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讯息] 利比亚僵局与国际政治潮流的五个变化 作者:林利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4 23:5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利比亚僵局与国际政治潮流的五个变化

发布时间:2011-05-09  作者:林利民  来源:《中国国防报》2011年5月2日


自3月19日以英法为主的北约军队发动名为“奥德赛黎明”的“打卡”行动以来,利比亚战事已持续月余。虽然此间北约取得了一定的军事成果,但游击战和不对称战争的古老法则依然有效:对弱势一方而言,生存下来就是胜利。利比亚政府军不但在北约优势空军的打击下顽强生存下来,而且继续对*政府军拥有10比1左右的实力优势。利比亚战事形成僵局,这是冷战后美国及西方所从事的前几场战争不曾有的新情况。不论下一步如何发展,利比亚僵局已经折射出美国及西方面对冷战后的复杂世界,第一次感到了骑虎难下、力不从心和无可奈其何,也折射出世界政治潮流正在出现不为人觉察的新变化。



一、美国及西方国际主导权与主导力全面退潮



1991年冷战结束时,美国及西方自认为是冷战“胜利方”,一时趾高气扬,大有“舍我其谁也!”的狂态。他们此时对其自身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及国际主导权信心满满,“单极霸权论”、“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人权高于主权论”、以至于“民主万能论”,等等,奇谈怪论满天飞。



在此背景下,冷战后10多年时间,美国及西方先后发动了4场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这4场战争的基本特点,一是都有一些牵强附会的政治理由;二是都由美国牵头,其它西方国家跟进;三是不论其长远政治后果如何,最少在美国及西方军界看来,在这4场战争中美国及西方军队都打得风生水起,军事上如行云流水,其“一边倒”胜利没有悬念。



此次利比亚战局是冷战后美国及西方所从事的第五场战争。与此前4场战争相比,这场战争的军事行动结局爆了一个冷门。第一,这场战争是由法、英打头阵,美国退到了幕后;第二,美国及西方虽然牛刀杀鸡,却未能摧垮利比亚政府军主力,更未能打服卡扎菲,战事形成僵局;第三,美国及西方内部从未像此次“打卡”战事一样矛盾重重,各唱各的调;第四,对下一步行动,是政治解决还是继续军事行动?是否出动地面部队?是否向利反对派提供武器援助?等等,美欧内部争吵不休,举棋难定。



美国及西方“打卡”遇挫原因安在?从军事条件看,利比亚地域较之伊拉克、南联盟和阿富汗更广袤,且北非大沙漠较之后三者更不适合重装机械化部队打正规战,这是客观原因。美国不肯打头阵、不肯担当“打卡”主力,这是主观原因。



然而,伊拉克只有区区600万人口,较后三者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少。北约参与“打卡”的国家,绝大多数都较利比亚人口更多、实力更强大,更不谈北约力量总和是利比亚的无数倍。即使没有美国参战,北约也有取得军事胜利的“一边倒”优势。

显然,西方“打卡”受挫的原因在政治领域而不在军事领域。美国及北约在政治上没有、也很难下最大的决心以武力在利比亚决战决胜!



曾经在冷战后10多年连打四仗、每战必胜、拥有数十个成员国、占世界3/4以上军费支出的美国及西方国家,为什么在“打卡”战争中转变行为方式,不肯下定政治决心全力夺取军事胜利?



第一个原因涉及对前4场战争及其政治后果的战略反思。美国及西方虽然取得了前4场战争的军事胜利,但军事胜利未能转化为政治胜利。迄今为止,美国及西方在政治上仍然未能搞定伊拉克、科索沃和阿富汗,他们在这些国家付出了巨大代价,到头来并不受这些国家和人民的欢迎。



第二个原因涉及更广阔的全球政治背景。在美国及西方打伊、打科、打阿期间,以中俄印巴等为主的非西方国家加速崛起,大大缩小了与美国及西方的差距。如果美国及西方再铺战线,继续深陷利比亚及“破碎带”,非西方崛起还会进一步加快。在此背景下,美国及西方不能不遏制其战略冲动,限制“打卡”军事行动的规模与战略投入。

从全球政治观点看,美国及西方不敢全力投入军事“打卡”,标志着世界政治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即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与西方对非西方的全面优势及对国际政治几乎无所不包的主导权开始退潮。这也是500年来美国及西方国际主导权全面退潮的重要里程碑。



二、西方“人道主义干涉理论”遭遇重挫



冷战后,美国及西方所从事的5场战争虽然各有其具体根源,但打着人权、民主旗号,尤其高唱“人道主义”则是其共性。在科索沃战争中,“人道主义”高调尤其登峰造极。美国及西方在科索沃战争中甚至祭出了“人权高于主权”大旗,为其任意干涉非西方国家内部事务炮制法理依据。



