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怕NGOhttp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24 22:36: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4日 08:01  东方早报
  王逸舟

  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外交必须充分认知国际范围NGO崛起的必然性,学会和善于应对它们。我们外交的一定资源要用于处理相关事务;我们必须培育中国自己的NGO,有自己的社会表达方式,有多元多样的公民参与国际事务的活动。

  今年是奥运年,“干扰火炬传递”等诸多风波,再有力不过地证明了一个问题:中国外交今天和未来必须面对的,不只是政府和政府间国际组织,还有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NGO),以及非常复杂多样的所谓“新社会运动”和质疑政府组织的思潮。仅仅以传统的思维和做法,我们将很难应对这些发生在国际关系中的“非传统”现象。

  毋庸讳言,中国“入世”后,便经常遭遇各种反对自由贸易的NGO的“批判”;在生态和环保、防治大规模传染疾病、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防范大规模军备竞赛、增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消除或减少酷刑(包括死刑)、增加信息透明度和言论自由度等方面,“挨骂”的情况则更多。

  假使我们对此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假使中国人不做出相应的调整、改进和增强,未来还有许多次让人惊慌失措的时候,还有许多次让我们的领导人、外交官和公众难受及“丢面子”的事情。

  国际社会不是一个虚幻的东西,正像任何国家的内部社会一样,它也充满矛盾、极其复杂,甚至经历着比国内更严重的分化、组合和再造。国际间的NGO,恰似国际社会这个大的机体上衍生出的附着物或者说微生物,它们与各国政府相生相克——不只是反对,更不光是赞成,还有比简单的“反对/赞成”立场更难分辨的纠葛。

  显而易见,没有一个NGO能够代表所有行为体和协调整个社会,它们这方面往往试图、却永远无法起到政府经常能够发挥的作用;它们只是表达社会的一个片断、一个局部、一种要求,而这个社会正在变得日益丰富、日益层化、日益难于整合。

  而政府则必然要以整个国家的总体需要(或在此名义下),推进对社会既约束又整合的目标。由于拥有对外缔约、对内征税的权力和在国内外合法使用暴力的权力,它的角色和能量是各种NGO无法替代的——不管有时是多么吃力不讨好。既然政府拥有的资源(包括信息)更加充分,一旦犯错误或应对不当,后果也更加严重和深远。

  由于这两种不同的构成、取向与作用方式,政府与NGO之间的差异及矛盾是永恒的,不同情况的区别仅仅是程度上的轻重缓急不同而已。正因如此,国家与社会如何达成更好的共处,政府与NGO如何做到互补?自古以来始终是政治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到了现代它更延展至国际关系领域,成为外交学的重大课题之一。

  笔者认为,中国外交未来的一项急迫任务,是充分认知国际范围NGO崛起的必然性,学会和善于应对它们。要明白:

  其一,像国内社会一样,国际社会越是层化、发展和进步,各种国际NGO就会数量越多、目标越多元。这中间既有主动与国家配合协调的,也有更多与政府不完全一致甚至相反的组织,尤其考虑到国家之间、文化理解之间的差别,这种情况会更加严重。因此要对它们的复杂构成认真做出分析,学会区别对待。说到底,这是一种社会(不管国内国际)的正常“生态”。

  其二,所谓应对国际NGO,不仅仅是依赖具体的策略和博弈,还应懂得在现代国际社会,有强烈自主意识的公民以及他们组织的各种NGO,对政府工作某些方面的批评和DIZHI,是一种局部性、片面性、从单向度出发的公共意识表达,属于有缺陷但无法避免的社会多元主义和社会多元形态。它是不能简单用“好”与“坏”、“是”与“非”的尺度加以评价的。我们的外交官面对的,主要是一些公民自主组织,对它们要学会大度、有风范、巧妙答辩、善解人意;而对那些存心捣乱、刻意歪曲、蛮横无理的对象,则采取“见鬼说鬼话”、有力压制的办法,尤其要坚决和强力处置那些以阴谋和破坏方式危害中国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组织。

  其三,对于形形色色的国际NGO,仅仅靠政府和外交部门是不够的,仅仅靠策略的调整和某些政策的变化是不够的;这是一个新机制的建立过程:我们的外交要设置相关的部门,外交的一定资源会用于处理相关事务;我们必须培育中国自己的NGO,有自己的社会表达方式,有多元多样的公民参与国际事务的活动。譬如讲,在各种传统上属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会议场合,我们不光要派政府代表团,宣示官方立场,拟定正式文件,也要尽力派出民间的、学界的、中国NGO的代表,撰写和展示来自中国社会层面的文本(包括不完全与政府立场雷同的建议)。

  当然,最后这一点不是外交部门和外交官自身的努力能够做到的,它与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自主意识的生长,尤其是公民素质的大幅提高有着内在的联系。中国社会的进步,也一定表现为中国社会的不断层化,中国公民对包括国际事务在内的各种事务更大程度地积极参与,以及中国外交对国际NGO的熟练应对和巧妙共处上。

  这是一种软实力,它的作用和威力丝毫不亚于国防、经贸等硬实力。相对而言,我们硬实力的增长很快,而软实力目前仍然薄弱,追赶起来可能更加困难、时间要更长。难就难在,我们中的很多人对此薄弱处的意识,远不像对硬实力的差距那样心中有数,而且很多时候不把这方面的能力差距看得很重。中国外交学会熟练面对国际NGO之日,正是中国外交上新台阶之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8-7-25 21:17:15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当今世界的自由风气过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8-3 22:40:21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8-3 22:49:30 | 只看该作者
所谓国际组织  不过如此  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2 18:10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