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总统的“诞生”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14 22:46: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总统的“诞生”\r<br>
<br>张立平\r<br>
<br>美国总统是如何“诞生”的?是通过竞选而诞生的。凡人的诞生“十月怀胎”就够了,而美国总统的“诞生”所需要的“孕期”按正规程序讲至少也要“十八月”,如果加上前期准备工作,差不多需要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总统的诞生历经“隐形阶段”、“争夺本党提名人阶段”、“与其他政党的提名人竞争阶段”、“选民投票”、“选举人投票”及“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计票及宣布大选结果”、“就职宣誓”。由于一个总统的诞生总是经历千辛万苦,因此美国历史上从来不管血统是否高贵,只要当了总统,就值得人们尊重。\r<br>
<br>“隐形阶段”\r<br>
<br>从大选年两年前的冬天到大选年的1月份,瞩意总统职位的人便开始“蠢蠢欲动”:有些人成立了政治行动委员会作试探汽球,看看有没有足够的“人气”;有些人干脆踏着皑皑白雪,直接到艾荷华州或新罕布什尔州去“踩点”——因为历史上这两个州最先为总统大选“鸣锣开道”,即最先进行挑选候选人的党团核心会议或预选;还有些人已经着手筹款。一些有望角逐总统之职的候选人在华盛顿的政治圈和负责报道国内政治的记者圈里被人们悄声谈论着,但由于媒体尚未给予广泛报道,这一阶段常被称为“隐形阶段”。\r<br>“隐形阶段”又分为隐形前阶段和隐形预选阶段。前阶段主要是试探,想成为候选人的人故意向媒体透露欲竞选的风声,等媒体核实时又未置可否,“犹抱琵琶半遮面”,目的试试水的深浅,这时候如果政治捐款源源而来,如果志愿者踊跃参加,如果政党的大佬也对他感兴趣,那么宣布参选只是时间问题了。应该说明的是,上述所说的主要是把吃政治饭的职业政客,他们可以被称为“毛遂自荐者”。候选人还应该包括另外两类人:一类是被政党招募者,政党的高层领导普遍认为某一个人适合作为该党的候选人,代表该党“出征”,有希望赢得白宫,因此通过某种直接或间接的渠道请他“出山”,譬如1952年最终代表共和党参选的艾森豪威尔就是这样。他被征召时,还是一位无党派的五星将军、杜鲁门政府驻北约的最高司令。当他同意“披挂”共和党的“战袍”时,他不得不脱下将军服,退役告别多年的军旅生活,开始登记做一名共和党人。也不是每一个被征召的人都愿出山,譬如鲍威尔,由于在民意调查中他的支持率比较高,1996年共和党曾想请他出山,但被他婉言谢绝,借口是他夫人不愿意他参选。还有一类是“民间自荐者”,他们或挂在某一个政党下,成为角逐该党提名人的竞争者,或者以独立候选人的面目出现,这些候选人虽然成不了大事,但也要把水搅浑,让两大党提名者也听听自己的声音或者受点刺激。这类人如1992年大选中的独立候选人罗斯·佩罗、共和党内老布什的竞争者帕特·布坎南;2000年大选中的绿党候选人、今年的独立候选人拉尔夫·纳德等。\r<br>一般说来,在大选年头一年前年中,不少欲竞选总统的人开始在联邦选举委员会登记“注册”,正式宣布参选。在通常情况下,在职政党的候选人相对地少,尤其是在职者表示要竞选连任的话,他在党内很少会有严肃的竞争者或挑战者(如1996年的克林顿、今年的小布什),这一方面是因为在职总统本身就是在职政党的领袖,作为总统他本身就会在党内赢得大家的尊重,除非有人不服气(如1976年共和党内的里根不服当时的在职总统候选人福特,宣布挑战党的领袖;而在1992年共和党保守派代表人物布坎南也出来挑战老布什)。而参加在野政党提名角逐的候选人则比较多,尤其是当党内没有一个明显的领袖时,更是如此(如今年民主党有9人参选)。由于竞争激烈,在野政党中的“领先者”——筹款最多或者在民意调查中支持率最高——还在隐形预选阶段就会变成“众矢之的”,被党内其他候选人“攻击”。\r<br>
