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年一样,07年政治考试结束以后,各辅导班的各位名师争先恐后地给出了自己的参考答案,但是和往年不同的是,由于事先没有考试中心的答案作为参考,今年比去年就出现了更多的有争议问题,这些不同的答案,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考生对于自己实际成绩的把握,影响到了考生对于今后命题方向的把握。因而,及时对于这些争议答案给出评析是完全必要的。
先看单项选择:
3、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它们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
B、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
这道题的答案有两种意见:有的选A,有的选D。正确答案应该是D,原因是题干要求的很明确,一是根据人的发展状况,A项的“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不是根据人的发展状况,而是根据经济的发展状况;二是人类历史所划分为的三大形态,这应该是指社会形态,而A项的“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是指经济形态,而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虽然,经济形态在整个社会形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二者是不可混淆的。
考点所在的“社会主义扣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目对这个问题的答案的区分更为明白:
从总体上看,社会经济发展有三个历史形态,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时间经济。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历史阶段也就是人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三个历史形态。
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与自然经济形态相联系。
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与商品经济形态相联系。
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与时间经济相联系。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07年《考试分析》中的“马克思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把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则几乎就是考题。
这里随便说明一下,马克思对于社会形态的划分有五分法和三分法,而“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把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则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因而这一考点虽然多年没有涉及,但却是近年来的一个重点内容,而且06年的《政治理论大纲解析》对于本题涉及的两个基本内容都已经做了修订,所以我们虽然强调考生只需要掌握《政治理论大纲解析》四分之一的内容,但这两年来我们一直强调了这一内容,考生可以对照我们的《07年命题重点详解》专题二。
5、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C、商品的等价物 D、商品相对价值形成
本题正确答案是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这毫无疑义。但是,也有的人认为“这个问题本来是有问题的,固定的两个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两个字也是省掉了,这个题说心里话也是有瑕疵,考了定义,但是这个题有点不严谨”。 其实,这一认识是片面的,有误导考生的嫌疑,或者是自己对于这么一个基本的常识还缺乏起码的认识。事实上,货币的定义和本质,是应该有区分的。一般认为,就定义而言,“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本质而言,“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这是货币区别于一般商品的本质。而《考试分析》则明确指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这就是货币的本质”。所以,就其与商品的对应关系而言,把货币的本质规定为“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这应该是毫无问题的。至于要不要说明“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那应该是另一个问题。
6、在资本主义社会,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间争夺的是
A、形成级差地租I的超额利润 B、形成级差地租Ⅱ的超额利润
C、形成绝对地租的超额利润 D、形成垄断地位的超额利润
本题正确是B,在资本主义社会,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间争夺的是形成级差地租Ⅱ的超额利润,但是,有的人认为“级差地租二是时间的坐标,同一块土地在不同的年份交的地租也是不等的,级差地租二是资本家和地主签地租合同有一个时间段,比如说我定三年,三年之内如果农业资本家投资使土地收入增加,三年合同结束以后,地主和农业资本之间就会围绕新的地租的达成成了一种争夺。这个点是比较偏的”。这就有几个问题: 其一是“同一块土地在不同的年份交的地租也是不等的”,这不符合实际,因为事实是,在农业资本家租种的同一块土地上,由于合同的约定,在同一个租种的时间段内的不同的年份交的地租实际往往是相等的,正是由于所交的地租没有变化,而土地本身却由于农业资本家投资而产生或者增加了级差地租Ⅱ,所以才有了对于级差地租Ⅱ的争夺; 其二,这种争夺并不是开始于所谓合同结束后围绕新的地租的达成而进行的,事实是,在开始签定合同时,双方就已经考虑到了农业资本家必然要对该一土地进行投资,这一投资必然增加土地的收益,因而也就自然存在这一新的收益的分配和争夺,因而也才会存在合同适用年限的差异引起地租的数额的不同,正是双方在不同年限和相应地租的数额上的争执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对于形成级差地租Ⅱ的超额利润的争夺;至于合同结束以后,农业资本家的投资所影响的土地肥力等等,已经成了土地的一部分,他和土地所有者之间是不能就其归属进行争夺或者要求补偿的。这时,不论是原来的农业资本家还是新的农业资本家再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签定新的合同,上次形成的级差地租Ⅱ原则上是应该和土地所有权一样归属于土地所有者的,双方争夺的应该是新合同期间对该一土地进行投资而必然增加的收益。当然,如果这次还是原来的农业资本家,我们也无法绝对排除他可能会借口上一次的投资而要求适当降低地租,但双方争夺的主要仍然是新合同期间对该一土地进行投资而必然增加的收益。 其三,这个问题可以算是一个难点,但同时也是一个重点。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的政治经济学教材都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讲述;其次,近年来,不论是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还是日益引起关注的房地产问题,无一不涉及到土地问题、涉及到土地的价格问题,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为目的,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和毛**思想中的土地政策自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正是如此,我们的《07年命题重点详解》在专题四中详细讲解了这些问题。 再看多项选择:
