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津科技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部分课程复习提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7 07:2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609专业理论

包括1、中外美术史2、设计理论。

1、中外美术史

(1)要求掌握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艺术的定义、特征、分类、典型、意境、艺术创作过程等概念。并考察考生对中外美术发展历史的掌握情况。

(2)中国美术史的考察重点是魏晋以来直到明清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以及建筑、工艺美术等知识。

(3)外国美术史考察的重点是中世纪以来的绘画和雕塑以及著名的美术风格,20世纪以来的现代艺术流派是考察重点。

2.设计理论

(1)设计基础理论要求考生把握好设计的概念以及特征、分类,从各种关系中全面理解设计(艺术与设计 科学与设计 文化与设计 人机工程学与设计 市场与设计 心理学与设计等 )并且了解当下我国设计发展现状。

(2)设计史主要考察学生对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设计的发展(现代艺术流派 德意志制造联盟)、现代主义设计的高峰——包豪斯(重点之重)、国际主义风格、美国现代设计、意大利现代设计、北欧现代设计、德国现代设计、波普设计风格、后现代设计思潮(后现代主义设计 高科技风格 解构风格 非物质设计 绿色设计)等知识点的掌握。中外美术史、设计概论、专业史论(方向1为中外服装史,方向2为工业设计史,方向3为中外建筑史,方向4为中外工艺美术史)

401有机化学

①对烷烃、烯烃、炔烃、脂环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和醚;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以上各类化合物命名、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反应机理。 ②立体化学包括z/e标记法和r/s构型。 ③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谱要掌握对有机化合物图谱的分析。

402物理化学(含胶体化学)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平衡、溶液和相平衡、电化学、表面现象、化学动力学基础、胶体化学。

403化工原理(含实验技术)

绪论:了解单元操作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及热量和物料衡算,熟悉单位制及单位换算,掌握si制的基本单位。

第一章 流体流动

流体静止的基本方程:掌握压力、密度、平均速度、粘度等基本概念并引申至流体的静力学基本方程,即掌握压强与密度和液位的关系。

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掌握物料衡算——连续性方程的依据是质量守衡,前提是稳态流动,理解方程的应用——速度与管径的关系。

机械能衡算——柏努利方程是本节的重点,为管路计算和流体输送机械选型做知识准备。这是本章中最重要的内容,亦是贯穿流体流动的理论的一条主线。理解动能、位能、压力能、能量损失的概念。

流体流动现象:建立粘度和流动的概念,由此认识层流、湍流的本质,速度分布的不同,为流体阻力计算和传热、传质的强化做知识准备。

管内流动的阻力与管路计算是本章中心内容,推导阻力计算通式,掌握层流和湍流下直管阻力计算、局部阻力和非圆管阻力计算,并了解因次分析的方法。掌握管路计算要点,重点以简单管路计算为基础,了解复杂管路的相关计算。

流量测量:了解流量测量的柏努利方程实质和流量测量原理。清楚皮托管,孔板,转子流量计操作原理及使用场合。

第二章 流体输送

离心泵:掌握离心泵的操作原理、构造、类型、主要性能参数、特性曲线、允许吸上高度、工作点、流量调节以及选用、安装、操作。重点掌握根据流量和扬程选择泵的型号。

了解其他类型泵,理解正位移泵的流量调节。了解通风机、鼓风机、压缩机与真空泵。

第三章 机械分离

沉降:比较重力沉降与离心沉降,重力沉降速度的计算,掌握斯托克斯沉降定律的计算及旋风分离器有关计算,设计降尘室的必要条件。了解分级沉降,分离器性能估计,理解旋风分离器高效除尘的原理。

过滤:理解过滤的基本概念(滤浆、滤液、滤饼、介质、助滤剂等)和基本操作(过滤、洗涤、卸渣、介质再生、重整)掌握有关过滤的基本理论及恒压过滤的有关计算,了解恒压过滤常数的测定,了解过滤设备。

第五章 传热

概述:了解传热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了解传热三种基本形式的机理和特点。清楚传热的推动力是温度差(温度梯度)。

热传导:理解温度场、等温面、温度梯度、传热热阻与推动力的概念,掌握傅立叶定律及其在单、多层平壁和圆筒壁一维稳态热传导计算中的应用。清楚各种物质导热系数的比较。

两流体间的热量传递:掌握对流传热系数和总传热之间的关系,传热过程总热阻的构成,掌握提高总传热系数的途径,各个传热环节热阻与推动力的对应,掌握对数平均温度差的概念及相关计算,传热面积的计算。理解传热速率方程与热衡算式的关系。

对流与对流传热系数:掌握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了解因次分析在对流传热中的应用。突出强调强制对流传热系数,特别是圆管内湍流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在工程中应用的重要性。了解壁温的计算。