在科索沃战争前,北约搞了个“拉察克”事件作政治动员;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则以反恐为动员,也各有一定的事实依据。此次“打卡”战争,美国及西方却以制止班加西“可能”发生“人道主义灾难”为动员依据,陷入了彻头彻尾的“莫须有”。



此次利比亚战事前后,西亚、北非17个阿拉伯国家发生了连锁动荡。按西方标准,其中不少国家都存在发生所谓“人道主义灾难”的“可能性”。有些国家,如叙利亚、也门等甚至发生了利比亚更严重、已经成为事实的所谓“人道主义灾难”。美国及西方对一些亲西方国家的所谓“人道主义灾难”及其“可能性”熟视无睹,却单挑利比亚为军事打击对象,对卡扎菲本人更是必欲去之而快之,直接暴露了美国及西方在“人道主义”问题上搞的是“双重标准”。在“双重标准”背后,则是利益游戏在起作用。



在这里,美国及西方的“人道主义干涉理论”遇到了悖论,其一是“双重标准”悖论、其二是“人道主义干涉”与具体国家利益间的悖论,其三是“人道主义干涉”冲动与其干涉能力之间的悖论。正因为如此,连已进入西方阵营,处处追随美国的波兰,也批评此次美国及西方在利比亚问题上的“人道主义诉求”是一种“虚伪”。



美国及西方“打卡”卡壳,表明其很难再像科索沃战争或伊拉克战争那样,为了所谓“人道主义”而不惜一切夺取军事胜利。“人权高于主权论”在经历了科索沃战争时期的高潮后,已经退潮。连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在美国“伊斯兰世界论坛”发表演讲,不得不承认人权、民主形态“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从一个国家移植到另一个国家”。



三、“破碎带”动荡加剧将是世界政治的新特点



冷战后,西方认为欧亚大陆从中亚阿富汗往西南经高加索、海湾、巴尔干,再往西南经近东利凡特西折到北非马格里布地区,是世界政治的“断层线”。也有人称之为世界政治“破碎带”。



为什么这片地区被认为是世界政治“断层线”、“破碎带”?其一在于文明、文化因素。这片地区分布着几十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有约10亿人口。美国及西方政界、战略界以亨廷顿等人为代表,认为冷战后世界主要矛盾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而儒教中国与伊斯兰文明的结合将是西方的“大敌”。



其二是发展“差距”因素。西方政界、战略界认为美欧已是“后现代国家”,而“破碎带”不少国家还处在“前现代”阶段,西方有“责任”推动“破碎带”“进步”,尤其是推进其“政治现代化”,主要是推动这些国家搞西方“民主”那一套。



其三是能源资源因素。这片地区资源丰富,海湾地区、里海盆地以及北非油气储量约占世界2/3,中亚、北非、阿富汗的矿物资源也极其丰富,因而成为外界觊觎对象。



在文明“冲突”、发展“差距”、能源资源因素综合作用下,冷战后“破碎带”的确动荡不止,成为世界政治“断层”。美国及西方冷战后不但在“破碎带”发动了5场局部战争,还策动中亚“颜色革命”、煽动伊朗核危机、挑起高加索乱局、激化巴以冲突。此次又暗中煽起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的“变”与“乱”,直至发动“打卡”新战争。



总之,美国及西方为控制这一大片地区,尤其是为了控制中东的油气资源,在预言这片地区是世界政治“断层线”和“破碎带”之后,又直接采取行动把这片地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断层线”和“破碎带”,使预言变成现实。



20世纪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破碎带”国家宗教信仰大体一致、国情相似,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其矛盾也极为相似,其政治稳定或动荡有惊人的同步性、联动性,恰如同一棵树上结的果,同生同长、同落同烂。



现在,美国及西方鉴于其综合实力下滑和应对中国及非西方崛起的战略需要,也鉴于“断裂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破碎带”及其局面不可控、不可测,有意调整策略,暂时从“破碎带”转攻为守,多观望、少投入。但是,它们不会从“破碎带”撤出,其冷战后在“破碎带”播下的动荡“祸种”,如“民主万能论”等,还将进一步发酵,继续成为“破碎带”动荡不止的祸根。



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美国及西方停止“打卡”,暂时收起“干涉”之手,今后10-20年,“破碎带”仍将陷入较长期的动荡。阿以矛盾、伊朗核问题、油气和地缘政治争夺、伊斯兰国家内部的政治社会变革等问题将长期困扰“破碎带”国家,也困扰世界。



不仅如此,“破碎带”动荡有很强的传染性。这意味着“破碎带”动荡有可能扩散,最大的可能是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及东南亚扩散。



四、核扩散“魔盒”将开得更大、更危险



与“破碎带”长期动荡趋势相一致,美国及西方“打卡”极有可能加剧世界核扩散趋势。



反对扩散核武器是冷战后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性课题,朝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是焦点,目前解决朝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也进入了爬坡阶段。但是,由于美国及西方以“莫须有”的“人道主义”理由对曾主动放弃核计划的卡扎菲政府开战,

