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信重组将为中兴华为带来百亿订单 风险巨大【搜狐IT消息】(文/赵文元)8月8日消息,国金证券日前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中兴华为将成为全球电信业需求结构调整的最大受益者,而国内电信重组同样给两家公司带来网络升级与转型的巨大产业投资机会。
报告预测,2010年中兴综合竞争力将位居第五、华为位居第三。
“3G项目启动,对于中兴、华为等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商,面临的机会不仅仅是市场蛋糕变大带来的潜在机会,更重要的是,3G竞争格局的历史性转变。”报告撰写者陈运红指出,中兴在国有TD领域处于第一阵列,在CDMA2000设备提供商优势日益明显,华为在WCDMA领域频频突破欧美市场,也处于该领域的第一阵列,同时在CDMA2000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
“电信重组后,我们估计,未来3年中兴华为在国内市场每年将新增无线系统订单超过100亿元,新增3G手机订单30亿元,新增净利润近15亿元,这为中兴华为在海外市场大幅拓展提供了收益保障和现金流来源,将进一步强化中兴华为在海外的竞争优势。”陈运红说。
华为目前正在出售从事终端业务的子公司40-60%股权,08年9月份有望达成最终协议。陈运红认为,此举预计将带来20-30亿美金的现金落袋,这为华为下一步对发达市场的竞争提供了粮仓。
2007年中兴占全球通信设备(含终端)收入比例为1.59%( 06年为1.09%),华为为4.38%( 06年为3.14%),报告预计这一数字到2010年将分别为4.02%和8.58%。这其中,全球电信市场增速最快的亚太和中东非洲最值得关注。
2007年,中兴华为收入占亚太和中东非洲市场合计份额分别为11.76%和9.27%。陈运红认为,随着未来全球经济增速的下滑,发达市场电信运营商必将面临缩减资本开支的压力,这无疑有助于中兴华为低价策略进一步扩张,报告预计,2010年中兴华为占亚太和中东非洲的合计市场份额将达到23.2%和15.1%。
陈运红认为,目前,华为、中兴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利用国内的人力成本优势,向电信市场提供更具性价比的电信解决方案,挑战成本的极限。另一个原因则是高性价比的产品,加上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
但这其中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报告认为,中兴的最大经营风险来自于全球供应链管理风险,07年中兴库存占成本比例高达62.21%(华为22.05%),这是中兴现金流持续为负的关键原因,如果国际需求骤降,中兴将面临库存巨额减值和经营现金流恶化的风险。。
而华为的经营风险,该报告则认为来自于应收帐款的风险,07年应收帐款占收入比为42.2%(中兴为26.7%),如果全球出现经济危机的话,陈运红估计,华为新增坏帐占总收入比例约为5%,而中兴约为3%。
陈运红提醒说,中兴华为还面临市场竞争环境恶化的风险。国内设备制造商恶性的价格战已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与此同时,受价格战、拖欠款和全球经济恶化的影响,中兴华为面对高负债率和与销售额不对称的现金流影响,一旦市场发生波动,资本链均可出现断裂,如届时银行停止对中兴华为的继续放贷,中兴华为将难以应对。此外,在发达市场,中兴华为将面临大国的封锁。
以下为报告摘编:
全球电信设备需求结构的调整为中兴华为赶超国际巨头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新兴市场对中低端电信设备需求井喷式增长,客观促进中兴华为的设备大规模占领新兴市场,并回避了与欧美设备巨头的正面冲突。而发达市场需求对技术升级的延缓,又为中兴华为高端产品研发以及技术突破获得了时间,中兴华为借此机会缩小了与巨头的技术差距,为后续在欧美发达市场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从跨国电信公司的全球战略看,如阿朗、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西门子等的大设备商的目光主要集中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以至第四代移动通信,基本放弃了原有具有绝对领先优势的2G设备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
然而,全球电信行业戏剧性的变化并非如跨国巨头所期望的那样,新兴市场移动用户在近3年雪崩式发展,复合增速超过50%。而欧美发达市场也并没有出现3G大规模投资;
事实上,截至目前,全球3G用户占移动用户的比例不足20%。全球超过70%以上的业务仍是语音业务。正是因为市场需求对技术升级的延缓,国内通信企业才获得喘息机会,
近几年来,在产品研发方面,中兴华为大规模铺开对各种标准诸如GSM/WCDMA、CMDA1X/EV-DO、TD-SCDMA、WIMAX等产品的深度研发和技术创新,
在国际市场拓展方面,中兴华为以农村包围城市、人海战术、建立根据地、打低价牌等策略,圈定全球80%以上的新兴市场。在新兴市场大获全胜后,中兴华为更如洪水猛兽般对跨国巨头的老本营----欧美发达市场发起了更惨烈的博杀,巨头不得不通过收缩产品线、兼并重组抱团取暖的方式应对来自中国的双子星。
