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民主义”的台湾
与台湾的关系,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30年来,所有涉外关系中最核心、最敏感、也是最多变的难题。几天前我一早起来,就被国际媒体的报道吸引:中国大陆与台湾间的周末包机正式启航。这在国际上是个极受关注的话题,把它看成是亚太地区近年来最重要的发展之一。这也是大中华区域内重要的良性互动的开始。陈水扁当政的8年中间,两岸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恶性互动,即两边的极端派互相刺激,导致双方的敌意不断上升,差点擦枪走火。
随着马英九胜选及其政府的成型,台湾舆论认为,马政府未来4年期间,不管是岛内政策还是外部政策,最关键的还是要落脚到对大陆的政策怎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马英九第一届执政任期的成功与否,会落脚到其大陆政策是否基本成功。如果马的大陆政策基本成功,那他的连任不会有大问题。若马能连任两届,必将为台海之间的良性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业已宣布的内容来观察马英九的大陆政策,其关键可用四字总结: “和平”、“繁荣”。“和平”就是双方不要有更多的冲突,更不要因为这些冲突而导致武装对抗;“繁荣”则指在经济方面,双方能逐步提升交往的幅度和内容,使相互间的经贸形成长期互补和共同发展的趋势——这应是马执政期间,相当固定的大政策。
我特别关注的是,马政府的大陆政策,不仅着眼于同中国大陆的官方交往——这个他是很在意的。同时,作为一个民选的总统,马英九也特别在意如何促进在民间交往层次上,进一步深化两岸间的良性互动。对此我非常赞同马的路线。
因为这会使两岸的民间交往,从过去那种“单行线”,迅速转入一个双向的道路。这些年来,台湾每年都有100多万人次来中国大陆;而大陆方面,除了极少数的情况外,普通民众基本上没机会去台湾。这是一个很不平衡的做法。随着7月4号大陆的第一批民间旅游团600多人赴台,这种不平衡的状态有了改善。
7月4号是个重要的日子,美国的独立日。在这一天开始两岸民间交往的新篇章,我倒觉得非常好。如果两岸良性互动能够持续下去,就会慢慢缓解过去8年中阿扁政府不断用“独立”这个字眼来刺激大陆。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为什么说两岸间的民众交往意义深远?我本人的经历或可作为一个旁证。19年前我第一次踏上台湾土地,是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大陆人中,到台湾访问的最早的少数人。现在很难想象当时产生到台湾“去看看”的念头,是怎样艰难甚至危险——因为对于那时的中国大陆来说,台湾尚属敌方,“蒋匪帮”的称呼,是我们这一代人记忆最深刻的几个词汇之一。
那是1987年底的事。我们在波士顿地区的大陆留学生,主动找到《联合报》的创办人王惕吾先生及其同仁。王惕吾抗战时跟随蒋经国,做过蒋身边高级别的军官,也曾是国民党的中常委。我们通过王老,向台湾**蒋经国提出,我们大陆留美学生希望有机会亲自到台湾宝岛看看。
王惕吾先生为我们搭桥,找到那时的国民党中常委秘书长马树礼。几年前马先生去世了,是位了不起的前辈。他原是菲律宾的华侨,抗战爆发,主动从南洋回国共赴国难,与周恩来、郭沫若等人一起做过抗战宣传,中华情结极深。
当时正值蒋经国晚年,他非常担忧两岸经过近40年的分离,会彼此之间越走越远。那时,蒋的糖尿病非常严重,他深知自己的生命不会很长,他不希望看到这种局面的出现,因此决定采取一些措施,做了几件大事。第一,“解严”,解除《戡乱戒严法》;第二,开放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当然还有解除党禁、报禁等一系列进步政策。台湾如果没有“解严”,按照《+++国》法律,台湾居民就不可以来大陆探亲。
对于大陆留学生的来访请求,台湾方面未有充分准备,经历了诸多周折。
尽管提出了要求,我们仍不想让此次台湾之行,在政治上被误解,所以希望尽可能通过民间交往的方式进行。就这样磨了好长时间,直到1989年才成行。那时蒋经国已经去世,李登辉当上总统。
我算是1949年后,第一个以大陆学者的身份通过美国去台湾、在台做学术访问超过15天的人。马英九当时是台湾的法务部(司法)部长,首届海基会秘书长陈长文通过马,将我的访问延长作为一个案例申报,予以特批。然后我才能在台湾呆足30天,背着背包,将台湾环岛走了一遍,了解民间。从那以后,我每隔3-4年去一次台湾,观察选举等。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第一次。过去几十年,双方的宣传都把对方描绘是土匪:大陆对台湾用的是“蒋匪”;台湾对大陆用的是“共匪”。我们1949年后出生成长起来的,对台湾的了解,长时期里都是官方宣传扭曲下形成的。
第一次赴台出发前,台湾在美国的一位商人对我开玩笑说,你们共产党那边,每年都在叫一定要解放台湾,我们国民党这边,每年都在叫一定要反攻大陆。香港人于是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岁岁反攻大陆”;下联是:“年年解放台湾”;横批是:“自得其乐”。
我一到台湾落地,接待的人说:看到你这样在大陆出生长大的人到台湾来,我们真是百感交集。“在你们之前,大陆过来的人(不是驾驶飞机过来,就是驾船或游水过来),在你们那边叫做投敌叛变,在我们这边叫做**起义。” 我们算是第一批既不属于“**起义”,也不属于“投敌叛变”的类型。
今天普通的中国大陆居民也能去台湾了,相信他们的第一次经历,会像我19年前那样,受到很大的震撼。而且他们的震撼感,可能会胜过我。因为我到台湾之前,在美国已呆了5年,有很多机会与台湾来的留学生、商人、学者、媒体人打交道,读到大量来自台湾的出版物,在思想观念上,已经有了5年的准备。但我与台湾的首次接触,还是有很大震撼。现在绝大部分中国大陆的普通居民,并没有我当年的机会去做相应的准备,因此他们到台湾后,一定会有更大的震撼和意外。
对于那些来台访问的普通大陆居民,从小接受的都是官方宣传教育,导致绝大部分大陆人到台湾后,很容易用一种黑白分明的思路、眼光来看待两岸的关系。这种黑白分明,就是将复杂的台海关系予以过分的简单化:是独立还是统一?凡主张独立的,就是不共戴天的台独分子!凡是主张统一的,就是可亲可爱的同胞!
