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讯息] 阿拉伯世界大动荡的几大政治悬念 作者:林利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 21:4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阿拉伯世界大动荡的几大政治悬念

发布时间:2011-04-18  作者:林利民  来源:《中国国防报》2011年4月12日


        去年年末,突尼斯一名失业大学生因遭遇城管不当执法当众自焚身亡,引起突尼斯举国抗议,直至突尼斯总统本·阿里放弃政权,仓皇出逃。此后,街头运动如野火般漫卷阿拉伯世界,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约旦、巴林、也门、叙利亚、沙特、阿曼等17个阿拉伯国家如“多米诺骨牌”般相继陷入空前乱局。

        迄目前为止,从北非的马格里布地区到近东的利凡特地区、再到盛产石油的海湾地区,多达3亿多人口、连成片的22个阿拉伯国家,就有17个发生了以反对现政权为宗旨的街头运动。在埃及,穆巴拉克总统像突尼斯总统本·阿里一样不得不放弃统治,流落他国。在利比亚,*政府武装与卡扎菲政府公开武力较量,欲以武力推翻卡扎菲政权,并得到美欧等西方国家的直接军事支持。不仅如此,动荡还有向伊朗、黑非洲等非阿拉伯国家扩散之势。

         为什么一名大学生自焚、几名城管执法不当这等区区小事,会导致突尼斯“变天”,并引燃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漫天野火?阿拉伯世界的乱局如何变化、发展、如何收场?为什么美欧单单对卡扎菲领导的利比亚大打出手?阿拉伯世界大动荡将对美欧、对中东局势及对世界全局有何影响?这些问题无疑具有战略性,并已引起战略界的普遍深思和热烈讨论、甚至是反复争论。



一、阿拉伯世界为何陷入空前大动荡?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上万事万物,其变化不论如何特殊,一定有其根源。同理,阿拉伯世界之所以发生空前大动荡,也一定有其特定的根源和特定的时空条件。

        笼统地说,当前阿拉伯世界这场剧烈动荡,不论是定性为“乱局”、“动荡”、“剧变”、“政权更迭”或是定性为“起义”、“革命”,其根源无非有内因与外因两个视角。

        就内因而论,主要是阿拉伯世界各国内在的社会矛盾长期积累、积重难返,遇到刺激因素,终不免集中爆发。

        在经济层面,这种内在矛盾表现为长期积累的分配不公、贫富分化,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高度集中,绝大多数人处于赤贫、难以温饱状态。以埃及为例,少数富裕阶层占有全国财富的55%,中间层占有社会财富的27%,而占全国人口60%以上的贫困者仅占社会财富的18%。如果说在平时,严重的贫富分化还可被暂时掩盖的话,那么当世界性金融危机、高通胀、粮食等直接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供应高度紧张等因素传导到这些国家时,勉强维系社会稳定的脆弱丝线不免“嘎”然而断。这正是阿拉伯世界、尤其是突尼斯、埃及等国动荡突然来临的经济根源。也是这场阿拉伯世界动荡具有内生性、草根性、先求民生、后求“民主”等特性的深层根源。

        在政治层面,阿拉伯国家普遍盛行威权政治,并具体表现为部落制、部族制基础上的家族统治,某一家族因曾有功于国家,搞超长期执政,甚至谋求世袭统治。如利比亚的卡扎菲执政达42年之久,处理国家大事随意性很大。叙利亚阿萨德在位30年,突尼斯本·阿里及埃及穆巴拉克也分别执政二三十年之久。长期的家族统治和专制必然导致严重腐败。据联合国来源的相关数据,穆巴拉克家族占有的财富不少于400亿美元,包括其本人名下的约100亿美元、两个儿子名下的200余亿美元及其夫人名下的数十亿美元。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的个人财富也达五六十亿美元之巨,其夫人更以贪欲无度著称。当这些家族辉煌不再,当其腐败的事实、数据被披露、炒作甚至放大时,其如何引起民怨沸腾,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内因只是变化的根据。阿拉伯国家内生的经济政治根源要产生影响,还需要特定的时空条件和外因的促动。不少阿拉伯国家家族专权和腐败久已有之,为什么恰恰是现在才集中爆发?外因无疑产生了重要作用。

