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邹艺湘:中国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崛起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17 11:3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邹艺湘:中国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崛起吗?
困扰中国的十大金融难题(十)中国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我在过去三年所写的文章基本上围绕两个主题: 一. 石油和粮食的有效供给不足一定会产生全球金融危机, 二. 中国如何利用这个"危险的机会"崛起.

金融危机产生的微观过程可能很复杂, 但基本原理却很简单------全世界有近三十亿的人口努力从不发达国家进入发达国家, 希望享受原来只有不到十亿人口享受的生活-------必然导致资源的短缺, 尤其是石油的短缺和油价的攀升.

应对金融危机的具体方法可以有成千上万, 但从功能上说只有两种: 控制有效需求, 或者提高有效供给. 既不能控制有效需求又不能增加有效供给的国家必定遭受重创, 以被动和痛苦的方式(为全世界)节约资源; 能够控制有效需求又能够适当增加有效供给的国家可以自保;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不控制有效需求, 完全依靠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和有效供给而达到供需平衡, 那么, 这个国家就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崛起"了!

中国是有机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崛起"的, 因为我们正处在生产能力急剧上升的"起飞"阶段(参看" 困扰中国的十大金融难题(五)如果不自废武功, 中国经济要起飞了"). 妨碍生产力正常发挥和提升的因素包括:

一. 价格管制, 包括对石油粮食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管制, 也包括对利率和汇率等资金价格的管制;

二. 把商业银行的钱都锁进央行的保险柜, 人为造成企业的流动性不足, 无中生有制造金融危机;

三. 因为大小非减持问题而阻碍企业的再融资和兼并重组, 使资本市场与GDP和CPI之间的良性互动难以实现;

四. 在国内金融市场没有成熟之前过早开放资本帐户, 或者在海外金融危机没有完结前多来几次"港股直通车"式的自杀行动;

五. 因为缺乏自信照搬美国货币主义教条却不敢引进华尔街的金融服务, 或者同样因为缺乏自信不与美国在伊拉克和中东合作.
国际关系论坛http://bbs.newslist.com.cn

一个缺乏自信的民族是不可能崛起的, 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就是因为缺乏自信心(表现为过于封闭或过于依赖)而失去了机会. 现在历史的机遇摆在我们面前, 只要我们不自废武功, 中国经济就可保持每年30%(按美元计)的增长速度, 10年之内中国就崛起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8-8-17 11:32:22 | 只看该作者
2007年的金融危机比1997年严重得多

(邹艺湘 发表于:2007-8-1 3:37:00 )

全球股Shi大跌,一场金融风暴在歌舞升平之中悄然而来。它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中国应当如何应对?

1. 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能源和食品的短缺

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源是世界能源和食品的供给跟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导致价格大幅上升。石油价格已经上升好几年了,从10美元一桶涨到80美元一桶,但因为受石油价格上升影响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中上家庭,而不是占全世界人口80%以上的低收入人口,因此,石油价格的上升并没有带来全球劳动力成本的明显上升。然而,当粮食价格伴随着石油价格开始全面上升,意味着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的每一个人都受到影响,全世界的劳动力成本普遍上升。而劳动力成本的普遍上升必然导致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加剧,一场物价——工资轮番上涨的恶性循环已经开始,中国的猪肉价格大涨是一个明确无误的标志。

2. 粮食价格上升的导火索是美国能源政策的改变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当石油价格不断上涨且看不到下降的前景时,美国的一个自然的选择就是发展生物能源,把部分粮食转化为乙醇作为石油的进口替代品。美国能源政策的这一转变对世界粮食市场产生了立竿见影的影响。除非伊拉克的局势显著改善并且石油生产大幅增加,否则美国的生物能源产业将会消耗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力,使农产品价格继续上升。虽然,巴西、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有足够的土地可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但由于资本、劳动力、交通运输和其它生产要素的限制,这些国家并不能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农业产出。另一方面,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劳动力和资本相对富裕的国家,又因为缺乏土地资源也难以大幅提高农产品产量。

