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不应高估印度“争油”能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9 17:0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印度退出几内亚湾石油开采提示我们,我们的竞争对手的体力并非想像的那么好
<br>
<br>近年以来,印度将自己视为中国的“对手”,热衷于在全球范围与“走出去”的中国能源企业进行竞争。然而,印政府风险评估委员会12月下旬未能批准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子公司对尼日利亚海上油田的收购计划,使我们对于印度的胃口究竟有多大、口袋里到底有多少钱和其“消化”功能到底有多强等问题不得不重新评估。
<br>
<br>2005年12月初,印度国营的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通过其专门从事海外石油勘探开采的全资子公司以20多亿美元从南大西洋石油公司竞购尼日利亚位于几内亚湾深海油气田45%股份,并战胜了所有对手。ONGC认为“这一收购将可以通过增加来自国外的石油供给,以满足印度不断升高的能源需求”。而印度政府风险评估委员会却以该“投资的回报率看上去并不是十分诱人”为由否决了国营印度石油公司的竞购努力。
<br>
<br>众所周知,几内亚湾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超过800亿桶,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0%。2001年全球新探明的80亿桶原油中有70亿桶在几内亚湾地区,预计到2007年,仅尼日利亚一国的石油日产量将超过300万桶。到2010年,尼日利亚探明的石油储量可达400亿桶。而尼联邦政府制定能源储量和生产目标是,到2007年实现石油探明储量360亿桶、日产能力400万桶,到2010年实现日产能力450万桶的目标。尽管如此,尼石油资源仍可开采50年。目前,尼已成为世界第六、非洲第一大原油生产国。
<br>
<br>尼日利亚近年来加紧进行石油勘探,2003年共打油井240口,石油储量达340亿桶。据尼联邦政府数据,跨国石油公司1993~2003年间用于石油勘探开发的总投资额达46亿美元,使尼石油储量增加了60亿桶。尼海上石油开发勘探近年来也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已探明的海上石油储量为50亿桶。2000年尼政府提供的22个新开发区块中有18个区块是在海上。海上油田虽开发成本较高,但易采出高品质原油,不会受到尼反政府武装和恐怖分子的骚扰和袭击。
<br>
<br>印度在该项目上的主要合作伙伴是世界上极具深海勘探开发经验的FaGuo道达尔公司,该公司在尼的负责人日前宣布,道达尔在尼日利亚海上的两个石油区块发现储量均超过5亿桶,目前正在进行评价钻井。
<br>
<br>由此看来,印度政府未能批准ONGC收购尼日利亚油田的计划的真实原因并非是因为这个项目的投资回报“并不诱人”,而是印度为竞争收购这一项目的承诺过多、过大,以至于大大超出印度政府的实际承受能力。据路透社报道,印度ONGC公司为与尼日利亚政府签订一项巨额合同,承诺向这个非洲最大产油国投资60亿美元,以换取该国两个日产量预计在65万桶的深水区块25年的开发权。这些投资将用于尼日利亚的电力、铁路、炼油和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
<br>
<br>尽管印度近几年经济有长足发展,但是印度仍然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目前需要大量投资,资金缺口非常巨大,如若将资金大量用于与中国争夺油源,国内建设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br>
<br>印度公司在与中国公司的竞争中败多胜少,近几个月以来,印度石油公司在竞购哈萨克斯坦等油气资产时都输给了中国,但印度的竞争,也确实增加了中国的竞购成本。印度也在竞争中,为自己带来了更大的代价和麻烦:印度石油的对外依存比中国高75%。如果进口石油成本增加,对于印度经济的影响将明显大于中国。
<br>
<br>所幸的是,中国与印度的能源合作正在被两国政府和企业所认识,最近,中石油和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将成立一个各占50%股权的合资公司,联合从加拿大石油公司以5.76亿美元收购叙利亚艾尔·福瑞特石油公司38%的股权,双方将共同拥有大约每年300多万吨石油的权益产量。(中国能源网CEO 韩晓平/文)
<br>
<br>
<br>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21 04:4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