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4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六方会谈”看东北亚经济合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3 16:4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六方会谈”的宗旨及由来\r<br>    所谓“六方会谈”是由中国促成,为解决因朝核问题而形成的朝美争端的临时性地区争端协调体系,六方主要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6个国家,会谈宗旨是为了和平解决朝核问题,促成半岛无核化。\r<br>    20世纪90年代初朝核问题初露端倪,2002年10月,美国助理国务卿凯利访问平壤后,宣布朝鲜已承认推进浓缩铀开发计划,朝核问题自此再度成为国际热点。朝核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一直强硬地要求举行多边会谈,并试图将此问题推到联合国安理会上讨论;而朝鲜则始终声称“只与美国直接对话”,它公开拒绝任何来自第三方的调解。为了找到和平解决的途径,进而开启半岛永久和平的大门,中国的立场显得举足轻重。2003年2月X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途经北京,受到当时的中国外交部长唐家璇热情款待。3月8日,中国特使前往朝鲜,并拜见了金正日委员长,中国正式提出三方会谈的建议。此举很快获得朝美双方的回应。2003年4月23日,中、朝、美在北京举行三方会谈,三方会谈结束后,美国提出有韩日参加的多边会谈,朝鲜提出愿意参加有俄罗斯参加的六方会谈。2003年8月1日,朝鲜外务省发言人宣布,朝美双方在纽约就核问题进行接触过程中,可以不经过三方会谈、而在六方会谈的框架内与美  国举行双边会谈。至此,“六方会谈”正式促成。\r<br>    从2003年8月至今,“六方会谈”已进行了3轮,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分歧依然相当明显。第1轮会谈结束,各方取得了6大共同点,即: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核问题,半岛无核化,分阶段、同步或并行实施.不采取可能使局势升级或激化的言行,保持对话。继续六方会谈的进程。第2轮六方会谈的意义在于进行了实质性对话,为实现半岛无核化的大目标迈出了新的一步。第3轮会谈各方都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朝方表示愿意以透明的方式放弃核武器计划,强调核冻结是弃核的第1阶段,愿意为此接受核查。朝方还提出了关于实施核冻结的具体方案。美方重申,不对朝鲜有敌对政策,并首次提出了解决核问题的全面方案。韩国首次提出了弃核第1阶段的具体实施方案。日本首次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对朝鲜实施核冻结提供能源帮助。中国和俄罗斯都为推进和谈进程、解决面临的难点提出了重要的设想和建议。3轮会谈的结果,显示“六方会谈”1年多以来各方推动和谈进程的积极的政治意愿。\r<br>    关于朝核问题,中方—贯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坚持走对话和平解决的道路。因此,自朝核问题再文凸显以来,中国一直通过种种外交途径尽力进行斡旋。从朝美对立、三方会谈到六方会谈,中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促使有关各方坐下来谈判,实际上充当了会谈的“协调人”和“召集人”。六方会谈是和平对话方式解决朝核问题的一个良好开端。\r<br>    二、“六方会谈“对东北亚区域济合作的影响\r<br>    东北亚经济的发展始终受到地区内各国政治力量的左右,围绕朝核问题开展的“六方会谈”对本地区经济的合作与发展的未来走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r<br>    (一)“六方会谈”为东北亚经济合作提供了制度安排的前提\r<br>    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使东亚各国认识到东亚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必要性,朝核问题则使东北亚各国认识到加强政府间合作,解决地区争端,积极进行政治对话,加强本地区政治安全的必要性。两次危机暴露了东亚、东北亚各国的合作与协调的不足。东亚、东北亚各国对解决地区内自我生成和外部力量介入产生的问题上难以形成共同的意志,这种情况的产生一方面源于二战后形成的冷战体系,另一方面源于各国外交政策的区别。\r<br>    可喜的是,为谋求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东北亚各国正在寻找更多的共同点,以加强彼此之间的内部协调,第4轮“六方会谈”虽没能如期召开,但同时也给了各国更多的冷静和思考时间,从而使东北亚各国更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彼此存在着各种遗留问题,但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战争局面,维护各国的经济政治利益,东亚各国必须携手进退。\r<br>    “六方会谈”是为解决朝核问题而搭建的一个“临时性国际体系”,但这个“临时性国际体系”为东北亚各国经济合作提供了初始的制度安排。制度学派详细地分析了制度的形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诺斯指出:“制度是一个社会中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说,制度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作用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因此,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r<br>    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合作能否久远,将在一个什么前提下进行合作,合作的范围、程度都将取决与各国政治上的合作程度,解决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为东北亚各国谋求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形成初始制度的前提。\r<br>    (二)“六方会谈’影响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走势
