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13-6-15 22:22:03
|
只看该作者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政治认知】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政治认知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人识。
【政治情感】是政治心理构成要素之一。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人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心理反映的统称。
【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构成要素之一。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是隐藏在人们政治行为的背后,驱动政治主体的需求向政治目标的实现转化的心理因素。
【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政治态度】是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从肯定到否定、从赞成到反对的连续状态,由政治认知成分、政治情感成分和政治动机成分构成,三种成分的不同配置和组合构成政治态度的不同内容。政治态度通常表现为一系列以成型而又系统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信仰为表现形式的综合信念体系。
【政治知觉】是政治主体对政治认识客体形成的整体概念。
【政治印象】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知觉的基础上对认知客体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记忆。
【政治社会化】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主要有家庭、学校、特定政治符号、大众传播工具、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实践等。
【政治发展】是指不发达政治系统在特定国际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下,按照某种价值共识,向发达政治系统变迁的过程。
【政治革命】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的旨在推翻另一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实现政治权力迅速变更、用一种政治体系取代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暴力革命】指采用战争或流血斗争的方式用武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的政治革命方式。
【和平过渡】指当革命的力量能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国内国际环境大大有利于革命阶级,统治阶级力量大大削弱,以至于根本不足以与革命力量对抗,因而不得步让出政权从而实现政治权力非暴力交替的政治革命方式。
【政治改革】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民主】本意是指人民的统治和权力。在当代政治生活中,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政治体系,其中所有成年公民有权并且能够广泛分享参与决策的机会。
【政治民主】指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民主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社会主义民主】又称“无产阶级民主”或“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的政治制度, 即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 真正当家作主, 按民主集中制组成国家并享有管理国家、企业和其他一切社会事务的广泛权利、自由的政治制度。
【代议制民主】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制度,由选民直接或者间接选举产生议员或代表,由议员或代表代表选民讨论和决定国家或地方重大问题的制度。
【民主的限度】指民主作为一种制度所适用的有限范围。民主必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不干涉社会自由、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民主化】指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民主**制度的过程。
【**】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寡头铁律】米歇尔斯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委任立法”制度】是指议会制定法律的一般原则,对于法律条文本身所具有的具体内容不作详细规定,而用明文委任行政机关另行制定决议、命令、条例、细则等具体措施。
【“委员会批准制度”】是监督的一重要形式,即一个行政部门在采取行动之前必须得到主管委员会的批准。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法律上,它指具有一个国国籍,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在政治上,它指的是有权利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人。
【同辈团体】是具有大体相同的教育程度、社会经济背景或某种意识形态背景、兴趣爱好相近者的自愿组合。
【国家社会共同体说】这是政治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认为,国家是一种自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和有益的团体。
【国家神权说】是最早的一种国家学说。国家是由神或上帝直接或间接创造的。人并不重要,一切都是上帝的赐予。
【国家职能】就是与国家根本任务相适应的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和最主要方面,是国家在实施阶级统治过程中担负的职责和功能。
【国家能力】指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主要是指中央政府能力,包括汲取能力,调控能力,强制能力,合法化能力。
【官僚】在政治学上,作为人,是指那些受过专门训练的政府官员;作为一种制度,是指所有大型组织中由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组成的行政管理机构。
【政治管理作用】政治管理主要以领导、决策、组织、协调、沟通、监督等方式发挥作用,其根本目标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
【政治评价性成分】即人们根据一套他们认为是正确和合理的准则、信条、或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
【社团】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互益组织,具有非盈利性和民间化两种基本的组织特征。
【社团组织,政治社团】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可能包括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商会、工会、俱乐部、兴趣爱好者协会、利益集团等等。
【统治秩序】是存在于阶级对抗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总和,它是社会各阶级经过斗争和较量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这个社会的统治行为。
【财政权】也叫财政同意权,是指议会对政府提出的预算案、赋税案、公债案以及其他有关公民负担的财政法案的审议权。