        受乱局影响最大的一些国家,如埃及穆巴拉克政权等是美国的支持对象,阿拉伯世界的乱局也确实打乱了美国的全球部署和 中东战略,并非美国所愿,说美国从一开始就有意煽动这些国家政权更迭并不准确。但是,此前美国在全世界推销民主价值观,尤其搞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确实对大中东地区、尤其是此次阿拉伯世界乱局起了政治铺垫甚至煽风点火作用,这是美国在推销其民主价值观时始料未及的。此外,互联网、手机、半岛电视台等现代媒体、大众化的通讯、联络工具也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如“维基”揭密披露的一些阿拉伯国家政权腐败数据,无疑是在布满干柴的阿拉伯世界投下了激起动荡的重磅炸弹。



二、美欧为何单打卡扎菲?

        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0票赞成、5票弃权的投票结果,通过了关于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1973号决议。3月19日,以法、英、美等北约国家为主的西方多国部队海空军或明或暗地超越联合国授权和相关决议,把联合国“禁飞令”曲解为“开战令”,对并未违背联合国“禁飞区”决议的利比亚政府军发动了军事打击,打击强度达到日出动战机200架次左右,并辅之以数以百计的巡航导弹袭击。与此同时,北约地面部队也渗入利比亚境内。

        不仅如此,美欧等西方国家还在政治上认可利比亚*政府力量,向其提供军事装备,助其训练军事力量,在战场上直接配合其军事行动。美欧的战略意图很明确,就是要积极介入利比亚内部冲突,挑起、扩大利比亚内战,最终推翻卡扎菲政权。这样,美欧正式发动了冷战结束以来在伊斯兰世界进行的第四场战争。

        目前,利比亚战事已陷入僵局,三种前景同时存在。其一,美欧以牛刀杀鸡,或是直接“斩首”卡扎菲,或是直接出动地面部队支持利比亚*政府军攻占的黎波里、或是迫使卡扎菲像本·阿里和穆巴拉克一样流亡海外。鉴于美欧与利比亚之间极不对称的力量对比情况,这种可能性最大。其二,鉴于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教训及阿拉伯世界对西方恢复殖民统治的强烈戒备心理,以及鉴于内部困境,美欧不敢贸然直接大规模出动地面部队干预,利比亚战事形成长期僵局。其三,卡扎菲方面“平乱”成功,美欧对卡扎菲政权长期封锁、孤立、围困。第三种前景虽然可能性较小,但在当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可能性。

        这里真正的问题不是利比亚战事的政治前景如何,而是美欧及北约为何在17个陷入动荡的阿拉伯国家中、在威权政治和家族统治具有普遍性的阿拉伯世界,单单选定利比亚和卡扎菲为军事打击对象,必欲除之而后快?

        一般认为,美欧之所以在17个动荡的阿拉伯国家中,单选利比亚为军事打击对象,主要是着眼于石油利益。不能说这没有道理。利比亚已探明石油储量达400亿桶左右,居非洲各国之首,其广阔的内陆沙漠地带,还有大量未探明的石油储备。不仅如此,利比亚原油油质好,很难有替代品。然而,卡扎菲任上,欧洲一直是利比亚石油的主要买家。仅此一条,就能说明石油问题不是美欧执意“打卡”、“倒卡”的最重要根源。

        另一种说法认为美欧之所以执意“打卡”,是着眼于“人道主义”,在利比亚“保护”平民和推广民主价值观。这同样似是而非。

        根据此前美欧的说法,利比亚当局在“平乱”过程中,屠杀了上千名平民,导致数十万人逃离家园,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事实是,在利比亚当局的“平乱”过程中,确实存在使用武力不当及平民死伤问题,但不足以证实美欧所谓“大屠杀”说辞。美欧的数据明显夸大其辞,是一种政治炒作,其手法与美欧1999年发动科索沃战争前虚构科索沃发生了大屠杀,宣称有数十万人死亡如出一辄。也与美欧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前虚构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出一辄。

