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讯息] 伊拉克安全形势面临严峻挑战 作者:程星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 21:3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伊拉克安全形势面临严峻挑战

发布时间:2010-04-21  作者:程星原  来源:《国际资料信息》2009年第10期


  今年6月30日,根据美国与伊拉克政府2008年底签署的“美军驻伊地位协议”,驻伊美军撤出伊城镇,将其控制权交给伊政府。奥巴马称此举为“重要的里程碑”,伊政府亦宣布这天为“国家主权日”。但此后伊暴力袭击出现回潮,特别是巴格达“8?19”特大恐怖袭击案的爆发,使一度好转的伊安全形势急转直下,给伊未来政局走势蒙上阴影,未来伊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一、安全形势出现逆转



  (一)2008年下半年伊安全形势曾一度好转。2007年初美开始向伊增兵,加大打击反美武装力度。美伊联军对盘踞在巴格达等地的“基地”组织等反叛武装进行清剿,使其遭受重创,被迫转到伊北部地区活动,恐怖袭击活动有所收敛。同时,美采取平衡政策,在石油收入分配、石油重镇基尔库克归属、伊军队人员的构成比例等问题上注意平衡什叶派、逊尼派及库尔德人三派间的利益,缓和各方矛盾。2008年下半年以来,伊境内的恐怖暴力事件大幅减少,总体安全形势有所好转,政局趋于稳定。一是恐怖暴力活动地域不断缩小。即主要集中在首都巴格达、北部尼尼微省、塔米姆省和迪亚拉省与尔德自治区接壤的长约300公里的狭长地区。二是发生恐怖袭击的频率较2007年同期大幅下降。据统计,2008年伊发生的恐怖与暴力事件数量比2007年总体下降60—80%。三是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减少。2008年伊军民死亡人数较上年减少25%以上。2008年10月,伊平民死亡238人,创伊战来单月死亡人数最少记录。美军伤亡人数也逐月下降。2008年5月以来,美军死亡人数从日均70—80人逐渐降至20人,10月死亡13人,创伊战来单月死亡人数最少记录。四是伊未发生重大教派冲突。什叶派激进反美武装——萨德尔领导的“迈赫迪军”继续信守停火协议承诺,逊尼派长老组织“觉醒委员会”也与伊政府保持合作。

  (二)美撤军前后安全形势出现逆转。美军撤出伊城镇前后,伊民族、教派矛盾有所加剧,在伊蛰伏已久的各种武装势力蠢蠢欲动,以“基地”组织在伊分支为代表的反美武装和一些极端势力借机强力反扑,其恐怖袭击活动明显增多,频频制造恐怖袭击事件,伊安全局势重陷动荡。今年6月20日,伊北部石油重镇基尔库克市发生一起汽车炸弹爆炸袭击事件,至少造成73人死亡,200人受伤。[1] 6月30日,又一枚汽车炸弹在该市中心一市场内被引爆,造成15人死亡,30人受伤。6月24日夜,在巴格达市什叶派聚居区——萨德尔城发生炸弹爆炸事件,造成72人丧生,约160人受伤。翌日,巴格达发生多起针对驻伊美军和伊**部队的爆炸袭击事件,致使9名美军士兵受伤。[2] 据伊政府统计,仅2009年6月,就有437人死于各种爆炸袭击。7月7日,伊警方在摩苏尔市接连遭不明身份武装人员袭击,4名警察在交火中丧生。7月8日,该市发生多起爆炸事件,至少造成14人死亡,35人受伤。[3] 7月30日,伊各地连续发生暴力袭击事件,共导致11人死亡、40多人受伤。[4] 8月19日,巴格达市中心伊外交部和财政部大楼遭到自杀式卡车炸弹袭击,造成包括多名政府官员在内的近1300人死伤,其中87人死亡,1200多人受伤,是伊近18个月来最为血腥的恐怖袭击。[5] 8月25日,“基地”组织伊分支在一份声明中称对上述特大爆炸案负责,并表示其当日的袭击目标是伊财政部、外交部、国防部以及巴格达的一些政府大楼。[6] 8月24日,两辆中巴在伊瓦西特省库特市附近遭路边炸弹袭击,20人死亡,10人受伤。[7] 伊拉克内政部、国防部和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伊死于各类爆炸袭击的人数达456名,成为仅次于2008年7月的最高单月死亡数字(2008年7月为465人),[8] 死者中有393名平民、48名警察和15名士兵。同时,有1741人在各类爆炸袭击中受伤,包括149名军警。[9]

