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晓光
文章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0期
【内容提要】
近十余年来,日本民众对华感情日趋恶化。这种状况的出现固然是多重复合因素使然,而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无疑是受到日本对华舆情变动的深刻影响。若将分析的触角深入到日本的社会传播领域,并以受众的社会心理、媒体造势和“意见领袖”的议题导向三大基本要素作为建立舆情分析的逻辑框架,通过对相关变量的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导致上述状况的深层原因是由于中日实力对比的长消造成了两国国家行为体互动模式的变化。日本对华舆情的变动,其实质乃是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动在日本国内社会传播领域的一种折射反映。
【关键词】 中日关系;舆情分析;东亚地缘政治;社会心理
进入21
世纪后,中日政治关系愈趋紧张,特别是近二三年来,两国进入了令人扼腕唏嘘的“多事之秋”:以往两国的间歇性摩擦和矛盾愈来愈走向结构性的冲撞和对抗,中日民众间的对立情绪也在不断升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日方高层领导人挟持所谓“坚固的舆论基础”和“强大的民意支持”,以“战后日中政治关系一揽子总清算”的姿态,近乎全方位、不设底线地向中日关系发起了正面冲撞。这是中日恢复邦交以来所罕见的,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异常现象。
测定“民意”走向的有效方式是舆情动态分析。在中日关系上,日本一些政治家所倚重的“民意”,其本质特征和社会基础究竟是什么?日本对华主流社会“舆论”又是在怎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形成的?要厘清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分析的触角深入到日本的社会传播领域,通过对社会传播过程中的相关变量进行交互分析,以期找到问题的核心所在。
一 日本民众对华感情认知的变动轨迹
一个国家的舆情变动反映了这个国家民众社会心理[1]“的某种变动,而所谓民众“社会心理”的变动,是在一种共通类似的社会生存背景下以及相互作用的生活过程中,社会成员受到某种社会变动的刺激后所产生的带有集合性质的、心理认知层面的社会现象,它与社会意识、社会思潮共同构成了舆情变动的社会基础。无论是社会心理,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2]它们既可体现一种理性的、合理的价值诉求,又可能反映一种情绪性的、非合理的盲目憧憬。因此,了解作为受众的日本民众社会心理的变动,对于我们把握近十多年来日本舆情的走向极为重要。
日本内阁总理府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全国性的“有关外交政策的民众舆论调查”,从根据公布的调查数据绘制的“日本民众对华感情认知度的变化”图中,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日本民众对华感情认知的变动轨迹,并发现很有规律的走向。[3]中日两国自恢复外交关系以来的30
余年中,日本民众对于中国的感情认知经历了一个前期不断上升、后期持续下滑的过程。20 世纪的70、80
年代,伴随着民间的“熊猫热”、“茅台热”、“京剧热”、“杂技热”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中日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不断升温,“日中永世友好”、“日中不再战”成为支配日本对华舆情的主旋律。在舆论界,自1971
年夏起,由《朝日新闻》首开先声,刊发了资深记者本多胜一轰动全国的长篇连载《中国之旅》后,“重新认识中国”、“积极介绍中国”一时成为除《产经新闻》外其他各大报纸的努力方向。在此期间,除记者的专题新闻外,平面和电子媒体还多以“来自中国的见闻”的形式,报道了民间经济企业界、文化界等方面的人士访华后礼赞中国的正面观感。媒体的新动向实际上反映的正是这一时期日本民众的心理变化。1979-1988
年,绝大多数日本民众对中国普遍抱有一种亲近感,数值大体维持在70%左右,与美国几乎不分伯仲。特别是1980
年,对华持亲近感的人数甚至达到78.6%的最高峰值;与之相比,对华持有厌恶感的人数仅占14.7%。进入两国复交十周年的1982年,对华持有亲近感的人数为72.7%(见图1),首次超越美国的71.4%,中国成为日本民众感情上最易接受的国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