17、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 ,鳞似鱼,伏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转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形
本题正确答案是ACD,这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但是有个别北京的辅导学校竟然自觉聪明地排除了C,事实上,恩格斯早就说过“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所以,虚幻的观念同样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只不过这种反映是歪曲的反映罢了。如果我们不能明白这一问题,那就势必陷入唯心主义,而如果我们认为“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而忽视了反映的能动性,那就势必陷入机械反映论。
19、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记录。科林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创新是永无止尽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凡事在历史上产生就要在历史上灭亡
D、一切事物都是做为过程而存在,做为过程而发展。
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但同样是上一个辅导学校,却排除了B,这一失误应该是每个考生都可以明白的,此不赘述。有兴趣的考生可以连上题一并参考我们的《07年命题重点详解》专题三。
20、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A、具体的现实的人 B、广大人民群众
C、做为个体的人 D、社会全体成员
本题已经出现的答案多达三种:AB、AB C、ABD。足见大家对于没有现成答案的题目确实有点力不从心,不然,至少那些声称“同学们按照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思路,某某导师给大家提供的思路,什么学科,哪些章节,考什么考点怎么出题都在我们的预料之中。考点是一定一模一样,虽然材料不一定一模一样”辅导班应该能够给考生一个正确的说明。而不至于说“第20题,来自最后一章,只能考选择题,人的本质、人的价值,这里是对人的理解,答案是ABC.选了B就不能选D,这是来自最后一章,”如此了事儿。
事实上,本题考查的并不是简单的“对人的理解”,而是特定的对于以人为本中的“人”的理解,这不是对于简单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的理解,而是对于做为执政之本的“人”的理解,因而,这里的“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不是做为个体的人,更不是“社会全体成员”;而只能是“具体的现实的人”,是“广大人民群众”。
这一点,我们如果认真体会一下《大纲解析》中“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 ”(06年条目修订)的相关内容,也是不难明白的:
社会和人是密不可分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只是存在于人的行动中并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的。因此,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马克思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剧作者”。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离开人的活动,恰恰是从人的活动,首先是从人的生产劳动中找到了打开历史谜宫的钥匙。
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不是一般地、笼统地谈论人的活动及其作用,而是对其进行深入的具体的分析。列宁说:“全部历史本来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唯物史观在考察人的历史作用时,对历史的参与者与历史的创造者作了区分,认为凡是社会中从事一定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而历史的创造者是指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以及社会发展方向和总趋势的决定者。历史的创造者当然是历史的参与者,但历史的参与者不一定就是历史的创造者。有了这个区分,就不会从马克思说过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正确命题中得出“人人创造历史”的简单结论。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而题目中的“人”,显然,只能是作为历史的主体的“人”。如果我们把“做为个体的人”也变换其中,那么,这个“做为个体的人”必须就是“人民群众”的一分子,不然,那就等于同时承认了这里的“人”就是“社会全体成员”,包括“人民群众”的敌对分子。
有兴趣的考生可以参考我们的《07年命题重点详解》专题二。
26、1942年,毛**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我们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学风问题主要指:
A、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问题
B、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
C、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
D、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
本题答案各辅导斑有两种意见,一种是BCD,另一种是说:
“第26题非常经典的毛概的选择题,这个题目准确地说,来自毛概著作的原话,这个答案我不是非常确定,如果不出问题的话,应该是BC,这来自毛概的第三章第三节,关于党的建设的经验,同学们记得吗,点题班我说过,党的建设的经验每年必考一道选择题,今年考到了,这个学风,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尤其学风,主观主义这是多年反复考到的,好几次,今年考到也不足为奇,在我为大家压到的题目范围内,第三章第三节党的建设经验,每年一道选择题,包括07年。”
但是,事实是,恰巧是这位押题大师的“如果不出问题”出了问题!