        不仅如此,在“平乱”过程中,出现平民死伤的不只利比亚。叙利亚、也门等国也有同样情况。美欧及北约为什么不同样对这些国家用兵?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同为北约成员国的波兰明确拒绝旨在推翻卡扎菲政权的北约军事行动。波兰总理图斯克并批评美欧“打卡”说明其在人权问题上搞“双重标准”,是一种“虚伪”。

        一不是真的出于石油因素,二不是真的出于“人道主义”因素,美欧又为何执意“打卡”?很可能,美欧执意“打卡”、“倒卡”的真正原因是其对卡扎菲长期桀骜不驯以及1988年洛克比空难事件迟到的“最后清算”。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欧执意“打卡”是一场报复性的“十字军东征”,反映美欧同样存在“有仇必报”的狭隘民族心理和“原始”人性。这种狭隘民族心理和“原始”人性同样会带来不利于美欧的严重战略后果。



三、美国为何放弃“打卡”盟主地位?

        冷战后美欧在伊斯兰世界所从事的前三场战争,包括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都是由美国包揽、主导,美军担当进攻军绝对主力、绝对打头阵,美国司令官绝对全盘指挥。

        此次美欧“打卡”过程中,美国却出人意料地让出主导权,甘当欧洲配角,而由欧洲军队打头阵、出风头。“打卡”战争发动后,先是法国一马当先,当仁不让,大有当一把盟主之意。而后是北约出面,负责协调“打卡”军事行动。

        不仅如此,美国的低调还表现在美国的鹰派普遍偃旗息鼓,而把一群娘子军推上前台。有人说,美国在台前张罗“打卡”的主要是3个女人:国务卿希拉里、驻联合国代表赖斯以及驻屯地中海的一名美军女司令官。美国男人哪去了?一向趾高气扬、以领导世界、领袖西方为已任的美国为什么突然变谦虚、低调了?这是发人深思的。

        的确,利比亚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是欧洲大周边地区,是一种“欧洲责任”。但是与利比亚相比,科索沃地当欧洲,更是一种“欧洲责任”。但是,当年的科索沃战争仍然以美国为主,欧洲助之。所谓“欧洲责任”显然不是美国变谦虚、低调的原因,充其量只是借由。

        美国在“打卡”军事行动中的谦虚、低调显然是其综合实力下滑、连续干预伊斯兰世界事务接连受挫后,不得不调整国际战略使然。可以说,美国主动放弃“打卡”领导权,“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9·11”后,美国先后发动、领导了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已消耗战费上万亿美元、死伤数万人。目前,美国继续在阿富汗维持10万驻军、在伊拉克维持5万驻军、在海湾产油国维持2万多驻军,机动兵力早已捉襟见肘。尽管如此,阿富汗仍未平定,伊拉克人则“忘恩负义”,要求美军尽快撤离,更令美国人伤感不已。在财政紧缩的背景下,美国实在无力再在伊斯兰世界负担一场新的战争。

        事实上,奥巴马政府尽管在“打卡”战争中保持低调,“打卡”行动开始后,仍不断遭到共和党议员指责。因共和党在财政预算上“卡脖子”,奥巴马政府一度而临“关张”危机。

        从更大的背景看,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崛起以及亚太的崛起,使美国不得不调整全球战略,企图尽快从大中东地区脱身,实现战略东移,已保障其在亚太“不被挤出去”,甚至谋求阻遏中国崛起势头。

        而在此同时,欧洲一些国家,尤其是法国,对在欧洲大周边地区发挥主导作用跃跃欲试,美国因而乐得顺水推舟,把欧洲推上前台,替美国“分担责任”,以便美国能继续贯彻其战略东移。

        差强人意的是,欧洲虽然跃跃欲试,却难堪大任。一是其内部矛盾重重,先是德国对“打卡”不积极、土耳其坚决反对以北约名义出兵利比亚,现在又有波兰指责北约“虚伪”,意大利则以拒绝提供7个空军基地为要挟,反对北约战机对利比亚狂轰滥炸。同时,欧洲军队的战力也不足以应对局势,迄今不但未能摧毁卡扎菲军队的战力,反而不断发生误炸利比亚*政府军的“乌龙”。