  “基地”反叛武装发动的恐怖袭击正值美军撤出伊主要城镇,持续快速缩减在伊的军事存在,以及2010年初伊将举行议会大选前,其特点是:单起袭击威力增大,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袭击地域由北部尼尼微省、塔米姆省等向南部渗透至安巴尔省、迪亚拉省、瓦西特省及巴格达地区;袭击对象最初为伊平民,主要是什叶派穆斯林扩展到逊尼派穆斯林,最终转向对伊政府目标。其目的是试图再度挑起伊教派、民族问题恶性循环的暴力冲突,扰乱伊政治与安全重建进程,旨在向美军和伊政府发出明确的“政治信号”,即以此显示其依然存在,且仍有攻击能力,进而证明美国在伊拉克的“失败”和伊拉克政府的“无能”。



二、暴力恐怖袭击频发的原因



  (一)伊军队仍难以遏制“基地”等反美武装的恐怖袭击活动。尽管马利基总理宣称,伊**部队有能力捍卫伊国家安全,但一系列爆炸案后,无论是伊拉克人还是美国人对此都表示怀疑。

  1、伊军警武器装备陈旧。目前,伊军备大部分还是萨达姆时代遗留下来的老式武器,很多军警连防弹背心都没有。尽管一些精锐部队使用了美军移交的部分装备,但也基本上是美军淘汰下来的,性能较差。今年2月,伊拉克和美国签署军事合作协议,伊将至少用50亿美元购买美国的军事装备,包括主战坦克、侦察直升机、运输机和大口径火炮等。但是,这些装备目前大部分尚未交付到伊**部队手中。[10] 今年3月,美国防部公布的一份报告说,国际金融危机和油价下跌使伊政府财政收入下降,军费开支受到影响,不利于伊军备扩充与**部队提高战斗力。

  2、独立作战能力有待提高。尽管近年来伊**部队人数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迅速增长,目前国防部和内政部控制下的军队和警察部队总兵力已达60余万人,但其独立作战能力仍然有限。[11] 今年1月美国防部公布的一份报告说,伊军队175个战斗营中只有17个可在没有美军支援的情况下独立作战,在34个警察营中只有2个能独立作战。今年3月31日,美国防部在伊局势季度报告中称,尽管伊**部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作战和后勤仍依赖美军,尤其是在空中火力支援、通信、情报和侦察等方面。伊媒体和安全人士也指出,伊军要承担起保卫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任,就必须尽快摆脱对美军的严重依赖,在装备、训练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继续提高,否则将难以有力扼制伊城镇不断发生的恐怖袭击。[12]

  3、伊**部队中贪污腐败等现象严重。伊政府的一份报告承认,2008年伊内政部发生了736起腐败案件,包括倒卖武器弹药和车辆等,这无疑严重损害了伊民众对**部队的信任。今年5月30日,因涉嫌腐败而辞职的伊前贸易部长阿卜杜勒?法拉赫?苏丹尼在巴格达机场乘飞机外逃时被捕。[13]

  (二)伊党派、教派纷争加剧局势动荡。2010年1月,伊将举行战后第二次议会大选。选举不仅关系到伊各党派和政治力量的消长,更重要的是将决定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人在未来伊政治权力格局中的地位,关系到伊今后的大政方针及发展方向。大选前,拥有各自武装的政党、宗派矛盾凸显,角力日益白热化,针对不同目标的暴力袭击随之增多。

