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盛顿邮报》“专访门”事件发酵 安倍胡言还是美媒乱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25 10:1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链接标记宏观 | 链接标记金融 | 链接标记公司 | 链接标记产业 | 链接标记艺术投资《华盛顿邮报》“专访门”事件发酵 安倍胡言还是美媒乱语?
正文链接标记我来说两句(人参与)2013年02月25日02:25来源:第一财经网站 链接标记手机客户端
链接标记打印
链接标记字号
链接标记大|链接标记中|链接标记小链接标记保存到博客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昨日下午返回日本,结束了他二度出任首相后的首次访美之旅。

  相较于此次访问取得的成果,安倍在访美前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专访时发表的一些言论,以及此番言论引发的中日关系紧张,却令人怀疑起他对改善中日关系的诚意。

  日本政府澄清安倍言论

  2月21日,也就是安倍正式出发访美当天,《华盛顿邮报》刊发了一篇题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称:中国对冲突的需求“根深蒂固”》的专访,而专访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安倍针对中日关系问题以及中国社会的现状发表的一些看法。

  安倍在专访中称,同日本和其他亚洲邻国的冲突是中国根深蒂固的需求,意在巩固自身的政治支持。日本将阻止中国“掠夺他国的领土”。

  针对此番言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21日在例行记者会后表示,中方对有关报道内容感到震惊。一国领导人如此公然歪曲和攻击邻国,煽动地区国家间的对立,这是罕见的,在国际社会是不得人心的。

  洪磊说,中方致力于同日本发展战略互惠关系,但不会坐视日方在涉华领土、历史、歪曲中国外交政策等问题上的消极举动。中方已严肃要求日方立即做出澄清和交代。

  在引发轩然大波后的22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东京表示,美国媒体刊登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有关中国的言论不属实,导致了误解。

  菅义伟在记者会上说,中国政府确已要求日本政府澄清相关事实。日方在回复中说,《华盛顿邮报》没有正确引用安倍的发言,该报道招致了误解。他表示,对于日本来说,日中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日本要立足大局推进日中战略互惠关系,这也是首相安倍多次强调的。

  洪磊则在22日表示,中方对日本领导人公然发表歪曲事实、攻击抹黑中国、煽动中日对立的言论表示强烈不满,已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

  美国媒体否认曲解

  在菅义伟作出澄清后,国内外舆论本以为事态将会有所缓和,不料当事媒体《华盛顿邮报》随后又在网站上发表了英文全文专访内容,否认曲解了安倍所谓的“中国冲突需求论”。

  该报还称,日本政府同意网站公布的访问全文是正确无误的。

  根据专访内容,安倍确实提到了“中国的领导人和商业领袖都承认这个问题(对冲突的需求、国内的民族情绪等问题)有多么根深蒂固”,但需要指出的是,“根深蒂固”(ingrained)这个词首先是由《华盛顿邮报》记者引导提出的。

  他在提问中问道:“如果你继续按照这个逻辑,那就是说这个问题在中国根深蒂固,那么日本如何应对呢?”

  结合原文的语境来看,安倍所谓的逻辑是指中国为确保经济高速增长而不断战略外扩,以及长年的爱国主义教育造成国民强烈支持国家的外扩战略,从而造成中国开始对外展示实力来确保资源的行为。

  《华盛顿邮报》在进行报道时,把所谓中国对冲突的需求“根深蒂固”的字眼拎到了标题和导语中。《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试图联系《华盛顿邮报》这篇报道的撰写者奇科·哈伦(Chico Harlan),但未获得回应。

  但如果简单把事件说成是美国媒体的断章取义,也不尽然,因为安倍在专访中的确有不少攻击中国的过激言论。无论如何,针对两国关系对第三国媒体肆意发表过激言论,并不是光明磊落之举。

  洪磊22日就安倍发言的表态则反映出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第一,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第二,中国根据国内法和国际法开展正常的海洋活动。东海和南海的航行自由和安全从未因此受到任何影响;第三,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和义愤是由于日方在历史、钓鱼岛等重大敏感问题上不断采取错误举措造成的;第四,一国的政治体制和发展道路是否合适,只有该国人民最有发言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18 12:47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