了解有相变传热(冷凝和沸腾)在工程上的应用和强化途径,掌握有相变的对流传热系数的影响因素。理解沸腾曲线和冷凝时的热阻。

第六章 传热设备

了解换热器的种类、适用场合、优缺点般。掌握列管式换热器结构、流程的原则、实际温差的计算及列管换热器的选型步骤。了解换热器的强化途径。

第七章 蒸发

了解蒸发操作的基本概念,掌握单效蒸发的物料和热量衡算,蒸发设备的温度差损失。了解多效蒸发的流程、生产能力、效数的限制,了解提高生蒸汽经济程度的措施。

第八章 传质过程导论

掌握相组成的表示方法及一维稳态分子扩散的两种方式。层流扩散与湍流扩散,菲克定律,传质当量膜的概念,了解对流传质系数。了解动量、热量与质量三种传递过程存在着类比关系

第九章 吸收

概述:清楚工业生产中的吸收过程以及流程,掌握溶剂的选择原则。

理解有关吸收的基本理论,溶解度的概念,掌握亨利定律描述的是溶质在气液两相间的平衡关系,定律中的系数可以表示溶质溶解难易。理解以“双膜模型”描述吸收过程,各种相组成表示方法对应的传质速率方程。掌握传质推动力与传质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掌握吸收操作线方程和其与平衡线之间的关系是描述吸收过程、物料衡算、推动力、液气比等条件的形象分析和吸收计算的基础。掌握由最小液气比的计算求得操作液气比,最终求得操作液量。

掌握对低浓度气体吸收的计算(填料层高度的计算),传质单元高度,传质单元数的概念,重点是以平均推动力法和吸收因数法为主计算传质单元高度,并引入吸收的操作型问题的解法。了解吸收的塔板数及解吸操作。

其他类型吸收和传质理论为一般了解。

第十章 蒸馏

二元物系的气液平衡:掌握引入拉乌尔定律定义理想溶液,挥发度,相对挥发度的概念,清楚理想溶液的相对挥发度为两组分饱和蒸汽压的比值,相对挥发度数值越远离1物系越易分离。掌握对于理想溶液由相对挥发度得到平衡关系。

蒸馏方式:由简单蒸馏引申到精馏,二者的联系是认识精馏的基础。了解简单蒸馏、平衡蒸馏(包括计算)。掌握精馏原理。

二元连续精馏的分析和计算: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是蒸馏过程计算的基础。重点掌握理论板的概念、塔板效率、回流比的影响、最小回流比的计算、加料板的恒算。掌握理论板同一板上与相邻板间汽液组成关系,即平衡与操作的关系。通过平衡线与操作线联系起来,进料浓度与热状况又把精馏段与提馏段的相互关系加以确定;进料状况、回流比又是涉及到全塔物料衡算的主要内容。因此蒸馏操作的主要计算和概念都是物料与热量衡算的具体内容,是本章教学要求掌握的核心内容。掌握逐板法、图解法求解理论板数,理解单板效率的定义,了解由总板效率求实际板数的方法。

其他蒸馏方式,多元蒸馏一般了解。

第十一章 干燥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掌握湿空气是由空气~水汽组成,所有性质亦均从空气和水蒸汽两者出发,掌握包括水汽分压、湿度、相对湿度、湿比容、湿比热和焓、干球温度、湿球温度、绝热饱和温度、露点温度等基本概念。理解把上述诸概念表达在图上即为湿度图。了解湿度图的应用。

干燥器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掌握进出干燥器物料与水分的质量衡算以及由它们携带的热量的衡算构成干燥过程相关计算的内容。掌握物料流与热量流的计算可以得到产率、产量、热效率、热消耗量以及湿空气消耗量。了解由于物料的任何状态均可在湿度图上表示,故亦可用图示出干燥过程的各状态点。

干燥速度和时间:掌握水分以被除去的难易程度可以分为结合水分、非结合水分;同时以能否除去分为自由水分和平衡水分。这些水分特性决定了在一定空气状态下的干燥速度。掌握以水分移动的机理把干燥分为两个阶段加以描述。掌握恒定干燥条件下不同干燥阶段干燥时间的计算,且降速段干燥时间以近似计算法为主。一般了解各种类型干燥器。

实验部分:各院校各专业所使用的实验设备不尽相同,故实验部分的重点应是各项实验的内容、原理和实验的目的。

①直管阻力实验:以水为工作流体测定摩擦系数与雷诺数的关系。掌握流体流经圆直管时阻力的测定方法。了解流量测量方法;②泵性能实验:测定一定转速下离心泵流量与压头、轴功率和效率的关系。熟悉离心泵构造,掌握泵的特性曲线,了解常用测压仪表;③传热实验:以套管换热器饱和蒸汽冷凝加热空气,测定传热系数。了解常用测温仪表,掌握总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④雷诺实验:以水在玻璃管内流动演示层流形态和速度分布。了解管内流体质点运动方式,掌握判别流型的准则;⑤吸收实验:通过逆流填料吸收塔以清水吸收空气-氮气混合气体中的氨。了解填料吸收塔流程和结构,掌握总传质系数的测定;⑥精馏实验:在全回流条件下测定全塔效率。了解板式塔基本构造,掌握全回流条件下总板效率的测定;⑦干燥实验:在恒定干燥条件下测定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了解洞道式干燥器的构造和原理,掌握物料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

