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交学院毕业生看母校
<br> 事先说明,总的来说,外交学院还是提供了不错的成长平台,本文并不是要数落学校,只是希望指出学校不足,并给更多的后来人一些警戒和建议,以了怒其不争却又心存嘘唏之心。希望真正的人才能为外交的真特色所吸引,并借之成长,成为祖国栋梁。\r<br>
<br>能上外交的学生不是缺少素质,而是本身的高素质与学校的低教育质量不匹配。(尽管低教育质量在中国普遍存在,某些名牌大学也好不到哪里去,具体鄙人就不点名了)分数够上外交学院的,尤其是重庆、四川、浙江、江苏、山东、湖北等地的同学,都是够上北大清华的,我说的前几个省,有些年份的录取分数还比北大清华高。所以,外交学院最夸耀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学生质量好,个个都是清华北大的料。\r<br>
<br>那么为什么好学生会抱怨这个听起来很decent的学校呢?原因在于环境过于政治化和呆板化,给学生的空间太小,如同她那可怜的校园(虽然不久就要搬到郊区的沙河去了,听说新校园还不错)。毕竟不是属于教育部,而是属于外交部的学校,无形中多很多拘束。所有事情都要请示,请再校生牢记,否则只能自己吃亏。\r<br>
<br>从学校的组织上来看,行政人员数量和教师数量差不多,大家可以自己想想这意味着什么。原来有很多高水平的教授,当然现在也有,但是,老的老,走的走,去的去,只和北外比比,还不和北大比,就很清楚孰强孰弱。教师的安排也是倒置式,低年级是打基础,但几乎见不到好老师;高年级是长水平,遇到好老师靠运气。尽管如此,部分老师仍然值得尊敬,这些老师才会告诉学生,除了自己努力,自习自习再自习,别无他途。\r<br>
<br>成绩是一方面,很清楚,指望学校基本指望不上,大家都是各省的精英,没有谁比谁差,主要是看个人的时间了。和任何大学一样,不要指望有人督促你学习,因为大学里绝对没有高中老师父母般的关心。\r<br>
<br>另一方面,如果你努力了,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就业的时候也不是“只要你想”,而是要看你“能”不“能”。什么叫“能”呢?我就不便讲了。新生的话,自己去体会。建议就是,如果一条路走不通,去试试别的路,因为一条道路上总是有人跑的比较快,作为领先者,或者“即得利益者”,恐怕不是那么容易超越的,在这种非大学的环境里。学院永远是学院,有学院的游戏规则。那么这规则是什么呢?自己去摸索吧。\r<br>
<br>为新入学者提点建议:如果已经是外交学院的学生了,不用觉得后悔,她毕竟是不错的学校,看看每年进外交部的人数与毕业生总人数之比就知道;也有全国最高的教师/学生比,教室的最后一排通常是第四排,等等好处。但是,在狭小的环境中,本来优秀的你们,要想办法去开阔自己的视野,去探索更大的校园生活,去看看北大清华的学术氛围,去做一些真正的工作/professional work或者真正的academic research,而不是碌碌度日,就不会后悔了,毕竟在北京还算是名校(虽然南方不怎么知道;在北京的街道上打车回学校时要说,到“展览路加油站”)。\r<br>
<br>说起学校和状况应该改进的地方,就太多了,一时也写不完,以后有机会再写吧。明白的是,吴健民院长正在努力改变她,让她变化和进步,改变连211都不是的尴尬局面。但完善是需要时间的,并且是痛苦的过程。今天有感而发,一片善心,希望能对有志的同学有所裨益。\r<br>
<br>最后要告诉大家,在外交,最大的特色是“纪律性”,which is ur best quality as well as sharpest weapon during ur career life. 这也是疾风知劲草罢。
<br>
<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