【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即与个人、集团或社会的需要相关联的好处。
【政治利益】是指政治主体为了有效地开展政治活动而产生的政治需要及其满足。
【利益关系】是指既定社会中人们各种利益(其核心是物质利益)的组合方式与结构,亦指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同利益要求的主体之间所结成的关系。
【个人利益】指从公民个人角度出发,基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基础之上,源于人们生理、心理需求的物质及精神需要。
【团体利益】出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人们在维护各自利益的基础上结成的共同利益。
【公共利益】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通过特殊方式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团体。
【利益表达】是利益主体通过一定的渠道或途径将自身的利益要求传达给政治决策中枢机构的行为过程。
【政府】是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和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为。
【有限政府】指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政府职能】指政府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政府的实质和活动的内容。
【市民社会】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政治秩序】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政治共识】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认识与看法。
【政治文明】广义上讲,指公共领域里的政治秩序,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狭义上讲,政治文明并不仅仅意味着政治秩序的存在,它更指一种良好的政治秩序。
【良好社会】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理想社会。
【重叠共识】指持有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根据其各自的学说,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
【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
【选举制度】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以及国家工职人员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
【普遍选举】指凡达到选举年龄的公民皆可参加选举,除了由于某些疾病或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等因素受到限制的公民外,所有公民均应享有选举权。
【多数代表制】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
【比例代表制】又称比例选举制,即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的制度。
【相对多数代表制】又称简单多数代表制或一轮当选制,即只进行一轮选举,其政党或候选人只需获得相对多数选票便可以当选或占有该选区的全部议席。
【绝对多数代表制】又称过半数当选制或二轮选举制,即参加选举的政党或候选人在选区第一轮选举中,必须获得过半数选票才能当选或占有该选区全部应选名额,否则要进行第二轮选举。
【全球化】是指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要素超越国界和地域限制而互相影响走向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政治思想】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和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政治哲学】指对政治现实进行价值的判断、评价和说明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其研究重点在于力图阐明政治的价值、政治的实质和政治分析的概念和逻辑,其方法主要是思辩式的。
【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由一系列概念、价值和符号组成,从总体上表达了对人性的看法,对人类行为的批评,对应然问题的阐释,以及对正确安排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意见。
【行为主义】所谓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古典民主主义】是指选民拥有直接决定政治问题的权力,即强调人民的统治和权力,是资产阶级的理论依据,强调谁统治。代表人物有洛克、卢梭、密尔等。
【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自由主义理论。该理论批评凯恩斯主义,坚持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新自由主义是19世纪的经济自由主义和放任主义在20世纪的新的运用。它分为英国的伦敦学派和德国的弗赖堡学派。
【社群主义】
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与个人主义相对的一种价值立场与社会思潮。它强调政治共同体的建设,寻求社会关系连接的纽带,致力于社群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相互协调,试图遏止由自由主义过分发展所带来的个人主义消极影响。
【传统制度主义】将政治制度看成是政治的核心要素,侧重描述国家政府制度行为,分析正式的法律制度和规则,通过比较和考察国家制度结构的历史变化来解释和说明政治现象。
【新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和流行的一种制度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重点放在国家政府制度之外的非正式制度之上,认为仅仅通过研究正式的法律制度来理解政治生活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大量的非正规制度。
【精英民主主义】在精英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主学说,是对古典民主主义的一种批判。精英民主主义将人民的权力看作是人民有机会选择决策者,而政治问题是决策者的专业。政治家和民众是一种交易关系;强调的是如何统治。代表人物马克思•韦伯、熊比特。
【多元民主主义】是对精英民主主义的补充,对古典民主主义的批判。认为民主是两次大选期间不同的利益集团影响政府而形成政策的过程。强调的是如何统治。代表人物:罗伯特•达尔。
【结构功能理论】是现代政治学的一种分析方法,强调政治的分析应该从政治结构所履行的功能的角度出发。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
【理性决策模式】强调决策者在决策时,根据对资料的分析和认识做出合乎理性的决策。
【社会契约论】为了摆脱无政府自然状态,经过明示或默示的同意,订立一份契约,以建立足以保障自然权力的国家和政府。
【团体理论】是现代政治学的一种分析方法。该理论认为,团体是政治的基本要素,个人只有在团体内才能发挥重要作用;政治的过程是彼此相互吸引而又相互排斥的团体所构成的系统,政府的决策是利益集团与政府部门相互作用的结果。
【政治系统论】政治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政治系统的核心概念是输入、输出及反馈;它主要关心的是政治系统内部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从输入、输出来分析政治系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宏观的政治思维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