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外交部里的五朵金花\r<br>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br>
<br>--------------------------------------------------------------------------------
<br>
<br>送交者: 绵绵
<br>
<br>
<br>身为外交官,目睹国际风云的纷争与变幻,他们,更应该是男性。我们的女外交官一度感觉性别混淆。对她们而言,更多考虑是外交官需要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具备什么样的技能,而不是性别。\r<br>
<br>她们十分繁忙,她们梦想做一个好的外交官,成为多面手,知识渊博、精通各国语言。所以没有时间停下来想一想,作为一个普通女人,她们的身份究竟意味着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们还有很多私人问题,譬如有什么爱好?在业余时间都做些什么?她们太忙,只让我们抓住其短暂停留在北京的片刻,然后,迅速飞离如美丽蜻蜓。\r<br>
<br>张露 做的是面子上的事
<br>
<br>在江主席与尼日利亚总统正式会谈之前,张露到会议厅查看现场,发现除了一把总统专座,其他都是普通的椅子,而且在总统专座后面只放了一面尼日利亚国旗。张露要求他们立刻改进布置.
<br>
<br>说话细细柔柔的张露做的是要在大场合“抛头露面”的工作,用她的话说就是“很面子上的事情”。学印地语出身的张露,一毕业就选择了外交部,在亚洲司工作了6年之后,被调到礼宾司。现在所在的工作部门是礼宾司接待处,简单地说就是安排国家的涉外庆典活动,即安排国家领导人的出访和外国领导人访华的接待工作。在礼宾司工作7年间,张露参与了很多重大外交事件,如克林顿访华、江主席访美,出访过30多个国家,亲历了很多重大的外交场合。她的大学同学大多做了专职太太。对她来说,那有些难以想象,“我希望很充实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r<br>
<br>在外交部,礼宾司是一个协助、支持性的单位,不参与国家对外政策的决策,工作人员看起来更像是后勤服务人员,但张露认为,“我们担任的是总协调的角色。”\r<br>
<br>表面看来,在礼宾司工作应该是很风光的事,其实也有些琐碎。1997年克林顿访华,要举办一个有300多位客人参加的大宴会。300多张请柬和座位卡,都是张露自己打的,还要排宴会的座位,单这二三十桌张露就排了一下午。排完以后,打信封,装请柬,然后发出,那一天,张露至少忙到晚上12点。而这并不是偶尔发生的事。\r<br>
<br>出访也同样辛苦。在外人看来,出访好像是公费的异国之旅,张露认为并非如此,“都不过是蜻蜓点水,到哪儿最多只是在某些风景点照张相。”她印象最深的是一次行程很长的访问:德国、尼日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和伊朗。从尼日利亚长途飞往柏林,去德国打前站。她把行李往饭店里一放,马上就去德国外交部谈日程。首都谈完后,接着去外地谈,直到晚上。德国人作风传统、严谨,当晚一定要宴请礼宾司人员。“我们都非常辛苦,但这是工作,必须得去。”回到饭店又马上要整理第二天的日程及有关的礼宾安排,一直工作到凌晨。第二天早7点钟,拖着箱子到另一个城市,继续。礼宾司的工作虽琐碎,却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地位和尊严。礼宾司的女孩也比别的司要多一些。“我们一定得特别细心,不能出任何差错。所谓外交无小事,稍有差错,就会直接影响到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张露工作的时候总是如履薄冰。\r<br>
<br>礼宾安排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很多大型场面会通过电视播放出来。去年张露随江**主席访问非洲大国尼日利亚。也许是传统,很多做法不规范。在江主席与奥巴桑乔总统正式会谈之前,张露到会议厅查看现场,发现除了一把尼方总统专座,其它都是普通的椅子,而且在总统专座后面只放了一面尼日利亚国旗。张露要求他们在正式会谈时必须放置两把总统座椅和中尼两国国旗。就在正式会谈即将开始前几分钟,她再次到现场,发现一切还是老样子。“这是无法接受的,国家元首会谈,地位应该是完全平等的。”张露于是再次要求他们调整。尽管她说话很注意态度,对方还是不情愿。江主席的车马上就要到了,张露尽可能平心静气但又坚决果断地跟他讲:“根据国际惯例,两国元首必须完全平等!”在她的坚持下,他们终于把中国国旗挂上,把椅子换好。“一把椅子虽小,但它代表国家的尊严,是很微妙、很敏感的东西,我们必须据理力争。”\r<br>
<br>礼宾工作需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对心理素质是很大的锻炼。起初,张露跟国家领导人和外国领导人直接接触时,心里十分紧张。“要引领外国元首所有的活动,而且时间要掌握得非常准确;在外国领导人面前,你的风度与谈吐代表国家礼宾官员的形象。”作为礼宾人员,她必须学会跟各种人打交道,外国人、中国人,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人都要接触。“我本来性格内向,”张露说,“经历各种礼宾活动后,收获了从容、乐观与平和。”
<br>
<br>丁巧 专和记者打交道的人
<br>
<br>在外国记者新闻中心工作,就要负责为外国记者办手续,有时遇到突发事件,记者去采访来不及申请,就可能会发生被扣留或记者证被没收的事。他们便会打电话向丁巧求救,丁巧也会为难
<br>
<br>还在上大学时,丁巧的一位师姐考入了外交部,她听说以后羡慕不已。“当时觉得外交部很神秘,是第一大部委,而且外交事业很崇高。”丁巧说。毕业那年正赶上外交部招人,经过学校推荐和专门考试,她顺利进入外交部。如果是本科毕业生,来到外交部4年后就成为最初级的外交官了。\r<br>
<br>在刚工作的半年里,丁巧在新闻司信息中心做信息调研工作,负责跟踪国外重大事件的发展和热点问题。“比如伊拉克战争爆发,要随时跟踪战况的发展,及时报道,还要把这些信息编写成《今日新闻摘要》。”做这个工作很辛苦,每天要24小时轮流值班。半年后,丁巧被调到新闻发布处。大多数电视观众都知道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看过外交部发言人在电视上就热点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的情景。丁巧在新闻发布处的工作就是搜集各种信息供发言人参考。\r<br>
<br>那时,丁巧每天早晨5点多就开始工作,收听FaGuo国际广播电台及其它电台的对华广播,综合多方面信息后报告发言人。一般情况下,丁巧和她的同事们收集的信息都较全面、准确,但有时外国记者会问一些“边边角角”的问题。这时发言人就只能按照口径现场发挥来回答问题。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状况发生,丁巧他们就要更加用心。\r<br>
<br>2000年初,丁巧被派驻赞比亚,在使馆研究室工作。使馆订了当地很多报纸,丁巧每天上班都要先看报纸,了解这个国家各方面情况,再翻译、摘编要闻,供大使、参赞和其它部门参考。这是个被饥饿、疾病和贫困所困扰的国家,所以一开始,丁巧不敢放开工作。慢慢地,她被这个国家人民乐观的生活态度所感染。“即使在葬礼上,你也听不到哭声,而是一路歌声。”中国每年都派专家医疗队援助赞比亚。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就派员修建了坦-赞铁路,所以这个国家的人民对中国人都非常友好。在赞比亚期间,正赶上中国申奥成功。“当时大家都非常紧张地坐在电视机前等候消息,当宣布中国胜利时大\r<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