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但凡关注web2.0,关注互联网投资的人,没有不关注TechCrunch这个博客站点的。TechCrunch由互联网方面的律师Michael Arrington建立的博客网站,目前成为关注互联网和创业的重量级博客媒体,是美国互联网产业的风向标,里面的内容几乎成为VC和行业投资者的投资参考。主站博客的订阅人数上百万,还不包括整个公司几十个分站的用户。基本上,Michael Arrington就如IT业界的纽约时报总编辑,他随意在博客中扔出一篇文章,就能引发业界的关注。以影响力论,tc在互联网界,很快将超越老牌媒体cnet。TC早前的大部份文章由Michael Arrington自己撰写,第一篇文章于2005年6月11日发表。现在TC雇佣了很多传统媒体的编辑,组成了10多人的团队,每天主要的工作是接收和分析头一天全球各地发来的邮件,并整理成文章发布出来。但TC上鲜有中国互联网的文章,出来了几篇,也让人觉得TC的了解太过肤浅,且和政治挂钩,另中国人不爽。前一段时间,著名博客媒体CW站点的中文区关闭,比如G速客宣布停止更新,引发了一系列讨论,中国是否有博客媒体,博客媒体在中国的出路如何等。其实,在中国,独立的博客媒体是有的,但要出现TechCrunch这样重量级(起码在国内属于重量级)的博客媒体,还有很长路要走。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TechCrunch,这确实是个好命题,值得好好分析。
1、中国缺乏有独立人格的媒体人,或者说独立精神的媒体人缺失。
虽然一个IT网络媒体,本不应该由一个IT媒体人来建立,但要想成为独立的IT博客,首先你必须成为一个媒体人。中国目前还缺乏有独立人格的媒体人,大部分人有了网站,有了影响力后,首先不再取悦读者,而是取悦广告客户。任意删帖,任意删除评论,自由地泛滥地使用自己的媒体能量。我们看过太多的个人网站,因为初期的人气飙升,很快失去自由和独立意志。这样的网站,长久不了,影响力也日渐式微。
2、中国的创业环境还很差,创业精神还不够
TC主要报道的是欧美的创业型公司,特别是硅谷的小公司,它热衷于报道并挖掘其投资价值。创业环境好的地方,每个创业者都有自己的价值主张,通过TC来传播开来,就不仅仅是中国的创业者的小圈子的局部沟通。我们的大媒体,比如新浪科技,天极网等IT和互联网专业媒体,对创业确实有关注,奈何其中更多是充斥着商业铜臭的大公司占据着读者的实现,小创业公司发出的声音,实在影响有限。很多创业者也不愿意外面的人评论自己的公司,还有一个原因是怕自己的创意被抄袭了去。TC关注创业,但不怎么关注中国互联网,一方面是语言的隔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公司还太缺乏创意,缺乏创新只懂抄袭的故事,TC不感兴趣,我们的读者似乎也提不起精神。连web2.0的翘楚腾讯Qzone,校内网等都是抄袭的产物,报道谁能提起TC的兴趣。中国又有多少本来就缺独立精神的博客愿意日以继夜地报道,而不求回报?
3、中国资本市场不健全,VC不多
TC因为报道了一些公司的发迹,而受到VC追捧,比如Youtube的被google收购,Facebook的A8平台发布以及不断崛起等。中国的很多风风火火的投资,投资人看中的是它的热度,到头来都被泼了凉水。而那些成功的投资,初期却都是默默无闻没有任何名气的。比如对盛大的投资,对完美时空,巨人等,都是低调做事的典范。中国资本市场不健全,靠媒体来挖掘新机会的VC几乎没有,媒体博客得不到正反馈,也就催生不了TC在中国的发生。
4、中国博客媒体,更多充斥着吹捧和谄媚,注定长不大
中国IT业不缺有想法的博客,比如keso,比如项立刚,比如更多关注小领域的咨询人士的博客。但他们依然囿于自己的视野过窄,甚至偏见,而成不了获取全面信息的博客媒体。当然,keso和项立刚等人,根本也不想成为一个媒体。中国的博客媒体中,我看到了很多吹捧和谄媚,对企业大大夸好的文章随处可见。而一些人,虽然名义上假借对企业进行批评,实际还是对另一些企业的献媚。比如孙永杰,他是IT圈著名的多产博客,但他关注的领域太窄,对intel和微软大家吹捧,对AMD和linux却大加打击。这样的吹捧博客,即使有数百万访问量,也成不了独立的博客媒体。相反,在社会文化领域,我们有很多独立博客,非常受人欢迎。比如和菜头的博客、老虎庙的博客,都比我们的IT博客受人尊敬。
还好,中国人写博客的人非常多,没有综合的TC类的媒体,我还是可以看到更多像Keso这样的有独立思想的博客,这也是一个幸事。如果这样的中文博客也绝迹了,还好我们能看懂TC这样的老外写的博客,也算幸运。毕竟,这个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自由的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