404微生物学

基础:

一、了解微生物及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二、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根本任务。。

三、了解微生物发展史上和主要代表人物的贡献。

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了解细菌的形态、大小、结构与功能(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内含物和核质体这些一般构造,芽孢,糖被,鞭毛,菌毛和性毛等特殊构造)、繁殖方式、菌落特征、食品发酵工业中有重要用途细菌的菌名和用途。

二、理解g+和g-菌细胞壁的组成、构造及革兰氏染色的机理;溶菌酶与青霉素的作用机制;了解4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际应用。

三、理解液态镶嵌模型、芽孢的耐热机制。

四、了解放线菌的形态构造、繁殖方式、菌落特点和有重要用途放线菌的菌名和用途。

五、了解古生菌的主要类群,在进化途径和细胞结构上的特点。

六、了解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的主要特点。

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了解菌物、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的范畴;了解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及原核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不同。

二、了解酵母菌的形态和大小、繁殖方式、生活史、菌落特征、食品发酵工业中有重要用途酵母菌的菌名和用途。

三、了解霉菌菌丝和菌丝体的类型、特化结构、霉菌的繁殖方式、菌落特征、食品发酵工业中有重要用途霉菌的菌名和用途;熟悉根霉、毛霉、梨头霉、青霉、曲霉的菌体形态和菌落形态。

病毒和亚病毒:

一、掌握病毒的特性;了解病毒粒的构造、成分、对称机制;病毒核酸的类型。

二、熟悉噬菌体与宿主的关系。

三、理解病毒的复制周期(烈性噬菌体的裂解性生活史);一步生长曲线3个时期的特点,潜伏期、裂解量的计算;病毒基因组表达与复制的特点;噬菌体效价的测定方法。

四、理解温和噬菌体的存在形式、溶源性细菌的特性和溶源转变的现象和本质。

五、了解噬菌体侵染与异常发酵。

六、了解病毒多角体的实际应用。

七、了解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一、了解微生物所需营养物的种类及功能(六大营养要素;生长因子的种类)。

二、了解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以能源和碳源来划分)。

三、掌握配制培养基的原则;了解四大类微生物常用的培养基、培养基的分类(根据对培养基成分的了解分类;根据物理状态分类;根据用途分类:选择性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鉴别性培养基);理解选择性培养基、加富培养基和鉴别性培养基的应用原理及在特定微生物筛选、鉴别中的应用。

四、了解特定微生物的筛选方法(选择性培养基,选择性培养条件)

五、了解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4种方式的特点。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一、理解化能异养微生物产能方式和微生物发酵类型的多样性。

二、理解化能自养细菌中,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获得atp和nad(p)h的方式。

三、了解3种光合磷酸化途径的特点和代表微生物。

四、了解自养微生物固定co2的卡尔文循环的3个阶段和特有酶。

五、了解生物固氮的微生物种类和固氮条件。

六、理解肽聚糖的生物合成组装过程;青霉素、d-环丝氨酸和杆菌肽的抑菌机制。

七、了解初级代谢(物)与次级代谢(物)。

八、了解微生物代谢调节的两种主要方式。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一、理解微生物的生长量的测定方法。

二、理解典型生长曲线各时期的特点、对数期相关参数的计算、缩短延滞期的常用手段等相关内容。

三、理解恒化连续培养和恒浊连续培养的原理及用途。

四、了解同步培养的目的和方法;

五、理解温度、氧气、ph、水活度和渗透压、辐射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了解微生物与氧的关系(依照氧与微生物的关系,可将微生物分为好氧菌和厌氧菌两大类,细分为5类),并理解氧对厌氧菌毒害的机制;了解培养过程中培养基ph变化的原因及调节的方法。理解嗜冷菌,中温菌,嗜热菌;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等含义。

六、理解灭菌、消毒、防腐、化疗的异同和了解其具体措施,掌握常用的物理和化学的消毒灭菌法的条件和作用原理,如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汽灭菌法、紫外线。了解常用消毒剂和防腐剂的种类及作用原理和石炭酸系数的含义。

七、理解抗代谢药物(如磺胺药)和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一、了解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3个经典实验。

二、了解质粒的特点及主要类型。

三、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和基因突变的规律。

四、了解常用诱变剂及其诱变机制;掌握诱变育种(如uv诱变)的操作程序,

常用的初筛方法,如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主要步骤和方法,抗生素高产

突变株及抗性突变株的筛选方法。

五、理解艾姆氏法检测致癌剂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六、掌握原核生物和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的方式。理解e. coli f+、f-、hfr和f’菌株的异同及相互间关系。了解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操作及优点、酿酒酵母有性杂交的育种程序。

七、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

八、理解菌种衰退与防止措施;菌种保藏的原理与常用的保藏方法。

微生物的生态:

一、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二、掌握从含菌样品中或从自然界筛裑值闹饕方诤痛恐址掷氲姆椒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7 09:0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