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施展:世界领导性国家的历史经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15 12:04: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实力、理想、制度

  在《大外交》开篇处,基辛格说道:“几乎是某种自然定律,每一世纪似乎总会出现一个有实力、有意志且有知识与道德动力,企图根据其本身的价值观来塑造整个国际体系的国家。”

  基辛格于此指出了分析国家力量的两大要素:实力与理想。此处所谓的实力,是指国家力量的物质层面,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所谓的理想,则是指国家力量的精神层面,包括该国所拥有的世界秩序观念,以及它所奉行的价值观等。对于领导性国家来说,实力与理想是互为倚靠的两个要素。如果没有实力作为支撑,则理想只能是空想;如果没有理想作引导,则实力将会蜕化为暴力。理想赋予实力以方向,是一种能动性要素;实力使得理想发展为现实,是理想的约束性要素。

  在现实的政治过程当中,还需要制度作为实力与理想的中介性要素。制度可将理想转化为具体的政策,以实力为依托使其获得实行。同时,适当的制度,还能使理想所面临的物质约束性边界在政策制定中获得反映,弥合理想所需实力与现实所拥实力之间的差距。比如,法国的路易十四和拿破仑,由于大权操于君主一人之手,君主的野心绑架了国家的理想,以致其无边的野心无法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受到约束,超过了实力允许的边界,最后导致本国在国际竞争中大败亏输;而英国的议会制度,拥有较为复杂的政策形成机制,各种利益的声音都有机会得到表达,实力的边界在此过程中便会反映出来,亦可对领导人的野心构成约束,使英国成为一个有节制的霸主,才得长久。

  实力、理想(或曰精神)、制度,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具备的几个要素,否则便无以自存。那么,领导性国家的特殊性又体现在何处呢?答案是,它需要实现自我超越。简单说来,领导性国家一定要为世界提供公共品,才能担当起领导地位;而为了能够有效地提供世界公共品,它需要在前述三种要素上都具有超越于民族主义之上的世界主义性格,其领导地位才可持续。

  就实力要素而言,领导性国家在经济上应是世界的领导力量,同时在军事上应是世界霸权国,以提供具有普遍性的和平秩序。就制度要素而言,其军事霸权所支撑的应当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普遍主义的规则秩序,普遍适用于所有国家;如果其支撑的不是一个开放性的秩序,则其封闭性将使其败于能够持开放性的竞争者,因为开放性的秩序会在全世界获得盟友,而封闭性秩序则是将世界大部分地区作为对手。同时,领导性国家的内政秩序应与这种世界秩序之间有一种内外通贯的关系,世界秩序成为其内政秩序的某种外化,如此才不至于内政与外交之间格不入,无法执行一贯的政策。更进一步,在内政方面,还要能够形成有效的动员机制,将民意基础整合为政策表达,形成国家内部的合力。就精神要素而言,领导性国家要能够秉持一种超越本国之上、表达出时代精神的普遍性价值追求,以此为其所支撑的世界秩序进行伦理辩护,使得该秩序成为可欲的,从而在维护该秩序方面形成某种国际共识。在具体的国际政治实践中,领导性国家的国家利益一定是通过这个普遍主义秩序而实现的,也只有通过该普遍主义秩序,才能最大化其国家利益。

  由于领导性国家所支撑秩序的开放性,使得挑战者可以在其给定秩序中成长起来,于是领导国家可能会更迭。挑战者国家一定是先成为世界经济当中的一种领导性、构成性力量,在经济层面上有了一种世界主义品性。经济的成长通常会伴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这是个关键的时候,如果该国在这个阶段上能够完成其精神层面的世界主义转向——我们可称之为精神解放——亦即在精神层面上完成对本国的超越,便有可能成为全面的领导性国家。如果它无法实现精神层面的自我超越,则最终可能在民族主义的激动之中,走向一种四面树敌的状态,甚至走向毁灭。实力与理想两个层面的世界主义转型,会伴行于该国制度的逐渐调整,从内政层面的民意整合机制的建立,到内政秩序与国际秩序的通贯性的形成,最终成为真正的新晋领导性国家。

  海洋秩序与陆地秩序

  谈论世界领导性国家,不能脱离开历史和地理抽象地谈论;把它还原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谈论霸权史。近代世界争夺国际霸权的争斗起于地理大发现,穿插其间的有海上争霸和陆地争霸两条线索。海上争霸是塑造全球秩序的主线;陆地争霸则是塑造区域秩序的主线。这两种霸权不只是地缘不同,更在其生存原则上蕴含着深刻的差别。简单说,海洋霸主所建立的必须是个自由秩序;陆地霸主则不一定。