<br>    第一,和平与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是区域内与区域外大多数国家的期望。一个纷争不止的东北亚,不会给世界带来任何好处,以“六方会谈”解决朝核问题的方式,反映了各方对保持稳定的区域政治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共同追求。\r<br>    第二,“六方会谈”显示构建长期多边合作机制的可行性。东北亚政治的现状表现为大国利益的角逐,经济的现状表现为各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但经济合作程度较低。大国的角逐要求构建政治安全机制,经济上的依赖与低水平的合作,要求有经济安全与合作的制度保证。通过“六方会谈”解决朝核问题,为我们展示了建立政治安全协商机制和经济安全合作机制的可能性。也可以说,“六方会谈”为将来构建本地区的多边经济合作搭建了平台,一个以东北亚自身为主体,以自身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地区合作体系初见雏形。\r<br>    第三,“六方会谈”凸现中国在地区政治经济中的新作用。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在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中的威信不断提升,但“六方会谈”使中国在东北亚地区内的影响展现了新的作用方式。从“三方会谈”的中方协调美朝关系,到俄、日、韩加入而形成的“六方会谈”,反映了各国在朝  核问题立场的变化,也体现了各国对中国在处理地区事务能力的认可。中国应以此努力使自己成为该地区政治稳定的核心,经济安全的核心,并成为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导力量。“六方会谈”给中国在地区事务发挥核心作用提供了初始的平台与契机。对于下一步东北亚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应在构建处理本地区事务多边协调机制的同时,还应明确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要确立以中国为主导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r<br>    (三)“六方会谈’影响东北亚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
<br>对于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合作模式,学者们对目前已出现和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式进行了归纳,大致有以下几种,即东盟自由贸易区(10+1或10+3模式);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铁路—能源一体化联营模式;东亚地中海自由贸易圈模式;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欧盟模式;APEC模式;雁行模式等。究竟哪一种为最适合的合作模式?笔者认为,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必然是由政治合作推动的经济合作。\r<br>东北亚各国,不论是已经建立完全市场经济的国家还是没有建立或正在完善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是政府主导型或国家干预型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源于政府由上至下的引导,各国政府在地缘政治和国际政治中的战略,制约了当前各国在东北亚经济上的高端合作。例如,中、日、韩的经济交流仅停留在地方政府和各个城市之间的现实就是最好的印证。由于各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决定了经济合作的模式必然是各国政府在政治上利益博弈后的结果。在上述各种经济合作模式中,虽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应由中央政府出面,
<br>但由于未能考虑各国政府出于政治利益的选择,而使部分合作模式理论先天不足。北美型自由贸易区模式虽然展示了不同发展水平国家联合的美好前景,但对于存在体制对立的东北亚各国并不适用,况且本地并没有一个像美国那样领先于周边国家的超强经济大国;铁路—能源一体化联营的提法,虽然深受欧洲煤钢联营至欧盟的发展道路所启发,但这条道路对于发展战略不同的东北亚各国,也仅是一条发展双边经济的策略;欧盟的紧密型一体化明显不能应用在东北亚;雁行模式是一条以日本为主的合作模式,这种以垂直分工为主的模式不会为周边国家所接受;APEC模式由于其倡导开放的地区主义和自由加入,因突出强调非歧视而显得过于松散;相反,东盟自由贸易区模式、东亚地中海自由贸易圈以及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模式,由于各国经济实力较为接近,政治分歧较小,双方经济贸易依赖性大而显得具有现实意义。\r<br>    三、”六方会谈“对中国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启示
