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讯息] 从战略高度运筹帷幄人民币国际化 作者:陈凤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 21:4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战略高度运筹帷幄人民币国际化

发布时间:2010-09-10  作者:陈凤英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6期

  
  金融危机引发人们对以美元为核心的货币体系多种弊端的深刻反思,开始探寻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长期保值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改革现行货币体系是大势所趋,美元霸权受到空前挑战,人民币国际化适逢重大契机。
一、未来15-20年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机遇期,应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与国际化进程加快,将使人民币国际化条件渐趋成熟。在国内:第一,经常项目将由顺差转为逆差。危机凸显中国经济内外失衡风险,转变发展方式应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也是维护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的长期目标。国际经验是,一国人均GDP在3000-10000美元期间,居民消费加速升级,需求井喷式扩张,消费占GDP比重明显上升。2009年,中国人均GDP为3677美元(按购买力平价为6567美元),上海、深圳、广州和北京已超1万美元,到2020年全国人均GDP将超1万美元。可见,未来10年应是中国经济由投资拉动向消费牵引转型的关键期,收入分配将向居民倾斜,“藏富于民”可促使中国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型,进口会快于出口增长,贸易将由顺差转为逆差,拐点将发生于2015-2020年之间。第二,资本将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一方面,中国外汇储备超2.5万亿美元,未来还将膨胀性增加,2011年超过3万亿美元(IMF预测)。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契机,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2009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433亿美元。在保护主义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压力下,未来企业海外投资热情会更高,领域将拓宽。另外,中国金融改革未因外部危机而中断,金融创新、金融监管、金融国际化、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均在加速推进。凡此将给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内在基础。
  国际上:首先,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地位与影响日增。历史经验是,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货币体系作为保持经济实力的手段必须跟上。弱小货币体系与强大经济规模不相称,不利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阻碍国际竞争力与影响提升。危机中,中国经济保持较高增长,使世界经济避免重蹈大萧条覆辙,起到中流砥柱作用。危机后,中国经济仍是全球主要引擎。IMF预测,2010-2015年中国经济将年增9.7%,对世界贡献率仍居第一,累计增量达45278亿美元,占全球总增量的19%。期间,美国经济将年增2.5%,累计增量为39933亿美元,占全球总增量的16.7%,屈居第二。中国GDP占全球产出的比重将由2009年的8.47%增到2015年的11.5%;今年GDP规模超日本已无悬念(2009年我GDP为49089亿美元,日为5068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如不出意外,到2025年前后,即使按市场汇率计算,中国GDP规模将与美旗鼓相当。 届时,人均GDP仍只有美的20%,但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将大大提高。期间,必须对人民币国际化作一种战略性安排,以保障国家利益。当然,GDP规模不能充分反映一国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水平,但对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提升影响大。尤其是,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将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的金融竞争力与国际金融地位。其次,人民币区域化/周边化正在自然形成中。迄今,中国与俄罗斯、越南、蒙古等8个周边国家已签订边贸本币结算协定;与韩国、白俄罗斯、香港等签署总额达65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阿根廷、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尼等已将人民币作为其储备货币;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已率先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底,在中国大陆以外流通的人民币已超1000亿。加之,中国与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东北亚三国自贸区谈判进程加快,“两岸四地”最终将建成“紧密伙伴关系”圈等,均表明境外人民币需求在迅速扩大。最后,金融危机开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历程。G20机制化、世界格局多极、新秩序构建等,无形中将催生一种新的包容性、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人民币应是其中之一。

鉴于此,乘势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既可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更利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可提升国际地位,增强话语权;有利于规避汇率风险,改善经贸环境;可有效调配全球资源,掌握优势商品定价权;改变金融向美欧聚集、生产向东亚转移的失衡局面;可获取铸币税,等等。具体实施应分二步走:2020年前后实现周边化和区域化,成为地区主导货币;2030年前后完成全面国际化,最终成为国际结算、投资和储备货币。

二、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是一种战略选择,但战术操作应非常谨慎。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我们要密切关注由此带来的风险与陷阱。其一,资本项目开放是国际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但仓促开放往往会引发金融危机,东亚与拉美均有前车之鉴。其二,境外流通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技术难题,也是最大突破口。英国借助金本位与殖民地扩张,向世界输出英镑;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马歇尔计划,向各国提供美元流动性。目前,我国人民币境外流通的优势不明显,需要走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其三,单从经济规模看,中国与当年美元或日元国际化不相上下,但金融体系、市场发育程度差距甚大。面临的风险是:易使微观风险变成宏观决策难题;易使外部危机内部化;易使隐性风险显性化。近期,国内金融市场化比人民币国际化更紧迫,因后者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者的保障。

然而,任何一种货币国际化都会经历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也不离外。20世纪初,英镑不可一世,两次世界大战后被美元取代;欧元面世十余载,迄今蹒跚而行,又面临债务危机;日元国际化中断于上世纪90年代。另外,国际货币格局变迁往往滞后于经济实力消长。如美元在美国经济规模超过英国50年后才取代英镑,二战后才建立起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短期内,“一超多元”格局难打破,美元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欧元、日元、英镑对其不构成威胁,但人民币国际化可推动多元货币体系构建;长期看,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足鼎立”格局可期,将弥补美欧亚三大经济板块中的亚洲短板。为达到上述目标,我必须具备五个基本条件:经济规模大且稳定;金融市场发达高效;货币自由兑换;浮动汇率制;利率市场化。故此,人民币国际化难能一蹴而就,应是一个长期曲折进程,需要树立打持久战信念。

综合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国情与外部环境相当复杂,战略运作须做到四个统筹: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统筹考虑;与周边/地区合作战略统筹安排;与深化国内经济金融改革统筹结合;与和平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具体操作应分四个层次、三步走,并建立三个市场:周边、自贸区、货币互换、特别提款权(SDR);首推结算货币,再促投资货币,最后做大储备货币,但先后并非绝对,可同时交叉进行;做大离岸市场、期货市场和债券市场。

当前,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和周边化条件基本成熟,可顺势促成;区域化障碍较多,处理好与日元关系很关键,搞类似欧元的亚洲地区货币既无条件亦于我弊大于利;SDR以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为组合,我应设法将人民币加入其中,并以某种变通方式解决可兑换问题;完全国际化任重道远,不仅取决于我综合国力,还受制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尤其是主导货币国实力兴衰。

最后必须指出,美元霸权地位是美国家利益的核心,也是维护美经济霸权的支柱。挑战美元即是挑战美国霸权,为维护美元霸主地位,美会不惜做任何事情。日元的惜日与欧元的今天即是前车之鉴,教训必须切记,有谋才能取胜。



  作者:陈凤英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5 16:0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