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央行加息抉择7月中下旬见分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8 11:1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投资者在焦灼中等待。6月20日起,加息传闻在股市中弥漫。与此同时,货币市场利率也悄然上行,显示机构投资者对加息的预期正在增强。

继在纽约公开表示将采取“更有力措施反通货膨胀”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6月30日在瑞士巴塞尔再次表示,加息仍是控制通胀的可选方案之一。7月2日,沪指盘中最低探至2566.53点,再创一年半来的新低。

“加息是必然选择”,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告诉《投资者报》,他始终认为,本轮通胀是货币现象,应该从控制货币的角度来解决。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经济半年报,预计届时上半年CPI数据将出炉。今年初,政府给出的全年CPI增幅目标为控制在4.8%之内。然而今年1~5月CPI较上年同期增长8.1%,其中2月份CPI增速高达8.7%,为近12年来高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1:16:39 | 只看该作者
反通胀难以回避加息

紧缩货币政策的初衷是对抗通胀。目前,通胀势头并未得到有效缓解,成品油提价又将进一步增加通胀压力。半年来的经济走势令多数人相信,中国已经进入高通胀时期,增长放缓、通胀高企局面,可能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困扰中国。

在中欧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许小年看来,中国的通胀高峰依然没有到来。“5月份8.2%的PPI数据和我预期的基本一致,但CPI(7.7%)的回落幅度却超出了我的预期。PPI向CPI的传导,需要两三个季度以后才能显现出来,并且推动去年CPI上升的大部分因素也没有消失,特别是导致目前中国通胀的国际因素更是错综复杂。”许小年认为,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没有出现显著回调的情况下,中国国内的通胀压力就不会减轻。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6月24日表示,中国的通胀压力还比较大。他认为,由于调整成品油和电价形成新的涨价因素,上游产品价格涨幅持续攀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在高位上涨,通胀预期仍比较强。

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央行的选择自然令人关注:下一步如何选择紧缩的货币政策工具,加息还是不会加息?

“是过多的货币增长推动了本轮通胀”,宋国青6月29日对《投资者报》分析说:“从这个角度来讲,反通胀当然是从控制货币入手。”

理论上分析,央行可以采取诸如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信贷窗口指导等数量型工具,从而达到抑制货币投放过快增长的目标。然而,今年以来,央行共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在6月25日上调1个百分点后,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7.5%。

选择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大量对冲因外汇储备猛增而增加的过多流动性。但17.5%的存款准备金率被认定为已经接近理论上限。因为根据监管要求,商业银行贷存比为75%,剩余7.5%的备付水平略显紧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1:16:55 | 只看该作者
上半年数据出台是关键节点

在中美第四次战略经济对话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油价、电价上调之后,加大了通胀的压力,央行有可能会采取更强硬措施应对。此话一出,市场自然排除了近期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增强了对加息的预期。

货币市场悄然上行的利率,被分析人士认定为是机构投资者对加息预期增强的信号。进入6月以来,银行间债券市场3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已经攀升了35个基点(bps,1bp=0.01%)至4.91%。此外,目前央行票据在二级市场收益率也已经普遍超过票面水平。

7月2日,国家开发银行2008年第12期金融债券发行招标结果显示,投标倍数仅为1.35倍,大大低于同类债券的认购倍数。根据发行公告,此债券是到期日为2013年7月的5年期浮动利率债券,债券利率基准为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一年调息一次。避险优势明显的浮息债并未受到机构的追捧,显示机构投资者对未来一年内加息的预期非常强烈。

“对于目前的通胀形势,唯一能有效遏制的方法就是不断加息,将贷款基准利率拉高至10%以上。”许小年说。花旗中国的经济学家沈明高赞同美联储停止降息增大中国加息可能性,但他预测去年那样频繁的加息将成为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1:17:07 | 只看该作者
加息似乎已经没有悬念,剩下的就是时机问题。一些关键数据公布的时间节点可以为我们指出端倪,加息或将在7月中下旬。

6月13日召开的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精神,有望从7月中下旬逐步落实为具体政策调整。会议指出,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3 06:1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