  近代以来的海洋霸主曾经几次易位。最初的霸主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尤其是后者,它控制了最重要的东方海上航道达百年之久,通过远洋贸易获得了巨额财富。1493年,西葡两国为解决新发现地区的主权和航线归属等问题,在教皇的协调下,以所谓教皇子午线将包括陆地与海洋在内的整个地球做了两分,线西统归西班牙,线东统归葡萄牙,葡萄牙以此主张自己对于东方航线以及东方贸易的排他性主权。这种主张受到了新兴海洋国家的挑战,最终,荷兰成功地颠覆了葡萄牙的海洋霸权,并通过格劳修斯的著作《海洋自由论》为自己的颠覆行为进行了极为有力的辩护。

  格劳修斯提出,不同于陆地,海洋由于无法被“实际占有”,从而在上面便不能设置主权,“大海不识主权者”,它只能作为全人类的“共有物”存在;同时,贸易的自由属于自然法,也不能被哪个国家所垄断。所以,教皇子午线对于地球所作的划分,以及葡萄牙因此所提出的主张,都是无效的。

  格劳修斯揭示出海权的一个秘密,无法被排他性占有的海洋只能是自由的。法权上是如此,技术上来说也是如此,任何试图将海洋(公海)进行垄断封闭的努力,都只能落于失败。海面上无法设置隘口,无法设定边界,试图封闭海洋的国家只能依靠自己舰队不间断、无缝隙的巡航。但海洋过于广袤,这种巡航在技术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那么,试图封闭海洋的霸主国家,既会因无缝隙巡航之累难以维系,也会因为政策无法落实而威信丧尽,最后败下阵来。海权的另一个秘密在于,它只能是独霸的。陆地上可以设置防御阵地,从而会出现相持战,对峙双方相持不下划界而治;公海上无法设置防御阵地,从而也不存在相持战,一旦在公海上打起来便必定是歼灭战,歼灭掉敌方的远洋力量,将其还原为一个近海防御的力量。从而公海上便是独霸的结构,任何海上多强的结构都只能是个过渡阶段而不会是常态,但这种过渡阶段可能预示着某种霸权转移过程。海战对于国家财政能力的需求是相当高的,这带来一个结果,只有岛国才能够作为海洋霸主存在,因其无需再供养一支庞大的陆军,其在海军建设方面的财政自由度是最高的。

  公海联通全球,这个独霸的海洋霸主也必定是个全球霸主国家;但是由于海洋的自由本性,这个国家对于海洋的垄断实则是对于海上安全秩序掌控权的垄断,而不会是对于海洋贸易航线与海外贸易权的垄断——对贸易权的垄断若存在,绝不会是因为政治原因(霸主国的海洋垄断),而只会是因为经济原因(霸主国超强的经济实力)。其若试图以政治或军事手段垄断航线与贸易,便会是对海洋霸主生存原则的违背,是自我否定。所以,霸主国反倒会促动自由贸易的发展,以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其对海洋安全的垄断(或说提供),实际上便成为一种全球公共品,可为所有国家共享。对海洋霸主来说,其生存线在于海洋安全,其财富线在于以本土的经济实力支撑起来的海外贸易,生存与财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合并为一条线。有了对这条线的掌握,其对于海外领土的实际占有并不成为必须,国家的财政自由度进一步提高。由于霸主所提供的是一个普遍开放的秩序规则,从法权上来说这便是一种平等的秩序,天然没有差序格局,因为任何差序格局的维系都需要霸主做出其无法承担的投入,与其生存原则相违背;虽然这并不妨碍在实际的经贸循环中会有一种差序格局。

  所以,这个全球帝国一定是个具有开放品性的自由帝国。它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海上安全以及自由贸易秩序,在这个普遍秩序下具体的贸易过程,虽则各国有着同等的机会,但霸主国占据着最大份额,其国家利益便在此中获得了实现。海洋霸主的生存原则逼迫着它在实力、制度两个层面都必须具有世界主义品性;精神层面的世界主义转向便有了基本前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海洋国家的世界主义转型,是物质引导精神。

