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魂归伊甸园(白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2-18 21:1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导演:拉斯·冯·特里耶
<br>    主演:简斯·奥比纳斯、路易斯·哈辛
<br>     
<br>    可看性: ****
<br>    影像品质:****
<br>    收藏价值:****
<br>     
<br>    精彩瞬间:
<br>    装白痴的行为,在这个小圈子人,是一种伪装,同时也是一种揭开伪装的手段。卡伦回到自己家里,刚刚做出白痴的样子,就被丈夫抬手打了过去,中产阶级社会可以接受“真的”白痴,但决不接受“假的”白痴。
<br>     
<br>    史多芬和朋友在餐厅假装白痴时,遇到了前来餐厅用餐的卡伦,他们装成白痴的样子抓住卡伦的手不放,把她带回了史多芬和十几个爱装成白痴的朋友一起居住的住所。卡伦好像有着沉重的心事,对生活一片漠然,也就加入了这伙男女之中。
<br>    卡伦跟着装成白痴的朋友们到一家工厂参观,他们白痴状地参观完工厂后,又白痴样地把厂主的车开走了。第二天,他们又装成白痴的样子去游泳,在游泳馆里,他们不仅戏弄那些游泳的人们,史多芬还很白痴的在女洗澡室里洗澡,但女人们都不以为意的面对他。在郊外,装成白痴的他们愉快地玩耍,当他们白痴样地打扰旁人时,旁人总是不跟他们计较,很忍耐地谅解他们。他们还拿着自做的很拙劣的圣诞树,装成白痴样去高价卖给人们,并且还找借口敲诈他们。他们还轮流回自己的家去装白痴,看谁装得更好。
<br>    他们住在史多芬叔叔要卖的房子里,一天,一对夫妇来买他们住的房子,史多芬的朋友们很白痴样地出来见他们,夫妇两一见他们的样子,就很快地离开了,他们也总是用扮白痴来处理他们遇到的各种麻烦。卡伦和他们相处了几天后,也慢慢地融入他们,她也开始装成白痴的样子,朋友们则在一边热心的照顾她,让她发泄内心的痛苦。史多芬带着装成白痴的吉普到一家酒吧去,想要看看人们对他的态度,他把白痴样的吉普留给几个面相很凶的陌生人,请他们照顾吉普一会,史多芬离开不久,吉普想要尿尿,几个陌生人还是很耐心地帮助白痴的吉普尿完了尿,还陪伴吉普等到史多芬来为止。
<br>    管理委员会的人来找到史多芬,要他们搬走,他们还是装成白痴愤怒地把管理员赶走,史多芬还脱光衣服,疯狂地在大街上追打管理员的车,朋友们把失去理智的史多芬强行带回家里,把他捆在床上,第二天醒来的史多芬又和朋友们毫无顾忌地在屋里、在草地上发泄他们的性欲。
<br>    朋友约瑟芬的爸爸突然到来,强行把她带走了,爱上约瑟芬的吉普为此痛不欲生。史多芬也暴躁地让朋友们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中去,朋友们默默的收拾好东西要离开时,卡伦用真诚的话语留下了他们,并要朋友苏珊妮陪她回家去扮白痴。卡伦和苏珊妮回到家里,家人都冷漠地对待离家半月的卡伦,卡伦的妹妹告诉苏珊妮,卡伦的儿子刚死不久,卡伦没去参加儿子的葬礼就消失不见。家里人一起用餐时,卡伦白痴样地吞吃食物,她的丈夫狠狠地打了她一下,苏珊妮看着痛苦的卡伦,带她离开了家。
<br>    卡伦和她的朋友们继续装扮他们的白痴,他们愉快地、自由地、相亲相爱地、无所顾忌地过着他们的白痴生活。
<br>     
<br>    在著名影片《破浪》在世界各地大受欢迎之后,特里耶依旧遵循自己的拍片的基本原则导演了这部剧情怪异的影片。1998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放映这部影片时,导演再一次获得不少赞许之声。
<br>    这部影片的情节听起来很像加拿大导演科伦伯格前几年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影片《碰撞》,在《碰撞》中,也是有一个团体,他们以研究和体验撞车的感觉为乐,并在其中享受到前所未有的性高潮。两部影片都通过对兴趣异于常人的自发社会团体的描绘,勾勒出现代社会中产阶级精神世界的空虚无聊和畸形变异。不同的是,《碰撞》主要针对作为人类肢体延伸的机械对人类本身存在的冲击,而《白痴》则是从社会角度出发,对中产阶级自身的责任、道德、生存价值等观念进行观照和反省。
<br>    这个团体在模仿白痴的行为中体验到所谓社会责任感、行为准则、社会观念的无稽与无聊,从而对于自身和社会都产生了全新的认识。“白痴”作为社会的“另类”,理所当然得到一些特权,而这些特权则又是基于一种不平等才得到的。对这种特权与歧视的深入思考和体验,在影片最后一段团体濒临崩溃时,使得团体中每一位成员都面临重新的抉择,或者回到中产阶级社会中去,或者坚持下去,坚持自己的“另类生活”。
<br>    导演拉斯冯特里耶是丹麦著名的电影小组“DOGMA95”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得到世界影坛承认的该组织的旗手人物。这个小组被某些影评家认为是自新浪潮以后最重要的电影运动组织,其重要性在电影史上将与巴赞的《电影手册》相提并论。所谓“DOGMA”(戒条),是指这个电影小组自己对成员拍摄电影的共同戒律,这些戒条与传统电影观念正相违背,例如全用手提摄影、自然光线、不要成型剧本等等。格里耶作为小组重要成员,当然他的电影可以成为这个小组的典范之作,当年的《破浪》就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在《破浪》中成为新电影语言的手法,延续到这部《白痴》中,很多时候就成为一种新的束缚。为打破前辈成规的戒条真的成为自觉的条件了吗?
<br>    尽管这部电影将继续启示新世纪的电影手法,但影片本身却并不成功。拍摄方式和技法争夺了导演和观众的注意力,因而显得不够真诚,缺乏足够的力量去打动人,只是让人浮光掠影地看到了一件奇闻罢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4 03:54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