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华社再发《关于股市的通信》幕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2 14:3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昨日晚间,新华社以《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为题,针对近期股市的焦点问题发表了一篇“新华视点”。昨晚,这篇标题看上去多少有点“无厘头”的文章在网上刚一挂出,各财经网络媒体便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标题改为“新华社:股市完全可实现稳定健康发展”,这样一来,新华社的这篇文章,多了一些“看多市场”的意味,更能鼓舞时下挣扎在股市“废墟”中的股民的心。

  有趣的是,《每日经济新闻》发现,就在16年前的1992年9月27日,新华社同样以《关于股市的通信》为题,发表了一篇关于股市的文章,对当时的中国股市进行了全面点评,对当时市场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其后一个多月,中国证监会筹备成立,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性建设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更加有意思的是,16年前的《关于股市的通信》,发表于股市连续暴跌的背景下,主笔操刀的记者是3个人,其中的主力记者吴锦才,今天已经是新华社的副总编辑,而今天发表的《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也是由3位关于资本市场的主力记者写就。

  如此多的巧合,让人们不得不联想,新华社这篇发表于中国股市连续暴跌关键时刻的“通信”,究竟有何深意?

  有经济学家表示,两次文章同题操作,显示出新华社对当前股市的态度与当年相仿。

  “1992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在法律框架较不完善的环境下,风云变幻的一年。当年5月21号,上交所放开价格限制导致市场出现暴涨,有的股票价格一下子翻了30倍;那年的8月10日,著名的‘8·10’事件爆发,深交所门前150万人抢购认股权证引发市场骚动,随后股市又出现了深度暴跌,短时间内下跌了45%。还有就是当年的10月份证监会成立了。”

  该经济学家表示,2006年及2007年入市的第三代股民用一年时间经历的暴涨和暴跌,在1992年市场上几个月就完成了,“92年的第一代股民比照当下的新股民显然更疯狂。”

  “不排除此次管理层进一步在制度上出台变革内容,比如稳定股市的供求关系。”该经济学家表示,鉴于新华社的特殊地位,其对市场种种问题的分析和判断显然已反映给了管理层甚至决策层。

  另有专家则表示:“不要过分悲观是新华社此次文章的主核心,从选择的内容角度和说法例证上看,新华社应该接收到了上层稳定舆论的要求。”

  该专家表示,此前一天新华社对于宏观经济“下半年要谨慎对待”的意思显然对股市造成了较大影响,如今又出现“股市仍可稳定发展”的言论,从中可以看出管理层对舆论导向的重视。“这种不许唱空的做法此前也有过,比如去年‘2·27’的时候,官方媒体采访时均要求分析人士不能过度看空。”

  记者观察到,昨天晚间,新华社发表的《应把下半年设想得更严峻》的文章已经被《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所替代,后者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

  天相投顾首席策略分析师仇彦英也表示,不要过度看空应该是当下舆论的主旋律。仇彦英表示,纵观新华社昨晚文章的核心,其意义十分明确:“让大家都知道股市就像一个‘过山车’游戏,虽然惊险,但它只是个游戏,并不会真的摔伤人。”仇彦英认为,股市一时的涨跌都是很正常的,这也是股市运行规律的一部分,从长期看来股市也是能够带来比较好的投资回报。

  不过,仇彦英认为,目前市场还没有完全企稳,距离大的利好转折仍有一段距离,“新华社的文章给市场送来了温暖,下一步是等待决策层形成最后的统一意见,像‘5·30’时统一认为市场有泡沫便调整印花税那样,出台实质性的救市政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8-7-2 14:37:48 | 只看该作者
  一面16年前的镜子  
  今年以来,A股市场遭遇暴跌,至今暴跌49.6%,以最高点计更是惨遭“腰斩”,市值蒸发数以万亿计,多数股民伤痕累累。 年轻的A股究竟怎么了?她会走向怎样的未来?

  在此,我们不妨回顾16年前的A股市场,以史为鉴,也许能从中得到些许启发。 1992年的市场

  1992年,当时的市况与当前的市场极为相似,大盘指数也是在短短数月内遭受腰斩。

  1992年5月,大盘疯狂飙升至1429.01点的最高点,随后市场迎来罕见暴跌,至9月已经跌至600点附近,随后反弹至700点附近。

  暴跌之后,引起了管理层的高度关注。9月27日,新华社发表《关于股市的通信》,这篇“新华视点”对当时股市的种种情况进行了详尽分析,并指出在股市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总结经验,稳步前进,使股票市场能更健康地发展。

  这篇带有稳定市场作用的文章,事后看来,确是高瞻远瞩。然而,在文章发表后的一个半月内,股市竟然展开新一轮的暴跌,从700点附近一路跌至386.85点才企稳。

  有趣的是,此后市场再度大幅飙升,至1993年2月,大盘又疯狂涨至1558.95点的历史高位。 2008年的市场 随着大盘在7月的第一个交易日再度拉出一根中阴线,A股市场投资者的信心几近崩溃。

  时隔16年的昨晚,新华社再度发表《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这篇与16年前那篇视点几乎同名的文章,对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国股市的下跌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我国经济基本面总体看好的情况下,股市完全可以实现稳定健康发展。

  从时间来看,两篇发表时间相隔16年的新华社文章,其发表时机异常相似——都是在大盘遭到“腰斩”之际发布,目的也完全一致——试图稳定市场。

  那么,这篇文章是否真正具备稳定市场的能量呢?

  其实,从16年前的市场来看,在文章发表后,短期市场并未能够走稳,反而又急跌了40%,才出现了中期底部,如果按照目前A股的点位计算,再下跌40%,则意味着大盘将跌至2000点之下。

  一晃16年 今非昔比 16年前,A股市场还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而16年后的今天,她已经完成了股改,即将成年。 16年的时间,早已让A股市场今非昔比。

  如今,市场的规模大幅扩大,两市总市值已达20万亿元,中石油、中石化、招商银行、宝钢股份等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公司,已经来到了A股市场并成为主角,他们的一举一动,对市场将产生巨大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如今的市场已进入全流通时代,市场各方力量出现重大变化,从金融投机资本主导的市场,演变成了产业资本主导的市场,

  曾经不能上市流通的大小非等产业资本们,已经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抛售股票,而产业资本的规模,则是金融投机资本的数倍。致命的是,其成本早已归零。

  重温16年前的一幕,也许会让投资者更为心惊胆寒。不过,对于已经亏损累累的股民,还是该做最坏的打算,毕竟,资本市场并非慈善机构,而是布满了陷阱。

  16年,也许是一个轮回。 希望这个轮回不要真的来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7 03:32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