<br>争夺政党的提名阶段\r<br>
<br>与其他西方政党不同,代表美国某一政党参加总统竞选的人不是由该党的领袖出任,甚至不是由该党组织任命,而是通过召开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由各州来的党代表投票表决产生的,谁得的票数超过半数(民主党一度要求赢得提名者超过三分之二的绝对多数),谁就赢得该党提名,与其他政党获得提名者竞选总统。\r<br>历史上,各州的党代表主要由该州或该市的党的老板或政党机器任命;因此政党的提名实际上是由各个政党地区的政党老板幕后操纵或讨价还价的结果。20世纪初,在进步运动的社会大环境中,美国政治也开始改革,党代表的更加民主,不少州或地区规定党代表由党的基层干部或普通选民直接选举产生,70年代后党的核心会议或直接预选风行全国,预选决定了提名,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提名表决和宣布变成了形式。由直接预选来决定党的总统提名者的这种制度叫预选制。政治学家将其称为美国民主的创新,是美国民主制的特色之一。\r<br>预选阶段一般从大选年的1月份至6月份,各州举行党的核心会议或预选的时间不一,有些州早些,有些晚些。由于媒体赛马式的报道——总是报道“谁领先,谁落后”,先举行预选的州对后举行的州及最终的结果影响比较大,尤其是艾荷华州和新罕布什尔州。这两个平时不为人注意的州在总统选举中可是像磁石一般具有吸引力:吸引了每一位候选人、吸引了无数媒体记者、吸引了无数选民的眼球。这种不成比例的吸引力和“曝光率”使这两个州的预选的影响被无限地放大,以致于谁赢得了这两个州,谁就赢得了政党的提名;谁输了其中之一,谁就会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除非在随后举行选举的州里取胜,否则会与胜利擦肩而过;而谁要在这两个州失利,谁就被判“死刑”,他将不得不宣布退出竞选,至于何时宣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历史上这两个小州使“无数英雄竞折腰”,因此任何一个想赢得总统之职的候选人都极端重视新罕布什尔州的雪地和艾荷华州的玉米地,结果是大选使这两个州平素人口稀少的地方拥挤异常,“各路诸侯”在此展开了“阵地战”:抢占地方媒体、广播电台频道、电视广告时间、旅馆,当然最重要的是选票。每一个选民都被选举信息所“包围”所“轰炸”,获胜者无不是毕其功于一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精力!今年,更有意思的是,今年由于这两个州是“摇摆不定”的“战场州”——对两党候选人的支持旗相当,因此两州的影响甚至超越了预选阶段,延长到正式选举的最后时刻:君不见,布什总统在玉米地里夸张地啃着一个甜玉米棒子,而克里出没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公开辩论场地!\r<br>艾荷华州和新罕布什州在预选中实际上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对于这两州的胜利者,以后各州的选举,基本上是有惊无险,虽然候选人仍然不敢大意轻“敌”、掉以轻心。\r<br>值得注意的是,预选不仅是“各州为政”——预选的办法各州不同,有的实行“关门预选”,即只有事先登记为该党选民的人才有资格投票;有的实行“开放预选”,不需要事先登记即可投票;而且是“各党为政”——共和党在该州举行核心会议,而民主党可能在该州举行直接预选;共和党的预选规则是“胜者通吃”,即,谁赢得该州的多数选票,谁就赢得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分配给该州的全部党代表票;而民主党的预选规则是“比例代表制”,即,候选人赢得该州党代表票数与他所获得的选票的比率相一致;可以理解,同一个州的共和党的代表数与民主党代表数并不相同;而且最重要的是,共和党代表大会的规则与民主党代表大会的规则不同:民主党代表大会中除经过预选而产生的代表以外,还包括“超级代表”(即在民主党的主要官员),而共和党没有。