  1、什叶派内部出现分化。目前,在伊各种政治力量和人物中,现任总理马利基较为突出,优势明显。今年1月19日,伊选举委员会公布了地方议会选举结果。马利基领导的竞选联盟在巴格达和南部9个什叶派省份中的6个省均获得席位第一,在其他3个什叶派省份即纳杰夫、米桑和穆萨纳中,与什叶派伊斯兰最高委员会并列第一。[14] 因此,马利基被认为是此次选举的最大赢家。[15] 而伊斯兰最高委员会在选前曾宣称要在南方的所有9个省获胜,并呼吁在南方什叶派聚居区实行自治。而马利基则高举国家主义旗帜,淡化宗教色彩,主张以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制止国家走向***,赢得了多数选民的支持。因此,伊斯兰最高委员会对选举失利很不服气,指责马利基利用执政资源优势赢得选票。[16] 由于两大什叶派路线分歧严重,难以调和,权力之争日益加剧。2005年8月24日,伊什叶派最大政党伊拉克伊斯兰最高委员会、什叶派反美的萨德尔派宣布脱离马利基领导的议会最大政治团体——“伊拉克团结联盟”,组成新的竞选联盟——“伊拉克全国联盟”。[17] 而马利基则公开宣称其所在的达瓦党将与逊尼派领导人、温和的什叶派候选人建立世俗政治联盟,参加2010年的大选。[18] 这标志着自萨达姆倒台以来,伊广泛的什叶派执政联盟格局最终被打破。未来走宗教路线的什叶派新竞选联盟和走世俗、国家和解路线的马利基联盟将形成对峙格局。[19] 伊大选角力的逐渐加剧,无疑对伊安全局势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2、逊尼派与库尔德人矛盾加剧。在此次地方议会选举中,曾DIZHI2005年议会选举的逊尼派在西部的安巴尔省和迪亚拉省、尼尼微省、萨拉赫丁省等中北部省份均获得领先地位。由于逊尼派强势回归,库尔德人势力严重缩减。在库尔德人近5年来一直主导的尼尼微省,库尔德人只赢得37席中的12席,在迪亚拉省29个席位中仅占得6席。[20] 逊尼派政治地位的提升对伊安全局势来说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逊尼派在省级议会中获得相应权力,将在维护地方安全上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权力重组引起了库尔德势力的不满,尤其是在伊北部逊尼派阿拉伯人和库尔德人争夺激烈的尼尼微省,双方之间的紧张局势一触即发。今年5月8日,新当选的尼尼微省长、逊尼派阿拉伯人努贾伊菲遭到库尔德人阻拦,无法进入摩苏尔东北部受库尔德人控制的小镇巴希加。7月1日,数以百计的库尔德武装分子阻挠尼尼微省警察局长——一名逊尼派阿拉伯人——进入该省一库尔德人控制的有争议地区。库尔德人坚持DIZHI伊政府,他们称除非得到副省长和省议会主席这两个职位,否则就要将冲突升级。努贾伊菲则表示,不会与库尔德人谈判,除非他们承认尼尼微省的行政边界,并将军队撤至所谓的“绿线”——伊拉克战争前库尔德斯坦地区的边界——之后。库尔德人拒绝了这一要求,声称不会在决定摩苏尔以北有争议领土的命运前作出让步。双方酝酿着新的磨擦和冲突。[21]

  3、逊尼派对什叶派心存疑虑。伊战后,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在伊政坛迅速崛起,萨达姆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逊尼派政治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统治地位的失落及对现状的不满,使许多逊尼派穆斯林与“基地”组织在伊分支一道走上了暴力对抗美军及伊政府之路。逊尼派对以什叶派为主的马利基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持怀疑态度。2006年,“基地”组织在伊分支日益坐大,滥杀无辜,与伊逊尼派反目成仇。美借机与逊尼派主要武装谈判,并于2007年年中与其达成停火协议。美与逊尼派各部族长老组建“觉醒委员会”,其下属“伊拉克之子”民兵收编反美武装,接受美资助,助美清剿“基地”组织。美还推动伊议会通过恢复前萨达姆时期阿拉伯社会复兴党普通成员的社会权利。美上述做法使逊尼派实力明显上升,却引起马利基的极大不满。他认为这是美通过扶植逊尼派势力,削弱什叶派主导的中央政府权威。逊尼派担心美撤军后被马利基政府“秋后算账”。目前,逊尼派最关心的是大批该派武装人员的安置问题。马利基曾承诺将20%的逊尼派武装人员收编到伊**部队,其余80%则安排在民间工作。[22] 他能否兑现这一承诺,是逊尼派心中最大的疑虑。一些逊尼派武装人员公开表示,他们如果得不到妥善合理的安置,将重新拿起枪战斗。

  4、库尔德人与伊政府矛盾加剧。伊库族人在萨达姆统治时期饱受歧视和打压,甚至遭受化学武器的摧残。1991年海湾战争后,库尔德人才在美军协助下控制了伊北部杜胡克、埃尔比勒和苏莱曼尼亚3省,并实现了实际上的自治,拥有自己的军队和地方政府。在此次地方议会选举中,库尔德人控制的3个省和石油重镇基尔库克所在的塔米姆省没有参加选举,部分原因是伊各方一直没有就石油储量丰富的基尔库克归属问题达成一致。马利基坚持加强中央政府领导,他在选前即接管了部分中北部省份的控制权,并向基尔库克附近增派政府军。这种做法触及了库尔德人的利益,导致他与库尔德自治区的关系日趋紧张。库尔德领导人曾多次对马利基政府的做法提出批评,坚持维护和扩大自身权益。今年6月24日,库尔德议会通过新宪法,将库尔德人控制的地区和石油资源正式纳入到库尔德自治区管辖范围内,并计划对此进行公决。为此,伊政府军数次和库尔德人武装对峙,并走到了冲突边缘。7月,库尔德自治区领导人巴尔扎尼公开表示,双方的冲突在美军撤退后可能升级为“战争”。库尔德自治区议会领导人称马利基是“一个危险人物”,“第二个萨达姆”。[23]

