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2 21:57:46
|
只看该作者
总之,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东盟国家认为中国越来越积极地承担全球和地区责任,却又认为中国是本地区部分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麻烦制造者”。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东盟国家为何一再抱怨中国在东南亚大搞建设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包括去年以来湄公河沿岸国家将干旱问题归咎于中国在上游修建水电站。
中国在东南亚的非传统安全形象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并为提升中国在东南亚的整体形象做出巨大贡献,特别是在双方因为南海等问题发生摩擦之时,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入手,往往较为可行,且能对化解安全领域的僵局起到春风化雨之功效,是大有可为的。不过,中国形象的提升非朝夕之功,中国仍需投入更多精力,与东盟探索建立更为完善的合作机制,将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打造成为双边全方位合作的“金字招牌”。中国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湄公河是下游多国的“母亲河”,湄公河旱涝问题受到全球气候异常影响,加之国际上部分非政府组织和媒体似乎借助湄公河水资源问题进行“有组织、有预谋”的长期反华宣传,该问题将来仍可能频发,恐越来越复杂。中国要加强对湄公河的环保力度,通过英文媒体强化正确舆论的宣传工作,以正视听,消除东南亚国家的误解和疑虑,将湄公河变成“和平之水、合作之水、友好之水”。
(五)“文化上应更加谦和的合作者”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历史时期,各种文化相互竞争、互相交融,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任务也变得更加紧迫,也颇为艰巨。作为中国文化形象的象征符号,“郑和”与“孔子”不仅是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文化形象的重要品牌,在新的历史时期担负着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重任。
“郑和下西洋”发扬了中华民族和为贵的友好外交传统,促进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公元1405年至1433年,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2万余人,由200余艘大小船只组成的庞大舰队七次下西洋。在其影响下,东南亚有4个国家的9位国王曾8次访华。与西方殖民者的“炮舰外交”不同,“郑和下西洋”大大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指出,“早在600多年前,郑和就率领强大的明朝船队多次到达马六甲,但他们没有侵占这里的一寸土地,反而给马来人民带来了先进的文明,为两国人民播撒了友谊的种子。”马中友好协会主席马吉德建议“政府在马六甲建立郑和纪念碑纪念马中两国友好关系的历史”。印尼总统苏西洛称赞,“600年前郑和船队到印尼是和平友谊之旅。” 至今,一些东南亚人民仍把郑和奉为神灵,建庙供奉。如泰国曼谷的“三宝塔”,大城南部的“三保寺”(三宝或三保系对郑和的尊称);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三保山”、“三保庙”、“三保亭”、“三保井”;印尼爪哇的“三宝垄”、“三宝洞”以及“三宝公庙”;泗水还建有专门纪念郑和的“拉都庙”等。
“郑和下西洋”在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友好交往中影响巨大,其中,郑和推行的睦邻友好政策取得极大成功, 增进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信任和友好关系。这种影响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孔子学院”是新时期宣传和解释“和为贵”思想的重要载体,对建设“和谐东亚”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专门设立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一般下设在国外的大学或研究院等教育机构。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