3. 全球加息并不能马上阻止通膨蔓延和资产价格上升

在石油和粮食的供应短期内不可能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为了阻止物价——工资恶性循环上涨,必定采取加息和紧缩银根的手段让经济降温,以达到缓解需求过快增长的目的。问题是,加息和紧缩银根这些宏观经济政策对每一个家庭的消费决策的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亿万个普通家庭既不会因为中央银行今天加了0.27%的利息便减少今天晚上的猪肉消费量,也不会减少明天的汽油消费量。相反,很多普通家庭可能因为银行利息收入的增加而在未来时间多吃几顿肉。不只是家庭的消费决策对宏观经济政策不敏感,甚至于家庭的投资决策对宏观经济政策也是不敏感的。当房地产和股Shi都处于牛市的时候,绝大多数家庭都不会把利率的上升当一回事,因为跟股Shi和楼市每年百分之几十甚至百分之几百的回报相比,0.27%的加息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因此,利率的上升并不能马上阻止通膨的蔓延,也不能扼制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上升,这是金融危机形成的机理,与“温水煮青蛙”的道理是一样的。

4. 美国股Shi下跌是压在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利率真正敏感的是债券市场,尤其是美国的债券市场,包括美国的按揭债券市场。过去一段时间来炒得沸沸扬扬的美国“次级按揭”问题,其实并没有导致美国房地产的大幅下跌,也没有让做房地产按揭的银行倒闭,真正受到影响的是那些购入房地产按揭资产并把它们证券化卖出去的公司,以及为这些公司提供融资或者大量买入按揭债券的基金。由于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和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没有一个与美国接轨的债券市场,因此,当美国的债券市场(包括按揭证券市场)由于利率变化而出现调整时,很多人会认为这是美国自已的问题,与其它国家没有什么关系。只有当美国债券市场的调整影响到美国股Shi调整时(像目前这样),才会引起全世界的观注,因为各国的股票市场相对而言是联通的,美国股Shi的下跌会导致全球股Shi的调整。只有当全球股Shi都调整时,大家才会意识到利息上升和紧缩银根的可怕——因为市场上已没有更多的钱可以把股Shi再炒起来了——这便是金融危机的开始。

5. 2007年的金融危机比1997年严重得多

在一个利率下降银根宽松的环境中,每一次股Shi的大幅下挫(受突发事件影响)都是抄底的机会,因为市场上的钱越来越多。但是在一个利率上升银根紧缩的环境中,每一次股Shi的大幅下挫(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都是出货的信号,因为财富缩水,市场上想套现的的人越来越多,想入市的人越来越少。1997年的时候,只有东南亚国家受流动性不足的困挠,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并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因此,1997年的金融机是局部性的,恢复起来也比较快。但2007年的金融机却是全球性的能源与粮食危机造成的,银根紧缩也是从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开始并延伸到世界各国。因此,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的,一直要等到全球资产市场泡沫破裂,财富缩水使得对能源与食品的需求下降到与供给平衡才会结束, 这一过程可能要三五年的时间.

6. 美国因次按问题而减息只是权宜之计

美国联储局最近因为次按问题而减息, 并不是一个减息周期的开始,而是在一个大的加息周期中的一个短暂的应急举措, "旨在扶助经济温和成长,并阻止金融市场动荡可能对整体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排". 在一个由粮油涨价所带来的通胀升温的大环境中,减息只是一个权宜之计, 加息才是大势所趋。 格林斯潘甚至预言, 美国的利率要升至双位数才能防止通胀蔓延. 事实上, 随着美国减息, 油价和粮价几乎是在同时创新高, 火上浇油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能源和食品价格的攀升使生产成本和消费品价格上升, 前者降低企业利润, 后者产生加息压力, 在利润下降和利息上升的双重夹击只下, 全球股Shi的前景暗淡. 美国因次按问题而减息只是暂缓金融市场的压力, 并不能改变股Shi的方向, 只不过把股Shi暴跌变成阴跌而已.

7. 中国的对策——放开汇率但不放开资本账户

我国正承受着楼价股价物价"三高症"的折磨, 一方面要采取果断措施打击通胀, 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破坏国内还不成熟的金融体系. 因此, 我们应该采用余永定先生的主张----------- 放开汇率但不放开资本账户. 为什么要放开汇率 这个问题不需要更多的讨论, 因为各方面的讨论已经太多了.但为什么不能开放资本帐户, 却是一个很少人讨论,容易被忽视的重大问题. 中国的经济制度, 本质上起源于延安时期的供给制,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演变, 表面上看起来已具有市场经济的雏形, 但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脱离陈云"鸟在笼子里飞"的框架. 在这个框架之内, 一切问题都有办法解决, 或者至少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不论是失业问题, 通胀问题, 增长问题, 还是能源问题, 粮食问题和环保问题, 政府都有能力使之不失控. 但对于在这个框架之外的问题, 政府的调控能力则极为有限, 而一旦在经济问题上有重大失误, 必然引起政治上的麻烦. 经济 和政治的这种密不可分, 是最大的中国特色! 汇率的变化,不论幅度有多大, 只是改变中国经济体系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会改变中国内部的政治经济结构, 一切仍然在政府的掌控之中. 而资本帐户的开放, 则完全打碎了原有的框架, 过程如何演变及结果会如何都很难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8-17 11:32:24 | 只看该作者
2008宏调要点: 存款利息加两厘, 农产品价格放开

(邹艺湘 发表于:2008-1-4 14:30:00 )


我们现在所采取的"两防"对策----------控制流动性+打压粮价, 也许能够在短期内使CPI 增长幅度放慢, 但它有一个最大的弱点, 就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的供应问题.

