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建东:热钱两波次累计万亿美元打击中国 或使中国回到2002目前的固定汇率、资产对冲和通货膨胀是国际资本金融打击中国的基本前提和理想环境。
近期国内有一股思潮集中认为,国际热钱要大规模撤离中国、做空中国,中国将发生全面的经济危机;国际资本将寻机冲击中国、从中国套利。这种悲观的论点也造成了一种恐慌的随众集群行为,构造了一种对中国发展目标模糊不定、前景危险、甚至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这种行为不但可能使中国痛失机遇,也可能使中国失去财富利益。
在危机与增长的交互竞逐中,一个国家的制度行为、组织行为和集群行为的战略谋略是可以改变直接的资本打击的。资本并不是国际经济互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世界增长的主要力量在人的头脑里,因此,我们国家应该比投机者更优先的到达精妙地利用国家力量实现增长转型的战略顶端,化解和超越危机。
今天的世界已经进入纸币资本主义时代,以纸币资本通过信贷扩张刺激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正在成为全球超级经济体扭转危机的必然选择。对于中国这样的经济体而言,危机可能从不同渠道进来,增长的力量也可能从中国不同的经济领域中产生并扩散出去。因此,危机是可能发生的,也是可以预料的,更是可以充分利用和驾驭的。
正确认识国际资本打击中国的战略模式和危机后果
在驱动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信贷力量中,外国纸币的运转功效越来越大。截至2008年6月底,维持目前中国国民生产能力运转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4.31万亿元,其中30万亿是由央行根据中国经济的运转情况发行的基础货币,占比为70﹪;另外12万亿则是因应18088亿美元外汇储备而发行的等额人民币基础货币,占比为30﹪。
由于中国海外投资的规模还不大,内需的经济体量也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这个基础货币的发行结构就有些不太健康了,因此,也就可能成为国际资本与中国互动的临界标志和破击中国的最佳路径。
■1.国际资本打击中国的战略模式和攻击框架
对于国际对冲基金而言,以金融力量快速冲击中国以获取短期暴利是一个长久的战略话题,也是一个进入中国市场内部“内生性”打击中国的问题,对进攻者和防御者而言风险同样高。但是,这种集中性打击中国的较量和互动,能超过中国提供的市场利益和潜力吗?换句话说,也就是奶牛重要还是牛肉重要!
目前的固定汇率、资产对冲和通货膨胀是国际资本金融打击中国的基本前提和理想环境,中国的强制性外汇制度客观上也造就了实施一次国际金融打击的制度性缺陷。
但是,从中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中能够获得足够的流动性以支持打击吗?与1992年国际资本打击欧洲货币市场相比,时至今日集中打击中国经济体系所需的资金已非昔比,从国内而言至少需要3至5万亿人民币的资本,从国际而言至少需要握有3000至5000亿美元的头寸。当然,筹集这个资本也是有可能的,然而其目标也是巨大的。在此期间中国的反打击力量也能够成功运转,也就是说资本集结和反制机会可能同时运转,中国未必就会输给投机者,而且金融打击中国战略利益的最大获利者是谁?也就是说中国的危机重建能力强,还是美国和欧洲的损失大?这个话题需要长期探索。
以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交流而言:如果以金融力量实施一次有效的经济打击,目前较可能的是一个中小规模的多周期的集中冲击,而且直接攻击的目标应主要集中在突发事件和金融领域。
第一波次打击可能会造成国内市场3000至5000亿美元规模的信贷——资产团组的爆发性流动,同时刺激或带动5000亿美元左右的资产传染性不稳定。
此波打击至少需要5至10个顶级金融机构的共同合作,同时还会大幅拉升中国国内短期息率。为了应对危机,中国也需要至少向市场注入6至8万亿元人民币的信贷支持,并从国际市场上抽回8000亿美元的头寸以维持强制性结售汇和外汇占款制度,由此也就必然引致美国国债和其他国际货币市场的波动,形成全球性的大规模资本流动的变化和套利空间。由此可能击垮现有的中国汇率体制和国际收支体制,实现跨境、跨市场套利的整体运转空间和羊群效应。
这个打击周期必然会划分为不同阶段,集中打击时间约需要3至6个月,前后预备期和消化期各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核心打击目标应是汇率、证券市场和主要城市的信贷——资产价格体系,而且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可能性高。
与此同时,还可能将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捆绑起来实施套利打击,并形成扩散到全球的传导框架。在此期间,将造成中国主要城市资产价格和资产体系的剧烈波动,导致对外贸易依赖型的中小企业大规模破产,实现金融危机的震撼效果。
第二波次打击应集中在国际市场的套利,以及中国政府的应对计划。这个波次打击的风险主要集中整个社会预期心理的变化,它可能引致3000至6000亿美元的流动性变化。
在累计两个波次打击1万亿美元的流动性变化后,国际外汇市场将发生利率、汇率重构,并推高相当量的国际资产价格。
如果中国政府向市场紧急注入10万亿人民币的资金,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应该还会维持运转的。但是,人民币的稳定性将遭受沉重打击,中国可能会在汇率、利率付出重大代价,同时也会提升整个经济结构的负债水平。
如果届时中国能够维持整体出口和内需的能力,而且还能稳定上升,这个危机就将向世界扩散,形成同归于尽的后果。
当然,实施第一波次的预备打击的时候,倘若已经造成中国局部地区、部分产业或部分市场的危机状态,投机者见好就获利了解也是有可能的。
从目前国内外的情况来看,这种直接、剧烈打击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是由于目前的中国国际经济互动体制上的特殊性,这种猛烈突击的金融打击在中国的胜算把握不会很大,可能性也比较小。
在这种打击和反打击的互动中,由于中国也具有第二次反打击的能力,也具备大规模的报复能力,还具备与其他央行联合封杀投机者的能力。因此,经过中国体制性修复,这种危机打击也是完全可以积极防御的。
因此,我认为,这不应该是国际资本冲击中国的一种理想方式。
■2.预测和评估:国际资本可能打击中国的危机后果
前瞻性估价这样一场危机,可能造成如下情况:中国的外汇储备可能流失5000至13000亿美元;中国的年进出口总额可能下降5000至8000亿美元;中国的GDP可能会下降15%至30%,维持在18万亿人民币左右,也即大约2002年的水平;中国城市120亿平方米的房地产可能会缩水10至25万亿元的市值;中国证券市场的流通市值可能只有5至8万亿元的水平。
因此,中国越是维持城乡二元分制的土地和房屋制度,这种攻击的可能性越高;越是不能够创造性重新安排股权分置改革,越有可能被市场利用;越是维持现有的美国危机,中国紧缩的政策越可能造就攻击;越是不主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就越高。
为此,中国越是走自己的增长之路,成功地拉动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危机的危险越低。而且国际投机资本更多的还会成为中国经济的同路人。对于国际投机资本而言,打击你是为了赚钱,投资你也是为了赢利。所以,中国经济的真正风险不在于外部,而在于我们国内裹足不前。
如果国际资本对中国的打击是一次商业性的打击,中国控制这个危机的规模是完全可能的;如果这是一次商业性的打击,又得到主权国家支持,中国危机控制的代价就会比较大,但也是能够控制的;如果这是一个主权性的打击,那么几乎没有胜者;当然,如果一场危机仍可以使中国的外汇储备保持在5000亿美元左右,国际资本就不会对中国构成致命的打击。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