目前,中国已在东盟6个国家建立18所孔子学院和14个孔子课堂,对促进东南亚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关系的深入发展。马来亚大学校长伊萨称,“建立孔子学院能使更多的马来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印尼大学校长索曼德利指出,“当前,印尼兴起‘汉语热’,印尼人渴望了解中国,孔子学院将成为中印尼文化的传播纽带。”菲律宾雅典耀大学校长尼布雷斯表示,“孔子学院今后可以使两国语言、商务及科学方面的学习交流更加密切。” 然而,由于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以及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担忧,孔子学院在东南亚宣传和解释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如某些东南亚国家看到“汉语热”和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就大呼“文化入侵”、“孔教入侵”。以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一批穆斯林强烈反对在马来西亚建立孔子学院,认为“孔子学院”是“潜在的威胁者”,部分穆斯林激进分子甚至认为设立“孔子学院”是认可“孔子”为孔教教主,这对只信仰唯一真主的伊斯兰教构成挑战。缅甸教育部则规定孔子学校不能以全日制学校形式出现,而且不能只用、只学汉语教材,只有教育部指定的缅甸语教材才是必修科目。对东南亚国家的这些误解,除了加大宣教力度,化解误读和担忧之外,还应改进宣教方式,如可尝试开展深层次的文化交流,重视与当地华人社会的结合,开设与东南亚文化有关的研究课程等,从而增进双方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体上,东盟国家认同中国提出的大小国一律平等原则、“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周边方针,但又担忧其与中国在实力、规模、文化上的巨大差距,格外留心中国的一些行为和态度是否伤及其民族自尊心。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东盟国家为何不满中国在实际作为中并未做到一律平等,包括其敏感地认为中国在态度上傲慢,尤其是在香港游客在菲律宾沦为人质并遇害的事件上,中国虽然占理,但菲有些媒体却评论称“中国过于傲慢”、欠缺日本人的“彬彬有礼”;以及为何近年来华人问题在东盟多国发酵。
三、推进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
今后,推进中国在东南亚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抑或“成熟的战略伙伴”形象正逢其时。这既是服务中国实施“十二?五规划”与“对外战略纲要”的需要,也是东南亚国家发自内心的期待,还是与美、日、印度等大国在本地区开展“大博弈”的战略需要。同时,随着中国软硬实力的增长,传统外交和公共外交加速结合,已具备在东南亚推行该战略的基本条件。
(一)“合作者” 仍是中国在东南亚的主流形象
2010年以来,一系列矛盾和纠纷使中国在东南亚的良好大国形象受到冲击,而东盟有关国家在中国的形象也严重滑坡。这表明,中国硬实力的增长并未直接导致软实力的同步增强,中国前些年在东南亚苦心经营的“负责任大国形象”遭遇信任危机,国际社会尤其是东盟国家希望中国能再次证明“和平发展”。有学者指出,美国在该地区是经过考验的大国,而中国无论从大国责任还是大国能力上,都未完全通过“考试”。而针对双方在各自心目中都暂时出现的负面形象,国外舆论更是煽风点火、火上浇油,国内一些舆论也认为形势严峻,甚至主张放弃与东盟合作的悲观和极端论调。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中国在崛起时业已塑造的对外形象和对外政策是被东盟国家所接受的;东盟能够以比较积极的姿态应对中国崛起。伴随中国崛起,东南亚地区曾出现各种“中国威胁论”,不同时期表现方式不同。如冷战结束后出现的“中国填补真空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出现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以及世纪交替时出现的“中国经济威胁论”等。普遍认为,“中国威胁论”是制约中国与东盟关系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这从未在根本上制约双方关系的发展,理由是:
首先,“中国威胁论”只是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一种论调,不可能严重影响中国与东盟主流良性关系的发展;其次,鉴于每次“中国威胁论”出现之后,都会实现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新进展,所以不妨把不断升级换代的“中国威胁论”视为一种改善与推进双边关系的预警信号;第三,其亦是促使中国“睦邻外交”政策与时俱进的动力之一。东盟国家对中国具有天生的疑惧,经常对中国政策也缺乏了解,尤其是当前还很不适应中国的加速崛起等,致使“中国机遇论”与“中国威胁论”成为“合作者形象”的一体两面,而扩大“中国机遇论”、压缩“中国威胁论”,也正是中国周边外交与睦邻政策的一贯使命。因此,在中国与东盟致力于建设“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过程中,中国应与东盟国家相互适应,推进“成熟的战略伙伴”的国家形象。
(二)中国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从机遇看,全球化与地区合作加深了东盟各国的相互依存,而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放缓,而中、印、东盟等新兴大国及集团迅速崛起,东南亚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跃升,国际机制变革提速,全球利益之争、话语权之争、模式之争更趋复杂。同时,恐怖主义、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各国重要关切。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处在新起点上,中国利益遍及东盟各国,与东南亚形成广泛的相互依存,在本地区战略格局和秩序演变中的份量大增,东南亚对华期待与倚重日趋上升。国际金融危机更是充分暴露西方弊端,中国模式渐成东盟国家发展模式多样化进程中的重要参照。