  (三)外部势力的干扰。1、伊朗。一是加强同伊拉克政府关系,进而巩固伊拉克什叶派的执政地位,扩大在伊影响。这种影响涉及从贸易联系到政权性质的各个方面。据统计,近年来两伊贸易不断增长。双边贸易额从2006年的15亿美元,猛增至2007年和2008年的28亿美元、40亿美元,仅次于伊拉克与土耳其的50亿美元。[24] 伊朗通过支持某些伊拉克什叶派政党等方式对其施加政治影响。目前,在伊拉克即将举行议会选举之际,伊朗敦促马利基领导的达瓦党和什叶派的伊斯兰最高委员会维持联盟关系,希望双方再次联合执政,保持什叶派主导伊拉克政坛的格局。二是支持反美的萨德尔武装,促使美撤军。从战略层面上看,伊朗欲利用伊拉克安全问题,增加同美讨价还价的砝码,借此缓解其在核问题上的压力。

  2、叙利亚。伊战前,叙利亚和伊拉克均是阿拉伯社会复兴党执政,后因政见分歧,一分为二,势不两立。叙伊间原本存在领土争端,伊战后,美推翻了萨达姆领导的阿拉伯社会复兴党政权,伊复兴党大批高中层官员流亡叙。目前,伊在叙难民达140万人。叙欲借此扶植伊亲叙势力,重振伊复兴党。多年来,美伊一直指责叙利亚“支持恐怖主义”,并多次指责叙允许中东各国逊尼派武装分子通过叙伊边境进入伊拉克进行恐怖活动。巴格达“8?19”恐怖袭击事件使叙利亚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今年8月31日,伊总理马利基在会见到访的土耳其外长达武特奥卢时说,渗透到伊的外国恐怖分子有90%是经由叙进入的。[25] 他指责叙是恐怖分子进入伊的“跳板”和“避风港”。随后,伊军方公布了被捕嫌疑人交代的供词,称叙卷入该起袭击事件。伊方还措辞强硬地坚决要求叙移交疑犯,但叙方却以伊没能提供可信证据而加以拒绝,并指责伊方如此冤枉叙是“不道德的”、“有政治动机”。两国随即相互召回大使,双边关系急剧恶化。[26] 为防止恐怖分子通过叙继续向伊渗透,今年9月初伊还向伊叙边境增派了大量武警部队。[27]

  3、沙特。沙特是逊尼派执政的海湾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对什叶派主导的地区大国伊朗心怀疑惧。因此,沙特希望通过向伊拉克逊尼派提供支持和援助,力争使其同伊拉克的什叶派在伊政坛上平分秋色,进而遏制地区什叶派联盟的形成和崛起,防止其对温和执政的海湾阿拉伯国家构成威胁。



三、未来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一)近期伊仍面临诸多安全挑战。近段时间来,伊进入了一个较为敏感的时期。今年8月,穆斯林斋月开始;9月,美开始释放和移交在押的伊拉克籍嫌犯;10月,伊将进行人口普查,朝圣活动也将开始;2010年初举行议会选举。能否平安度过这一敏感时期,对伊政治重建、社会稳定具有重大影响。从目前情况看,伊仍面临如下安全风险。一是“基地”等反美武装是伊安全稳定面临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危险。目前,伊“基地”组织仍然活跃,袭击方式不断变化。近来利用反坦克手雷、驾驶三轮车及大型卡车实施袭击的方式时有发生。恐怖分子构成更趋复杂,不断出现利用妇女实施自杀式爆炸,[28] 以及大量雇用儿童进行恐怖袭击的现象。针对大都市平民聚居区及电力等基础设施的袭击增多。二是伊国内教派组织仍具一定威胁。逊尼派的“穆罕默军”、“伊斯兰战士”、“1920年革命旅”等极端组织,以及什叶派的“真理组织”、“真主党”等组织仍具有从事暴力活动的能力。三是近来什叶派内部、逊尼派与什叶派、库尔德人与政府间的矛盾不断升级,特别是围绕2010年的议会大选,三派间明争暗斗将导致伊安全局势更加动荡。