\r<br>此外,按惯例,在野党总是先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先提名该党的候选人;而在职政党后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今年7月底参加波士顿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共近4322人,根据民主党预选的游戏规则,谁获得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半数票(2162)以上,谁就赢得提名。克里因有预选胜利在先,因此在代表大会上笃定获胜。实际上他需要的不再是提名(提名已在预选中前定),而是如何“造势”,如何塑造能够赢得总统的光辉形象,如何号召全党选民团结起来,以克里为核心,以布什为“敌人”,打好未来的大选战。\r<br>一个成功的代表大会的标志是:(1)毫无争议地提名总统候选人,并由他挑选副总统候选人;(2)通过一个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政纲;(3)全党凝聚力强,士气旺盛;(4)大选后该党的总统候选人的支持率上升几个百分点。从这几方面来看,民主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成功的,民主党在代表大会召开后的一个月里,克里的支持率上升,曾几度领先布什。而8月底在纽约召开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也是成功的,会后布什的支持率窜升得比克里在代表大会后的还要高,其支持率也领先克里,差距最大时一度达到13个百分点。\r<br>双方的代表大会落幕时,联邦选举委员会分别向赢得提名的两党候选人提供7500万美元的选举经费,供两位候选人在正式选举中使用,但要求接受资助的候选人在正式选举中的经费支出不得超过这个数额。\r<br>
<br>正式选举阶段
<br>
<br>大选年9月初的劳工节过后,总统大选进入正式选举阶段。如果说,此前两党的候选人的选战还属于“含沙射影”,“避实就虚”,那么此后直到投票日两位候选人的竞选可是“指名道姓”、“针锋相对”,尤其是在三次总统辩论赛中更是如此。\r<br>与2000年一样,今年的大选竞争异常激烈,选情一直处于胶着状态,进入正式选举阶段后更是日渐升温,甚至到了白热化的境地。由于政治地图的变迁,东西海岸的州主要是民主党天下,这里的选民意识态偏向于自由派;而在广袤的中西部、南部主要是共和党的大本营,而在大湖沿岸和密西西比河流经的几个州则成为双方争夺的“战场州”。因此这次选举对于那些“一边倒”的州来说颇为郁闷,两党候选人都不搭理它们:赢家认为那已是囊中之特,何须浪费资源;输家认为那已是“敌人”地盘,争亦无用,不必费神。曾几何时,像纽约州和加州这样的选举人票大州曾是候选人踏破铁鞋的地方,而现在竟然到了被人忽视的地步,怎能不黯然神伤!而佛罗里达、俄亥俄、宾州居然是重中之重,甚至于以前在正式选举中并不重要的艾荷华和新罕布什尔州都得到了两位候选人的垂青!
<br>选情的不明朗主要是由于美国社会出现了“极化现象”:美国政治的党派性越来越强,原来一向标榜占据中间包容不同意识形态的两大政党越来越“纯洁”,越来越泾渭分明、截然不同,而且还互相仇恨!这表现在共和党选民与民主党选民在对候选人的看法上、在对美国在世界上所起的作用的方式上、在对美国社会文化问题上是如此的不同:90%以上的共和党人支持布什,而87%的民主党选民支持克里,而自认为民主党选民的比例与自认为共和党选民的一半对一半,均为45%;独立选民的比例大大缩小,仅为10%,而在这些人中,拿不定注意的、没有政党倾向的真正的独立选民可能只占5%。两位候选人在极力巩固自己本党的基础选民,提高本党选民的投票率外,将大量的资源、大量的时间、大量的访问都花在了主要分布在“战场州”的这5%的选民身上!民主政治有时也显得很滑稽可笑!
