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随着人类生产效率的提高,就业机会就少是个伪命题:
抱着种想法的人忘记了,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人的消费,而消费市场的多少和人数成直接正比,市场大对应的生产规模和就业容量就大
常见误区八:随着人类生产效率的提高,比如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未来社会越来越不需要多少人从事生产,因此应该减少人,否则因生产效率提高,会让余下来的人无法找到工作,成为社会的负担.
驳斥:产生这种误区的人既不明白人类发展史,也不真正明白市场经济本质!
为便于理解,简单举例来说:比如10个人,最开始由于生产效率不高,10个人都在种粮食,才够10个人吃饱.后来,生产效率提高,只需两个人去种粮食,就能让10个人吃饱.那剩下的那8个人当然就不用去种粮食了,他们干什么?显然,他们就通过别的劳动,市场供求等价交换的机制下,去和那两个种粮的人换粮食.比如,有人出来专业做饭做菜,有人帮大家剪头洗衣服,有人跑去喂家畜,有的人帮大家看病,有人帮大家修房子.......这就是人类进步,社会分工的开始,效率的提高,让分工越来越细,这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好处.好处在哪儿?就是再不需要象以前那样,10个人都种地,没别的时间做别的事,然后自己做菜洗衣等等,全都自己包了.
假如以"生产效率越高,越需要减人"的思想去分析这个例子,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因为有2个人能生产出10个人吃的东西,那另外8个人就是多余的,让他们人间蒸发.好,就这两个人了,现在情况出现了:其一,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由于8个人的需求消失了,2个人生产的够10个人吃饱的东西,2个人是肯定吃不完的,造成生产大量过剩,然后减产,生产效率和生产力都倒退到原点,人类倒退.其二,人少,社会分工无法形成,一个人的生活所需,全需要自己打理,生活坚难.
假如增加人,比如这10个人生了10个孩子,吃饭需求提高了一倍会是什么情况呢?此时,2个人种粮满足不了需求,在市场机制下,价格就上涨.种粮的这2个人看到满足不了消费需要,就拼命的想办法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推动自己进步.然后另外16个人,其中有的嫌贵,就去找别的食物替代品或生产新的好东西,有的看到粮价涨了,就又跑回去种粮.最后变成4个人种粮,同样的效率下,又够20个人吃饱了,加上又因为之前的那2个人拼命生产和提高了效率,有的人找到新的替代品,多重作用下,粮食价格又回到原位或更低...然后未来,效率又提高了,2个人种粮都够20个人吃饱了,跑回去种粮的2个人就又去干别的工作了......然后循环下去,这就是市场机制,过程就是这样.
这个例子其实也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缩影,人类在不断的发展中,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之下,让更多的人从旧的饱和劳动中***出来,去做别的新的劳动,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之后,每一个人都得到好处.人类从农业社会大多数是农民,再到工业社会大多是工人,再到今天走向服务性社会,信息化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只需要很少的农民就能养活所有人,而那些不种地的人反而过得比真正种地的人要好得多,城市里大量的人群做在办公室里抄抄文章就能有非常不错的收入(从事服务业的白领比工人收入高,工人比农民收入高).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服务业最发达的原因.而假如以"生产效率越高,越需要减人"的思维去分析:和上面的例子同样的,其一,需求下降,造成生产过剩,然后生产力萎缩,国家GDP萎缩,生产效率因此倒退,其二,人口减少,社会分工变得粗线条,人类生活质量下降.整个社会倒退.
而同样的,人口或消费增长,带来的每一次需求的增加,又进一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因此,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说"生产效率提高,会让余下来的人无法找到工作,成为社会的负担"之人是完全不明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规模,是完完全全的廖论.生产效率越高,显然代表的是越能承载更多人去做更细的分工,让大家过得更好,怎么会在有的人眼里变成减少人的借口?如果人类真的按这个想法去生活,那只能如上面例子所说的,是人类的倒退,历史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