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于冬 等:“克里米亚问题的核心是土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5 15:3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克里米亚的历史与现实

  “克里米亚人经历过太多战争,所以只要不发生混乱,属于哪个国家无所谓。”

  “克里米亚要和平”、“俄罗斯万岁”。

  2014年3月18日,克里米亚首府辛菲罗波尔的中心广场上,佩戴着白蓝红三色彩带的俄罗斯人,还有身着苏联军装的老兵,聚集在列宁像脚下庆祝回归“母亲俄罗斯的怀抱”。不时走过广场的乌克兰人神色落寞,却极少见到鞑靼人。

  3月17日,克里米亚全民公投委员会对外公布说,96.77%(约128万)选民投票赞成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不过,境内99%的克里米亚鞑靼人并没有参加投票。这一结果也与当地人口结构大致吻合:克里米亚当局2001年的人口普查显示,俄罗斯族人占58%、乌克兰族人占24%,而鞑靼人只占12%,其余为印古什人、巴尔卡尔人等少数族裔。

  “脱乌入俄”已成定局,克里米亚局势却不平静。3月18日傍晚,首府东北部库班大街上传来一阵枪声。乌克兰国防部新闻发言人随后证实,该国一名军官在基地内执勤时被打死,另一名军人受伤,“蒙着面孔、全副武装身份不明的部队袭击了基地。乌克兰军人的身份证、武器和钱被这些武装人员收缴。”

  人口230万,这座黑海之滨的“弹丸”之地却异常复杂,北部是乌克兰人,南部是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人,中部则生活着穆斯林鞑靼人。民族、宗教与历史的恩怨,今天的克里米亚是否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X” 厄运?

  这并不意味着某种政治行动的开始,可能是全民公投前做“选情预测”。

  2014年3月16日,全民公投日当天,南方周末记者从乌克兰首都基辅赶赴克里米亚采访,在通往俄黑海舰队驻地塞瓦斯托波尔港的公路上,当局已设置路障,警察以及荷枪实弹的“克里米亚志愿军”,对欧美和鞑靼人的盘查格外仔细。

  投票,在俄罗斯已实际接管克里米亚防务的情况下进行。之前的民意调查显示,克里米亚归俄已毫无悬念。不过,“克里米亚-鞑靼人议会”组织还是多次公开呼吁,希望克里米亚能够留在乌克兰,因为他们“不希望悲剧再次发生”。鞑靼人的DIZHI态度得到俄总统普京的回应,“反对的话,不妨可以试试”。

  持反俄意见的鞑靼人集中在半岛中部和北部,而居住在塞瓦斯托波尔的鞑靼人的政治立场截然不同。3月17日,俄塔斯社援引当地鞑靼人社区代表的话说,他们支持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尽管这部分鞑靼人的数量较少,对于公投结果的影响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多数鞑靼人反对入俄源自历史积怨。

  3月11日清晨,鲁斯特姆·卡迪罗夫(Rustem Kadyrov)一觉醒来发现,房门一侧的墙壁上被人用黑漆涂上“X”标记。美国《纽约客》杂志次日的报道说,当地不少鞑靼人的房子都被做了此类标记。

  恶作剧?抑或某种政治运动的来临?“X”标记,在全球不同文化版图中,几乎都寓意厄运。

  每一名鞑靼人从小就是听着“X”标记的故事长大:1944年5月,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下令,让警察将克里米亚鞑靼人的房子标上“X”。数天后,男人先被隔离,后被送入集中营。就这样,半岛上大概20万鞑靼人悉数遭到驱逐,他们被扭送上开往乌兹别克斯坦荒漠的列车。苏联学者亚·涅克里奇在著作《被流放的民族》中透露,这场政治运动也席卷苏军军营,鞑靼族军人一律复员,被派往建筑工程部队。

  现已公开出版的《苏联档案》中,不乏斯大林当年签署的驱逐令内容:“在卫国战争中,很多鞑靼人背叛了祖国,抛弃捍卫克里米亚的红军部队,站到了敌人一边,加入德国的志愿部队与红军作战。德国占领克里米亚期间,一些鞑靼人对苏共党员进行了报复,并且帮助德国屠杀苏联人民。”