        显然,美国已难指望欧洲独立承担责任,替美国搞定利比亚。最后关头,美国很有可能回到台前。目前美国正在考虑出动地面部队问题,已有数千美军地面人员游弋在地中海的战舰上,随时准备登岸。而在指挥权方面,虽然法国一马当先,驻在斯图加特的美国非洲司令部仍然负实际指挥责任。



四、阿拉伯世界动荡的三大地缘政治后果

        虽然迄今为止,阿拉伯世界的动荡仍然尘埃未定,但其战略后果已初露端倪。

        首先,此次阿拉伯世界乱局及其后续反响,将引起大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力量的再度改组和重新配置,其特点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整个中东的地缘政治重心将进一步向大中东中央地带的安纳托内亚高原和伊朗高原集中。伊朗和土耳其无疑将成为此次大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力量重新配置的大赢家,并将对国际战略形势产生深刻影响。

        历史上,大中东地区从马格里布到利凡特再到海湾直到阿富汗,最少在表面上被认为是基于伊斯兰教认同、奥斯曼帝国遗产以及发展阶段的同质性、相似性而相互联结、俱损俱荣、独特、且统一的地缘政治区块。这片地区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向来相互影响,其政治日程表存在某种神秘的内在联动关系,这正如同一棵树上的桃子,生则一起生、长则一起长、落则一起落,烂也一起烂。也正因为如此,突尼斯一起警察执法不当事件及一名小贩自焚事件会引起整个阿拉伯世界陷入乱局、引起整个大中东震荡。

        海湾战争结束以来,伊斯兰世界最少有四个力量中心:北非的埃及、海湾的沙特、大中东中央地带的伊朗和安纳托利亚半岛上的土耳其。其中埃及、伊朗、土耳其各有七八千万人口,并在不久的将来都将扩展为人口过亿的大国,沙特阿拉伯则以世界石油王国著称。由此,伊斯兰世界内部大体保持某种战略平衡。

        现在,大中东的阿拉伯世界陷入前所未有的乱局,美欧已武力介入北非的利比亚,利比亚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将难以恢复。埃及等国也是如此。而在海湾地区,沙特及海湾各王权国家,则将继续为防止成为下一批倒下的“多米诺骨牌”苦苦挣扎。尤要指出,这一轮阿拉伯国家动荡有可能给伊斯兰极端主义和恐怖势力的新发展提供新的时机和土壤。若果如此,已经长期化的美国反恐战争还将进一步拉长。

        其次,此次阿拉伯世界动荡及伊斯兰世界地缘政治力量对比和布局的新变化,必然要对阿以关系和以色列的战略安全产生严重冲击。

        第四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之所以能获得长达30多年的总体和平,首先得益于埃及打累了,倾向于和平解决,其次得益于两伊战争消耗了伊朗和伊拉克的实力,而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以至反恐战争更是转移了中东的矛盾焦点。现在倡导阿以和平的埃及陷入动荡,以及伊朗力量和影响的扩张,显然恶化了以色列的战略环境。下一步,阿以矛盾是否重新上升为中东的焦点矛盾,取决于埃及等国能否很快实现稳定并恢复其影响,尤其取决于埃及等国新政权的政治宗教色彩如何;也取决于伊朗的实力与影响有多大增长;还取决于以色列及美欧等对中东动荡、阿以矛盾如何反应。总之,此次北非、中东动荡增加了以色列安全环境的不确定性,而阿以矛盾是战后以来中东屡起战端的火药桶。事实上,埃及已出现了带有反以色彩的“二次革命”迹象,以色列与哈马斯等反以派别的冲突重新增多,巴以关系和阿以关系的新紧张已经不只是一种预测,而是开始成为新的国际政治现实。

