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克里米亚:“黑海门户”的历史与现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5 15:3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3月6日,乌克兰克里米亚普雷瓦尔内军事基地被身着无标识军服的武装人员封锁


  历史的相似点

  2月底,乌克兰政局发生总统亚努科维奇流亡的戏剧性转折后,并未向谈判桌方向发展。克里米亚半岛迅速取代基辅成为牵动全局的焦点。2月27日凌晨,武装人员占领了克里米亚议会和政府大楼,并在楼上升起俄罗斯国旗。同日,克里米亚议会举行非例行会议,选举“俄罗斯统一党”领导人阿克肖诺夫为新总理,并决定将就扩大自治共和国权力举行全民公决。阿克肖诺夫3月1日发表声明,请求俄罗斯总统普京提供帮助,以保障克里米亚的和平。

  俄罗斯方面于2月26日组织了“西部地区紧急军事演习”,西部俄军自当天莫斯科时间14时起至3月3日止进入戒备状态。3月2日,普京要求俄罗斯议会授权其在乌克兰境内用兵,俄上院随即通过了这一授权,以“在特殊情况下采取行动,确保在乌俄罗斯公民的生命安全”,“确保在乌俄罗斯公民不受乌克兰新政府所纵容的极端民族主义犯罪行为的威胁,确保其生命财产安全”。乌克兰方面不断发出“俄军业已入侵”的警告。新任俄国防部长伊戈尔·特纽科赫甚至直接给出“俄罗斯在乌克兰增派了6000兵力和30辆装甲车”的具体数量。

  此后,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3月5日宣布,成立自己的执法和安全机构,6日通过决议,决定克里米亚以联邦主体的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并决定3月16日就这一问题举行全民公决。

  目前的乌克兰局势似乎越来越向着2008年的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冲突的方向发展。2008年8月8日凌晨,格鲁吉亚与单方面宣布独立的南奥塞梯开战,很快遭到俄罗斯方面的军事打击。在国际调停下,8月13日,格俄达成停火,俄军从南奥塞梯撤军。俄罗斯宣布承认原属于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

  激烈的俄格冲突容易令人忘却当时战前的另一个焦点。那一年的4月1日,正在基辅访问的美国总统布什表示,美国坚决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成员国行动计划”。同一天,俄国家杜马举行听证会,讨论“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关系状况,及《俄乌友好、合作与伙伴关系条约》义务的履行问题”。听证会之后的建议方案之一是:“鉴于乌克兰未事实履行该条约,俄罗斯可能会考虑从中退出。”《俄乌友好、合作与伙伴关系条约》是1997年5月31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在基辅签署的。这个条约使得双方有关克里米亚归属之争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在此之前,俄罗斯国家杜马独联体事务委员会主席奥斯特罗夫斯基就曾警告说:“如果乌克兰入约的活动加速,俄罗斯将提出克里米亚半岛的归属问题。”克里米亚问题从来都是俄乌关系中重要的一张牌。而这张牌的来由必须回到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3月8日,克里米亚总理阿克肖诺夫(中)出席克里米亚武装部队成立宣誓仪式

  叶卡捷琳娜的嫁妆

  2008年6月,克里米亚南部城市塞瓦斯托波尔市迎来了建城225周年纪念。市议会决定在城里立下一座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雕像。这最早是塞瓦斯托波尔老兵委员会的主意。当时的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强烈反对这个计划,但是市议会最终通过一个行政花招实现了目的。他们把雕塑的建设放在了发展城市绿地的项目里,这类基础建设不需要经过受基辅直接管辖的市长的批准。这尊高6米的雕像最终竖立在黑海舰队的港口附近,表情严肃而高贵地俯览着列宁大街上的一个小花园。

  对于今天的塞瓦斯托波尔人来说,女沙皇叶卡婕琳娜是他们历史的起点。也正是她改变了整个克里米亚的历史轨迹。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的最南部,南临黑海,东扼亚速海,它仅在北部有狭长地带与乌克兰大陆相连,东部则与俄罗斯相邻,距离刚刚举办完冬奥会的索契只有约322公里。从地图上看,2.7万平方公里的半岛整体向黑海的中央铺展开去。克里米亚自古就有“黑海门户”之称。而对于俄罗斯来说,几百年来,黑海都是其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通过它可以遏制与克里米亚隔海相对的土耳其,南下地中海、印度洋,染指东南欧门户的巴尔干。

  今天的俄罗斯版图是400年扩张的结果。16世纪中叶,伊凡四世统治时期,俄国版图北临北海和巴伦支海,南达切尔尼哥夫、普梯夫和梁赞地区,西起芬兰湾沿岸至戈麦尔、斯摩棱斯克一线,东抵北乌拉尔和下诺夫哥罗德地区。但由于北方海域封冻期长,俄国仍然是个地处东欧平原的内陆国家。为了贸易的发展,伊凡四世沙皇强烈意识到俄国需要出海口。当时他就提出:“海水的分量是值得用金子来衡量的。”

  18世纪初,彼得一世通过吞并大体上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芬兰附近的领土,获得了波罗的海上的一个出口,得以“瞭望欧洲”。到了18世纪后半期,沙皇叶卡捷琳娜瞄准了黑海,而她的目标就是克里米亚:“它是俄国和土耳其领地的钥匙,当它属于土耳其时始终是危险的,当它属于俄国时,俄国的安全就可靠而稳固,亚速海和黑海也会处于俄国的统治之下。”