<br>也正是由于选情的胶着,双方的“赌注”也越下越大:据估计此次总统选举的经费将超过12亿美元,超过了历史纪录!双方在筹款方面、广告支出方面都破了各自政党的纪录!此外,引人注目的是一些被称为“527部队”(得名于规范它们的税法编号)的独立政治组织(与政党无关系、与候选人无关系)也积极投身于大选政治,他们的筹款高达近4亿美元,其中近一半不是支持这一候选人就是支持那一个候选人,当然它们在做广告时不明言“支持谁”、“反对谁”,而是做“议题广告”,表明自己在某些议题上的立场,这一点使它们受到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的保护。而且由于它们与总统候选人没有关系,因此它们所筹款额不受联邦选举法的限度,不少百万富翁动辄捐好几百万美元给“527部队”!
<br>选情的胶着使一向喜欢预测的选举专家、民调专家、传媒都谨小慎微,在投票日前轻易不敢小结论谁会获胜!预测用得最滥的话就是“不分胜负”、“不相上下”、“旗鼓相当”,无论谁获得最后胜利估计都会以微小的优势而胜。\r<br>
<br>选民投票
<br>
<br>大选年的投票日全国统一,定在该年的11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后的第一个星期二,每年的具体日子不同,今年是11月2日(中国是11月3日)。\r<br>应该说,经过以上阶段,选民对于两位候选人的个性、风格、政策主张基本上有一个了解,但是否就意味着在投票日他们会“理性地投票”——谁能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就投谁的票?也不一定,如上所述,在今年(2004年)的大选中,绝大多数选民都有“预设立场”,因此竞选运动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投票意向,原来准备投布什票的共和党选民决不会投克里的票;原来准备投克里票的民主党选民也不会改投布什的票!而在那些人数不多的独立选民中,他们可能会被某位候选人的竞选表现所“劝服”,但也仍然不一定就“理性投票”,他/她可能因为喜欢布什的率直个性和平和风格而投了布什的票,但他其实是不喜欢布什的外交政策的!他/她也许投了克里的票,原因可能是克里看起来比布什更聪明一些!这也就是说,影响投票的因素很多,政党认同、意识形态、候选人的个性、议题主张等都可能影响选民作出投票抉择。\r<br>至于今年,决定胜负的最终是两党基础选民的投票率还是独立选民的“砝码”作用?让我们拭目以待。\r<br>
<br>选举人投票、国会宣布结果、宣誓就职\r<br>
<br>在其他直接选举的国家,选民投票直接决定胜者。而在美国由于实行间接选举,候选人所得选民票的多数并不一定保证他能够当选总统,原因是决定总统的是选举人票多数而不是选民票多数,而选举人票数是累计候选人所赢得的州的选举人的数目,各个州的选举人数是该州在国会的众议员数加参议员数的总和,哥伦比亚特区虽然在国会没有代表,但也有三张选举人票,总计起来美国共有538张选举人票,谁赢得其中的270票以上,谁就当选为美国下一任的总统。因此投票日选举的不是总统,而是选举总统的选举人。选举人团制是美国民主制的又一特色。\r<br>正式选举的游戏规则是:“胜者通吃”,即,哪一个总统候选人赢得某一州的多数选民票,他就赢得该州的全部选举人票;选举人则根据宪法所规定的资格要求,由获胜候选人所代表的州政党中央委员会来任命,选举人必须承诺支持在该州获胜的候选人。选举人在大选年的12月第二个星期三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在各州首府,投票选举总统和副总统,投票结果由选举人签字认证后,密封送交国会参议院主席、联邦总务局局长、该州州务卿和选举人*会所在地的联邦地区法院法官,国会在次年的1月6日在国会两院全体会议上开封计票,正式公布大选结果。\r<br>一般说来,赢得选民票多数的也能赢得选举人票多数,美国历史上只有三次例外:1824年、1876年和2000年。在第一次中,国会众议院投票选举约翰·昆西·亚当斯为总统,在第二次中,国会成立的一个选举特别委员会将有争议的南卡罗来那、路易斯安那和佛罗里达3州的选举人票判给拉瑟福德·海斯,使其当上总统;在第三次中,最高法院裁定定民主党要求手工计票违法,因此布什以538票的微弱多数赢得了佛罗里达的25张选举人票,并最终以271:267的微弱多数赢得了总统职位。\r<br>1月20日,当选总统宣誓就职。美国总统就诞生了!\r<br>