使朝鲜、伊朗等普遍受到震撼,无疑给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和朝核问题蒙上了新的阴影。



2003年,正当第二次朝核危机向高潮演进时,卡扎菲与美英经过秘密谈判,宣布放弃恐怖主义及大规模毁灭性武器计划。作为交换,英美承诺“接纳”其重返国际社会。这也隐含以卡扎菲放弃核计划换取美英保障其战略安全之意。次年,卡扎菲根据承诺,向美英移交了数千台用于制造核武器的离心机、零部件、核材料以及较为先进的核弹设计图。美英也确实把利比亚从恐怖主义名单清除,并开始“接纳”其重返国际社会,布什政府并称赞卡扎菲给其它“无赖”国家树立了“榜样”。



但是,美英与卡扎菲协议的墨迹未刚,利比亚刚开始享受重返国际社会的甜头,美英及西方国家就在“人道主义”旗号下发动了针对弃核“榜样”的“打卡”战争。当卡扎菲在其地下避弹室遭北约飞机追杀时,他一定非常后悔当初为什么轻信美英承诺,自动放弃了核计划?一些中小国家也在发问,如果利比亚当初不轻信美英承诺,不放弃其核计划和核材料,美英及西方还敢发动“打卡”战争吗?



最严重的是,正处在弃核“十字路口”上的朝鲜和伊朗将从卡扎菲弃核而挨打的教训中得到警示,将更加坚定核开发决心,更不会轻易弃核。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就宣称:“打卡”战争证明,“伊朗不相信美国及其他大国、在核计划方面不妥协是正确的”。



不仅如此,一些在是否开发核武器问题上还在观望的中小国家,如委内瑞拉、埃及、叙利亚等,有可能从此下决心走上以开发核武求安全的不归之路。若如此,世界将在“破碎带”动荡扩大、延长的同时,核扩散也会同步加剧。



五、美国开始学习如何节约用兵、集中力量



不少人认为,就战略思维而言,美国人玩不过中国人。中国兵家强调的“不战而屈人之兵”、“间接战略”等战略原则,几乎是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独门法宝,美国人在这些方面只能甘拜下风。



一个民族战略思想、战略风格、或者说战略文化的培育、确立,一定有与其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根基和民族文化土壤。美国战略思想和战略文化植根于其国土辽阔、资源富足、军工生产和物质力量强大。因此之故,美国人打仗重军事、轻政治;重物资力量、轻精神因素;重军事胜利,轻政治结局,最终讲的是武器装备的投入和炸约的投射量。结果,美国人把战争变成了数学计算和工程计算。换言之,美国人是“唯武器论”者,其战略思维是直线式的。过于崇拜武器装备的结果是,战略变成了武器装备、军事技术和战术的“女仆”。



以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海岛攻防战为例。美军攻占任何日方驻守的海岛,进攻程式千篇一律,即首先出动成百上千架轰炸机对日占海岛进行几周甚至几个月的饱和轰炸,投下成千上万吨炸弹;再以舰队逼近海岸,进行登陆前的舰炮轰击;而后才是海军陆战队登岸、逐步向内陆推进。这样的攻防战,已经无需战略指导,只要飞机、战舰多、大炮、弹药多就好。战争由此演变为武器装备的纯数量计算了。



冷战后美国主打的前4场战争同样是在“唯武器论”原则下进行的,同样是数字计算、工程计算、炸药量计算的翻版。不同的是,美国人开始考虑打击的“精确性”了。不过战争的政治计算、战略思维仍不是美国军界的强项。正因为如此,美国军人打仗向来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不计成本,也对战争的政治后果缺乏精准认识。



冷战后美国到处干涉,到处用兵,全面干涉非西方国家内部事务,包括主打前4场战争、反恐战争,挑起2场核危机、卷入台海危机、到处策动“颜色革命”,在世界各地推进“民主”等。这些“卷入”不但搞乱了世界,使世界“破碎带”更加破碎,也拉宽了美国战略线,消耗了美国“一超”实力,使几乎拥有无限国力的美国也开始捉襟见肘。



在此次“打卡”战争中,美国第一次表现出低姿态,没有当仁不让地当盟主,而是退居“参与者”地位,由英法主打。美军参战兵力有限,而且一度退出空袭行动,同时力主不投入地面战争。



美国在“打卡”战争中的表演,是战略性的还是策略性的?是真的认为利比亚是一种“欧洲责任”还是为了节约力量,收缩战线,以便集中力量,应对中国及新兴国家崛起?是否表明其战略思维和行为方式变聪明了?。如果美国的调整是战略性的而非策略性的,美国真的以“打卡”战争为标记,战略上变聪明了,开始注意节约力量、注意不广铺战线,开始学习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尤其是集中应对中国及新兴国家崛起,则中国就要多加警惕了。(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现代国际关系》主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01:14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