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院士发表名为《导师“十戒”》的文章,指出当下高校研究生(Q吧) 导师所不应做或不能做的十件事,称之为“十戒”,作为导师应遵守的要则。比如导师们应该做到帮助学生在学术方面尽快成长,而不是“尽做监工”,监督学生每天做了什么工作;在目前研究生数量增多,导师事务繁忙的现状下,导师也要尽量针对研究生的不同的个性和特长进行指导,而不要 “漠不关心”;导师也不要把学生分成亲疏远近,更不能“处事不公”等等。针对《导师“十戒”》,研究生们的感想又是如何呢?
最怕导师“漠不关心”
在北京某高校的硕士生李园眼里,最怕遇到的导师是“漠不关心”类型的。李园表示,自己的导师身兼多职,校内校外忙个不停,一般来说,一个月能和导师见上一面就算不错了。当然,李园也表示,对于导师的忙碌还是能够理解的,毕竟导师的人缘不错,推荐工作时很有好处。
虽说导师也给李园指定了一位博士生作为助理指导,但是,需要找导师指导却找不到时,李园还是有点生气。“看着有的导师每周都会给自己的学生进行指导,心里真有些嫉妒。”
相比有些同学刚上学就碰到导师出国的情况来说,李园还算是比较幸运的。“虽说也会托付给其他导师,你想想,导师自己的学生都管不过来,哪有那么多的闲工夫帮别人指导学生。”
与李园同级的硕士生高洁的感受更加强烈。高洁的导师课题不多,又在学校的另外一个校区,于是高洁基本上处于没人管的状态。后来高洁参加了另一个导师的研究生小组的讨论会。可是,几次讨论下来,高洁的心更加凄惶。原来,这位导师的课题和高洁导师研究的方向大多不一样,所以,讨论时高洁大多在一旁发呆,后来干脆不参加了。高洁表示,还有一年自己就要毕业,和导师商量了3次,毕业论文的题目还没有定下来,心里很着急。
在重庆某大学的博士生胡萍的眼里,最害怕的是导师没有课题,没有课题意味着大家处于真正的放羊状态。胡萍表示,身边确实有个别这样的导师。看着其他导师的研究生忙忙碌碌,没有课题的导师的学生很是无奈。“没办法,这个导师不善于搞人际关系,对于一些申报的课题也不太感兴趣,总是喜欢自己琢磨点什么。”
贵州某大学读博的宋青表示,作为博士生导师,一定的人际交往还是必要的。导师有点不通人情世故,给学生带来的实惠不多,对学生的关注也不够。当然,对于个别的热衷于搞交际、拉项目的导师,宋青也不太赞同,“毕竟作为导师还是要靠科研实力来说话”。
北京某高校的硕士生倪红最怕的是导师“处事不公”,有时候导师会把一些容易作出成果的实验派给“会讨好”的同学。“其实,我倒是不怕有些同学讨好导师,只不过导师也是人,也爱听好话,喜欢乖孩子,但是,有时候我自己有想法怎么就不能表达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