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资趁火打劫 民族产业面临“燃眉危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3 19:2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中国经营报》曝光了华尔街知名投资银行高盛在国内投入数亿美元,在湖南、福建等地大规模收购养猪场一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高盛曾以超过20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国内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并且同样拥有国内另一家著名肉类加工企业“雨润”的部分股权。如今,高盛在国内养猪业面临饲料价格上涨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大举进军肉类加工企业的“上游”——生猪养殖业,不得不让业内人士高度警惕——外资是否正在试图控制中国肉制品生产加工的整个产业链?
  其实,“高盛养猪事件”只是2008年以来外资对中国民族产业发动全面进攻的“冰山一角”,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所说,进入2008年以来,这场看不见硝烟的“产业战”已经全面打响。
  在原材料价格暴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美国次贷危机冲击、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今年上半年,全国有6万7千多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过冬”一时间成为企业老总们引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从汽车、钢铁,到日化、纺织、家电……民族产业面临着全方位的严峻挑战。
  关于这些企业倒闭的直接原因,目前有一种意见认为,主要是出在资金链方面,只要政府实施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银行放开门槛,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问题是,从目前很多企业的经营现状来看,即使能从银行获得一部分资金,也无法解决其根本问题,原因是他们现在最致命的问题不是资金,而是失去了盈利能力。而这种盈利能力的丧失,则与外资品牌的“产业战”有着直接的关系。
  外资的“产业战”是怎样进行的呢?一种最简单的途径就是,在上游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一方面利用自身的原料优势,不断抬高原材料价格;另一方面,以“按兵不动”的手法,打压终端产品价格的上升空间,使得国内企业无法实现产品的提价,最终因为不堪成本重负而“休克死亡”。
  我们以石油化工行业中的一个子产业——润滑油行业为例,就可以看出,今年以来,国际润滑油巨头是怎样夺取这个行业的定价权,进而不断挤压中国民营润滑油企业生存空间的。
  润滑油的原料是基础油、添加剂,其中又以基础油为主,因此基础油的价格对产品价格影响最为重要。国内润滑油行业可以划分为三大阵营:以美孚、壳牌等世界500强巨头为代表的外资阵营;以中石化的长城润滑油和中石油的昆仑润滑油为代表的国企阵营以及由上千家中、小油企组成的民营企业阵营。
  今年以来,在国际原油价格一路攀升的背景下,国内基础油的价格一路飞涨,短短8个月时间,平均涨幅已达60%—80%,即使在7月中旬原油价格出现回落之后,基础油的价格上涨也仍然在持续。而以美孚为代表的外资品牌,由于其同时掌控了大量的基础油资源,因此在调价方面更是“毫不手软” :以美孚J150基础油为例,从4月1日到8月30日,其价格在中国市场连续上调了八次,从每吨9100元飞涨至近14000元,涨幅超过50%;而与其原料调价“突飞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MOBIL”、“ESSO”品牌包装润滑油的价格只上调了两次,其中8月市场价格涨幅为1.56%到8.5%,其主打产品“美孚1号”涨幅更是只有微不足道的1.56%。在市场上,部分外资润滑油产品售价竟然已经低于其出售的基础油价格,出现了产品价格比原材料价格还低的咄咄怪事。
  另一家外资润滑油巨头——壳牌,也不约而同地在中国市场选择了超低价格的掠夺战略:9月1日起,壳牌在全球市场对其产品提价15%,唯独在中国,其涨幅只有8%,只相当于全球市场平均涨幅的一半;反映到终端,原价九十五元、含机滤的一听壳牌“喜力HX3”,现在卖一百元,只有区区五元的涨幅,涨价幅度也只有5%。
  原材料成本上涨70%,产品价格却只平均上涨5%,国际巨头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做这样的赔本买卖自然是不在话下,而上千家国内民营润滑油企业却因此而挣扎在生死边缘;一方面是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都在上涨的原材料价格,另一方面则是被外资品牌卡得死死的终端价格;而作为国内仅有的两家手中拥有基础油原料资源的中石油、中石化,非但对民营企业的经营困境“见死不救”,相反,还利用基础油价格暴涨的机会,大规模向国外出口国内企业急需的原料,今年上半年的同比出口增幅就高达110%;另一方面,中石油、中石化还趁柴油供应紧张之机,在国内多个省市向卡车司机强行搭售昆仑、长城润滑油,这对于民营润滑油企业来说可谓是“腹背受敌”、雪上加霜;作为控制中国市场70%基础油资源的中石油、中石化,利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至今的内部结算价格体系,其下属润滑油公司产品价格远低于其原料价格,比如长城HM32抗磨液压油价格为1960元/桶(含桶、含税、到岸价),去除包装材料160元,其中产品价格为10.91元/kg , 而同期市场I类150SN基础油(大连)下海价是12.5元/ kg。二季度以来,全国已经有数百家民营润滑油企业倒闭,这样的局面如果继续下去,在未来的半年到一年之内,国内的民营润滑油企业就将面临“灭顶之灾”,我们将会看到民营润滑油行业“全军覆没”的结果。假如国有中资公司继续原有的策略,到时候“唇亡齿寒”是必然的结果。
国际关系论坛http://bbs.newslist.com.cn
外资品牌压低了产品零售价,是否对消费者更有利呢?表面上看是这样,事实却远非如此。一旦外资“逼死”大量的中国企业之后,他们就会强化在渠道上的收购与控制力度,利用在产品和渠道上的双重垄断抬高价格,迫使消费者就范,私家车销售领域内的4S店现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同样质量的一听机油,在普通修理厂卖一百元,而4S店渠道内的外资品牌“专用油”就要卖三百元、四百元,这就是产品与渠道双重垄断之后的结果。一旦他们全面完成渠道布局,在国内的同类企业大面积倒闭的情况下,外资要想大幅度提价将会是易如反掌。或许在短短的数年之后,汽车用户就必须花费数倍于现在的价格用于润滑油消费,中国消费者在中国的润滑油市场上再无选择的权利。

除了润滑油行业,在彩电业、物流业……2008年以来,外资对民族品牌的“产业战”都已经全面打响——
彩电业——外资的平板彩电依靠产业链上下游打通形成的整体优势,在中国市场实行全方位冲击,甚至采取低价倾销的手段,利用面板业务的巨额盈利来弥补其在平板电视业务上的亏损。这种手法与外资在润滑油领域内的做法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物流业——在今年油价高涨、物流成本不断攀升的形势下,全球四大快递巨头之一的联邦快递在国内的价格不升反降:1月、3月、6月、8月连续四次降价,降幅超过70%,直逼成本线之下。折算下来,联邦快递单个省际快件成本应在80元左右,而现在仅收十几元甚至不足10元,如此 “不惜血本”的亏损经营,无疑是为了挤垮中国的快递企业,占据这一年增长率高达30%的市场;
正如郎咸平所指出的那样,外资正在利用今年国内企业整体经营形势趋紧的大环境,透过一系列的“产业战”,全面挤压中国的民族品牌,如果我们的有关部门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帮助国内企业应对外资的大举进攻,那么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民族企业品牌大量消亡的一幕将会重演,众多行业都将面临整条产业链沦入外资之手的危险境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26 04:3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