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一场“沉默的海啸”不期而至,这就是世界粮食危机。成因复杂的粮食危机应和着美元危机、资源危机与次贷危机,正对世界经济乃至国际秩序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之说。在游牧与农业文明时期,饥荒的幽灵如影随形,大饥荒总是呈周期性爆发。随着科技进步与工业化,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世界粮食供给不仅逐步满足人类基本口粮需求,而且丰年有余。但是,粮食安全问题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时不时地会有一部分人买不到或买不起所需要的粮食。
在粮食问题上人类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乐观论和悲观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即是悲观论的典型代表。他认为,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加,而食物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因此,食物紧张状况将始终存在。但是,乐观论者却认为,与石油等矿产资源不同,粮食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加上科技进步,粮食可以无止境地生产出来。鉴于影响粮食生产的客观、主观因素在不断变化,两种粮食观也随着丰产与歉收而周期性交替出现。
二战后,世界和平持续,科技进步显著,经济增长强劲,世界粮食多年供大于求,粮食形势明显改善,悲观情绪逐渐被乐观情绪所取代。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世界性干旱,粮食歉收引发粮食危机。严峻的现实把乐观情绪一扫而光,罗马俱乐部的著名报告《增长的极限》随之风行世界。为使人类对粮食问题始终保持正确认识,重视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197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将1945年其成立之日——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由于许多国家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如欧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大力支持粮食生产,世界一度出现粮食过剩。进入90年代后,因气候等多种要素影响,粮食生产、库存的不稳定性日益增加,但供应不足和过剩的情况依然交替出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