        第三,此次阿拉伯世界动荡不仅影响到大中东地区的地缘力量配置和地缘政治稳定以及阿以关系,更将对美欧及对全球地缘政治关系产生严重冲击。

       冷战结束后,美国因苏联解体、东欧“西化”,已开始考虑战略东移,增加在亚太的战略投入,把中国视为主要战略对手。后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乘势发动海湾战争,第一次战略东移受阻。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为应对中国快速崛起,美再次搞战略东移,却因“9·11”事件不得不全力反恐,投入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战略东移第二次受阻。奥巴马上台后,鉴于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崛起不但加快,而且有了质变,因而下决心贯彻几度受阻的东移战略,明确提出要“重返亚太”。恰在此时,又发生阿拉伯世界动荡,不但严重冲击美国在中东苦心经营多年的布局,还将从能源供应与价格、以色列安全、移美难民潮、欧洲稳定、大中东伊斯兰极端主义和恐怖势力可能增强等多方面冲击美国。美国虽然在是否动用地面部队直接介入利比亚地面战争及是否收回战争指挥权问题上举棋未定,但美国再次介入已是事实。如何使埃及等已被纳入美国中东战略轨道的国家恢复稳定以及阻止动荡向海湾地区扩散已成为美国中东战略的头等大事,也是最棘手的麻烦。美国不希望大中东动荡、力避武力介入,显然是为了其战略东移不受过多影响,而事实是阿拉伯世界动荡已经对美国新一轮东移战略产生了新的牵制。再考虑到日本新近发生的超级地震及福岛核事故,奥巴马政府的战略东移计划已出师不利,即使不改变,也将大打折扣。

        对欧洲而言,阿拉伯世界、尤其北非是其大周边地区,也是其昔日殖民地。阿拉伯世界动荡对欧洲的冲击有虚与实两方面。从实的方面讲,动荡使欧洲的“地中海联盟”计划受挫,能源及经贸利益直接受损,大量难民涌入潮威胁着欧洲政治经济社会稳定。从虚的方面讲,欧洲对动荡地区“管还是不管?”“如何管”的问题并不比美国简单。如果不管或管而不好,欧洲的国际影响力和威望将直落谷底,并很可能再难恢复,国际社会将因欧洲对其“大周边”危机不闻不问或管理不好而更不把欧洲当“大国”;如果要管,欧洲既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像管东欧和巴尔干那样有决心,欧洲各国更不可能齐心合力,以一个声音说话。在虚与实两方面,虚的方面可能更严重,它意味着欧洲的“大国”地位越来越虚。



五、中国应如何应对阿拉伯世界变局?

        此次阿拉伯世界动荡对中国的地缘政治冲击利弊兼有,极为复杂。中国在利比亚等动荡国家的投资、商贸、能源利益损失不小,撤侨也要花钱,尤其是大中东动荡引起国际油价攀升,对中国影响更大。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美欧的关注点被重新拉回大中东地区,其在人民币汇率、贸易不平衡、人权、民主、涉台、涉藏等方面对中国施压的能力和意志削弱,美国尤其不能不放缓其战略东移。

        不仅如此,无论是稳定中东局势,还是稳定国际油价以及稳定阿以关系方面,美欧都需要、也可能谋求中国支持。换言之,中东动荡给中国与美欧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课题。在一定意义上,这甚至是中国进一步改善国际战略环境的新机遇。

        面对阿拉伯世界动荡,中国再一次需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做好损益计算,趋利避害。一方面,中国应适度参与,力促动荡国家尽早恢复稳定,并在恢复中东稳定、力避动荡扩散、稳定国际油价等问题上与美欧合作,上倡导新型大国合作模式,以在大中东合作助推中国与美欧在其它领域的合作。另一方面,中国要通过此次从动荡国家大规模撤侨、撤资所受损失中接受教益,检讨过去对大中东以至对非洲、拉美的经贸投资政策和外交政策,即检讨“走出去”政策的成败得失,为今后更成功地“走出去”以及为适应中国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的前景,确立切实可行的地缘战略。此外,中国对大中东地区也要有更全面、更系统、更有前瞻性战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主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5 11:29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