  陆地霸主则不一样。它始终面临着陆上强邻所带来的生存压力;由于陆战从原则上来说的相持特性,这种压力可以说是一种宿命。从而,陆地国家的生存线在于陆上安全,其财富线则端视其具体的经济结构,两条线无法像海洋国家一样大致合并,国家的财政自由度便受到压缩,无力再去海上争霸。这样陆地霸主国家便只能建立起一种以陆地为基础的区域秩序,这种秩序并不必然是开放的,也不必然是平等无差序的。陆地霸主在实力和制度两个层面上的世界主义转型不一定像海洋国家那样会自发出现;相反,它更加有可能将自己超国界的力量转化为一种放大版的民族主义,试图对周边国家进行压制,以邻国为代价来巩固自身的霸权。这种做法会激起邻国联合起来对抗它,甚至邻国会引来作为全球霸主的海洋国家来共同对抗、击败它。

  陆地霸主若能在跌倒后有一种精神的世界主义转型,则此后其超国界的实力会使其转化为一个区域合作秩序的引导者,建立起超越本国之上的区域制度,从而成为区域性的领导国家。若是不能进行精神转型,则只能再次经历失败的痛苦。所以,与海洋国家相反,陆地国家的世界主义转型,很可能是精神引导物质。

  下面我们在海、陆两线的历史中来具体地看一下霸主国家的自我超越是如何实现的。

  海洋霸主的自我超越:从英国到美国

  英国从18世纪中期开始直到20世纪初期,都是无疑义的海洋霸主。这个霸主是它从荷兰手里抢来的,后者在其鼎盛时期,商船吨位占了欧洲商船总吨位的四分之三,以此垄断了东西方海上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

  英国为打破荷兰的海上贸易垄断地位,在1651年颁布了“航海条例”,规定只有英国或其殖民地所拥有、制造的船只可以运装英国殖民地的货物,其他国家的制造产品,必须经由英国本土,而不能直接运销殖民地。英国于此挑战的并不是作为抽象原则的海洋自由,而是自由的海洋上荷兰人对于商船的垄断地位。这种挑战带来了绵延的战争,英国既要与荷兰争斗,又要与同样觊觎海上霸主地位的法国争斗。最终,城邦规模的荷兰败给了国家规模的英国;在与法国的争斗中,英国的岛国地位又被证明是一种无法超越的先天优势,它可以资助陆上盟友对抗法国的陆地霸权,自己则放手在海外行动。最终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英国彻底毁灭了法国的海上帝国,成为独霸的海上霸主。

  英国得以击败法国,成立于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的重要性不得不提。该银行成立后,便成为英国国债的最大买家,极大地便利了英国政府的战争筹款工作,使得综合国力相对较弱的英国,却能够比法国更容易地筹到战款,终于将后者拖垮。作为私人银行,必须考虑风险收益比的英格兰银行之所以敢于大量购买英国国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英国的制度转型所带来的信用基础。1689年的光荣革命,在英国稳定地确立起议会与君主共治的结构,在英国人看来这也不是什么颠覆性的革命,只不过是恢复了“英格兰古老的自由”。革命后的议会掌握着财政权,国王掌握着行政权。在英国,发行国债的决策要通过议会批准,这就意味着发行出来的国债有着可靠的国家财政能力做担保;而在法国,由于君主专制制度,国债的发行只由君主决定,这意味着它只以君主本人的筹款能力为担保,风险远高于英国。英国自由的内政制度使得其国际战略得以顺畅展开,在此已经显示出其世界主义转型的潜力。

  七年战争结束后没多久,英国便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继军事之后,其经济也成为世界性的领导力量。

  工业革命深刻地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和财富分配结构。此前,土地阶层、商业阶层和金融阶层是英国社会中最有力量的群体。包括后两个阶层在内,这些人多半都有贵族身份,都是大地主,他们掌控议会,操控国家大政方针。“航海条例”正是在商业和金融阶层的联手下获得了通过,并一直延续下来;1815年,在土地阶层的推动下,英国又通过了“谷物法”,规定了国产谷物平均价达到或超过某种限度时方可进口,以保护农业经营者免受外国廉价谷物的竞争。这两部法律对于新兴的工业阶层都是不利的,航海条例所带来的航运垄断,提高了制造业对外贸易的物流成本;谷物法则提高了英国的谷物价格,进而提高了自由劳动力的成本。工业阶层亟欲改变不利条件,对他们来说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进入议会,通过议会程序来推翻这两部法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0 19:1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