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半年货币政策猜想及商业银行经营策略
通胀在经过30多年沉寂之后,又开始在全球死灰复燃。中国也正经历着10年来最严重的通胀上升压力。这种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因此,从紧的货币政策应保持连续性,避免受到类似“既要防通胀,又要防通缩”这种似是而非观点的误导。当然,央行究竟应采取何种货币政策工具,来体现从紧货币政策以及政策实施效果如何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怎样的影响?商业银行如何应对紧缩货币政策来保证经营业绩增长?这些问题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
对付通货膨胀高企 应继续紧缩不动摇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CPI开始不断向上攀升,主要原因是流动性过剩引起的总需求扩张,预计全年通胀将达到7%左右。相对于今年4.8%的通胀目标,央行应继续维持紧缩货币政策不动摇。在现代信用货币社会,通胀就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治理通胀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提高利率,这已被多国历史经验所证明。紧缩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胀、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方面的作用是显著的
背景:CPI持续扩张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CPI开始不断向上攀升,到2008年2月,CPI达到8.7%,创下1996年6月以来的新高。对于我国此次通货膨胀的成因,一般有两种看法:一是输入型通货膨胀;二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我赞同第二种观点,因为第一种观点从表面上看有合理性,但并不是这次通货膨胀形成的深层次原因。目前,全球通货膨胀压力主要表现在能源、农产品、铁矿石、贵金属、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升,而这些商品的涨价对我国影响巨大。因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对上述产品需求强烈,但同时自给自足能力较弱,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深,因此,上述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价格上升必然通过贸易环节传递到我国,形成输入型通胀。但我们也应看到,始于2003年的全球经济景气中,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四国”的传统经济快速发展,构成了对上述产品巨大的刚性需求,而我国在四国中恰恰又是对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大宗商品国际价格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旺盛的需求有着密切关系。2003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相对宽松,从而刺激投资和信贷膨胀,导致GDP增长连续5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并且经济增长结构主要依赖传统经济领域的增长,如房地产、钢铁、有色、汽车等行业,对大宗商品形成持续的旺盛需求。因此,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流动性过剩引起的总需求扩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