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师解读考研史纲之若干疑难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19 01:0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考研政治在2010年新增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对于很多历史零基础的同学来说,史纲的内容比较多,逻辑性也比较强,成为很多同学政治复习中的拦路虎。老师认为,史纲部分的内容确实多,既需要把握整体的逻辑框架,也需要理解重大疑难问题。为此,冉彦老师给大家权威解读史纲部分的八大疑难问题。具体如下: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之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这里其实主要讲三个变化:

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转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增加了一对矛盾)

革命任务的变化:由单一的反封建转变为反帝反封建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为什么说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说到辛亥革命,同学们都很容易理解它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它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但是,毛**认为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同学就开始犯愁了。很多同学认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革命呢?冉彦老师告诉大家,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把握一个理论要点:革命的性质是由革命的任务决定的,和领导者无关。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任务应该由资产阶级来完成,因此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的性质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林则徐、魏源和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区别是什么?

林则徐和魏源在历史上可以概括为地主阶级开明派,他们在鸦片战争期间认识到中国武器装备的落后,提出要向西方学习,这是开天辟地的新思维。但是由于林魏二人没有掌握足够的行政权力和行政权威,再加上道光皇帝也不支持,所以他俩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未付诸实践。而以奕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掌握了清政府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而且慈禧太后也没有过多阻扰他们的洋务事业,所以他们把林魏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落到了实处。

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的区别是什么?

1.领导阶级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后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

2.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是中体西用,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改良思想。

3.影响不同:前者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后者既是政治改良运动的一次尝试,更侧重于思想启蒙的作用。

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的区别是什么?

1.领导阶级的派别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2.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改良思想,后者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

3.影响不同:前者是政治改良运动的一次尝试,更侧重于思想启蒙的作用;后者在政治上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文化上促进人民思想的解放,在社会习俗方面都产生很大的冲击和改变。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区别是什么?

性质不同: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五四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以传播马列主义为主,因为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参与的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爱国政治运动

影响不同: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解放国人的思想,宣传民主和科学,后来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两者之间的联系: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基础和铺垫,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必然结果

**一大、二大、三大的历史功绩分别是什么?

1921年的**一大,,主要功绩就是完成建党。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主要内容有: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一大的纲领是错误的,对于中国的革命对象、革命任务等问题都没有搞清楚。

1922年的**二大提出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即DADAO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当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二大的纲领是正确的。**二大的主要功绩就是提出了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的**三大作出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定,与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三大的主要功绩就是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后来的国民大革命打下了基础和前提。

总之,老师指出,史纲部分的理论性也比较强,同学务必掌握上述几个内容,吃透教材背后的历史逻辑,才能在考场上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来源:考研教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5 16:11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