<br>后记
<br>
<br>※ 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总统”“胚子”需要具备:“心狂”——内心充满竞选激情甚至狂热;“手勤”——准备与数以千万人握手;“嘴灵”——即使平时不善言辞也要“说”,竞选演说、总统辩论;“面善”——为了显示亲和力,讨人喜,即使不爱笑也要保持面上的笑容,而且要笑得自然,笑得可爱,不能皮笑肉不笑不能发出令人讨厌的笑。“总统”候选人也需要准备“牺牲”:牺牲家庭的部分隐私空间,家庭朋友或亲人都会在传媒“打扫一遍”,他本人更是生活在聚光灯下,打在联邦选举委员会登记竞选后,他就被记者所包围绕。\r<br>※ 美国历史上的总统有达官贵族,有寒门子弟;有五星将军,也有普通百姓。有些人竞选总统是自愿的,有些却是“被迫的”——盛情难却,众望所归(如史蒂文森,如艾森豪威尔)。一个好的候选人有时竟然成为两党“追选”的对象(如1952年的艾克)。\r<br>※ 美国总统的智商并不都是最高的,但有意思的智商不是算最高者却往往成为了“伟大总统”中——如华盛顿、罗斯福;智商高者却往往执政年代带有“污点”(如尼克松、克林顿)。因此在美国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一流人才经商,二流人才当官,三流人才什么工作都干。这似乎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解释:一是美国政治制度设计较好,即使不是最聪明的人也能将国家治理好;二是美国社会中流传的“反智主义”在作怪,美国人喜欢说自己是普通人,他们不喜欢精英,甚至也提倡崇敬精英,因此在竞选中常常出现一个现象,即使是名门之后、即使是腰缠万贯或者著作等身的学者也会在竞选中称自己是“普通人”“与你们一样是个平凡的人”。三是美国竞选是“全能竞赛”或“综合素质”的竞赛,因此仅凭智商高还不行,竞选还要考验候选人的“情商”(EQ)、“交商”(CQ),由于竞选过程是一个与选民交流、争取选票的过程,因此智商的重要性可能还不如“情商”和“交商”大:你说话直白一点表示你诚实可靠;你犯点小错误并且敢拿自己的错误开涮,那说明你比较有人情味,与普通人并无两样;而如果在严肃的事情上你口若悬河、字正腔圆、面面俱到,那说明你油头滑脑,不可靠。\r<br>※ 候选人要经得起媒体和对手的“审查”、“检验”:一旦宣布竞选,那他过去的履历就被梳理一遍又一遍,一些可疑陈芝麻烂谷子的问题会被炒得满世界都是:绯闻啦、逃税啦、逃避兵役啦、吸大麻啦、酗酒啦、酒后驾车啦等等不太光彩的事都会被“挖掘”出来“鞭打”一番,看你候选人如何招架,如果应对得当,大家会原谅你,如果应对不当,大选的命运就此注定。\r<br>※ 从总统的“诞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无论智愚,无论贵贱,无论贫富,任何一位当选为总统的人莫不是“过五关,斩六将”!他们历经媒体“审查”、对手攻击、舆论煎熬、同侪施压,通过选民的“过滤”、“再过滤”、“选举人的审慎投票”、国会的仔细计票,最后才荣登总统宝座。通过竞选运动,组织竞选班子,与媒体交流、与选民交流、全国放旅行、政策演讲,即使是平凡如常也会对国情大事有了基本的把握和判断,也可以安邦治国了。当然当选总统是否能长成“伟大总统”还要看他是否在职位上成长!
<br>
<br>
<br>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20 04:38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