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白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交外事礼仪知识总集合[非常实惠有用]====

 关闭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09:35:32 | 只看该作者
<p>第九章 节日的祝贺 <br /><br /><br /><br /><br /><br /> <br /><br />世界各国都有许多自己的节日,有官方规定的节日;也有民间的、传统的节日;还 <br />有一些是有广泛群众参加的宗教节日。当节日到来的时候,人们用各种方式表示庆 <br />祝,国家之间也常常互致祝贺,以促进友好关系的发展。 <br /><br />各国对于节日的庆贺方式,由于传统和习俗的差异,以及对各种节日的重视程度不 <br />一,而有所不同。现在就一些影响较大的节日介绍如下: <br /><br />一、国庆节 <br /><br />国庆节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节日,但各国国庆节的名称有所不同。世界上许多国 <br />家叫&ldquo;国庆节&rdquo;或&ldquo;国庆日&rdquo;;还有很多国家叫&ldquo;独立日&rdquo;或&ldquo;独立节&rdquo;;其余的 <br />有叫&ldquo;共和日&rdquo;、&ldquo;共和国日&rdquo;、&ldquo;革命节&rdquo;、&ldquo;解放日&rdquo;、&ldquo;国家复兴节&rdquo;、&ldquo; <br />宪法日&rdquo;等;还有直接以国名加上&ldquo;日&rdquo;的,如&ldquo;澳大利亚日&rdquo;、&ldquo;巴基斯坦日&rdquo; <br />;有的则以国王的生日或登基日为国庆,如遇国王更替,国庆的具体日期也随之更 <br />换。 <br /><br />每年国庆,各国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以加强本国人民的爱国意识, <br />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各国之间也都要表示相互祝贺。如遇逢五逢十的国庆,有的还 <br />要扩大庆祝。为庆祝国庆,各国政府通常要举行一次国庆招待会,由国家元首、政 <br />府首脑或外交部长出面主持,邀请驻在当地的各国使节和其他重要外宾参加。但也 <br />有的国家不举行招待会,如美国、英国均不举行。备国的驻外代表机构,一般也要 <br />举行国庆招待会,邀请驻在国政府官员和外交使团人员参加。但也有的国家驻外使 <br />馆不举行招待会,或只举行小型宴会,招待驻在国少数官员。 <br /><br />每个国家逢国庆节,与其建交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一般都要致电或致 <br />函祝贺。驻外使馆每逢驻在国国庆,也要悬挂本国国旗志庆,根据当地习惯送花或 <br />写信表示祝贺,井积极应邀参加当地的庆祝活动。有些以君主生日为国庆的国家, <br />在王宫内备有签名簿,由各国使节前往签名道贺。使团之间逢对方国庆,也有相互 <br />送名片或花篮祝贺的。 <br /><br />友好国家的群众团体、民间机构,有时会在某一友好国家国庆节时,邀请该国 <br />的使节前去演讲或参加活动;有些传媒机构还会邀请这些使节发表电视谈话或写纪 <br />念文章等,这是促进两国关系,增进相互了解的好机会。有的海外华侨华人团体, <br />在我国国庆时,举行庆祝活动,以表示爱国热忱。 <br /><br />FaGuo是以7月14日FaGuo大革命时巴黎群众捣毁巴士底监狱这一天为国庆。1989年 <br />,当FaGuo革命2OO周年的时候,FaGuo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庆祝活动。当天,在巴黎爱丽 <br />舍田园大街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300多辆装甲车上名士兵、250架飞机及直升机 <br />参加了阅兵式。33位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一万多名外宾参加了庆典仪式。8O多 <br />万观众观看了仪式。晚上,在雄壮的《马赛曲》乐曲声中,2O万支烟火腾空升起, <br />8000多来自世界各民族的演员参加了协和广场上的演出。 <br /><br />美国是以7月4日独立日为国庆。每年这一天,全美大大小小的教堂钟声齐鸣。 <br />各地居民自发地举行庆祝游*。他们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化装,组成家庭小乐队,有 <br />的祖孙几辈,载歌载舞,拥上街头。大街上各式彩车、模型车、杂技车等同欢乐的 <br />人群一起,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游*队伍。游*结束,人们聚在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 <br />共同欢度节日。 <br /><br />英国的国庆是女王的&ldquo;官方生日&rdquo;。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真正生日是1926 <br />年4月21 日,而其&ldquo;官方生日&rdquo;则定在每年靠近6月11日的那个星期六。这时候,伦 <br />敦天气比较好。主要活动是由女王亲自检阅&ldquo;军旗敬礼分列式&rdquo;。由于星期六本来 <br />就不是工作日,因而这一天也不在假日之列。 <br /><br />我国目前做法,每逢国庆,在9月3O日晚由国务院总理主持,在首都人民大会堂 <br />举行招待会,招待中外宾客。10月1日北京各大公园向群众免费开放。晚上在Tiananmen <br />广场举行联欢晚会。 <br /><br />除了国庆节以外,有的国家还为本国军队的节日举行庆祝活动。我国的八一建军节 <br />,国防部和我驻外武官每年都要举行招待会。两国的建交日,或友好条约签订日, <br />也可根据两国关系情况在双边范围内举行一些庆祝活动。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三八国 <br />际妇女节等,各国做法不尽相同,通常是举行一些联欢、游*、游园等群众性的庆 <br />祝活动。我国妇联每年举行茶会庆祝&ldquo;三八节&rdquo;,邀请妇女界知名人土和驻华使节 <br />夫人、女外交官、女外宾、女记者和女专家等参加。 <br /><br />二、新年与春节 <br /><br />有些国家有自己的历法。他们的新年元旦是按照自己的历法确定日期的。例如 <br />,伊朗的新年是3月21 日;泰国的传统新年是宋干节(梵语&ldquo;求雨&rdquo; 的意思,因此 <br />也叫泼水节),在每年的4月13日至15日;柬埔寨的新年也在4月13日。有的国家以 <br />大自然的某些现象为依据,确定元旦的日期。非洲的乌干达每6个月就有一个雨季和 <br />旱季,所以他们一年有两个元旦。而居住在寒带的爱斯基摩人,把当地第一次下大 <br />雪的日子作为新年的开始,称为&ldquo;雪花元旦&rdquo;。 <br /><br />1月1日是公元纪年的新年元旦,是世界各国普遍通行的节日。在辞旧岁迎新年的时 <br />候,人们都要欢娱庆贺一番,表达除旧布新、驱灾避邪、祈求丰收、恭喜发财、互 <br />相祝福、吉祥如意的愿望和追求。但各地的习俗不尽相同,迎新年的方式各异。英 <br />国人在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必须瓶中有酒,橱中有肉,否则便会认为来年要受穷 <br />;有的人在除夕深夜,带着糕点和酒去亲友家拜访,他们进屋后首先去拨弄壁炉的 <br />火,象征&ldquo;开门大吉&rdquo;。加拿大人以白雪为祥瑞。过年节时,在住宅周围堆一道雪 <br />墙,以阻止邪魔侵犯,并企求幸福与欢乐。意大利人在除夕之夜拥上街头,欢乐起 <br />舞。到午夜时分,由家人拾些旧物,如旧盒子等,从窗口抛出去,以示丢掉烦恼与 <br />噩运。元旦这天,各家各户都燃起一炉火,日夜不熄,以求一年里一切顺利。FaGuo <br />人在除夕夜里必须把家中剩下的最后一滴酒喝完,以迎接新一年的好日子。元旦这 <br />一天,FaGuo人最关心天气,观察风向,认为南风预示一年风调雨顺;东风预示水果 <br />高产;西风预示捕鱼和挤奶将丰收。德国人过新年有传统的爬树比赛。元旦那天, <br />人们组成乐队,沿街游*演奏。美国人在除夕之夜,喜欢在外举行篝火晚会。午夜 <br />时,把一些旧物扔进火里烧掉,并围火跳舞。瑞士人过年时,从屋外取些白雪,洒 <br />在地上压尘,然后进行清扫。匈牙利人除夕忌食飞禽和鱼类。据说,吃了这些食物 <br />,幸福就会像飞禽那样飞走,鱼儿那样游走。在世界各国,&ldquo;守岁&rdquo;是比较普遍的 <br />。除夕之夜,人们一般都要守候到新年的钟声响起。新年到来则走亲访友,互相拜 <br />年。送贺年卡更为普遍。早在12月初,人们就开始寄送新年贺卡。由于新年圣诞期 <br />间邮件特多,有的国家邮局还特别规定,新年圣诞贺卡要在12月2O日前投邮,以便 <br />争取在节前送到。每逢新年,各国领导人及备方人士之间,亦多互送贺卡或互致贺 <br />电。有些国家还举行新年团拜,邀请外交团参加。由外交团长代表全体使节致新年 <br />祝词,驻在国领导人致答词,并备酒水小吃招待。 <br /><br />春节,是中国的农历新年,也是全世界华人最主要的民间节日。除中国外,日本、 <br />越南、朝鲜、新加坡也有过春节的习惯。遍布全世界的几干万华侨和华人把中国习 <br />俗和文化带到了侨居国。春节时,他们贴春联、穿新衣、吃团圆饭、相互拜年。有 <br />的还举行游*庆祝,舞狮子、玩龙灯,十分热闹。中国驻外使领馆也往往在春节期 <br />间,同当地华侨举行联欢活动。西方人虽不过春节,但他们对于中国农历每年有一 <br />个生肖属性,以及天干地支,12年一个小轮回,6O年一个大轮回等习俗却很感兴趣 <br />。我国发行的生肖邮票,在国外也很受欢迎。美国总统逢春节时要向美籍华人表示 <br />祝贺。 <br /><br />三、圣诞节 <br /><br />公元354年,罗马教会宣布12月25日为耶稣的生日,因而这一天便成为圣诞节。 <br />这一宗教节日,现在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信仰基督教的西方国家,一个 <br />群众性的传统节日。 <br /><br />实际上,耶稣是否出生在12月25日是有疑问的。据说,早先基督教徒纪念圣诞 <br />节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日期,从12月到第二年4月都有人庆祝,前后相差几个月。后来 <br />,教会将圣诞节定在冬至后的第三天,即12月25日。这是因为古罗马人和欧洲其他 <br />民族大都在冬至前后举行一些重要的节日活动,一方面送寒冬到尽头,另一方面庆 <br />阳春在望。教会正是接过了这一相当普遍的传统,才把这一天定为圣诞节。所以, <br />圣诞节实际上是宗教与古代风俗相结合的产物。 <br /><br />早在圣诞节前几星期,人们就开始为庆祝圣诞采购食品、礼品和圣诞树等。服 <br />装、百货、食品等行业,节前十分兴旺,过了节后则开始减价甩卖。 <br /><br />人们按照自己的喜爱,选购各种印制精美的圣诞贺卡,并提前发送给亲朋好友 <br />。这是一种最为普遍的祝贺方式。收到贺卡后,人们把它们陈列出来,以便在过节 <br />时欣赏并沐浴来自各方的友谊和温暖。有人估计,全世界每年通过邮局赠送的圣诞 <br />贺卡约有15亿张以上。 <br /></p>
42#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09:35:42 | 只看该作者
在圣诞除夕,教堂要举行宗教仪式、年轻人高唱圣诞颂歌,走家串户,祝贺节
<br>日幸福。圣诞节当天,人们合家团聚,共进节日盛餐。圣诞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
<br>菜是火鸡。火鸡原产于美洲大陆,15世纪下半叶后传入欧洲,成为圣诞节最流行的
<br>大菜。但是在产火鸡的墨西哥和其他拉美国家中,西班牙的烤羊羔和乳猪却成了圣
<br>诞餐桌上的主菜。圣诞餐有的安排在中午,有的在晚上,主要是家人团聚,不请外
<br>人。偶有例外,是请家在外地的朋友。如果你是单身在异国他乡过圣诞节,有时会
<br>有幸被邀请去参加这种家庭团聚。
<br>
<br>   圣诞树是圣诞节期间最重要的装饰。圣诞树通常选用冷杉或罗汉松等不太高而
<br>又挺拔的常青植物,挂上五彩缤纷的装饰品,在圣诞期间,彩灯点亮,光华照人。
<br>现在,人造圣诞树也普遍受到欢迎,它在价格和耐久性方面比某些树种更占优势。
<br>
<br>
<br>   圣诞老人受到儿童的普遍欢迎,他头戴红帽,身穿红外套,留着白胡子,笑容
<br>可掬,和蔼可亲。圣诞老人相传是小亚细亚地区的一位主教,名叫圣尼古拉斯。他
<br>为人忠厚善良,乐善好施,特别喜爱儿童。据说,有一次他偷偷把三袋金子送给一
<br>个穷人的三个女儿作嫁妆。当他悄悄把金袋子从烟囱口扔进去时,有一袋恰巧掉进
<br>晾在壁炉上的一只长统袜子里。所以,天真的孩子们总还是在圣诞前夜把长统袜子
<br>晾在壁炉上,希望得到圣诞老人的礼物。
<br>
<br>信基督教各国的领导人之间,在相互祝贺新年的同时,也相互祝贺圣诞节。英国女
<br>王在圣诞节下午一般都要通过广播电视发表圣诞讲话,向全国和英联邦各国表示祝
<br>贺。
<br>
<br>四、复活节
<br>
<br>复活节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国家中,是仅次于圣诞节的第二大节日,是纪念耶稣复
<br>活的日子。其日期在每年春分(3月21日)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因此每
<br>年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一般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由于鸡蛋孕育着新的生命
<br>,人们就把蛋作为复活的象征。在复活节,人们常以彩蛋作为礼品和吉祥物,有人
<br>还把糖果巧克力做成彩蛋模样送人,深受人们欢迎。
<br>
<br>五、愚人节
<br>
<br>愚人节又称万愚节,在每年的4月1 日。据说,耶稣在这一天曾遭受犹太人戏弄。这
<br>天上午可以允许人们搞一些小的、无伤大雅的恶作剧而不加责怪。有人编假话哄骗
<br>别人;也有人做假菜捉弄别人等。参加这些活动的大多是青少年,但也有一些成年
<br>人借此取乐。有的新闻媒介甚至刊登假新闻、假广告,开一些耸人听闻的玩笑。19
<br>93年4月1 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上周末FaGuo大选后,密特朗总统要求英国工
<br>党领袖史密斯出任FaGuo总理。因为,156O年签署的FaGuo和苏格兰友好条约,曾授予
<br>FaGuo人和苏格兰人双重国籍,史密斯可据此取得出任FaGuo总理的资格。不过,史密
<br>斯得把其姓名FaGuo化,改名让·福尔热龙。这就是一条愚人新闻。同一天,肯尼亚
<br>《民族日报》报道说,印度洋上的岛国马达加斯加正在向非洲大陆漂移,将在约50
<br>年内与非洲大陆相撞。该报还引述科学家的话说,类似的地底压力正在往非洲大裂
<br>谷积压,最终会使这一大裂谷穿过非洲之角,把非洲之角与非洲大陆割裂开来。这
<br>篇附有详细图表并署名海牙世界海洋研究所的头版报道,使成千上万离家上班的肯