  (二)美撤而不离,伊未来局势不会出现大的动荡。根据“美军驻伊地位协议”,美军已撤到巴格达等城市的郊外、乡村和边境地区待命,未经伊政府允许,美军无权进入伊城镇内执行任务,但如伊方“提出要求”,美军仍可在城镇作战。同时,一部分被定义为“非战斗部队”的美军继续驻在首都巴格达市中心的“绿区”内,承担快速反应职能保护美使馆等重要设施任务。此外,美军与伊国防部建立了军事协调委员会,负责协调双方军事行动。该委员会可授予美军在伊城镇的军事行动权。如伊方“提出请求”,美军仍可在伊城镇执行战斗任务,并在空中火力支援、情报、后勤补给及人员训练等方面给伊支持。

  目前,美在伊继续留有12万多人的作战部队,按计划到2010年9月才会结束在伊作战任务,2011年底全部撤离伊。因此,美军完成从伊城镇撤军,并将日常治安任务移交伊方后,美将继续在稳定伊局势方面发挥作用。美军将通过新组建的美伊军事协调委员会,全面参与伊**部队作战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确保伊政治、安全、社会和经济等重建进程顺利推进。鉴于美军撤而不离,因此尽管伊目前安全局势动荡不定,但至少在2010年初伊议会选举和组成新政府前,伊总体安全局势将不会完全失控。







--------------------------------------------------------------------------------


*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1]  “伊政府面临美军撤退考验”,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world/2009/06/21


[2] “伊拉克持续发生爆炸袭击事件160多人死亡”,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world/2009/06/25


[3] “伊拉克摩苏尔发生多起爆炸致14死35伤”,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world/2009/07/09


[4] “伊拉克各地发生多起袭击致50多人伤亡”,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world/2009/07/31


[5] “巴格达系列大爆炸伤亡约1300人”,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world/2009/08/21


[6] “‘基地’组织分支称对19日巴格达爆炸负责”,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world/2009/08/26


[7] “伊拉克路边炸弹袭击致30人死伤”,新华网,ttp://news.xinhuanet.com/wworld/2009/08/25


[8]  “伊拉克8月份爆炸袭击死亡人数创13个月来新高”,新华网,ttp://news.xinhuanet.com/wworld/2009/09/01


[9] “伊战六周年:美国的创伤与教训”,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world/2009/03/19


[10]“伊战六周年:美国的创伤与教训”,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world/2009/03/19


[11]“国际观察:伊政府面临美军撤退考验”,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world/2009/06/22


[12]“美战斗部队撤出城镇后伊军能否独担重任?”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world/2009/06/25


[13]“伊拉克前贸易部长涉嫌腐败乘飞机外逃被捕”,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world/2009/05/30


[14]“伊拉克政坛面临‘洗牌’”,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world/2009/02/22


[15] 杨俊:“伊拉克政治版图酝酿重构”,《人民日报》,2009年2月24日。


[16]“伊拉克政坛面临‘洗牌’”,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world/2009/02/22


[17]“伊拉克主要什叶派政党组成新竞选联盟”,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world/2009/08/25


[18]“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将建立自己的政治势力”,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world/2009/08/25


[19]“什叶派联盟解体”,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world/2009/08/26


[20]“伊拉克政坛面临‘洗牌’”,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world/2009/02/22


[21]“美报说伊拉克北部或因库尔德人与逊尼派权力争夺爆发冲突”,新华社,2009年7月9日。


[22]“伊拉克政治版图酝酿重构”, 新华社,2009年2月24日。


[23]“伊拉克政坛面临‘洗牌’”,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world/2009/02/22


[24]“美刊说伊拉克领导人不听命于伊朗只是利用其逼西方让步”,新华社,2009年7月9日。


[25]“伊拉克总理说九成外国恐怖分子经叙利亚进入伊拉克”,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world/2009-09/01.


[26]“伊拉克叙利亚互相召回大使 两国争端加深”,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world/2009/08/25


[27]“伊拉克向伊叙边境地区增派武警部队”,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world/2009/09/05


[28]“连载:伊拉克的‘女人肉炸弹’是如何炼成的(一)”,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world/2009/08/22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5 04:59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