在国内粮价普遍低于国际粮价的情况下, 取消进口关税不会显著增加粮食进口量; 而作为一个粮食净进口国, 增加粮食出口关税也不会显著增加国内的粮食供应量. 退一步说, 即使这两项措施对于增加国内粮食供应有一些作用, 也会被因此带来的国际粮价进一步攀升所抵消, 原因是这些措施并没有增加全球粮食的总体供应量, 国内供应的增加量等于国外供应的减少量.

为了稳定和促进国内农业生产, 政府采取了很多补贴农民的方法, 如上面提到的每头母猪补贴100元. 作为权宜之计, 这些措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从实地考察的效果来看, 跟预期的目标有相当的距离: 首先是地方政府层层扒皮, 真正能到达农民手中的补贴有多大比例很难判断; 即使真正到了农户手上, 也很可能是地方官员的关系户; 假报和虚报数字骗取补贴的事件时有所闻. 而从农户的角度来说, 因为对补贴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疑问, 所以也不会因此扩大经营规模.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 有资格得到补贴的都是现在的农户, 不能吸引新的社会资金进入农业生产领域, 从而也不能把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引入农业领域.

在补贴农业这个问题上, 我们不能照搬美国的经验. 美国只有几百万农民, 并且信息完整组织良好, 美国农业部有能力直接管理补贴的发放和跟踪, 而中国有八亿农民, 由农业部来管理补贴问题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农产品补贴只能补贴消费者, 比如说, 由民政部为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食品补贴, 就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因为城市户口的管理比农村容易得多, 人数也要少得多.

总之, 现行的农业政策和现在投入农业的资源不足以保证国内农产品的供应, 而目前的宏观调控手段------控制流动性, 对于农业的打击一定会比对与房地产和其它热门行业的打击要大, 因为按现在的农产品价格水平, 即使猪肉价格已经涨了一倍, 中国农业仍然是属于回报低风险高的行业, 银行信贷和社会资源不会流向农业, 很可能还会反方向流动-------杀掉奶牛去炒股炒楼, 甚至拿了母猪补贴去炒股炒楼. 可以说, 现在的宏观调控政策, 对于农业发展和保障农产品供应是非常不利的, 一旦国家的粮食储备因为平抑市场而消耗过度, 粮食价格可能出现爆炸式上升,就象以前在铜和其它商品上出现的问题一样. 而粮价一旦出现爆涨的情况, 对于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 与铜价最终涨了几倍不是同一回事, 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事情了.

农产品涨价是中国社会最大的潜在风险, 但同时也是中国经济今后十年最大的发展机遇. 在政策没有大的失误, 农业也没有大的灾难的情况下, 猪肉和粮食涨价说明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说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说明农业发展的机会来了. 打压农产品价格不仅无助于解决农产品的供应问题, 也阻碍了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只有放开农产品价格, 让农业成为有利可图的行业, 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才能让社会资源自动往农业倾斜, 中国的农产品供应才能有保障, 农业才能得到发展, 三农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新农村建设才能实现.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没有比放开农产品价格和加大农业基本建投资更重要的事情了, 如果说过去十年的经济增长主要由房地产带动的话, 今后十年的经济增长一定是由农业发展带动. 站在13亿中国人的立场, 发展农业保障食品和能源供应, 远比创造几个世界最大市值的公司重要, 远比建造世界第一高楼重要, 远比把上海和深圳楼价炒到超过香港重要, 也远比把H股价炒到超过A股重要. 如果从2008年开始每年新增一万亿的农业投入, 十年后的中国很有机会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并且是一个和平崛起的和谐的强国, 一个生态和经济平衡发展的全民共享的富裕国家.