<br>尼亚人大为震惊。许多人或者是由于睡眼惺松,或者是由于太匆忙,竟然没有立即
<br>弄清楚那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愚人节笑话。不过,所有骗人的把戏总是难免有破绽的
<br>,只要记住这一天是愚人节并有所提防,就可以辨别真假,一笑了之。
<br>
<br>六、情人节
<br>
<br>   情人节,即圣瓦伦丁节,在每年的2月14日。这是一个情侣们的节日,富有浪漫
<br>色彩,充满了青春的友谊和欢乐。在这一天,年轻的恋人互赠有纪念意义的礼品或
<br>精致美丽的贺卡,一起出去郊游或成双成对地参加舞会。有的俱乐部为年轻人举行
<br>饶有趣味的化装舞会。那些表达爱慕之情的贺卡,有时只有收信人的姓名,而不写
<br>发信人的落款,但收信人多半能猜出发信人是谁。礼品常常是装饰成心形的糖盒、
<br>饰物或香水,也有的是系着红丝带的郁金香或红玫瑰花束。有的老年夫妇也在这一
<br>天互赠鲜花,以表达他们持久的爱情。在美国,有的亲朋之间,不论年龄大小,也
<br>利用这一天互赠小礼品,以增进友谊。
<br>
<br>据说,情人节在欧洲已有悠久的历史。古罗马时代即有“牧神节”,是情侣们的节
<br>日。后来,基督教教会希望把这个节日接过来,同基督教信仰联结起来,便以一个
<br>殉道者“瓦伦丁” 的名字为这个节日重新命名,把日期由原来的2月15日改为2月1
<br>4日。相传瓦伦丁是公元3世纪的一个主教,他不同意皇帝为安定军心而发布的禁婚
<br>令,秘密为年轻人主持婚礼,遭到拘禁,死于狱中。
<br>
<br>七、开斋节、古尔邦节
<br>
<br>   开斋节和古尔邦节都是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世界上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有几
<br>十个,人口有7亿多,所以,这些节日在世界上具有广泛的影响。
<br>
<br>   伊斯兰教历的9月为斋月。在斋月内,每天日出以后、日落以前的整个白天,穆
<br>斯林必须实行“斋戒”。除孕妇、病人、乳婴、作战的士兵和远出的旅行者外,白
<br>天都要禁食。斋月期满,由阿旬登搂寻看“新月”,见月即可开斋,第二天就是开
<br>斋节。
<br>
<br>   在伊斯兰国家,斋月期间,白天不举行社交娱乐活动。如有宴请等活动,可安
<br>排在日落以后进行。在这时候,人们已经一天没有进食,往往感到饥饿与疲劳,如
<br>举行宴会,可先上一道美味的汤羹之类容易消化的食物,使人们肠胃先适应一下,
<br>然后再开怀进食。
<br>
<br>   开斋节到来,人们都要庆祝一番,沐浴更衣,穿上新装,祷告礼拜,探亲访友
<br>,互赠礼品,相互祝福。
<br>
<br>   古尔邦节,亦即宰牲节,定在伊斯兰教历每年的12月10日。相传先知易卜拉欣
<br>夜梦安拉(真主)命其宰杀自己的儿子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当易卜拉欣
<br>遵命执行时,安拉乃命他以羊代替。伊斯兰教继承这一习俗,规定这一天宰牲献祭
<br>,是为古尔邦节。
<br>
<br>   古尔邦节宰杀的羊,必须年满181天,牛必须是2年零1个月大。羊宰杀后晾干,
<br>涂上作料,用慢火烧烤,然后全家围坐,用手抓食,充满欢乐。亲朋好友之间也要
<br>在这一天相互拜访送礼。同时,古尔邦节也是穆斯林的朝觐日,他们以能到伊斯兰
<br>教的发源地麦加(在沙特阿拉伯)朝圣为无上光荣。
<br>
<br>   世界上各国家、各民族、各宗教都有许多节日,这些节日构成了生活中丰富多
<br>彩的亮点,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促进了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亲情。值得
<br>一提的是,有的节日伴有某些禁忌,我们应当“入境问俗”,注意了解,在国际交
<br>往中利用各种节日的机会,促进相互间的理解、友谊和交流,并避免触犯忌讳。
<br>
<br>
<br>
<br>信息来源:外交外事知识丛书
<br>
<br>
<br>
4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09:36:09 |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 喜庆活动 <br /><br /><br /><br /><br /><br /> <br /><br />《周礼》中提到要&ldquo;贺庆以赞诸侯之喜&rdquo;。在国际交往中,常常遇到许多喜庆活动 <br />,相互庆贺,有助于促进友好关系的发展。喜庆活动的范围很广泛,大的如开国大 <br />典、独立庆典、领导人当选、总统就职、国王登基、事业上的特殊成就等等;生活 <br />中常见的喜庆则有婚娶、生子、寿辰、乔迁、开业等。庆贺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可 <br />以派代表团、面贺、函贺或电贺;可以吟诗作画或送礼送花;也可以送名片、发贺 <br />卡、登报祝贺等。下面分别作一些介绍: <br /><br />一、开国大典 <br /><br />一些新兴国家在经过长期斗争获得国家独立时,都要举行盛大庆典。