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上个世纪初到1945年,是日美矛盾逐渐加深,美中联合抗日的过程。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之后,中美日关系进入第二阶段。当时正是冷战初期,美日联手遏制中国和苏联。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几乎完全被切断,是通过与日本的经济往来打开局面的,打破了当时中国外交被鼓励和被包围的状态。1972年以后,中美日三国的核心利益受到苏联扩张的威胁。三国国内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上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处于最低谷,内外交困,出现了水门事件,撤军越南等,经济也不景气。而日本经济发展相当快,日本崛起美国衰退的说法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改革开放,经济开始起飞。\r<br> 1989年可以说是巨变的一年,中国国内出现政治风波,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起制裁中国,中美日关系迅速恶化。这是的日本经济开始出现泡沫。到了1995,1996年,美日因朝核问题和台湾问题加强了军事合作,《美日安保条约》修订,美日同盟加强,有针对中国的意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美有开始接近。但中美“蜜月期”没有持续多久,1999年中国驻南使馆被炸,中美关系急转直下。从9.11到现在,美国战略出现了大的调整,中美关系相对稳定。而美日同盟从东亚地区的同盟,慢慢发展到全球同盟。但从9.11到现在,中日关系处于一种“漂流”状态。\r<br>
<br> 美日为何走向全球同盟而中日关系处于“漂流”状态\r<br> 美国需要中国也需要日本,单从某种程度上更需要日本。比如,日本向海外派兵帮助美国人打伊拉克,给阿富汗站后重建提供巨额援助,美日之间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同盟,在能源,科技,军事方面的合作也加强了。对于日本来说,美国是最强大的国家,它与美国的势力楚剧不但没有拉近,反而有所扩大,认准了这一条,它就跟着美国走。\r<br> 中日之间,首先是双方对对方战略地位的判断一向很难说清楚。如果说美国对中国在反恐问题上有一个战略期待,我们在“台独”问题上也想借助一点美国人的力量,牵制“台独”。中日之间找不到这样一个共同点,彼此的怀疑反而加深了。日本认为,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那里去,如果需要对中国进行某种牵制的话,还是需要美国。日本的当权者跟布什的价值观非常接近,美日之间的这种接近,对中国形成压力。日本对中国采取这样一种态度,有相当的社会基础。日本国内发生了种种变化,对战争持反省态度或经历过战争而心怀愧疚的人逐渐离开了政治舞台,甚至离开了人世。右翼保守势力的地位进一步巩固。\r<br> 总体来说,多数美国人心里还是偏向日本的。一个美国高级官员在谈到美国对亚洲政策时就说,现在中日关系出现不愉快,对美国是没有好处的,希望中国做一些事情来改善中日关系。但却不说日本要做一些事情来改善对华关系。美国人心理很复杂。日本是一个常量,中国则是一个变量。中国很重要,说话算数,可以信任,但美国人不一定能够把握得住。日本人难以信任,但美国人能够把握得住,不怕日本人会脱离轨道。\r<br> 从权利结构来看,在三国关系中,中国都是处在最弱的地位,美国一直是最强的,日本次之。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分析,在实力地位发生变化的时候,国家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调整,一中美苏为例,苏联处于攻势时,美国就要向中国伸出和平之手,要进行和平之旅,共同对付苏联。这是一种很纯粹的权利政治。按这种思路,美国最强,终日应该联手。中日为什么不联手,而是两个强国对付一个弱国,这么不平衡?恐怕还是绕不开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这些问题。从现在日本的政界领导人到企业界,到普通老百姓,他们更多的是认同西方的价值观。日本人把自己看作发达国家,跟美国价值观接近,跟中国有一种距离感。在这种情况下,去期待中日关系笔中美关系更接近是不现实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