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 每年新增一万亿农业投入并不需要加重财政负担, 可以通过国有股减持, 创业版集资和发行公司债的形式解决资金问题, 既支持了农业发展, 又缓解了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同时也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完善, 一举几得. 中国有13亿人口, 其中八亿在农村, 利用目前的"三高问题"去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千年难遇的发展机遇. 除了放开农产品价格, 政府迫切需要做的是提出类似美国的<<能源法>>和<<农业法>>的纲领性草案, 在三月份召开的两会中广泛讨论, 集思广益. 我相信这个题目也是两会代表所关心的, 因为它符合全国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

当然, 放开农产品价格和加大农业投入, 短期内会使通胀加速, 但跟解决三农问题相比, 解决短期通胀问题其实是很容易的, 只要把CPI跟银行存款利息挂钩就行了: 上个月CPI是6.5 就把存款利息订到6.5, 下个月CPI 8.1就把存款利息订到8.1. 银行存款利率从三个月到三年都一样, 不用分那么多档次, 因为采用我所建议的新策略的话, 短期通胀会高于长期通胀. 大幅提高利率水平之后, 央行在银根方面可以适当放松, 既减轻央行不断增加央票发行的负担, 也给商业银行更多的业务发展空间, 更重要的是避免给中小企业造成流动性陷阱. 对中小企业来说, 利率高低不是致命的问题, 资金链断裂才是致命的问题.

实质利率为正, 老百姓心里有数就不会心里发慌, 就不会担心自己那点辛苦钱毛了, 也就不会被迫去买高价楼高价股还要到香港去喂鳄鱼, 楼市和股Shi自然会平静下来. 楼市泡沫将得到控制, 但不会出现灾难性下跌, 因为新楼的供应量也会减少, 政府正好利用楼市放缓的机会加大廉租房的建设. 中国的股Shi对于利率是不敏感的, 中国的股Shi涨跌完全在证jian会的控制之下: 如果希望股票涨就多发行基金少发股票, 如果希望股票跌就多发股票少发基金. 此外, 政府还可利用税收杠杆调节经济增长速度和调整经济结构, 比如说降低股票交易和房地产交易的印花税等等.

综上所述, 2008年宏调的要点应当是大幅提高银行存款利率(约两厘)以控制总体通胀水平和资产泡沫, 同时放开农产品价格和加大农业投入以加快农业发展. 采用这种策略, 虽然农产品价格短期内仍然会大幅上升, 但非食品类价格将会下降, 整体通胀水平一定能得到控制. 实质利率为正, 经济增长速度一定会降下来, 但因为银根有所放松, 不会出现硬着陆. 更重要的是, 对农业的大规模投入扩大了内需, 减轻了出口压力, 也减轻了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压力. 至于短期热钱的问题, 可以通过扩大汇率的波幅化解, 随着楼市和股Shi归于平静, 更多的外资会考虑回老家了, 当然, 如果他们愿意留下来"上山下乡", 我们为什么不欢迎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8-17 11:32:25 | 只看该作者
化悲痛为力量,把灾区重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新起点! [原创 2008-05-19 14:38:19]

一场百年难遇的大地震,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造成了数千亿的财产损失。患难见真情,亿万中国人民和海外同胞,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灾区献出了爱心。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灾区的重建问题。我认为,灾区重建应当跟解决“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联系在一起,把灾区重建作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起点!

四川汶川地区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中国内陆农业地区,中国可能有好几亿人口处于相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如果能在汶川地区成功建立一个新型发展模式,则不仅造福灾区人民,也同时为我国广大的农业地区发展找到了新的道路。毛主席说:“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保持中国人民吃苦耐劳传统美德的同时,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经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三十年前,四川的农业改革曾经是中国经济改革最早的试点之一, 为我国早期的经济改革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近三十年来,四川和我国其它地区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改善主要是来自国家的免税及扶贫政策,以及到沿海地区打工的农民工的收入, 农村本身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除了现有的政策以外, 还需要有新的创造性的农村发展模式,以及与之配套的几万亿的基本建设资金.

幸运的是,我国已由资本短缺变成资本相对充裕的经济体系,许多经济学家都在谈论“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与此同时农产品的供应却由相对过剩转化为相对稀缺,并因此导致CPI创新高。如果能找到适当的农村发展模式,把相对过剩的流动性引入农业发展领域,则同时解决了“三农问题”,“流动性过剩问题”和“通货膨胀问题”三个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为关键的问题,我国也将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8-17 11:32:26 | 只看该作者
因为缺乏自信照搬美国货币主义教条却不敢引进华尔街的金融服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8-17 11:3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8-17 11:3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8-17 11:32:36 | 只看该作者
2007年的金融危机比1997年严重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4 07:26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