从挑战看,首先,在东南亚,“中国责任论”与“中国威胁论”同步发酵,使中国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面临双重制约。如单纯强调“韬光养晦”则被外界指责为拒绝承担国际责任,而一味主张“有所作为”又被视为“谋霸”;其次,对中国所处的地位,内外认知落差很大。东南亚多把中国视为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强调“中国责任”。中国自知问题颇多,易将“中国责任论”视为恶意捧杀,担心稍有作为便陷入西方圈套;最后,中国快速崛起凸显观念政策滞后,导致内外心理期待错位。中国民众期待外界给予中国更多尊重,对一些有主权争议的东盟国家的容忍度下降。但中国外交战略谋划滞后于实践,对寻求更大作为缺乏心理与政策准备。而东盟国家对华心态始终具有天然的忧虑和防备,政策调整主动性不够,反将中国合理诉求视为“过分强硬”。
(三)创造性地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在国际尤其是东南亚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中国实力速增的新形势下,中国在东南亚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或者是推进“成熟的战略伙伴”形象,应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略。该方略绝非权宜之计,而是须始终遵循的哲学理念与政治韬略。当年面对苏东剧变、内忧外患的危局,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种应急性,但他也反复强调“永远不当头”是根本国策。“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略与“避免枪打出头鸟”、“永不称霸”的思想一脉相承,均要求中国外交量力而行,理性应对,避免蛮干树敌,确保战略回旋余地,同时也不能屈服于外部压力,并争取在东南亚有所作为。
创造性地坚持该方略,须针对新形势,在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等方面加大反思、调整与创新力度,更坚定地增强战略自觉,最大限度地保持政策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统一。中国宜创造性地在东南亚坚持该方略。首先,谋划国家对外总体战略时须高度重视区位布局,积极主动推进周边稳定与发展,尤其应将东南亚作为周边的重要地区;其次,把该方略纳入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思想体系之中,以“理性现实主义”更加坚定有效地维护拓展国家利益,但须更讲究方式方法,善于和解妥协,防止墨守成规与急于求成两种极端倾向,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对东盟一些中小国家,宜更多展现大国风范,积极提供公共产品;再次,推进国际政治理论创新,强化涉及东南亚的政策研究的前瞩性与可操作性,为中国外交实践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撑。最后,在具体行动上,力争对外行动与话语体系相辅相成、传统外交与公共外交相得益彰、日常性塑造与超常规塑造交相辉映。(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参考文献:
[1]郭树勇.论和平发展进程中的中国大国形象[J],毛**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11).
[2] 郭树勇.论大国成长中的国际形象[J],国际论坛,2005(6).
[3] 金正昆.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国外交新课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 (2).
[4] 吴金平、罗会知.国家形象与当代中美日在东南亚的竞争[J],东南亚研究,2004(3).
[5]王正绪.中国在东南亚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基于跨国问卷调查的分析 [J],现代国际关系,2009(5).
--------------------------------------------------------------------------------
[①] 本文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翟崑。课题组成员:褚浩、宋清润、骆永昆、宋颖慧、陈庆鸿、张学刚、何胜。
[②] 一国的经济形象是指,该国经济总体情势在对象国公众心目中的投影,是对某国总体经济的描述性、信息性、推断性信念的总和。一般而言,经济形象是形成国家整体形象的基础之一;它的可塑性较强,可通过一定措施得到提升。由于宏观经济形象形成过程包括根据信息做出的主观推断,这给予我们通过案例分析对象国的可能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