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助俄“经济扬帆”应谋多赢
发布时间:2012-06-11 作者:王遒 来源:大众日报 2012年6月6日
年初,普京在总统竞选咨文中强调“乘中国风扬俄罗斯远东发展帆”,首次明确提出对中国的战略性经济需求。6月5至7日,普京访华,启动“乘风之旅”。对中国而言,当前更需要深刻认识中俄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化合作。吹动“俄罗斯经济帆”,分享俄罗斯经济增长的红利。正如普京所言,“俄罗斯需要一个繁荣和稳定的中国,中国也需要一个强大和成功的俄罗斯”。
中俄贸易潜力巨大
当前,中俄贸易进展顺利,适合两国经济发展需求,全面反映两国在全球贸易中的结构特点。市场需求已经成为中俄贸易导向,未来发展目标明确,前景看好。据俄罗斯海关最新统计,2011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835亿美元。中俄已经确立到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中国对俄罗斯能源需求,俄罗斯对中国机电、纺织品需求将长期支撑贸易增长。大宗商品仍将是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主要产品,一旦中俄天然气输气管道协议签订,按国际市场价格,年可增加200亿美元贸易额。入世后,俄罗斯机电产品关税将大幅下调,对汽车等机电产品需求将大幅增长。此外,高技术产品、农产品将成为中俄贸易的新增长点。未来,以投资促进贸易增长应当成为经济合作的重中之重。
扩大中国民间资本对俄投资
中俄投资合作不容乐观,其规模已经制约经济合作深化,中国对俄直接投资亟待提高。由于中俄石油换贷款合同开始执行,中国对俄罗斯间接投资迅速增长,但累计投资额有限。普京此次来访,中俄成立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以中国投资集团和俄政府掌管的直接投资基金为依托,对双方大项目投资,初步建成以国家为主导的中俄间投资机制。在国家投资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民间资本作用,使其成为未来对俄投资主力。因此,应谋求以政府为先导,民间资本为主,按市场机制和股份合作原则,扩大对俄直接投资。中国金融部门应积极扩大在俄金融中介业务,为民间资本对俄投资提供保障。
中俄能源合作模式亟待升级
俄罗斯对外能源合作需求发生变化,中俄能源领域合作模式需要升级。去年,俄罗斯已经完全摆脱经济危机,外汇储备充裕,俄能源领域对外合作已经不满足于能源换美元、石油换贷款,转为需求北极油气开发、天然气液化等高新技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打入全球上下游产业等。俄罗斯石油公司向全球能源企业发出邀请,共同开发北极大陆架油气资源。美孚、意大利埃尼、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等国际能源巨头最终满足俄方对投资、技术和进入全球下游产业的需求,相继获准进入俄北极大陆架,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订千亿美元的“世纪交易”。相比之下,中俄能源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中国应尽快适应俄罗斯对外能源合作模式调整,与俄罗斯进行能源领域深入合作,参与俄大陆架油气资源开发,扩大对俄罗斯能源企业开放上、下游市场,也可邀请俄企共同开发中国南海大陆架油气资源。
俄欲让“中国风”吹向远东
让“中国风”吹向俄罗斯远东,不仅是普京的竞选纲领,也代表俄罗斯远东居民的意愿。对此,中国既应看到从沙皇俄国、苏联到当今俄罗斯诸多远东发展规划均不了了之,又应看到今天普京政权对远东开发的决心。今年5月,俄罗斯组成以梅德韦杰夫为总理的新政府,专门成立远东发展部,专门负责远东开发工作。中俄在远东地区经济互补性强世人皆知,但合作开发进展非常缓慢。从中国投资视角看,俄罗斯远东开发的相关法律政策还需要进一步为投资者提供便利。矿产资源开发最吸引投资者眼球,但远东大多数油气资源被划为俄罗斯战略资源,限制外国国家资本进入。对俄罗斯来说,对远东地区的安全利益考虑始终高于经济利益。当前,俄罗斯仅表示吸引外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民间资本望而却步。因此,借“中国风”当需两国政府共同发力,精心设计国家级大项目落户远东,按市场规则运作。
如今,中俄面临经济合作的历史机遇,国家引导,民间跟进,按市场规则办事,既不急于求成,又要积极推动务实合作,共同把握机遇,夯实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下的经济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
|
|