1949年1O月1日 <br />,我国在北京Tiananmen广场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开国大典。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毛 <br />泽东主席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 <br />面五星红旗。54门礼炮齐放28响。之后,举行了庄严的阅兵仪式和盛大的群众游* <br />。对于新中国的成立,世界各国人民热情庆贺。但在当时,我国没有邀请外国代表 <br />参加庆典。自那时以后,世界上又有许多国家纷纷独立,他们举行的独立庆典,大 <br />多邀请友好国家派代表团参加。被邀国家有的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亲自前往庆贺 <br />;有的任命政府代表或特使前往。各国政府领导人还要致电祝贺。 <br /><br />二、就职典礼 <br /><br />有些国家在新任国家元首就职时,要举行就职典礼。四年一届的美国总统的就 <br />职典礼,在新总统当选后次年的1月20日举行。1993年这一天,通向白宫和国会大厦 <br />的宾夕法尼亚大街一带,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新总统克林顿夫妇在上午1O时30分 <br />抵达白宫,新老总统进行礼节性会晤。然后,两人同乘一辆车到国会大厦,就职仪 <br />式在国会大厦举行。国会大厦的草坪上有成千上万的人观看就职仪式。最高法院的 <br />大法官主持仪式并领读誓词,总统宣誓时将右手放在一本翻开的《圣经》上,誓词 <br />是&ldquo;我庄严宣誓,我将忠诚地履行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的职责,尽最大努力维护和保 <br />卫美国宪法。&rdquo;据说,当年华盛顿总统读完誓词后,曾说了一句&ldquo;愿上帝保佑&rdquo;, <br />其后的历届总统也都沿用这句话。仪式上奏乐,鸣礼炮21响,请著名牧师祈祷祝福 <br />,总统发表就职演说。仪式结束后举行就职游*,游*队伍中有几十支乐队,鼓乐 <br />喧天,花团锦簇,十分热闹。参加仪式的多达数十万人。 <br /><br />在1月20日前后的几天内,还要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包括多次宴会、舞会、娱 <br />乐性演出,出售纪念品等。这些宴会、舞会等都要参加者自己付费。1989年布什就 <br />任总统时,参加正式晚宴者,每人付15O0美元;正式演出的包厢每个25000美元;舞 <br />会票每张175美元。 <br /><br />FaGuo总统希拉克1995年当选。新总统的就职仪式在新老总统进行交接后在爱丽 <br />舍宫礼堂举行。在仪式上,FaGuo宪法委员会主席宣布选举结果:希拉克当选为第五 <br />共和国第七任总统,从今天起开始其七年的任期。这时,荣军院广场上响起21响礼 <br />炮。FaGuo荣誉勋位管理委员会主席将一条象征最高勋位的金项链授予新总统,希拉 <br />克在授勋证书上签字并发表了就职演说。下午4点,希拉克拨旺了巴黎凯旋门下的无 <br />名战士火炬,象征第五共和国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br /><br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6年当选后,在仪式上被授予&ldquo;一级祖国功勋&rdquo;勋章。这 <br />枚勋章是俄罗斯总统的标志,是总统权力的象征物之一。它在1995年创立,只有一 <br />枚,是授予新总统在任职期内使用的,然后再转交给他的继任者。 <br /><br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当选就任,各建交国家的相应领导人,一般均要致电祝贺 <br />。各国驻当地使节亦应向新任领导人致贺。新任外长就职,各国外长亦有致电祝贺 <br />的。 <br /><br />曾经有过一种讨论,即新任国家元首就职后,建交国家互派的使节,是否需要重新 <br />递交国书。有一种意见认为,既然使节是由一个国家的元首派往另一个国家元首处 <br />的常驻代表,如果国家元首易人,使节理应重新递交国书。但是,实际上,现代国 <br />家的使节是一个国家和政府的全权代表,已不仅是元首个人的代表;而且双方使节 <br />重新递交国书,亦不胜其烦,没有必要。所以,没有什么国家是这样做的。有些国 <br />家从礼仪上考虑,安排新任国家领导人同驻在本国的各国使节见一次面,就算是比 <br />较周全的做法。我国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选出新领导人后,江**主席、荣毅仁副主 <br />席、LIPENG总理由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陪同,会见了各国驻华使节,即其一例。 <br /><br />三、登基典礼 <br /><br />君主制的国家,新王登基即位,一般也要举行庆典。1989年11月12日,日本明 <br />仁天皇举行了即位大典。