市场竞争环境与竞争格局分析
全球区域电信运营商的整合:促进了设备商竞争结构的重大调整
欧洲运营商国际化扩张战略,造就了全球移动通信行业龙头企业爱立信、诺基亚。
以沃达丰、西班牙电信为代表的全球电信巨头先后进入西欧、亚太、拉美以及非洲等新兴市场,运用资本杠杆实现资产收购或股权投资,业务扩张主要以移动通信为主;
全球化品牌运作需要统一网络平台、统一管理平台和统一采购体系,这不仅有助节省成本,也有助各区域网络互联互通的顺利实现,这进一步强化了爱立信和诺基亚在移动通信领域无论技术还是市场的领导地位,同时也促进了以欧盟主导的GSM和WCDMA在全球的盛行;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近几年来爱立信和诺基亚在全球电信设备业的卓越表现;相对而言,在固网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的阿尔卡特获益却不多。
美洲运营商兼并重组的收缩战略,让朗讯、北电和摩托罗拉雪上加霜。
与欧洲运营商国际化扩张战略截然相反的是,美国运营商主要采用合并方式收缩战线,ATT与南方贝尔的合并、VERIZON与MCI的合并,以及SPRINT与NEXTEL的合并;运营商的合并直接导致电信设备资本支出的削减,这对于尚没有摆脱网络泡沫经济阴影的朗讯、北电和摩托无疑是雪上加霜,朗讯被阿尔卡特收购,北电持续亏损,选择了出售WCDMA业务收缩战线,摩托罗拉又频频出现业绩告警。
中国电信重组带来网络升级与转型的巨大产业投资机会,中兴华为市场份额将大幅提升。
3G项目启动,对于中兴、华为等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商,面临的机会不仅仅是市场蛋糕变大带来的潜在机会,更重要的是,3G竞争格局的历史性转变:中兴在国有TD领域处于第一阵列,在CDMA2000设备提供商优势日益明显,华为在WCDMA领域频频突破欧美市场,也处于该领域的第一阵列,同时在CDMA2000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所以3G启动,中兴和华为将是蛋糕的最大收益者。
重组后,我们估计,未来3年中兴华为在国内市场每年将新增无线系统订单超过100亿元,新增3G手机订单30亿元,新增净利润近15亿元,这为中兴华为在海外市场大幅拓展提供了收益保障和现金流来源,将进一步强化中兴华为在海外的竞争优势。
价格竞争成为竞争焦点
中兴华为作为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本土通信设备提供商,在全球通信设备市场竞争格局中,由于他们的参与和发展,当初每线几千元的交换机降到如今几十元,从几百万一台的移动基站降到如今的20-30万元/台;2008年一季度,华为在印度签单4万台CDMA基站合同,基站单价10000-15000美金/台,与2004年的直放站价格相差不大。
价格战同样体现在手机终端市场上,近几年来国内的本土手机厂商波导、TCL以及定制化手机厂商中兴和华为向新兴市场大量输送低价手机,成为引导全球手机价格战的重要引擎,诺基亚、三星、摩托、索爱以及中兴的手机价格持续下滑,量增价减,行业盈利能力加速恶化。
在当前阶段,全球一流的电信运营商的战略是通过华为、中兴实现“鲇鱼效应”,对市场中老牌电信设备供应商给与价格和利润空间上打压。在如此严峻的电信市场价格竞争中,相较于过去技术因素为主的时期而言,成本因素逐渐在项目竞标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兴华为的竞争优势
华为、中兴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利用国内的人力成本优势,向电信市场提供更具性价比的电信解决方案,挑战成本的极限。
中兴华为的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研发成本、产品生产成本、管理人员成本、工程安装、测试、网络优化、营销费用以及售后服务成本等环节上,从成本构成的差异上看,成本的主要优势在于人力成本、劳动密集型设备以及日常运营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
从西门子公司内部统计分析的数据来看,欧洲企业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只有1300~1400 小时(周均35 小时,但假日很多),而华为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却达到了 2750 小时,是欧洲同行们的两倍。与此同时,中兴研发的人均费用(R&DPersonal Cost)只有2.5 万美元/年,华为2.5 万美元/年,而欧洲企业研发的人均费用大约为20万~30万美元/年,是中兴的8-10 倍,是华为的6-8倍。
国内研发人员的人均研发成本比欧洲同行们低得多,投入的工作时间也要多得多;正是依靠不计多干、苦干,华为在产品响应速度和客户化特性方面反应较快,研发投入产出比接近大多数西方公司的10 倍。这就是中兴华为低成本的核心所在。
利用国内研究人员廉价的开发成本,推新出旧,不断研发新产品:简化可有可无的功能和配置,最大程度降低硬成本,满足客户低成本既实用的各种类型基站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