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研的时尚,考研的必需:说点近年的事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5 20:5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某师弟转发了2004年《中国青年报》关于某些地方院校考研成风,而且是由学校领导挂帅,以硬性制度化程序推动考研的报道(中国青年报:部分地方院校成为考研基地?、中国青年报:探访一所特别能考研的大学)。必须承认,这些现象在近年来已经不再被人关注。然而,像我这样的学生正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可以清晰地看到因时间而产生的不同的关于考研的态度差异。如今就业已经成了更受人关注的问题,当年考研多是为了找到好点的工作,现在考研则是为了能找到工作,但是对高校里考研风气的关注却降低了,甚至考研的热度在前几年一度下降,说到底是因为在就业的压力下,如果能先找到好工作,那么学生则不愿意考研,于是分摊了考研的影响力。


     考研曾经是一种时尚,而今却成了必需。当研究生学历变成必需品之后,考研的热度却不被关注了。媒体只会关心时尚兴起的东西,而不会注意日常发生的事件。然而,不关注却不代表过去的考研风气已经消散,恰恰相反它仍在蔓延,只不过从校领导的指挥棒变成了学生心中的潜在意志。从硬性的由辅导员看着上自习,变成了一上大学就生活在必需考研的氛围里。考研热度的下降只是很多人带着年轻人的叛逆试图挣脱此氛围束缚的反作用力,它从根本上改变不了考研成为必需的现实。由于我本科毕业已经多年,实在不了解现在大学中的考研气息,我仅以我所听到的和亲身经历的一些体会,汇通考研时尚时代与今天的考研必需时代,希望能够找出一些共同点。当然这大部分都是些片段。


      今年元旦伊始我去看望我们院的一位老师,见到了他新招的两个研一学生,其中有一个本科来自我师兄任教的学校,她在大四的时候还听过我师兄的课。掐指一算,他们和我真如隔世。在我上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他们才上大一,可转眼间他们已经是研究生了。研究生二年级至今对我来说是一段非常近、非常近的时间距离,可是大一和研一却似乎隔着万水千山。同样是四年,人所经历的改变却大不相同。这时候我想与他们应该是对不上太多话的。但是其中一个女生的言论却真得想让我多说几句。这位女生本科来自XX学院,一所市属三本学校。当师母称赞她真不容易,能考到我们这地方来的时候,她立刻回答,今年她们班一共考过来四个人,那份骄傲之情真是溢于言表。能考到这里来难道就真的令人骄傲吗?对她个人来说也许可以证明自己的努力,可是对于学校这能证明什么?同样的现象早在我刚上硕士的时候就出现过。当时来自XXX的一个学生,曾告诉我他们学校是如何鼓励考研的,自己班上由多少人考到多少国内的名牌大学。我硕士一名室友的爱人也毕业于那所大学,她对此也有同样的描述。据说这些学生刚进本科的时候老师就对他们说,本科学校不好不要紧,赶紧考研去。学校创造一切有利于考研的环境,开着很多通宵教室,考研率成为检查院系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指导和监督学生考研变成辅导员的刚性任务。


      我不知道他们读了研究生究竟对自己有多少好处,至少这几位兄弟姐妹混得都不咋样。例如,那位XXX毕业的男生,进校之后就对同门的一位同学报以敌视,他的想法就是考个博士回他的母校教书。然而,考博的结果却是,他被同门师兄弟灭了40多分,几无换手之力。他平时也算用功,也读了不少书,但是他根本无力消化。他们的导师在评阅自己命题的试卷时,没有给两人拉卡分数差距。可是在另一门专业课和英语方面,其同门过人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短短一个月内喷发而出,无情侵吞着这位男生的无能与低效。结果,他回自己家乡中学当老师,我想就算时他本科毕业不好找工作,在2005年时也至少有个中学落脚。他导师却还希望能照顾他考博的愿望,连续两年都为他留了机会。而他每次不是不报名就是报名不来考,连个招呼都不给导师打。三年研究生下来,从学问到做人没多少进步。而那位女生在北师大国际关系专业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要去乡下支教,支教结束拿到了北京户口,但是还是找不到工作,于是还想再读一个首都师大英语在专业的教育硕士,目的还是去中学。我想她早年本科毕业的时候也能去中学,现在只不过把工作地点从家乡搬到了北京密云。


      其实从每年硕士毕业生的前景来看,地方院校出来的人找工作的前景普遍是不光明的,和本科就在这些名牌高校就读的学生有着巨大的反差。当那些本校生毕业后纷纷去了中央机关、北京市公务员和一些不错的事业单位,这些靠用功考研进来的外来份子们只能回家或者在没有北京户口的情况下留京打拼。当然我在这里所指的外来份子专指那些本科用功考研上来的人,有些头脑活泛的人还不至于沦落至此。不是他们硕士期间不用功,从实践还是学术两方面,在考研压力下出来的学生都远远无法做到适应,更别说游刃有余。直到今天这些在考研压力下上来的学生们依然在重复着我的同学走过的路,结果的不变其实说明,04年《中国青年报》报到的现实没有实质的改变。【完】
来源:考研论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7 04:55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