  俄罗斯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

  由于处在东西方交汇的十字路口,克里米亚在历史上从未获得过长久的平静。今天的考古发现认为,克里米亚半岛最早的文明居民是凯尔特人,即今天苏格兰、爱尔兰人的祖先。公元前7世纪,中亚和南俄草原上的斯基泰人取代凯尔特人。希腊人随后抵达,陆续建立了一些城邦殖民国家。公元前15年,罗马人征服了克里米亚半岛。此后随着罗马帝国***,哥特人、匈奴人、保加尔人、可萨人、钦察人、蒙古人如潮水般先后占领过克里米亚。

  成吉思汗西征后,克里米亚归其长子术赤一系所建的金帐汗国所有。1430年,术赤的后代建立信奉伊斯兰教的克里米亚汗国,臣属于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在那个时候,鞑靼骑兵经常深入东欧大草原,捕捉白人并卖给土耳其人为奴:俄罗斯人和波兰人身强体壮,卖到战舰上做划桨奴隶很受欢迎;匈牙利人、威尼斯人和德意志人则有体格纤弱的坏名声,被认为“干不了苦工”。自克里米亚汗国建立后的200多年中,克里米亚鞑靼人共贩卖了300多万白奴。

  16世纪,当莫斯科公国逐渐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时,奥斯曼帝国已经开始衰败。从1676年开始,此后200多年里共爆发了11次俄土战争。在沙皇叶卡捷琳娜的主导下,1768年,通过第五次俄土战争,沙俄强迫土耳其签订《凯纳尔基条约》。其要求之一就是让土耳其承认克里米亚汗国“独立”。接着,叶卡捷琳娜大帝又通过第六次俄土战争迫使土耳其在《雅西合约》中正式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国。1787年,她为了宣示对克里米亚的主权,特意邀请奥地利国王约瑟夫二世和她一起前往克里米亚半岛“度假”,她甚至赞美说,克里米亚是她的嫁妆。


  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的俄军阵地

  被改造的克里米亚

  乌克兰独立后的20多年里,各地逐渐清算苏联时期的历史,许多具有苏联象征意义的街道被改名,雕塑被推倒。但在黑海舰队的所在地塞瓦斯托波尔,历史似乎已经停滞。巨型列宁雕像依旧矗立,平静地遥望着远方的黑海,他的旁边的就是白色的俄罗斯舰队营房。城中起伏的街道中点缀着苏维埃时期的纪念碑。“二战”时苏联士兵的墓碑还沉睡在那里。小城的地标是列宁广场、斯大林格勒英雄之路、莫斯科电影院。

  对于克里米亚人来说,苏联是一段荣耀的历程。1783年,在获得克里米亚后不久,沙皇叶卡捷琳娜就命令俄国海军名将波将金在这里创建了一支海军:黑海舰队。在卫国战争时期,黑海舰队是苏联功勋最大的舰队。

  1941年10月,德军第11集团军向克里米亚发起猖狂的进攻,企图乘机占领塞瓦斯托波尔,以夺取黑海舰队基地,控制整个黑海。在付出了巨大伤亡后,德军攻占了克里米亚的大部分地区。塞瓦斯托波尔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岛”。而苏联人在这座孤岛上打了一场长达250天的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战。

  卫国战争结束后,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特授予一些城市最高荣誉称号:“英雄城”。从1945年5月1日的第一批到苏联解体,共有13个城市荣获殊荣,其中有4个都在黑海流域:塞瓦斯托波尔、敖德萨、新罗西斯克和刻赤。塞瓦斯托波尔和刻赤都在克里米亚。

  “冷战”中,克里米亚依旧是苏联防卫的桥头堡。黑海舰队进入了鼎盛时期,舰艇数量超过了300艘,不仅配备了核潜艇,还拥有了苏联海军最大的战舰——“基辅号”航空母舰和“莫斯科号”直升机母舰。黑海舰队在欧洲南翼与美国、北约海军对峙,是地中海一带唯一一支能与拥有核武器的美国第六舰队相抗衡的舰队。

  根据雅尔塔塔夫里安地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泰提亚娜·楚查科娃的说法,在苏联时代,克里米亚已经习惯了作为一个地位特殊的半岛而存在。外国人,即使是来自社会主义阵营,也只能在阿卢什塔和雅尔塔这两个城市活动。克里米亚人必须获得特殊通行证才能去塞瓦斯托波尔。而塞瓦斯托波尔的居民则不能去该市下属的郊区巴拉克拉瓦。在旅游旺季的夜晚,南部的海岸线会被边境卫队紧密看管。

  这段历史对于克里米亚产生了深远影响。楚查科娃指出:“克里米亚在军事史上一直是反西方和土耳其敌人的堡垒。这种‘防卫意识’深深扎根在克里米亚人头脑里,尤其是在英雄城市塞瓦斯托波尔和刻赤。”2007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6.9%的人认为北约是侵略性的军事集团。只有4.7%的人认为它是防务联盟。74.6%的人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支持者只有5.9%。2006年5月,美国与乌克兰准备在克里米亚举行联合军演,但遭到当地民众的围攻,导致美军被迫撤离克里米亚。2008年7月,北约拟与乌克兰在克里米亚举行军演,约有300人用石块对抗在半岛西岸登陆的参演北约海军陆战队,最终也导致军演流产。

  楚查科娃指出:“由于克里米亚是‘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苏联将它建设成了军事和国防工业基地。即使在1954年,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交割给了乌克兰后,相关工业、军队和科研机构依然处于莫斯科的管理之下。因此,克里米亚的人民和精英们在遇到问题时习惯性将目光投向莫斯科而不是基辅。”

  苏联对克里米亚的另一大影响,是彻底改变了克里米亚的民族结构。在克里米亚汗国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鞑靼人是克里米亚的主要居民。被俄国吞并后,鞑靼人经历了几次大迁徙,主要流亡到土耳其等地。但在1897年人口普查时,克里米亚的鞑靼人仍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俄罗斯族、乌克兰族总共占45%。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 02:5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