<br>    “六方会谈”是由中国政府发起为解决朝核问题维护东北亚和平稳定的政治行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中国政府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新的增长极,谋求地区均衡发展的经济行为,二者表面毫无关联,实质上“六方会谈”所确立的解决地区安全的协调机制,对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安全和东北亚经济合作提供了制度借鉴,也为振兴中国东北老工业基提供了安全保障。\r<br>    (一)“六方会谈”这一解决地区争端的多边协调机制,可作为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br>    近年来,东北亚经济发展迅速,东北亚各国之间,东北亚各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经济与贸易往来极为频繁,但在东北亚各国之间,既无保证政治安全的机制,也无保障经济安全的机制,不具有经济合作与联合的区域一体化趋势。从“三方会谈”到“六方会谈”,虽然是美国为牵制朝鲜而刻意追求的维持地区安全的多边体系,但是,由于“六方会谈”是由中国负责各方的协调而没有向美国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相反,这种方式却可以成为中国维护经济安全、发展国内经济、促成地区经济合作与联合的一种策略选择。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欧盟与北美都企图把自己的经济联盟扩展到亚洲各国,中、日、俄、韩都是被争取的对象。中国如果能以“六方会谈”的协调机制为制度基础,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无异会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掌握主动权。\r<br>    首先,确立在东北亚的政治战略,争取建立以中国为协调人的地区安全合作组织,加强本地区的安全合作,确保政治安全及政治安全下的经济安全。其次,确立在东北亚的经济战略,突破局限在地方政府之间的低层次合作,加大与各国中央政府之间的联系,谋求经济合作与往来的多边联系,在解决经济贸易争端和地区资源开发争端中,实现沟通日常化和协调制度化。再次,构建中国的东北亚乃至东亚、亚洲战略与我国奉行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是并行不悖的。地区经济合作会促进全方位对外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也会进一步加强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东北亚发展战略的确立,将会以政治安全维护    经济安全,促进与周边各国的技术、资源的往来交流;提升国内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第四,中国政府在本地区发展战略的确定将改变自己长期以来规则的服从者地位,使中国政府在区域发展中成为规则的制定者。\r<br>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确立中国东北亚发展战略与东北亚区域经济走向联合的国内基础
<br>    中国东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东北亚的核心,物产资源丰富,但由于国有企业比重过大,近年来技术创新和企业转轨方面步履缓慢,经济发展不快。2003年中央政府在对国际产业结构的发展和演化做出判断,果断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并把重装备业和重化工业作为振兴的着眼点。时至今日,东北老工业基地复苏的势头已趋明显,工业产值每个季度均有所突破。\r<br>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中国确立东北亚发展战略的基础。目前,中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为京津唐的环勃海圈、长三角和珠三角,东北能否成为增长的第4极尚需时间的检验。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尚未充分发展,中、日、韩合作仍以垂直分工为主的前提下,我国很难成为促成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第1动力。只有东北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产业结构明显提升,真正建成了重装备业中心和重化工业中心,中国才可以担当起该区域自由贸易的主导,\r<br>中国政府的东北亚发展战略才会最终确立。\r<br>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与东北亚各国经济发展互相推动,互为作用力。振兴东北不能仅将东北置于国内的环境,更要将东北放到东北亚乃至亚洲和世界经济的范围中。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离不开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改变东北国有资本过大的结构,不仅需要国内民营企业的资金,更需国外大企业的引入,周边各国,如日韩大型企业就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也会使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合作范围和合作程度上进一步的扩大和提高。    ’\r<br>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2-3-30 20:09:4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8 08:48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