毛**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
很显然,答案是BCD。
所以,这里我们不能不问一句:如果我们动不动就说这考那考,这压到了那压到了;但是对于真正的考题却又一再给错答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
当然,必须说明的是,学风问题虽然已经多次命题,但是通用的《毛**思想概论》和《大纲解析》却并没有相应的内容,《政治应试精华》也只是点到为止,所以,我们在06、07年的《政治理论命题重点》中不得不补充了相关的内容。也希望考生朋友多加注意。
32、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它有利于:
A、促进城乡税制的统一 B、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C、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D、增强农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
正确答案:ABCD
33、中非合作论坛是首脑外交的新形式。中国国家主席、副主席和总理及非洲四国的总统和非洲统一组织秘书长参加了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并发表讲话;十四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及44个非洲国家的88位部长参加了2003年第二届部长会议;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更吸引了非洲和多个国家的援手和政府首脑参加。首脑外交对中非关系的重要意义表现在:
A、推动了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C、体现了平等观念
B、增进了友谊、促进了贸易往来 D、开辟了南南合作的新路
正确答案: BCD
32和33题也是争论比较多的。两道题争论的关键都是要不要选A项的问题。
32题主要是农业税的意义问题。有几个学校选了A项,也有部分学校,包括有些很有名望的老师没有选择A项,其中没有选择A项的肖秀荣老师的话可能较有代表性,他说:“要不要选A项,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太大的把握。这个题表现出的考点可能细了一点。因为我看了温Jiabao关于取消农业税的说法,回良玉今年二月份谈要深刻认识关于取消农业税的深刻重大历史意义,这些重要的讲话都没有谈到。可能是一个部门的税务总局的副局长,可能谈到过取消农业税是税制统一的起点,但是我现在没有看到更多的材料,我不知道命题老师这个材料从哪里来,如果光是这样的信息,我觉得这个题目考知识点比较细了一些。应该讲,这是以温Jiabao、回良玉以及党的政策的文件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作为标准的答案。现在不能说没有,但是只能说我没有看到”。
这实在应该算是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也体现了一种言必有据的严谨学风。但是,考生是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面掌握国家领导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的,考生必须善于分析实际问题,这也政治考试的基本要求之一。
这样,我们就不妨先问一个问题:国家有没有必要统一税制?
很显然,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极其肯定的。
事实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城乡统一税制。其基本指导思想就是不再保留和设置专门针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税种。
所以,第二个问题不及提出,即 :我国废止《农业税条例》是否有利于促进城乡税制的统一 ?我们其实就已经找到了答案,A项为必选答案之一。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D,而且,城乡统一税制也是 “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措施之一。
至于第33题。肖秀荣老师的话就很有见地,他说:
我自己还是比较自信的,我认为A项不应该选。当然这个题也有一点小瑕疵,它这个叙述了很长一段的题干,讲的是首脑外交。从外交的角度首脑外交有自己特定的一套意义,这个是从一般意义来讲的,首脑会议对中非关系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这里面有四个选项,我认为最重要是对中非完成的重要意义,实际上可以排除A项,如果是对整个世界关系的影响,应该是选A项。我猜想命题老师就是想从中非关系的重要意义这样一个限定排除A项。
这里,随便说一句,由于本次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是发生在06年的11月,这已经超过了形势政策考查的时间限定,所以,在点题中我很为这一问题惋惜了一阵,惋惜之余,只好强调大家注意相关材料,认真领会其对于中非关系和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以备其出分析题,不料命题老师终是技高一筹,避开了峰会,又考了峰会。圆满解决了重点内容与大纲时间限定的问题。这一点希望能够引起考生朋友的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