即位大典正殿仪式下午1点在皇宫正殿松厅内举行。天皇和 <br />皇后在&ldquo;高御座&rdquo; 和&ldquo;御帐台&rdquo; 两座帷帐处登位,并坐在帷帐内与来宾见面。明 <br />仁首先致词,表示要遵守宪法,完成其作为日本国和日本国民整体象征的工作。接 <br />着,海部俊树首相致贺词。来自日本国内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约25O0名来宾出席了 <br />这个历时2O分钟的仪式。下午3时半,天皇和皇后乘坐敞篷车离开皇宫返回赤坂御所 <br />,沿途受到人们的欢迎。晚上7时半,在皇宫内丰明殿举行宴会,招待国外来宾(皇 <br />宫宴会在4天内举行7次)。中国政府代表吴学谦出席了即位大典和皇宫宴会。共有 <br />158个国家和地区及联合国的代表参加了即位仪式。 <br /><br />也有的国王,如柬埔寨的西哈努克,在登上王位时,主动要求免除加冕典礼。在即 <br />位前,他致信他的儿子,表示他不希望举行任何加冕仪式,因为他希望使君主政体 <br />民主化,也希望避免开支过大。1993年9月24日,身着王家服装的西哈努克,在僧侣 <br />的诵经声中登上王位,柬埔寨国民议会全体成员向国王宣了誓,登基即位即告完成 <br />。 <br /><br />四、庆贺生日 <br /><br />对生日的祝贺,中国人的习惯做法是吃长寿面,给长者送寿桃,或举行寿宴等 <br />。在国外,最为流行的做法是,为生日者准备一个精致的蛋糕,在蛋糕上插上蜡烛 <br />,其数目同生日者的年龄相同。参加庆贺的人围在一起,欢快地唱起《祝你生日快 <br />乐》的歌曲,由生日者吹灭插在蛋糕上的蜡烛。据报载,FaGuo前总理罗卡尔59岁生 <br />日时,适逢他坐在飞往斐济的飞机上。人们为他端来插有59支蜡烛的蛋糕,机上乘 <br />客一起唱起《祝你生日快乐》的歌曲,他吹灭了蛋糕上的蜡烛。这种方式既简便、 <br />亲切,又欢快、自然。 <br /><br />这种方式的生日祝贺,相传来源于丹麦的一个古老传说。有位贵族,生了一个 <br />儿子。在儿子生日那天,前来祝贺的人很多,把正好莅临贵族府的一位女神挤得无 <br />处可坐,女神生气了,指着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说,让孩子的生命像这支蜡烛一样 <br />长,蜡烛燃尽,生命就结束。这时,大家都担忧起来了。幸好有另一位女神过来把 <br />蜡烛吹灭,并让孩子的父母把蜡烛藏好,再不要点燃,这样,孩子就将永远活着。 <br />从此,人们过生日时都要吹灭蜡烛,以祈求长寿。 <br /><br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他72岁生日那天(1992年7月17日)只吹灭了生日蛋 <br />糕上的一支蜡烛。对此,国际奥委会人士评论说,因为萨马兰奇是个&ldquo;青年人&rdquo;。 <br />看来,萨马兰奇是个聪明人,他要使自己&ldquo;年轻&rdquo; 的生命继续燃烧,散发出光和热 <br />;而只让一支蜡烛没有燃尽,按照那位丹麦女神的逻辑,他就可以长命百岁。 <br /><br />在美国,有的公司在部门经理办公室外面的墙上有一个告示牌,上面记载的内 <br />容之一是本部门职工的生日日期。每当某个职工的生日到了,早晨上班时,见到他 <br />(她)的人总要说一句&ldquo;生日愉快&rdquo;。上午工休时间,同事们要聚在一起开一个小 <br />型庆祝会,先是为他(她)唱《祝你生日快乐》的歌,部门经理讲讲话,然后大伙 <br />吃生日蛋糕和其他小点心,喝些饮料。这种聚会约半小时,食品饮料的费用由经理 <br />的行政经费开支。还有的部门乘午餐时间在餐厅或会议室举行庆祝会,时间稍长一 <br />些,大家都准备一点吃的东西,共庆这位同事的生日。 <br /><br />对于对社会有特殊贡献或者在事业上有卓越成就的那些人,人们常常在他们生 <br />日的时候,给他们授奖授勋,或以其他方式给他们以&ldquo;殊荣&rdquo;,来表示庆贺。 <br /><br />老红军陈淙英是任弼时同志的夫人,她1926年参加革命,经历过长征、抗日战 <br />争和解放战争,默默地为人民工作了一辈子。在她90岁生日的时候,人们特地为她 <br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茶会。国家主席、副主席和许多领导人送来了花篮,一些老战 <br />友为她演唱歌曲,对她表示祝福。 <br /><br />还有一些其他的生日庆祝方式。英国前首相希思80岁生日时,在家乡豪尔兹伯 <br />里举行了音乐会,由希思亲自担任指挥。演出结束时,观众齐唱《祝你生日快乐》 <br />,气氛十分热烈。LIPENG总理、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特地发去了贺电。美国著名的影 <br />歌明星弗兰克肺髂商
44#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09:36:21 | 只看该作者