  “那些士兵只给我们五分钟时间收拾行李,我们几乎什么都没带。”卡迪罗夫的祖母西德卡·美美托娃(Sedeka Memetova)当时才8岁,也在被逐之列。

  对于那段驱逐史,美美托娃的记忆并没有褪去:拥挤的车厢里弥漫着难闻的气味,坐在她身边的一名孕妇放声恸哭,男人们忍痛将孩子的尸体从行驶的火车上扔出去——这是当时处理尸体的唯一方法。最后,仅那一列火车上,就有半数的鞑靼人没有抵达他们的终点站乌兹别克斯坦,其中也包括美美托娃的四个兄弟姐妹。

  苏联政府的官方文件也证实,到达时,满载鞑靼人的火车少了六千人。到达乌兹别克斯坦流放地恰逢春季,疟疾大规模肆虐,当时苏联政府没有提供足够的药物对抗疫情。头一年,又有大量被流放鞑靼人死亡。18个月之内,苏联官方登记在册的死亡人数超过了2.6万。

  1993年,曾任苏联外长的莫洛托夫在《莫洛托夫回忆录》中试图辩白,“战争期间,我们接到了少数族裔大规模叛变的报告……这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我们没时间调查细节,当然有无辜者被牵连。但我认为,考虑到当时的情况,我们的做法是正确的。”

  后来,意识到政策的失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开始默许鞑靼人幸存者重返克里米亚。大约在1987年,美美托娃和她的家人重返克里米亚。

  “我以为我们终于有未来了……21世纪了,怎么还有人做这样的事?”2014年3月初的一天,美美托娃44岁的女儿阿娃(Ava)惊讶地看着窗外,有四个陌生的俄罗斯青年人走在街道上,拿着警棍和一叠文件。阿娃怀疑,她家的房子再次被涂上“X”标记是这些人所为。

  不过,南方周末记者3月10日向辛菲罗波尔警察局问询得知,巴赫切萨拉伊镇上之外,包括首府辛菲罗波尔的一些区域,鞑靼人的房子上也都出现了相似的标记,各警察局也得到了多起报案,这并不意味着某种政治行动的开始,可能是全民公投前做“选情预测”。


  克里米亚厌倦了动荡

  多次易主,克里米亚各族年轻人对于民族、国家意识变得越来越淡薄。

  2014年3月16日,“风暴眼”异常平静。全民公投日当天,首府辛菲罗波尔一切如常,甚至连零星的枪响也消逝了,俄罗斯军队已经彻底控制克里米亚的防务,他们并没有扰民。下午,南方周末来到俄黑海舰队驻地塞港,警戒哨明显加多。黑海舰队基地门口边上,一名俄罗斯军人还微笑着把一块面包送给了乞讨的鞑靼族儿童。

  只是亲俄的“克里米亚志愿军”大受鼓舞,成员手持冲锋枪,满嘴酒气地走在大街上。

  “克里米亚对俄罗斯来说更多的是负担,而不是收获。但对于俄罗斯人来说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是苏联解体以来最无法愈合的伤口。”2014年3月11日,流亡中的俄尤科斯石油公司前总裁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在基辅理工学院授课时说。

  “伤口”将流血不止,这位俄罗斯前首富认为,撕裂伤口的不仅是种族和信仰,还有土地所有权,克里米亚将陷入新一轮动荡之中。

  史上多次易主,鞑靼人与同属斯拉夫族的俄罗斯裔和乌克兰裔居民纠纷不断,年轻人的民族、国家意识变得越来越淡薄。少雨的气候使得克里米亚没有成为“粮仓”,该地的饮用水源和近七成的粮食供应仰仗乌克兰。然而,克里米亚连接欧亚大陆的地缘优势,却让各民族你来我往: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哥特人、匈奴人、土耳其人、蒙古人、威尼斯人、纳粹德国、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相继占领过克里米亚半岛,克里米亚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

