更多收入GDP,同时这种新的行业新的分工,也增加很多新的就业机会,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美化双丰收,共赢,最终促进人类进步.
     因此,那种认为靠减少人类的生存发展,减少人类才能保护自然环境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他们没看到享受环境美好,本身就是人类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时的物质上更高需要,保护环境本身就是人类发展中的一条大的新兴产业,这方面的高级需求越多,生产就越多,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推动自然越加美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07:5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