五、结婚典礼 <br /><br />各国、各民族的婚礼千差万别,祝贺的方式亦不相同,但人们都把结婚看成是 <br />一件大事。在结婚时,一般都要举行正式隆重的婚礼。通过婚礼,一对新人向社会 <br />宣告婚姻关系的确立,一个新家庭就在欢乐、热烈的气氛中诞生。人们借婚礼的机 <br />会对新婚夫妇婚后生活幸福、感情美满、家庭和睦、生儿育女、白头偕老表示祝愿 <br />和期望。许多婚礼有时还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br /><br />西方国家的婚礼,分宗教的和世俗的。基督教流行的国家,大多在教堂举行婚 <br />礼。不愿在教堂举行婚礼的,则可以在&ldquo;婚姻登记处&rdquo; 登记,以世俗方式举行婚礼 <br />。在教堂举行婚礼,由牧师主持,邀请亲友参加。婚礼通常在中午以后举行,历时 <br />约45分钟,应邀参加的亲友提前到达,由招待人员引导入座。婚礼开始时,新郎穿 <br />着礼服,站在神坛前等候,新娘穿着白色长裙婚服,戴白手套,手捧花束,由父亲 <br />(或哥哥、叔伯等男性亲属)陪同,从正门沿长廊走至神坛。在神坛前,新娘、新 <br />郎分左右站立。新娘在左,旁边是她的父亲;新郎在右,旁边是男傧相。牧师先问 <br />:&ldquo;是谁把这个女人嫁出?&rdquo; 新娘之父便将新娘的右手授给牧师。牧师又分别征询 <br />男女双方是否愿以对方为妻(夫)。得到肯定答复后,新郎将结婚戒指戴在新娘左 <br />手的无名指上。接着进行祈祷、祝福、唱赞美诗的仪式。最后,新婚夫妇由至亲及 <br />主要宾客陪同,到圣坛后面的祈祷室,在登记簿上签名。随后退场,婚礼遂告结束 <br />。 <br /><br />结婚戒指通常由黄金或白金制成,呈圆圈形,一般是无缝的,象征着婚姻的圆 <br />满、永恒和幸福。 <br /><br />世俗婚礼一般比较简单,仪式包括在主婚人面前,新娘新郎交换誓言,新郎把 <br />结婚戒指送给新娘,以及在婚姻登记簿上签名等。 <br /><br />婚礼后当天,通常举行一次宴会或招待会,这种宴会或招待会一般由女方家长 <br />负责筹办,邀请双方的家属和亲友参加。 <br /><br />东方国家的婚礼习俗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有新娘坐花轿、新婚夫 <br />妇拜天地、拜父母、夫妻互拜、洞房花烛,等等。日本的婚礼仪式在历史上据说与 <br />中国有相通之处。日本皇室于1993年6月9日为皇太子浩宫德仁和小和田雅子举办婚 <br />典时,仍沿用起源于1000多年前平安时代的礼仪,有&ldquo;告奉之仪&rdquo;(向先祖和神灵 <br />报告婚事)、&ldquo;结婚之仪&rdquo;(在&ldquo;宫中三殿&rdquo;之一的贤所,夫妇进行礼拜、新郎宣 <br />读誓词,夫妇喝神酒,宣告婚姻的成立)、&ldquo;朝见之仪&rdquo;(拜见天皇、皇后,报告 <br />婚事)以及&ldquo;供膳之仪&rdquo;(夫妇喝交杯酒)、&ldquo;三夜饼之仪&rdquo;(在四只银盘中分别 <br />放入与新娘年龄相等的糕饼,由新郎、新娘品尝,余下的放入紫檀木宝盒内,在新 <br />房内放置三天三夜,到第四天,选一吉利地点掩埋,以期多子多福,家庭繁茂)、 <br />&ldquo;宫中飨宴之仪&rdquo;和&ldquo;谒陵之仪&rdquo;等。在朝见之仪完成以后,还举行了与平民见面 <br />活动,成千上万的日本群众夹道欢呼,向他们祝福。 <br /><br />送结婚礼,这是世界各国通行的礼仪。受到邀请参加婚礼的亲友,一般都要给 <br />新婚夫妇送礼祝贺。各国之间的重大婚典亦有致送礼物的。1906年,美国西奥多
4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09:36:39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章 丧葬与悼唁 <br /><br /><br /><br /><br /><br /> <br /><br />人去世后,家属和亲友都十分悲痛。重要人士的逝世,还会引起社会的震动和 <br />关注。举行丧葬仪式,是表达人们对逝者的敬意与悼唁,寄托生者的哀思。 <br /><br />丧葬仪式各国不尽相同。许多国家的葬礼活动还带有宗教的色彩。 <br /><br />人去世后,其家属或治丧机构要尽快发布&ldquo;讣告&rdquo;,将逝世的消息尽早通知死 <br />者的亲友、同事和商业上的合作者,并说明葬礼将于何时何地举行。&ldquo;讣告&rdquo;可以 <br />以信函的方式发出,也可以用电话电报传递;如需要通知社会上广泛的相识者,也 <br />可登报。&ldquo;讣告&rdquo;所用的信笺、信封,往往带有黑色的边框。 <br /><br />接到&ldquo;讣告&rdquo; 的亲友熟人,可以写唁函、发唁电给死者的家属,以示慰问与哀 <br />悼。 <br /><br />在许多国家都有为殡葬服务的殡仪馆、丧葬服务社等,承办丧葬的有关事宜, <br />根据死者亲属的要求,协助安排后事。 <br /><br />西方国家,葬礼一般在教堂举行。葬礼前,灵枢停放在教堂中,由亲友轮流守 <br />灵。举行葬礼时,参加葬礼人员在教堂入座,通常是至亲好友在前面,一般亲友在 <br />后面。葬礼程序包括祷告、唱赞美诗和牧师致辞等。葬礼毕,人们向遗体告别,然 <br />后用灵车将遗体送去墓地安葬。去墓地一般只是主要送葬者出席,他们还象征性地 <br />为墓穴掩土。 <br /><br />非宗教性的葬礼,常常就在公墓的礼堂或墓地举行。 <br /><br />葬礼应始终保持庄严肃穆的气氛。人们沉思默祷,向死者沉痛志哀。在西方参 <br />加葬礼一般不嚎陶大哭。 <br /><br />参加葬礼,不要穿色彩鲜艳的服装,应穿深色或其他颜色暗淡的衣服。男子系 <br />无花黑领带,左臂可戴黑纱(也可不戴)。女子的饰物应当简朴。寡妇通常愿穿黑 <br />色服装。每人胸前可戴一朵白花。 <br /><br />参加葬礼当然是一件很悲伤的事,但人们倾向于不要过分流露悲伤,因为那会 <br />增加死者亲属的悲痛。当然也不应强作笑容或谈笑。同死者家属握手时,可以不说 <br />话,也可以低声说一二句表示悼唁或慰问的话,如&ldquo;接受我深切的哀悼&rdquo;、&ldquo;请节 <br />哀&rdquo;、&ldquo;多保重&rdquo; 等。在葬礼进行时,不要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哀伤的死者亲属。 <br /><br />给葬礼送花,可在葬礼举行前,通过葬礼承办人或花店办理。如讣告上写明&ldquo; <br />敬辞鲜花&rdquo;(no flower),则应当遵从,不必送花。送花时,应附上写有悼唁字句 <br />或&ldquo;献给XXX&rdquo; 字样的飘带,并附有赠花者的姓名。外国习惯不用纸花。 <br /><br />也有的人写挽联、诗或文章以纪念死者。 <br /><br />很亲近的亲友可以登门吊唁,并帮助家属治丧。但如死者的亲人哀伤不已,不 <br />愿接见亲友,则应当为他(她)着想,不去登门。 <br /><br />对国家高级领导人去世,特别是对在职的主要领导人去世,一般都要举行隆重 <br />的丧葬仪式,并下半旗志哀。有的国家还规定,志哀期内停止娱乐。在国家元首或 <br />政府首脑的遗体下葬时,停靠在车站码头的火车、轮船、军舰以及工厂等要鸣笛志 <br />哀。届时在码头停靠的外国船舰亦应鸣笛并挂半旗志哀。 <br /><br />有的国家还要为国家领导人去世举行&ldquo;国葬&rdquo;。在美国,总统、前总统、当选 <br />总统去世,或某些重要人物去世时经总统特批,要举行&ldquo;国葬&rdquo;。国葬仪式包括遗 <br />体安放、向遗体告别和葬礼等程序。总统去世的第二天中午12时以后,其遗体便安 <br />放在白宫或其他指定地点。举行安放仪式的当天中午12时,送葬行列从白宫或其他 <br />指定地点出发,乘汽车将装有灵枢的炮车护送到国会大厦。到达国会大厦后,三军 <br />警戒线哨兵和军人组成的护送队一齐立正,举枪致敬。乐队奏哀乐和圣歌,鸣礼炮 <br />志哀。灵枢从炮车上卸下,抬往国会中央大厅安放。遗体安放完毕后,三军仪仗队 <br />严整地守卫在周围。人们开始列队从遗体旁走过,向遗体告别。遗体告别仪式约持 <br />续24小时,最后一小时用于死者亲属向死者告别。第二天中午12时,死者遗体从国 <br />会大厦运到葬礼会场,举行葬礼仪式,然后送往墓地入葬。 <br /><br />1994年,当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逝世时,克林顿总统宣布葬礼的当天为全国志哀 <br />日。联邦政府停止办公,邮局停止投邮一天。葬礼在尼克松家乡约巴林达隆重举行 <br />。克林顿总统、共和党领袖多尔以及基辛格和加州州长先后致悼词。美国各界2000 <br />多人以及88个国家的400多名代表参加了葬礼。正在美国访问的邹家华副总理代表中 <br />国政府参加了葬礼。江**主席、LIPENG总理、朱镕基、钱其深副总理发了唁电。 <br /><br />灵堂的布置各国不同。在我国,领导人去世,灵堂布置庄严肃穆。在入口处上方, <br />悬挂黑底白字的横幅。门边放置签名簿,并为吊唁者准备白花。大厅内正面墙上悬 <br />挂死者遗像,镶以黑边或黑纱,上边悬挂黑底白字横幅。遗体置于遗像下大厅中间 <br />,周围拥以鲜花和常青树木。遗像两侧放置各界人士送的花圈,亲属的花圈置于遗 <br />体前。 <br /><br />元首或政府首脑去世,常有许多国家派政府代表团或特使前往吊唁。1989年,日本 <br />裕仁天皇的葬礼,美国总统布什、FaGuo总统密特朗、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等53位 <br />国家元首、15位副总统和12位总理等140个国家的代表和联合国秘书长前往东京参加 <br />。我国也派代表出席了葬礼仪式。1992年老挝国家主席凯山贩嵬旱脑崂瘢夜
46#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09:3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一个!
Jasper 该用户已被删除
47#
发表于 2006-1-17 10:13:0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8#
 楼主| 发表于 2009-8-20 16:44:10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14:26 , Processed in 0.26562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