我要真诚的讲一句,这种黑白分明、简单化两极化的看法,今天已大大过时,完全不符台湾过去几十年来的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台湾从蒋经国的去世到现在的20年来,已从这种要么独立、要么统一的简单分化,转变到了我称作 “二民主义”的状况,即从“三民主义”演变成“二民主义”。
为什么我将其称作“二民主义”的台湾?在两蒋时代,台湾的政治主流是“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民族主义是国民党老一代人最高的理想之一,那个时代,他们目睹了中国怎么样受到西方东方列强的欺负,并艰难地复苏。他们有着很强的民族情怀,把统一富强的中国看作高于一切的政治目标。
尽管共产党多年的官方宣传,把国民党老一辈不断魔鬼化,实际上,后者大部分是很真诚的中华民族主义者。随着这些老人逐渐告别政治舞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在台湾就逐渐淡化。这种淡化,既有台湾岛内深刻的社会政治原因,也有两岸之间关系的负面刺激。
台湾政治主流从“三民主义”变成“二民主义”,是过去20年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变化。中华民族主义在台湾的衰落和台湾本土主义的上升,这是个无法阻挡的趋势。
如果中国大陆无论是官方或民间,还认为中华民族主义(即国民党老一辈认同的那种)能够成为两岸交往的支点的话,那么,由此而制定的对台政策,绝大部分是不会结果实的。因为,台湾的政治主流已经走过了“三民主义”的阶段,现在是“二民主义”了,即“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民权主义,就是台湾的政党、政治家、政府,最终都须向民意屈服,因为他们的“组织部”现在变成了选民——他们的地位是选票确定的。而民权主义势必与台湾本土主义融合,现在台湾2300万居民中,90%以上都是台湾出生长大的。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他们出生和长大的那个岛,而不是抽象的中国;这是很自然的趋势。
所谓“民生主义”,就是经济要发展,老百姓的生活要更富足。
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是台湾的任何一个政党、领导人得势掌权的根本,即使他内心不高兴,也要以其作为政策的出发点。随着“二民主义”成为主流,台湾岛内那些“无条件的统一派”(把统一看作最高价值——即中华民族主义者),已是凤毛麟角。同样,台湾岛内那种把台湾的独立看作是最高价值、不顾一切都要独立的,也是少数派。
台湾岛内真正的主流是什么?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务实的机会主义”。这是不带负面意义的中性描述。“务实的机会主义”即是“有条件的独立”或者是“有条件的统一”。
如果两岸之间已经形势明朗,通过多种实力对比,使得他们看到统一是大势所趋,那么岛内民意也可能朝统一的方向发展;如果台湾岛内的和周边的形势、和中国大陆间的关系,使得他们看到,大形势更有利于朝独立的方向发展,他们也会很快选择独立。这就是“务实的机会主义”,就是看机会行事。
而这种务实的机会主义的支撑就是我所讲的“二民主义”。如果他们看到两岸间的统一,有助于维护他们已获得的民权和已取得的民生方面的实质好处,大多数人不会反对统一。如果“统一”会有损于他们的“二民主义”,他们一定会坚决DIZHI。而如果国际的形势、周边和岛内的形势更有利于独立,独立会增加他们的民权和民生的话,大部人也会选择独立。
这就给中国大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北京的政策仍然是以中华民族主义作为卖点,那这个推销广告90%是浪费。中国大陆对台湾的所有重大政策的出发点,都必须要照顾“二民主义”。即使北京不愿推动台湾岛上的民权主义,也不能去伤害它,更不能跟它对着干,否则只会迎来更大的反弹。
吴伯雄在南京中山陵题字,“天下为公,人民最大。”“人民最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中国大陆对台湾的政策,能够给对方更多的信心,即双方关系的处理,会有助于民权、民生的发展,那么双方间的互动还会良性地发展。如果伤害了“二民主义”,则只会刺激一种新形式的“三民主义”的出现,这或是最糟糕的结果。
什么是“新形式的三民主义”?就是民权主义从“中华民族主义”变成“台湾民族主义”,这正是过去8年陈水扁等人最热衷的事情——去中国化。尽管台湾岛内确有人希望从中国分离出去,但从政治传统,而且从文化传统、语言,甚至从血统来论证“台湾民族跟中华民族不是一回事”的,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少数。不过这些人的活动空间比以前大多了,因为在两蒋时代,这是要坐大牢甚至于杀头的。
马英九当政的这4年,如果北京的政策能够瞄准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做文章,使马竞选期间提出的最重要的两岸政策,能得到大陆方面的良性配合,大部分兑现,那么,台湾岛内的“台湾民族主义”就会淡化。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