  克里米亚平民已经厌倦了动荡的生活,民族意识在对抗与融合中逐步消弭。甚至,居住在克里米亚的乌克兰人更认同强大的俄罗斯,而不是母国乌克兰,他们都同属东斯拉夫人。

  “以俄罗斯的经济能力会让克里米亚居民变得更加富裕。这里有很多俄罗斯裔居民,融合起来没有任何问题。”韩国《朝鲜日报》3月9日援引塔夫里国立大学经济系学生叶娜(音)的话说。叶娜的父母都是乌克兰人,她更认同俄罗斯。

  塔夫里国立大学是克里米亚半岛最高学府,战乱导致的政治冷漠,在知识精英层面流传甚广。该校物理系一年级男生尼基塔(音)的观点更为普遍,“被俄罗斯占领也好,继续属于乌克兰也罢,只希望当前局势尽快结束。”“克里米亚人经历过太多战争,所以只要不发生混乱,属于哪个国家无所谓。”

  对平民而言,动乱之源不在于肤色和语言,而是土地。

  2005年,乌克兰颁布土地私有化法律。鞑靼人指责说,凭借雄厚的“能源外汇”,俄罗斯商人在克里米亚当局的帮助下,大规模购买岛上的土地,强行拆除鞑靼人的房屋。鞑靼人不得不放弃葡萄种植等传统工作,或沦为俄罗斯人操持的工商业的“打工仔”,他们往往居住在城镇最破旧的棚户区里,那里经常停水,停气,停电,就学看病都非常困难。

  “我不希望出现鞑靼年轻人集体性报复社会的情况。”克里米亚鞑靼族领袖穆斯塔法·捷米列夫认为,倘若俄罗斯人控制的政府,继续蓄意剥夺鞑靼人的就业和学习机会,阻碍其正常的经济发展,这实际是间接把他们推向激进势力一边。

  克里米亚俄罗斯族领导人谢尔盖·特塞科夫(Serhiy Tsekov)也公开表示,“今天的核心问题是土地,我们不能允许有朝一日鞑靼人提出建立鞑靼民族自治单位的问题。”


  种下“俄罗斯基因”

  当年,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沙皇臣民纷纷涌向克里米亚,其中以俄罗斯犹太人和乌克兰人最多,鞑靼人作为当地主体民族的地位逐渐被稀释掉了。

  在2014年3月16日全民公投前,为赢取克里米亚鞑靼人的政治支持,来自俄罗斯的代表团向鞑靼人做出许多承诺,诸如“让他们在新政府获得一席之地,提供财政援助,将他们的语言定为官方语言,以及农村发展计划”。《华盛顿邮报》2014年3月15日的文章披露说。

  土地意味着生存,莫斯科的条件颇具诱惑力。民族间的嫌隙,却不是一两项怀柔政策就可长久性地抹掉。

  鞑靼人曾是克里米亚的主人。1237年,蒙古人攻陷克里米亚半岛。此后,蒙古人与突厥人相互交融,被欧洲人统称为鞑靼人。蒙古帝国解体后,鞑靼人陆续昄依伊斯兰教逊尼派,并***为包括克里米亚汗国在内的四大汗国。16世纪,俄罗斯相继把前三个鞑靼汗国征服,惟独克里米亚汗国转身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附庸,继续与俄国为敌。

  当时,在土耳其苏丹的庇护下,克里米亚的鞑靼人长年以掠夺为生,他们将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以及波兰边境居民劫掠为奴。据17世纪的天主教传教士卡尔·久拜统计,每年从克里米亚半岛中转卖出的斯拉夫族奴隶均有两万人以上,奴隶贸易成为克里米亚汗国的经济支柱。直到1783年,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彻底击败土耳其。

  “上苍会把这里变成俄国海军的坟墓。”当俄国海军舰队前来接收克里米亚时,末代鞑靼可汗发下毒咒。

  叶卡捷琳娜时期,为使鞑靼人停止贩卖“活的商品”,沙俄政府强迫鞑靼人从事劳作,帮助他们发展农业和手工业,鞑靼人内心从不认输,时刻想着摆脱俄国控制。每当克里米亚爆发战争时,多数鞑靼人都心甘情愿为俄国的对手效力: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当英法土联军登陆后,约30万鞑靼人主动充当“带路党”,在名叫“巴拉克拉瓦”的高地双方决战,战事异常惨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 18:2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